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意外”成为课堂动态生成的资源
2024-08-07王富香
[摘 要] 课堂“意外”是课堂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如何利用好这一资源是教师必需认真研究的课题. 研究者以两位教师处理同一节课的课堂“意外”为例,结合访谈从“珍惜学生的疑惑”“让反思成为习惯”“学会捕捉教学资源”三个方面展开思考.
[关键词] 课堂;意外;动态生成;教学资源
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思维习惯等,让课堂变得多变、复杂. 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有着不容小觑的导向作用. 当出现一些突发状况时,不同的教师会采取不一样的处理方式,让课堂呈现出不同的走向. 本文以两位高三教师在复习教学中,面对同一道题的“错误”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为例,对捕捉课堂“意外”,促使课堂动态生成谈一些思考.
原题 已知锐角三角形ABC中的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若向量p=(a,b),q=(b,c),而且p,q共线,那么角B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教学实录
这是学校备课组准备的复习讲义上的一道例题,要求学生课前先做,教师课堂讲解. 但命题出现了失误,即题设中的“锐角三角形”为多余条件,因此需将这个条件去掉. 笔者在一节随堂课中,恰巧听到两位教师教授本节课,他们在课堂上呈现出了两种教学方式.
1. 教学实录1
(第一位教师简称“师1”)
师1:本题出得不够严谨,“锐角三角形”是个多余的条件,请大家将“锐角三角形”这个条件去掉,并说说你们的解题方法.
生1:待求结论为角B的取值范围,我们只要能获得它的某个三角函数值的范围即可,因此解决本题可从求角B的余弦函数值的范围出发. 因为p∥q,所以ac=b2. 根据cosB=≥≥=,以及0<B,可得0<B≤. 因此,角B的取值范围为
0,
.
师1肯定了该生的解法,总结与投影该生的解题过程. 正当师1准备提出其他问题时,一位学生提出自己有不同的想法.
生2:我认为原题中的“锐角三角形”这个条件是可以用的,若不去掉这个条件的话,角B的范围应该是……
未等该生说完,师1就粗暴地打断了该生的发言:已经说过了,去掉“锐角三角形”这个多余的条件,这是编辑时出现的失误,本题的讨论至此结束.
虽然生2仍然想继续表达其想法,但被师1示意坐下,开始讨论其他练习了.
2. 教学实录2
(第二位教师简称“师2”)
与师1一样,要求学生去掉“锐角三角形”这一多余条件后开始作答. 意料之中,学生的回答与教学实录1中的生1一样. 师2肯定了学生的解题过程,并在投影学生的解题过程时提出:“大家对本题还有什么异议吗?没有的话咱们就接着探索下一个问题了.”
生3:如果“锐角三角形”这个条件不去掉的话,好像也能做.
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师2:这个想法提得很好,谁来说说看呢?
生4:我认为“锐角三角形”这个条件有没有是一样的,有的话解出角B的范围同样为
0,
.
生5:我认为有没有“锐角三角形”这个条件,结论是不一样的. 若增加了“锐角三角形”这个条件,不仅仅限制角B为锐角,而且也说明其他两个角同样是锐角,如此一来角B的范围就有可能不是
0,
了,至于是多少,我不能确定.
师2:大家认同生5的想法吗?
生6:认同,根据“锐角三角形”这个条件,可算出角B的范围为
,
.
师2:哦?说说你的解题过程呢.
生6:根据ac=b2确定b既不是最长的边,也不是最短的边. 设a≤b≤c,有A≤B≤C. 因为A+B+C=π,所以C+2B≥π,2B≥π-C. 因为C为锐角,所以2B>,B>. 因此,角B的范围为
,
.
(话音刚落,学生自发地鼓掌.)
师:很好!既然题设条件明确了△ABC为锐角三角形,那么角B的取值范围从这个思路去探索确实没错. 但
,
一定是角B的准确范围吗?请大家再想想.
(学生自主思考、互相讨论)
生7:他用放缩法获得了结论,但放缩过程中不等价,从本题来看角B的取值范围还可以更精确一些,是
,
的真子集. 如果A≤B≤C,那么△ABC为锐角三角形与最大内角C为锐角等价,于是可以将角C为锐角转化成0<cosC<1进行解题.
师2:非常好!这位同学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启示,大家再试试看呢.
(此刻学生的探索热情高涨起来)
生8:根据p∥q,得ac=b2,则b既不是最长的边,也不是最短的边. 设a≤b≤c,则A≤B≤C. 从题设条件可知角C为锐角,所以0<cosC<1,也就是0<<1,则a2+b2-c2>0,
a2+b2-c2<2ab,即a2+b2-c2>0,
(a-b)2<c2.因为ac=b2,所以a2-c2+ac>0,
(a-b)2<c2,也就是+1-
>0,所以0<<. 设t=,则t∈
0,
. 根据图1,得y=+t∈[2,+∞),所以cosB==
面对这样的结论,所有学生都感到意外:难道研究了半天白忙活了吗?为什么计算出来的角B的范围不如之前所探索的
,
精确呢?带着疑虑,学生再次进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状态,学生飞速演算,教师也加入进去. 片刻后,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生9:生8的解题思路没有问题,但在t=的取值范围上缺少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必然大于第三条边”和“a≤b≤c”这两个约束条件. 因此,在解题过程中,需添加“a+b>c”和“a≤c”这两个条件.
