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家已消失的本帮老店

2024-07-13沈嘉禄

食品与生活 2024年7期
关键词:德兴馆子红烧

沈嘉禄

20 世纪 20、30 年代,沪上本帮馆子开始有点规模了,但大多数仍是单开间门面的格局,小打小闹,菜品也多是家常便饭。后来渐从外帮馆子学来几道菜,弯道超车,兼容并包,一些菜品便成为本帮菜的主打,比如响油鳝糊、红烧头尾、炒划水、走油拆墩、炒虾腰等。

还有一款炒白桃,今人不知为何物,但要是懂得上海浦东川沙方言,就知道此处的“白桃”就是葡萄。那么葡萄可以炒来吃吗?听我说啊,在这道菜里只是就近取譬,所谓“葡萄”者,专指青鱼眼睛。取 6 对或 8 对烹制而成,圆滚滚的鱼眼,浓油赤酱,看上去有点像葡萄。青鱼眼睛带点鳃壳,周边还有丰富的胶质物,烹熟后卤汁紧包,肥而不腻,鲜美无比,与粤菜里的清蒸鱼云有异曲同工之妙。

40 年前我在“大富贵”吃过,画风惊悚,但鲜香难挡,有老吃客从杨树浦或曹家渡赶来一饱口福。去年“老正兴”恢复了这款名肴,我没吃过,不知味道如何。

据唐艳香、褚晓琦《近代上海饭店与菜场》一书记载,根据 1946 年10 月的统计,当时市中区、沪西区、马当区、沪北区、虹口区、南市区、浦 东 等 地 共 有 本 帮 馆 子 177 家。 以当时上海餐饮市场的规模来看,不算少了。

在这 177 家本帮馆子中,“老人和”“荣顺馆”“一家春”“鸿运来”“泰和馆”“得和馆”“得兴楼”“老合记”“三兴园”“美味斋”“四时新”等,各有所擅,老而弥坚,在食客中享有良好口碑。

这里我要插播一段,现在但凡爱好美食的朋友都知道唐鲁孙,我拜读他 的 美 食 文 章 应 该 是 比 较 早 的。30年前,我因病住院,有个台湾朋友怕我寂寞,就从台北给我带了七八本唐鲁孙随笔集,谈美食、谈掌故、谈风土,很适合在病房里随便翻翻。不承想一读之后就被牢牢吸引住了,唐老的文章朴实深蕴,饶有趣味,尤其是那种半文不白的写法,很有点民国小报小刊的流风遗韵。

唐鲁孙是清代光绪帝的珍、瑾二妃的侄孙,弱冠之年即冶游天下,生性好奇,博闻强记。他有亲戚在上海东新桥开旅馆,所以他常来上海吃吃喝喝,对十里洋场的食色是不陌生的。比如他在《中国吃》一书里专门写到了菜市路“老合记”的一道菜 :“他家的金银双脑,是把熏过的猪脑,跟新鲜猪脑剔去血丝细筋,用干贝、白果以文火炖熟,干贝起鲜,白果去脏气,

这是合记的拿手菜之一。”读到这里,我这个“猪脑控”不禁垂涎三尺。

唐鲁孙接着又说他家的乳鸽 :“合记养了若干只菜鸽子,饲料上得足,所以鸽子特别肥。拿来做油淋乳鸽,特别肥嫩。从前贺衷家先生最爱吃鸽子,他说到广州不去天香楼吃 花鸽,到上海不到合记吃油淋乳鸽,错过这样的口福,那就太可惜了。”本帮馆子居然有广东菜,还颇讨富家子的欢喜。这也说明本帮馆子的东拼西凑,既是时代风气,也屡试不爽。

唐鲁孙说的菜市路就是现在的顺昌路,因为有法租界最早的室内菜场而有此俗名,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这个菜场还在,离我旧居仅一箭之遥,小 时 候 经 常 路 过。 进 入 21 世 纪 后,在房地产大发展的态势中融入了太平桥版图。那么“老合记”在菜市路的什么位置?又是什么时候在上海消失的?我问了几个老前辈,均茫然不知。

还有一家以糟货独步天下的“同泰祥”,在老上海人谈论本帮糟货时,常被深情地忆及。我在 20 世纪 70 年代读中学时跟着亲戚去“同泰祥”吃过两次,他家开在西藏中路靠近凤阳路处,两开间门面,坐西朝东,冷菜间占了半间门面,里面并不大,摆了三四张八仙桌,所以服务员殷勤地将客人引上二楼。木楼梯相当宽大,扶手栏杆是花瓶式的,有点复古。我没有看到包房,都是散席,圆台面与八仙桌交错杂陈,站在窗口可以俯瞰车水马龙的西藏中路,斜对面是大上海电影院和第一百货商店,钻石地段,风水绝佳。白斩鸡、熏鱼、油爆虾、肉汁百叶包、大白蹄、响油鳝糊、椒盐排骨、韭黄炒鳜鱼丝、鱼头粉皮等烧得十分入味。他家的糟猪脚皮软肉酥,糯糯的筋蹄也不费拉扯,糟香浓郁,回味甘鲜,我不免多吃几块,还被妈妈白了一眼。其时一桌所费,不过 20 元。

