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发展视阈下藏羌彝走廊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评价

2024-07-19方永恒芦梦荻朱敏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4期
关键词:熵权公共文化服务

摘要:以藏羌彝走廊七个省(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熵权TOPSIS模型评估2014—2019年藏羌彝走廊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水平,着力推动藏羌彝走廊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建设。结果显示:(1)藏羌彝走廊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整体呈不断上升趋势,各地区间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绝对差距仍然较大,相对差距不断缩小。(2)藏羌彝走廊各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空间分布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东高西低”格局。(3)藏羌彝走廊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障碍因子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性,但差异较小。针对各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差距较大问题以及存在的障碍因素,提出实行差异化发展策略、优化及整合资源配置、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等相关建议。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水平;熵权-TOPSIS;藏羌彝走廊

中图分类号:G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652(2024)04-0059-12

DOI:10.19933/j.cnki.ISSN1674-3652.2024.04.00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藏羌彝走廊文化产业集聚动力机制及政策研究”(71974155)。

一、引言

藏羌彝走廊位于我国西部腹心,其核心区域位于七省(自治区)交汇处,覆盖范围广,涵盖人口数量多。随着小康社会的建成,藏羌彝走廊地区的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发展和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随之而来的则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此外,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基调[ 1-2 ],它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的高效率、公平和绿色可持续的发展[ 3 ],是未来很长时间内我国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其中文化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分。为了在新的发展阶段中更好地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走向高质量,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与财政部于2021年发布了《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该意见的提出为目前以及之后一定时期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提升工作提供了方向和政策依据。

现阶段,藏羌彝走廊民族地区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各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水平仍具有鲜明对比,供需矛盾突出,各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水平仍参差不齐,差异较明显。以上问题的存在,必定会对“十四五”所提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标进程和有效性产生影响。因此,为推动藏羌彝走廊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与实践向更深远的方向发展,研究藏羌彝走廊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尤为重要。

二、研究方法

近年来有关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评价研究,学者们通常将此类问题建模为多目标决策问题,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如TOPSIS方法、层次分析法[ 4 ]、DEA法等对其进行综合比较。本文为保证对藏羌彝走廊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评价更具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选择熵值法为指标体系各项指标赋予权重,使用TOPSIS方法求得各评价对象与理想解在欧式空间下的距离,并通过引入障碍度模型完成对藏羌彝走廊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实证分析。

(一)熵权-TOPSIS模型

本文使用熵权-TOPSIS[ 5-8 ]模型对7个研究区域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进行评价,通过熵权法得到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从而确定加权决策矩阵并计算得到多目标决策问题中最优解和最劣解,最终得到各评价对象在欧几里得空间下的综合评价值。

其主要步骤如下:

1.构建具有量纲差异性的待评价矩阵

(二)障碍度模型

藏羌彝走廊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水平的高低受到多个指标的影响,且每个指标对其影响具有不同的效力,从而导致地区效能水平参差不齐。因此,为进一步准确找到藏羌彝走廊各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水平的影响因子,本文选择使用障碍度模型[ 9-11 ]找出影响走廊各个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水平的主要障碍所在。障碍度模型的构建主要包含“因子贡献度”“指标偏离度”以及“障碍度”三个部分。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定义因子贡献度wi。因子贡献度即因子的权重,表示单个指标对总目标的影响程度。

第二步,定义指标偏离度Dij。指标偏离度表示该对象中某一个指标的实际值与其最优值的差距,可用1与指标的标准化值yij的差值表示。

第三步,定义障碍度:

三、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

(一)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对藏羌彝走廊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遵循指标构建的原则,从高质量发展视域出发,参考《“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内容,结合关于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9条主要任务以及彭雷霆[ 12 ]、申亮[ 13 ]、杨秀云[ 14 ]等人的研究,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从财力、人力、物力以及服务提供和群众参与五大方面进行评价,初步建立了藏羌彝走廊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评价指标体系。政府财政投入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是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稳步提升的重要基石。人才配备是指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相关人员,是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的坚实基础。硬件设施指的是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是满足大众文化生活追求,展现中华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服务提供是公共文化服务的艺术表现形式,是表达以及传播文化文艺事业的重要途径。群众参与可以直观地展现出群众文化需求是否被满足,始终是评价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有效依据。

