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构建与实践研究

2024-07-12余西亚

继续教育研究 2024年7期
关键词:理论逻辑体系构建

摘要:在大学教育中,劳动教育是大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在大学教育中贯彻“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也在大学教育中更好地体现了内涵式发展。新时代,高校要建立一个以德智体美劳为本,以更高层次的人才为核心的教育体制。高校必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将党中央教育政策作为整体,坚持并加强对大学的全面领导,深刻理解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大教育制度,把握本质内涵,坚持科学规律,推动高校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校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体系;体系构建;理论逻辑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24)07-0090-05

在新时代大学教育中,劳动教育既是实施以人为本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大学实施立德树人的基本途径。当前我国高校学生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也是高校学生劳动教育体系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比如,将劳动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提并论,将劳动教育与体力劳动和简单重复体力劳动画等号。在新形势下,高校要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理顺其中的理论逻辑。

一、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逻辑

(一)在宏观上: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客观需要

各学段相互衔接、有机贯通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并制定劳动教育实施细则,把劳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这也要求高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特色,合理设置课程内容、教学体系。通过构建各学段相互衔接、有机贯通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对高校各专业学生进行系统的劳动教育,以实现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高校应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各个学科、各个年级、各个阶段的劳动教育进行系统研究,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高校要实现内涵式发展,不再追求规模和数量的扩张,更要突出提升人才的素质,突出“高质量”的发展。一方面,大学要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以及自己的专业特色,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另一方面,高校应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与需求,合理设置不同专业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体系,确保各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新时代青年学生作为劳动实践的主体,其劳动需求呈现出新特征。首先,劳动实践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不仅有传统的体力劳动,还包括脑力劳动、服务性劳动等。其次,劳动实践的地域更加广阔,农村、城市和校园都成为学生参与劳动的场所[2]。最后,学生对职业性、技能性、创新性劳动需求逐渐增加。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设置与其职业生涯相适应的课程内容,形成一体化课程体系,以“五育融合”为遵循,既要充分发挥各学科课程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通过各种教学形式和方法强化劳动实践教学环节,实现以劳育人的目标。

(二)在中观上: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

在高等教育层面,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是基于社会发展需要和高等教育发展现状而提出的一项系统工程,其目的是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民族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自从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就非常关注强化劳动教育,不止一次地指出,要在学生中大力培养劳动精神,并对学生进行尊重劳动的教育,对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强调“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纵观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一直都在朝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不断前进[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全面普及化阶段。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也面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如何围绕新时代高等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要求推进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化”思想指导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二是在构建以“职业技术类、专业技术类、创新创业类”为主的高校三大类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基础上,健全完善涵盖“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虽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但也要看到其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高等教育规模大小等因素的影响,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各种现实条件的制约[4]。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过程中,不仅要坚持立足实际、循序渐进、动态调整原则,还应注意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高等教育规模大小等因素对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影响。

(三)在微观上: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推动劳动教育课程化的内在要求

大学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以对其进行清晰的认识为前提,并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引,按照“五育融合”的基本原则,根据不同类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育人要求,构建具有一定层次性和系统性的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切实增强高校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长效性。从课程内容上看,要建立完善的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社会主义劳动观融入课程内容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5]。这就需要高校准确把握劳动教育本质,实现价值引领。在全国范围内,立德树人的基本工作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都离不开劳动教育。就其实质而言,就是在劳动价值观的指导下,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劳动引导,使其形成科学的劳动观,养成长期、稳定的劳动习惯,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要在准确把握劳动教育本质的基础上,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到课程设计和实施之中。具体而言,就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之中。这就要求在设计劳动教育课程时要坚持三个导向[6],并科学定位育人目标,展现劳动教育的特点。我国高校劳动教育专业建设必须与新时代、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立德树人为基本使命,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遵循,确保学生的德智体美劳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要遵守劳动教育规律,对学生进行科学指导,让他们能够对劳动形成正确看法,让他们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让他们意识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和各环节,融入社会生活、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这也是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化和体系化的内在要求。

二、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一)培育大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首先,鼓励大学生在学校内通过勤工俭学、志愿服务等方式进行劳动实践活动,使他们体验到劳动价值实现的自豪感,让大学生知道自己在为他人、为社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明白自身所从事的职业是对社会有用的,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其次,要鼓励大学生在校外积极参与各种职业活动,培养他们对所从事职业的认同感。再次,高校通过举办各种劳动技能竞赛、开展创新创业大赛等形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活动,在参与过程中体会到劳动创造价值的成就感[7]。最后,引导学生树立起“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思想,鼓励学生在完成本职工作任务时要精益求精,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学生意识到自己在为他人、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在享受着劳动价值实现带来的成就感。

