对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思考与实践
2024-08-07袁龙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下高中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出发点,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空间,营造一个民主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以此打造高品质教学,提高学生综合学力.
[关键词] 创造力;教学观念;综合学力
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还要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造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尊重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教学中应践行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预留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表达,以此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去观察、去感悟,创造机会让学生经历生活经验数学化的过程,切实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及数学抽象素养.
在教学中,为了追求成绩和效率,部分教师常常将知识、方法、技能等以“灌输”的方式教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去记忆、模仿. 从表面来看,该方式是高效的,但是由于学生没有经历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过程,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还处于浅层面上,影响到了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提升. 另外,因为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过程的缺失,学生的思维能力依然处于较低水平,影响到了学生的后续发展.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策划者,应突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拓展课堂空间,鼓励学生通过多角度思考和全方位探究来发展创造力,以此提高教学有效性. 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营造民主学习氛围
众所周知,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过程,它无法依赖灌输而达成,它需要在日常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和感悟.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从而为师生互动交流提供广泛的教学素材,以便通过平等的、有效的交流创新性地解决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例1 已知a=,数列{an}共有100项,问该数列最大项和最小项分别为第几项?
该题是在复习数列的单调性时,教师给出的一道课堂练习,学生给出了以下两种解法.
解法1 由a′=<0恒成立,得数列{an}单调递减,其最大项为a,最小项为a.
解法2 由题意得a===1+. 由分段函数y=1+的单调性(如图1所示)可知,当n>时,a单调递减;当n<时,a也单调递减. 所以数列{a}中的最大项为a,最小项为a.
学生应用不同的解决方案得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答案. 教师投影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后,没有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更没有对学生的错误观点进行排斥和冷落,而是鼓励学生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进行分组辨析. 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积极思考、积极互动,逐渐发现了问题的症结.
生1:这道题不能用求导的思路求解,因为数列不是连续的函数,不存在导数,所以解法1存在问题. 对于函数y=,其在区间(-∞,),(,+∞)上单调递减,且当x∈(-∞,)时y<1,当x∈(,+∞)时y>1. 结合图1,问题迎刃而解.
在教学中,教师贯彻落实“以生为本”教学理念,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错误、纠正错误,这对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学习信心都有积极的意义. 在教学中,当错误发生时,教师没有指责和批评,而是将其转化为宝贵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去思考、去交流,主动寻找错因及解决方案,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内化知识,又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尊重学生,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又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互动交流中得以发展和提升.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造的开端. 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一味地讲授,应提供机会让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这样带着问题去学习,能大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不过,在现实教学中,部分教师认为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难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加上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若让学生自由提问题可能影响教学计划的完成,因此课上很少提供机会给学生提问题,造成单向“灌输”模式被广泛应用. 但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会固化学生的思维,还会降低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提升. 因此,教师必须改变片面认识,为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思考、探索、交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提出问题,以此更好地落实学生的“四基”,发展学生的“四能”.
例2 已知△ABC中,AB=1,BC=2,求∠C的取值范围.
该题解法灵活,教师鼓励学生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案. 学生通过积极思考,点燃了创新思维火花.
师:谁来说一说,例2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求解呢?
生2:题设给了“两边一对角”,是否可以应用正弦定理来求解呢?
生3:在处理“两边和一角”的问题时,是否可以应用余弦定理呢?
生4:该题是否可以借助图形来研究呢?
……
这样教师提供机会给学生多角度思考,为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了一个又一个起点,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其实,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会预留时间给学生提问题,不过为了避免学生“走弯路”“走错路”,教师会给出许多限定条件,学生的思路被教师“牵着走”,固化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很难创新性地提出问题,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个体思维差异的优势,鼓励学生大胆地“异想天开”,并尝试通过联想、类比、迁移等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地走进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重视拓展课堂空间
要解放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尽量减少教师、教材、应试对学生的束缚,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部分教师认为解题是提高学生成绩的关键,为此将主要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解题上,片面认为概念、定理等内容只要学生会背、能用即可. 因此,在概念、定理等基础知识的教学中,部分教师直接应用讲解传授的方式,缺乏学生自主学习过程,致使学生对相关知识一知半解,影响到了学生后期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应少讲一些,给学生一个自主发现、自由探索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和感悟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并鼓励学生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例3 在“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第一课时教学中,教师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让学生去记忆,而是预留空间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课始,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函数y=sinx与y=2sinx,y=sinx与y=sinx中的点的变化.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先给出5个特殊点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由此发现任意一点的变化((x,y)→(x,Ay)),随后利用函数解析式对这一发现进行严密的证明. 接下来,教师预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类比分析、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自主探索y=sinωx(ω>0)与y=sinx,y=sin(x+φ)与y=sinx的图象变换关系.
这样讲授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探索方向和探索方法,还为学生自主探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自主探索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交流,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锻炼了数学思维,培养了创造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协调好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学会适时、适度放手,既要避免“放养式”,又要预防“家长式”,以此通过“教”与“学”的相互补充,实现教学相长.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及个体差异,贯彻落实“因材施教”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民主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通过经历类比、思考、交流等活动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