根据指标选取原则,共分为5个一级指标和27个二级指标,能较为全面地反映藏羌彝走廊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水平。运用熵权法求得藏羌彝走廊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指标体系中各级指标权重,结果见表1。

(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藏羌彝走廊覆盖的7省自治区为研究对象,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连续性,时间跨度为2014—2019年。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以及所涉及七个省(自治区)的统计年鉴。

四、实证分析

(一)藏羌彝走廊公共文化服务综合得分分析

根据熵权-TOPSIS方法,通过表1各项指标以及其权值,计算出了各个省份在2014—2019年的综合得分以及一级指标得分情况,详见表2。

从总体综合得分来看,藏羌彝走廊公共文化服务平均得分近年来整体呈上升趋势,从0.244上升到0.375,增幅显著。走廊各省(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四川省的综合得分近年来一直在藏羌彝走廊中处于领先地位。

从各一级指标情况来看,公共文化服务各指标整体上也呈现增长态势,具有一定的地区差异。从藏羌彝走廊整体来看,政府财政投入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2014—2016年具有一定幅度的波动,之后几年呈稳步上升态势。在财政投入和人才配备方面,陕西和四川分别位于藏羌彝走廊前两名,这是由于陕西和四川的经济发展水平态势好于走廊其他省份,当经济发展条件比较好时,相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也会增加。以博物馆财政补助和人才配备为例,陕西、四川在财政投入和人才配备方面远远领先于走廊其他省份。硬件设施是藏羌彝走廊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五个一级指标中得分最高的指标,其中四川在硬件配备中得分最高,表明该省在公共文化服务硬件设施上较为完备。服务提供和群众参与指标的得分情况与其他指标大致相同,都是陕西、四川等相对发达的省份得分较高,云南、甘肃、贵州得分则处于走廊中游位置,西藏和青海一直处于得分最低的状态。由此可见,由于藏羌彝走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各地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各指标波动也存在差异。

(二)藏羌彝走廊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分析

贴近度代表的是现评价对象距离最优方案的接近程度,当贴近度越接近于1,说明该评价对象的发展水平距离最理想的发展水平越近,即该地区发展水平越高,效能越高。为更明确地表示藏羌彝走廊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贴近度的变化情况,本文运用标准差分级法对总贴近度以及各一级指标的贴近度进行分级(见表3)[15][16]。当L∈(0,M?S )时,属于低水平,L∈( M?S,M )时,属于中水平,L∈( M,M + S )时,属于较高水平,L∈( M + S,1)时,属于高水平。

基于熵权TOPSIS模型,得出了藏羌彝走廊各省自治区2004—2019年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贴近度结果(见图1),可以看出走廊总体贴近度和各一级指标贴近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其趋势变化与上述综合得分变化情况基本保持一致。

从走廊总体角度来看,藏羌彝走廊各省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随着国家政策力度的加大,政府发布的有关我国未来规划等政策文件中无一不强调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但走廊各地区之间的绝对差距仍然显著,存在很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从各省对比来看,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水平高的省份为陕西和四川,均处于藏羌彝走廊偏东方向,经济发展态势较好。陕西效能发展呈“升—降—升”趋势,2014年到2015年迅速上升,这是由于2014年陕西省按照文化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通过实施一系列民生文化工程,从而使得陕西整体的文化氛围得到了提升。2015—2016虽有下降,但持续时间短,之后又呈现稳步上升趋势,直到2019年超越四川,暂居藏羌彝走廊第一。四川2015年公共文化财政支出降低以及人才的配备减少,可能是导致当年效能降低的原因,后续则保持稳步上升态势。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水平排名后两位的是西藏和青海,处于走廊偏西地区,发展较为落后,效能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接下来对走廊七个省份的一级指标贴近度水平以及变化的特点进行分析。由图2可知:(1)财政投入方面,如图2a所示,陕西和四川两省处于较高发展水平,陕西比较稳定,且总体趋于上升趋势,远高于其他省份。位于第二的是四川,其贴近度稳定性较低,波动大。云南和甘肃在2014年起点处相差不大,两省在2017年和2018年到达峰之后又有所回落,直到2019年,云南财政投入贴近度达到了0.29,高于甘肃的0.19,差距进一步拉大,说明云南近6年以来在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方面相较于甘肃做得更好,投入更多。