(二)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指通过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我国教育部门对当代高校提出的新发展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高校要“加强劳动教育”发表重要论述,强调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各学段各学科各专业全面推行劳动教育。当前,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加强劳动教育”等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劳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融入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不断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要充分发挥高校在构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高校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首要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努力构建科学有效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要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并贯穿于专业课教学全过程。要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并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等载体作用。要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纳入社会实践教学中,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平台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同时,要通过课程体系建设、课堂教学改革等途径强化高校在构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体系中的主导作用。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必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在构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体系过程中必须强化立德树人理念。要将劳动教育纳入大学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要把思政课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主渠道。通过思政课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塑造,加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学习和理解。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高校还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加强思政课建设、增加社会实践活动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三、构建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实践路径

(一)深化“三全育人”,加强劳动教育顶层设计

要始终保持党对劳动工作的绝对领导,要充分发挥党委的协调和纽带能力,把劳动工作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的始终,形成“党委到支部,学校到院系,部门到班级,班级到寝室”的“五级联动”劳动工作模式。健全劳动教育的顶层制度,加强劳动教育顶层设计要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材体系等有机融合,在各级各类课程中强化劳动教育内容,探索建立劳动教育学分管理制度,实现劳动教育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等相结合,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创新劳动教育实施机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中包含劳动实践的具体内容。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同时,明确劳动实践场所建设标准和管理要求,确保劳动实践场所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并将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纳入学校年度基本建设规划中。

(二)坚持“五育并举”,构建协同育人体系

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既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精神,也要重视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体育锻炼意识,还要重视美育教育,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五育并举”既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也是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要实现“五育并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高校要结合学校自身办学特色和育人目标,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共同形成育人合力。在此过程中,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教育观念,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高校劳动教育要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劳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高校的育人优势,将“情感培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以教材为载体,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内化为学生的情感认知、价值认同。通过课程讲授、讨论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从学生成长规律出发,通过典型事例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的价值与意义,让学生领悟到劳动教育中蕴含的人文关怀和家国情怀。最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机会,如开展“绿色劳动”主题实践活动、“高校思政讲师团进校园”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劳动教育的真正内涵和现实意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高校还要通过“一课两会”(一门课、两次活动)以及“五育并举”(思政课、劳动教育实践、专业课程思政、课外文体活动)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情感认同和行动自觉。通过让学生参与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为主体的力所能及的劳动实践,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启蒙,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三)发挥“双创”教育优势,提升劳动教育实效

一是要开展多样化的劳动教育活动。通过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班会、“新时代劳动最光荣”演讲比赛、“中国梦我的梦”主题征文、“劳动是最光荣的事”主题演讲等形式,加强对劳动的理解和认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优良素质。二是要对劳动教育的载体进行创新。针对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新特点,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即“双创”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专题讲座、项目路演等活动,搭建学生展示平台和交流平台。同时,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激励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展现才华、施展抱负。三是要发挥好“互联网+”优势。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手段,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指导;积极推动高校与企业合作搭建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利用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实现信息共享。

(四)搭建实践平台,开展多样化劳动实践活动

一是要加强对高校劳动教育的引导,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通过加强宣传力度、加大经费投入、创新宣传方式等举措,鼓励和引导高校师生积极参与劳动教育。在此过程中,应结合高校实际情况,依托专业特色、结合时代要求,引导学生参与到校园环境、课堂教学、志愿服务等活动中来。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二是要深化高校与社会企业的合作交流机制。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与企业开展合作交流的新形式,引导学生走进社会、服务社会。一方面应构建以“校企合作”为载体的实践育人模式;另一方面,应建立完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校企合作机制。三是要以学校为主导构建校内外协同育人机制。在学生就业方面,应采取政府引导、高校主导、企业参与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以高校为主体的校内外协同育人机制;在学生创业方面,应以高校为主体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在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方面,应积极构建以高校为主体的社会实践基地等。

(五)创新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

一是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创新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强化过程性评价,在劳动教育课程考核中加入对劳动成果的考核;四是完善奖励机制,对于在劳动教育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师生要给予相应的奖励;五是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既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也关注学生在劳动成果展示时的态度和行为;六是完善监督机制,成立由相关部门人员、家长、教师等组成的监督队伍,对高校开展的劳动教育活动进行全程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实效性。

