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知识形成过程 提升数学抽象素养
2024-08-07杜松奎
[摘 要] 抽象是数学学科的特性之一,其贯穿数学知识产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设计一些有价值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探寻知识的由来,使学生体验数学抽象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
[关键词] 抽象过程;形成过程;抽象素养
众所周知,数学知识是在生产、生活中抽象而来的,可以说没有抽象就没有数学研究对象. 抽象是数学学科的显著特征,其决定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数学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的关键. 不过,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难以靠讲授来实现,它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慢慢体验、慢慢感悟.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以此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笔者教学“二项式定理”时,从培养学生数学抽象思维的角度出发,精心设计探究活动,促使学生在探索中深刻理解知识的同时,掌握数学研究方法,发展数学抽象素养.
教学片段
探索1 利用数学知识估算.
师: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开方问题,那么你能用数学知识估算吗?(学生积极思考、交流)
生1:可以先估算整数部分,因为13=1,23=8,所以的整数部分为1. 对于小数部分该如何估算,我还没有想好.
师:通过刚才的探索我们已经知道的整数部分为1,不妨设=1+x,0<x<1,则2=(1+x)3=1+3x+3x2+x3≈1+3x,所以x≈,≈. (笔者呈现分析过程)
师:仿照上述过程,估算和(n≥2,n∈N*).
生2:的整数部分为1,设=1+y,0<y<1,则2=(1+y)2020,不过(1+y)2020的展开式是什么呢?如果知道它的展开式,那么就能估算了.
生3:对!我估算时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设=a+b,则2=(a+b)n. 如果知道(a+b)n的展开式,那么问题就能获解了.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悉的内容出发,创设二项式展开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凸显学习二项式定理的必要性,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
探索2 求(a+b)(c+d)和(a+b)·(c+d)(e+f)的展开式.
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列表的形式来呈现展开式(如表1、表2所示).
表1 (a+b)(c+d)的展开式
[第一个括号 第二个括号 项 a c ac d ad b c bc d bd ]
设计意图 在教学中,笔者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旧知回顾为新知探索架设思维“阶梯”,使深度学习自然而然地发生. 在解决问题时,笔者刻意引导学生用列表的方式呈现展开式,以此借助表格的直观性使学生体会多项式乘法规律——二项式定理,体验数学抽象过程.
探索3 探究(a+b)3的展开式.
设计意图 对于(a+b)3的展开式学生并不陌生,学生可以根据立方和公式直接给出答案. 不过这里所关注的不是结果,而是知识探索过程. 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类比前面的探索结果和方法,根据计算结果总结展开式中的项数、系数,以及项的特点,由此为二项定理的抽象做铺垫.
探索4 探究(a+b)6的展开式.
在解决该问题时,笔者启发学生根据探索3的经验猜想结果. 从教学反馈来看,学生能够根据经验顺利猜出展开式中的项数,以及项的特点,不过学生在猜想每一项前面的系数时犯难了. 笔者及时给予启发和引导,让学生从计算原理的角度对展开过程进行分析,用组合数表示展开式中的各项系数.
设计意图 随着幂的次数逐渐增加,让学生意识到单纯利用多项式乘法法则难以高效解决问题,由此增加学生探索定理的迫切感. 在此过程中,笔者根据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在由浅入深的逐层探究中发现蕴含其中的规律,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
探索5 探究(a+b)n的展开式.
该探究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不过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在知识上、方法上、心理上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在该探索中,学生仿照(a+b)6的展开式的探究方法,得到(a+b)n=Can+Can-1b+…+Can-rbr+…+Cbn(n∈N*).
设计意图 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抽象、不断完善的过程,较低层次的抽象是高层次抽象的基础. 因此,在探究(a+b)n的展开式时,促使学生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仿照(a+b)6的展开式的探究方法自主发现规律并总结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素养.
探究6 结合二项式定理(a+b)n=Can+Can-1b+…+Can-kbk+…+Cbn(n∈N*),回答以下问题.
(1)二项展开式一共有多少项?(n+1项)
(2)二项展开式的次数有何特点?(每一项的次数都是n;a按降次数排列,次数由n降到0;b按升次数排列,次数由0升到n.)
(3)二项式系数是什么?(C,k=0,1,…n)
(4)二次展开式的通项是什么?(T=Can-kbk,0≤k≤n,k∈N*,这是展开式的第k+1项.)
设计意图 笔者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归纳总结二项展开式的特征,提高学生数学归纳、数学推理和数学抽象的能力. 通过对二项展开式的深度探究,为后续应用做好了充足准备.
探究7 如何灵活利用二项式定理解决问题?
此环节,笔者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结合教学实际设计例题,让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在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的探究中逐步提升.
例1 求(b+a)n的展开式.
变式题:求(x-1)4的展开式.
例2 求(2x+1)5的展开式的第4项系数.
变式题:求(2x+1)5的展开式中x3的系数.
例3 求
1+x+
的展开式中x2的系数.
问题给出后,笔者先让学生独自求解例1、例2及两道变式题,然后让学生通过互评完善解答过程. 对于例3,部分学生因式子烦琐而出现了畏难情绪. 为了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笔者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索例3. 在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笔者给予引导和点拨,学生通过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给出了三种解法:
解法1 因为
1+x+
=
1+x+
1+x+
…
1+x+
,共10个因式相乘,含x2的项是从2个括号中取x,从8个括号中取1得到的,所以含x2的项为C·x2=45x2,故x2的系数为45.
解法2 因为
1+x+
=
(1+x)+
,所以其展开式的通项为T=C(1+x)10-k
=C(1+x)10-kx(0≤k≤10,k∈N). 因为0≤k≤10,k∈N,当k=0时,则含x2的项为(1+x)10中含x2的项,即Cx2=45x2,故x2的系数为45.
解法3 设从10个括号中取a个1,b个x,c个,于是有1axb
=xb-2015c. 令a+b+c=10,
b-2015c=2,其中a,b,c∈N,解得a=8,
b=2,
c=0.所以含x2的项为Cx2=45x2. 故x2的系数为45.
设计意图 提供例题是巩固知识、强化技能的必经之路,也是发散数学思维、提升数学能力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利用好例题,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促使学生在例题探索中深刻理解知识、应用知识. 在例3的探索过程中,学生给出了多种解题思路,体现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二项式定理的理解程度. 教学中通过集中展示、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解题经验,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数学抽象素养的落实.
教学思考
数学抽象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抽象一般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简约阶段,即通过化繁为简、化特殊为一般的转化,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第二阶段为符号阶段,即去掉具体内容,利用概念、符号、图形、关系等将事物的本质属性用简约化的语言表达出来;第三阶段为普适阶段,即通过探索、推理、验证等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相关问题. 可见,数学抽象形成于数学知识产生、发现和应用的过程中. 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创造机会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提炼,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抽象素养.
数学概念具有高度抽象性,它是培养学生数学抽象素养的好素材.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将概念呈现给学生,而应创设有效情境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概念抽象的过程,以此培养学生数学抽象素养. 例如,在本节课教学中,笔者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在逐层探索中认识二项式定理,教会学生抽象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数学抽象素养时,切勿急于求成,而应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发现、发展和应用的过程,理解问题的抽象方式,落实数学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