(2)人才投入方面,依旧是陕西和四川处于领先位置,波动都较大。甘肃和云南在0.3~0.5之间波动。贵州由0.17提升到了0.26,相对稳定,提升幅度小。最后西藏和青海,两个地区财政投入贴近度相差不大,水平相当,2014—2019年都有小幅度的提升。

(3)硬件设施方面,四川提升速度较快,高于排名第二的陕西。云南和甘肃两省的硬件设施水平相当,都在0.3~0.4之间稳步增长。贵州和西藏提升速度很慢。青海虽在2014年时处于最后位置,但到2019年超过了西藏,达到了0.14。

(4)服务提供方面,四川和陕西提升速度快、进步大,陕西由2014年的走廊第四名进步到2019年的第一名,四川在2018—2019年间被陕西超越,说明陕西在2018年来在服务提供方面的做法不断提升,不断优化。

(5)群众参与方面,四川位于首位,其次是陕西,说明两省群众对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积极性较高。青海和西藏的贴近度得分最低,群众参与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基于效能角度的时空演化分析

近六年来藏羌彝走廊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在不断提高,本文选取2014、2017、2019年作为时间截面点,利用上文计算的贴近度数据,运用ArcGIS软件将数据可视化(见图3),直观呈现出藏羌彝走廊省(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空间演化和分布情况。可以看出,藏羌彝走廊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发展格局呈现“走廊偏西低—走廊偏东高”的格局,这是由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除了与经济和人才等因素有关系外,还与地区的文化资源禀赋以及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有关系,比如四川、陕西和云南等地,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特色且非常丰富,这也对当地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提高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将藏羌彝走廊各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水平分为四个区间水平,具体来看,2014年除四川和陕西达到了较高水平外,西藏和青海处于低水平,甘肃、贵州、云南则处于走廊中间水平。到2017年时,甘肃、云南进步为较高水平,而西藏、青海、贵州暂时没有发生变化。2017—2019年西藏已从低水平区提升为中水平区,其他省份暂未发生变化。

(四)藏羌彝走廊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障碍因子诊断

由于藏羌彝走廊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评价指标过多,为了更加准确的探讨藏羌彝走廊各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障碍因素,本文选取了各个省自治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障碍度排名前五的障碍因子作为依据。考虑到2014—2019年六年期的数据量较大,本文列举了2014年和2019年的前五名障碍因子数据进行分析,以便更直观地展示研究期内的障碍因子变化趋势(见表4)。

首先是走廊整体角度分析,由表4可以看出:(1)藏羌彝走廊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第一障碍因素和第二障碍因素主要集中在财政投入维和服务提供维度。其中,艺术表演场馆财政拨款是最主要的障碍因子,其次是博物馆财政拨款和艺术表演场馆演(映)出场次。(2)不同时段的走廊重要障碍维度有所变化。相较于2014年,2019年走廊第一障碍因子未发生变化外,其他因素排序均有所变化。但财政投入维度仍然是第一障碍因素,主要因子仍然是艺术表演场馆财政拨款。