(六)强化师资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一是加强专业培训。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对相关的劳动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系统培训,使其能胜任劳动教育教学工作。首先,高校要充分发挥教师培训的主体作用,按照教学改革要求和教学发展趋势,构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培训体系,制定完善的教师培训制度;其次,高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条件;再次,高校要重视对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要注重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让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劳动技能和水平;最后,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必要的经费、时间、资源等方面支持。二是组建学术团队。高校可通过整合校内不同专业的师资力量,组建劳动教育学术团队,围绕劳动教育教学和科研方向开展团队建设。劳动教育学术团队由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师组成,可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求,吸收优秀的具有劳动教育能力的教师加入。高校应在校内组建由相关学科的教授、副教授、讲师等组成的劳动教育学术团队,要积极进行有关劳动教育的教学和研究。学院队伍主要承担着学校的劳动教育与教学任务,并以教学与科研为中心,对学生的实际劳动操作进行指导,教师们可在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创新创业项目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三是开展团队教研。高校开展劳动教育,除加强专业培训、组建学术团队以外,还需要开展团队教研。教研的目的在于总结经验、交流研究成果,不断完善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劳动教育名师工作室、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团队等形式,开展团队教研,不断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会、评优评先等方式开展团队教研,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总之,高校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和完善劳动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形式等方面的经验,建立一套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法。

(七)农场劳动丰富课程,构建劳动教育新生态

“新民农场”是在校内开设的一门实践课程。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的劳动精神和劳动能力,通过在“新民农场”参与种植、养殖、生产和加工等实践教学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感受劳动的辛苦与收获的喜悦。建有百果园、百草园、百芳园、百谷园、百蔬园、养殖园等六大劳动教育园区,种植了常见的果树、蔬菜、粮食作物、花卉、中草药等。“新民农场”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依托,在校内搭建起面向全体学生的农业知识实践教学平台,以农业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为核心,同时整合校内实训基地和企业资源,通过项目化运作与管理,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该课程体系建设包括“新民农场”项目、校内教学实践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等三个部分。具体来说,“新民农场”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将劳动教育贯穿于实践教学全过程。劳动教育以实践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重点,通过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形式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全过程,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

2.构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课堂主阵地”的课程体系。“新民农场”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了“1+2+4+5”的课程体系。“1”是指设置了一门必修课和两门选修课;“2”是指两次实习;“4”是指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5”是指每学期开展5次社会实践活动。

3.教学内容从以理论教学为主向以实践教学为主转变。学校将劳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提升素质,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

参考文献:

[1]王伟江.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困境与路径研究[J].林区教学,2023(1):92-95.

[2]张晶,姚婷,吴淇.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现状、困境与对策——基于全国105所高校的实证调查[J/OL].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7[2023-04-19].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3.1011.C.20221229.1631.001.html.

[3]李英霞,焦丽梅.新时代地方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76-78.

[4]史凯,张东明.劳动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价值意蕴和路径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22):11-16.

[5]陈星宇,黄昕莹,任兆昌.以习近平劳动观为指导开创高校劳动教育新局面[J].高教学刊,2022(32):70-73.

[6]韩娟,方楠.融工匠精神的高校劳动教育理论蕴意与实践研究[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3):109-113.

[7]李国玮.构建艺术类高校劳动教育体系的实践路径[J].试题与研究,2022(25):153-155.

Research into the Theoret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Path of Constructing the Labor Education System in Universities

Yu Xiya

(Tongda College,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Yangzhou 225100, China)

Abstract:Labor education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and is the basic requirement for implementing “moral educa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in university education, and also better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of connotation in university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universities should establish an education system centered on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cal fitness, beauty, and labor, with higher-level talents as the c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regard the education policies of the Party’s Central Committee as a whole, adhere to and strengthen its overall guidance on their work under the guidance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understand in depth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based on which they must perfect the grand education system by grasping the essential connotations and sticking to scientific laws so as to speed a quality development of labor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Key words:Labor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Labor education system; System construction; Theoretical logic

猜你喜欢

理论逻辑体系构建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依赖与超越
列宁从严治党的思想实践及其现实启示
高职教育质量管理内涵及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探索
农村职业学校学生成绩考核体系的研究
如何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
浅谈供给侧改革
实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逻辑与模式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