(其他学生认同生9的见解)
师2:想得比较周全,现在你来说说具体的解题过程.
该生演示解题过程(略). 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归纳总结解题方法.
课后访谈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所思所想,笔者分别找到这两个班的师生进行了交流.
访谈1 教学实录1中的生2.
笔者:同学你好,在课堂上你提出原题中的“锐角三角形”这个条件是有用的,我很好奇当时你是怎么想的?
生2:我在课前就根据“锐角三角形”这个条件思考过,计算得到角B的范围为
,
,但不能确定这种解题方法是否正确. (该生展示的解法与教学实录2中的生6的解法一致)
听完该生的解题思路后,笔者及时指出他的问题出在哪里,并当即与他一起探讨正确的解法,这位学生心悦诚服.
访谈2 教学实录1中的教师.
笔者:当时在课堂上为什么没有顺应生2的思维往下探讨?
师1:因为本题本身就没有“锐角三角形”这个条件,是出题教师在编辑时出现了失误. 对于错误问题,我认为没有必要进行讨论,那是浪费课堂时间,高三复习时间太宝贵了.
笔者:或许听听学生的想法,有新的收获呢?
师1:你不了解实际情况,生2这位同学平时就非常活跃,经常会问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影响课堂秩序,很多时候会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访谈3 教学实录2中的教师.
笔者:本题中的“锐角三角形”这个条件已经明确是编辑失误造成的,当时为什么没有强制学生去除“锐角三角形”这个条件呢?
师2:我认为学贵有疑,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我们都要认真对待. 同时,我自己也研究了一下,发现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教学价值,对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与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的意义.
笔者:那你就不怕影响课堂进度,无法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吗?毕竟这个讨论需要耗费不少时间.
师2(微笑):在我心目中,所谓的教学任务就是发展学力,当遇到一个具有探索意义的疑问时,师生同进退、共挑战,不仅能有效帮助学生答疑解惑,还能从真正意义上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力发展,这才是根本的教学任务.
几点思考
1. 珍惜学生的疑惑
在教学实录1中,面对学生的疑惑,因为教师本身对这位学生有偏见,同时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而以“权威者”的身份直接打断了该生的发言,致使一个具有探索意义的问题在不经意间溜走,实属可惜. 这位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以及对待课堂的“意外”情况,显然违背了新课标所倡导的“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要求,他的这种行为也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尊.
课后访谈发现教学实录1中的生2的想法并不完全准确,他所犯的错误也是一个普遍性错误,在教学实录2中同样存在. 由此可以看出,这是学生会犯的一个典型错误,因此更值得拿出来探讨,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新课标也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四基”与“四能”,其中“四能”就是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实录1中的教师直接将学生的疑惑扼杀在摇篮中,显然阻碍了学生“四能”的发展,因此这是一种值得反思的教学活动.
真实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在良好的氛围中,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尤其是面对学生提出的困惑,教师应耐心倾听、积极引导、随机应变、妥善处理,让每一个问题都能发挥其教学价值,这也是促使学生所提问题的质量越来越高的前提.
师生之间本就应该是亲密的伙伴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必要时给予适当引导,可增强教学的辐射作用.
2. 让反思成为习惯
良好的反思能力能有效提高探索效果. 如教学实录1中的教师,若他能在课前对学情与问题进行研究,自然会考虑到以下四点:①为什么说“锐角三角形”为多余的条件?②倘若不删除“锐角三角形”这个条件,本题会怎样?③学生解决本题可能会应用什么方法?④其他班的教师是怎么处理本题的?
基于上述问题进行思考,师1对本题的讲解探索也不会如此干瘪,但凡他愿意听取学生的意见,至少能解决一些常见错误和典型错误. 由此可见,尊重学生、及时反思、顺应学生的认知去探究是一位教师必备的教学态度.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我们要将好的态度与方法转化成习惯,让它成为一种本能,这是让一个人受益终身的能力.
从上述两个教学实录来看,师1的教学态度与反思习惯还有待加强,而师2不管是对待学生,还是对待自我,都有端正良好的教学态度和反思习惯,正是这种端正良好的教学态度与反思习惯促使着课堂动态生成.
3. 学会捕捉教学资源
想要提高教学实效,首先要有丰富的教学素材. 很多时候,错误就是一种绝佳的教学资源. 一线数学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与整理问题,还要带领学生在不断优化解题策略的过程中开发智力,提高学习能力.
如师2,他就凭借超强的业务能力判断本题是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值得师生去辨析、探索,这对深化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学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尤其以学生的疑点作为探索起点,不仅能成功激发学生认知冲突,还能提高学生探索积极性,引导学生在疑惑中产趣、明理,这是促使课堂动态生成的关键.
总之,捕捉课堂“意外”,促使课堂动态生成是新课标给大家提出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学力发展的关键. 对于学生而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不仅能有效激活参与意识,还能促使深度学习发生,满足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