从走廊上各省自治区角度分析,2014年影响陕西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第一障碍因素主要集中于服务提供,2019年为硬件投入,由此可看出陕西的障碍因素已由2014年的服务提供不足且不全面变为硬件设施建设的不足。因此,陕西应弥补此方面的不足,着力于硬件设施建设,从而提高整体效能。除此之外,其他省份2014—2019年第一障碍因素都主要集中于财政投入,并且主要因子都为艺术表演场馆财政拨款。对各省份障碍因子次数做统计,a3>a6>d5>b5等指标次数出现最多。与上文分析的第一障碍因子和第二障碍因子为财政投入和服务提供相吻合。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构建了藏羌彝走廊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评价体系,运用熵权TOPSIS对高质量发展视阈下藏羌彝走廊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进行了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标准差分级法将各省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分为低水平、中水平、较高水平和高水平四个层级,对走廊上时空变化特征及空间格局演变进行分析,最后运用障碍度模型对各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藏羌彝走廊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整体呈不断上升趋势,各地区间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绝对差距仍然较大,相对差距不断缩小。藏羌彝走廊各省自治区硬件设施配置差距最大,其次是人才配备、群众参与、服务提供,其中区域间财政投入均等化程度在各一级指标中最高。原因可能是我国有关政策措施不断出台,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从而提高了藏羌彝走廊整体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相对差距呈缩小趋势。但由于走廊上各省自治区经济发展、位置特点以及政策执行力度的不同,导致了绝对差距较大的局面。

第二,藏羌彝走廊各省自治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空间分布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东高西低”格局。藏羌彝走廊偏东地区的陕西、四川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水平一直处于走廊前列,其次是云南、甘肃、贵州,最后是西藏和青海。藏羌彝走廊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水平存在地区间差异。

第三,藏羌彝走廊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障碍因子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性,但差异较小。例如第一障碍因子,除陕西外,其他地区第一障碍因子均属于财政投入,存在着财政投入不足以及服务提供不全面的现实困境。

(二)建议

基于对上述研究结论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几个提升高质量发展视阈下藏羌彝走廊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建议:

第一,结合区域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水平特征,实行差异化发展策略。走廊上各省自治区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政府重视程度等对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水平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区间差异,要实现藏羌彝走廊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效能全面的提升,必须结合走廊各地实际情况,立足于当地所面临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与供给的多样化以及分散化,因地制宜制定不同策略,从上层规划到下层实施都要有明确定位[17],推动走廊各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区域均等化发展。因此,各级各地政府要明确自身的职责,加快走廊公共文化服务协同治理,完善协作和对口支援机制,常态化开展文化帮扶工作,从基础设施建设、人才技术、文化资源和活动以及管理方式等方面入手,进行精准帮扶。

第二,优化及整合资源配置,缩小地区差距。在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工作中,政府担任的是供给主体,承担着整个走廊的资源配置工作的进行以及优化。重点关注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水平较低地区的发展,适当加强对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如增加西藏、青海等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等,缓解财力不足的问题。缩小藏羌彝走廊各地间的财力差距,帮助各省自治区更好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诉求[ 18 ]。另外,也可考虑社会资本的加入,完善此方面的政策规划[ 19 ]。从目前来看,公共文化服务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国家财政,长时间来看不利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引入非政府性资金,可以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注入新的活力,形成良性的供给竞争模式,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提升[ 20 ]。

第三,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藏羌彝走廊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配备较为落后,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还未完善,服务方式较为单一,服务效率较为低下。21世纪以来,随着智能化水平提高,智能手机、电脑等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应用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数字化技术丰富了公共文化的表现力[21],因此藏羌彝走廊各地应不断地加强数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发展互联网并完善当地网络平台的建设,不断地拓展数字公共文化服务的应用,建立起“线上+线下为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

参考文献:

[1]范周,侯雪彤.“十四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路径[J].图书馆论坛,2021,41(10):14-19.

[2]韩雷,钟静芙.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解读、理论框架及实现路径[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5(6):39-45

[3]张军扩,侯永志,刘培林,等.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战略路径[J].管理世界,2019,35(7):1-7.