也记得旁边一张八仙桌上有三个老师傅喝得兴高采烈,面色酡红,冷菜热炒四五盘,台角竖了六七只啤酒空瓶,其中一人与我们这桌搭讪 :“不到一只黄鱼头。”“黄鱼头”,特指一张五元钱面值的人民币。

我要说的第三家,就是“一家春”菜馆,创建时间在 1876 年,仅比“老人和”晚了一年,也是祖师爷级的百年老店。最早开在小东门大街(方浜东路),想必规模也不是太大,一个名叫“金阿毛”的本地人,既是老板,又是厨师,每天站在灶头前捋袖颠勺,见了熟客还要出去打声招呼,感谢照顾生意。他家供应的菜肴有咸肉豆腐、八宝辣酱、肠汤线粉、黄鳝烤肉、红烧划水、酱汁肉、大白蹄、黄浆等,食材新鲜,治理到位,下料重,火功足,很能满足十六铺一带南来北往的商客和老城厢内外的居民所需,生意一直不错。20 世纪 20、30 年代,“一家春”迁往小南门董家渡路 622 号。

这个时候,“老饭店”“德兴馆”“老人和”已坐稳本帮前三甲,“一家春”仍处于“第三世界”,他不急不躁地坚持大众化,以价廉物美近悦远来。20世纪 80 年代扩建为三层楼,楼下供应面点,各式浇头面是相当不错的,二楼、三楼做酒菜生意,是附近居民吃小老酒的地方。

20 世纪 90 年代初,我去董家渡路拜访一位朋友,聊了一个下午意犹未尽,临时叫来两个朋友,去“一家春”吃晚饭。红烧划水、响油鳝糊、全家福都是地道的本帮风味,出于好奇,我要求来一份鸡圈肉。家住此处的朋友对这道菜也不知所以然,我是略有耳闻的,这是流传已久的本帮老菜,用鸡中翅、圈子(上海方言,指猪大肠)和五花肉一锅煨煮而成,三种食材滋味相互渗透。半小时后此菜上席,细品后觉五花肉不柴不腻,肉皮软糯,膏脂丰满 ;圈子有弹性,但没有拉扯感 ;鸡翅酥烂而外形完整。整盘菜浓油赤酱,味道醇厚,宜酒宜饭,剩下的一点汤汁还可以用来拌饭。

还有一道“黄浆”,知道的人可能就少了。上海方言中,称麻雀为“麻将”,打麻将也叫“雀战”,麻将牌也叫“雀牌”。那么跟“黄浆”有何关系呢?这道菜说来也简单,就是豆腐皮包肉糜,入油锅炸至金黄色,然后再煮汤或红烧。因为豆腐皮包肉油炸后,色泽金黄,表面起皱,就像一只剥了皮的麻雀,所以老上海人就叫它“黄浆”。豆腐皮是用更浓的豆腐浆盛于木桶内,表面经风吹过后会凝结成一层皮,师傅轻轻揭下来挂在绳子上晾晒,就成了圆形的豆腐皮。吹一张,揭一张,挂一张,豆腐皮真的来之不易。细腻光洁且有韧劲的豆腐皮包了肉糜后,再经过油炸、汤煮,味道自然更为出众。

黄浆是“一家春”常年供应的特色菜。

2004 年,小东门的“德兴馆”因为市政开发,迁入董家渡路,与“一家春”并作一家,据说“德兴馆”还保留了几道“一家春”的特色菜。我搬到大南门后去过几次,却发现鸡圈肉没了,黄浆也没了。

有一次我与江礼 老师在肇嘉浜路一家名叫“万年粮仓”的饭店品尝江阴菜,江老师点了一道红烧黄浆,我好像与老友重逢,相当激动。江老师有点小得意地告诉我 :“就是我叫他们挖掘这个老古董来的。来,尝尝味道如何?”

后来我就写了一篇文章,希望“德兴馆”恢复黄浆这道老菜。果然,不久在“德兴馆”的熟食柜台看到了一大盘排列整齐的黄浆,油炸后再红烧,散发着赏心悦目的光亮,不过相比以前“发福”不少呢,长度也在 15 厘米左右,可供两个人分享。

猜你喜欢

德兴馆子红烧
From decoupled integrable models tocoupled ones via a deformation algorithm*
苍蝇馆子的吸引力从何而来
红烧狮子头
麦香——一『厅级农民』赵德兴
江西铜业集团(德兴)铸造有限公司
GLOBAL EXISTENCE OF CLASSICAL SOLUTIONS TO THE HYPERBOLIC GEOMETRY FLOW WITH TIME-DEPENDENT DISSIPATION∗
小吃店
白象 红烧牛肉面
宰鸡
苍蝇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