[4]吴江,申丽娟,魏勇.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政策演进、效能评价与提升路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5(5):51-58,198.

[5] OLSON D L. Comparison of weights in TOPSIS models[J]. 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2004,40(7/8):721-727.

[6]赵浩楠,赵映慧,宁静,等.基于TOPSIS法的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益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21,28(5):355-361.

[7]麦建开,康昕怡,朱紫阳,等.基于地理国情监测改进熵权TOPSIS规划评价[J].测绘通报,2019(12):22-127.

[8]周磊,黄秋昊.基于灰色关联TOPSIS的城市土地效益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J].水土保持研究,2014,21(4):39-44.

[9]马聪,林坚.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耕地利用效益评价及障碍因子识别——以东中西三地案例比较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21,26(8):196-210.

[10]余永琦,王长松,彭柳林,等.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与障碍因素分析——以江西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2(2):187-196..

[11]乔瑞,董锋,安泰龙.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水平评价及障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21,37(23):72-76.

[12]彭雷霆,刘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水平及制约因素分析——以武陵山片区为例[J].图书馆,2021(5):34-43.

[13]申亮,王玉燕.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政府供给效率的测度与检验[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7,19(2):26-37,49.

[14]杨秀云,赵科翔,苏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及其影响因素[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5):81-88.

[15]郭永杰,米文宝,赵莹.宁夏县域绿色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经济地理,2015(3):45-51.

[16]郭永杰,米文宝,赵莹,等.基于集对分析的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经济脆弱性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8(8):32-38.

[17]蒋柯可,熊正贤.文旅类特色小镇同质化问题与差异化策略研究——以四川安仁古镇和洛带古镇为例[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35(2):33-40.

[18]肖鹏,肖九.公共文化机构作为专业主体:负责任创新视域下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建设方向[J].图书馆建设,2022(1):112-120.

[19]杨红.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路径:从“管理”到“治理”[J].图书馆论坛,2021,41(10):20-22.

[20]汤资岚.数字乡村战略下农村老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研究[J].图书馆,2021(10):9-15,33.

[21]赵小雷,段建军.数字化时代作为摄影的艺术作品——数字和胶片都无损于摄影的本质[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20,36(1):14-21.

作者贡献声明:方永恒负责整体修改;芦梦荻负责论文撰写;朱敏负责搜集数据。

Assessment of the Efficiency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in the Zang-Qiang-Yi Corrid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FANG Yong-Heng, LU Meng-Di, ZHU Min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an 710055, Shaanxi, 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focuses on 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in the Zang-Qiang-Yi national cultur? al corridor from 2014 to 2019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aking seven provinces (regions) along the cor? ridor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we constructed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effectiveness. Through the ap? plication of the entropy-weighted TOPSIS model, we assessed the level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effectiveness in the regions or provinces. Additionally, we identified obstacle factors impac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using the obstacle degree model. The findings reveal several key insights: (1) Overall, the effectiveness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in the ZangQiang-Yi national cultural corridor is increasing, albeit with significant absolute disparities between regions, while relative dis? parities are diminishing; (2)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effectiveness across the corridor exhibits a distinc? tive“high in the east and low in the west”pattern; (3) While there ar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barriers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these differences are relatively minor. Considering the significant disparities in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effectiveness and identified obstacles, such recommendations are proposed as implementing differentiated development strate? gies, optimizing and integrating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expediting the digitalizat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Keywords: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effectiveness level; Entropy-TOPSIS; Zang-Qiang-Yi national cultural corridor

(责任编辑:赵庆来)

猜你喜欢

熵权公共文化服务
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评价
湖南地方政府绩效评价及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浅析如何做好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法理分析与法律构建
基于熵权TOPSIS法对海口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综合评价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搞好公共文化服务,推动艺术普及
浅析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发展现状
打造内外兼修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基于熵权—TOPSIS法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