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非师范”本科毕业生教育行业就业状况与对策
2024-07-10曹磊
曹磊
摘要:教育行业是吉林省“非师范”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主力行业之一,但近3年以来出现了持续走低的情况。特别是2021年“双减政策”促使校外培训机构缩减岗位与教育内容转型,使以非学历教育为主要求职单位的“非师范”本科毕业遇到了困境。应对此问题,吉林省内各高校或可从职业认知与新技能培养两方面作出改变,以促进省内“非师范”在教育行业中的就职数量与竞争力。
关键词:就业状况;非师范生;教育行业
引言
《202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统计:2022届本科毕业半年后,从事教育业(13%)为众多行业之最。但此项数据却是2018以来最低,相对于2020届本科毕业的17%下降了4个百分点。同时,在2022年中国本科生在教培辅导机构与教培机构的就业比例,也从2021届的6.0%下降到5.1%。这说明在整体的本科生就业领域中,教育业依然是诸多就业行业的首选,但呈现了走低的状态。吉林省内高校本科毕业生包含“师范生”与“非师范”两个主要类型,“非师范生”在就业选择中“教育行业”毕业在各高校中的排名都较高,同时也出现了相较于2021年走低的趋势。这说明吉林省“非师范”本科毕业生依然有较强的教育行业的就业意愿。在此情况下,拓展“教育行业”认知、提升“数字化”技能或可为本省“非师范”本科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获得更有力的支持。
一、吉林省“非师范”本科生教育行业就业情况
“非师范”本科生毕业生所选教育行业数据主要包括:各高校所发布的就业质量报告中的行业统计中的“教育”、单位统计中的“中初教育单位”及职业流向统计中“教学人员”。这些数据共同构成了吉林省“非师范”本科毕业在教育行业就业整体趋势与走向。
(一)2021年吉林省“非师范生”教育行业从业情况
2021年吉林省“非师范”吉林大学(本科毕业生10109人)、长春工业大学(本科毕业生4555人)、延边大学(本科毕业生4469人)、长春理工大学(本科毕业生3943人)、《吉林农业大学就业质量年度报告》(3816人)、长春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生2187人)所提供的相关官方数据可以得到以下有关教育行业从业基本情况:
2021年中吉林省6所高校教育行业就业占全体本科生人数比例依次为:延边大学15.91%,吉林大学9.13%(216人),吉林农业大学为8.69%(180人),长春工业大学为7.88%,长春理工大学6.22%、长春中医药大学3.8%。
2021年吉林省6所高校本科生“中初教育单位”就职占全体本科生人数比例依次为:吉林大学1.65%(39人)、延边大学5.6%、吉林农业大学占本科生0.97%(20人)、长春中医药大学0.5%、长春理工大学占比0.2%、长春工业大学未见数据。
2021年吉林省6所高校本科生职业流向“教学人员”就职占全体本科生人数比例依次为:延边大学13.5%、吉林农业大学占8.83%(183人)、长春理工大学占比5%、长春中医药大学2.6%,吉林大学、长春工业大学未见数据[1]。
(二)2022年吉林省“非师范生”教育行业从业情况
2022年吉林省“非师范”本科毕业生从业吉林大学(本科毕业生10184人)、长春大学(本科毕业生4183人)、长春理工大学(本科毕业4139人)、吉林农业大学(本科毕业生4089人)、延边大学(3612人)、长春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生2223人)所提供的相关官方数据可以得到以下有关教育行业从业基本情况:
2022年中吉林省6所高校教育行业就业占全体本科生人数比例依次为:延边大学7.90%,长春理工大学6.41%、长春大学为6.27%、吉林大学4.60%、吉林农业大学为4.01%、长春中医药大学2.5%。
2022年吉林省6所高校本科生“中初教育单位”就职占全体本科生人数比例依次为:延边大学5.58%、吉林大学3.43%、长春大学1.22%、吉林农业大学占本科生0.96%、长春理工大学占比0.56%、长春中医药大学0.30%。
2021年吉林省6所高校本科生职业流向“教学人员”就职占全体本科生人数比例依次为:延边大学7.64%、吉林农业大学占4.12%、长春大学4.07%、长春理工大学占比1.54%、长春中医药大学0.9%,吉林大学未见数据[2]。
(三)吉林省“非师范”本科生教育行业趋势
吉林省内“非师范”本科生教育行业从业情况依据6所主要院校获得数据,可以注意到“教育行业”皆为其主要从业方向,出现连年走低情况。同时发现“初、中学校”比例低于整体教育行业数据。
首先,根据各校所提供的数据,“非师范”生从事教育行业都具有较高排名。2021年各高校内部本科生就业行业排名中教育行业依次为延边大学第二、吉林大学第二、长春中医药大学第三、长春工业大学第四、长春理工大学第五、吉林农业大学第六。2022年吉林省高校内部本科生就业中教育行业依次为延边大学排第二、吉林大学排第三、长春中医药大学第四、长春大学第五、吉林农业大学第六、长春理工大学第八。以上吉林省内主要大学本科生就业行业中“教育行业”都是主力行业。
其次,吉林省“非师范”就业行业2020年、2021年、2022年连年走低。根据长春大学、延边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吉林农业大学所呈现的“近3年就业行业变化趋势”展示:连续3年教育行业就业占全体毕业生的比例逐年降低,见图1。
图1 吉林省高校本科毕业生教育行业就业趋势变化
最后,吉林省“非师范”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中初教育”单位的比例远低于“教育行业”的比例,说明教育行业的就业单位不在中初教育单位。2021年吉林大学本科生教育行业就业占9.13%与中初教育单位1.65%存在较大差值。2022年长春理工大学本科毕业生教育行业就业占6.27%与中初教育单位占0.56%存在较大差值。两项具有代表性数据明确标志着吉林省“非师范”本科教育行业就业方向不在学历教育单位,而要在与教育有关成人教育培训、在线教育服务、培训和评估以及教育技术服务与供应、教育咨询与招聘人才招聘等教育行业相关单位。
从2021年、2022年两年中6所吉林省内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数据可以看出,教育行业是省内“非师范”本科毕业生的主力就业方向,其中就业单位则以非基础教育类的社会培训机构与教育服务类机构为主。值得注意的是近3年来,教育行业的就业人数在逐年减少[3]。
二、“双减政策”对吉林省“非师范”本科生教师就业影响
自2021年年底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连续发布了针对学科培训的一系列政策后,校外学科培训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这一冲击主要表现在学科教育校外培训机构骤减、培训机构岗位缩减、培训方向转向,使吉林省“非师范”本科毕业生从事教育行业的主要途径大幅缩减。
(一)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减缩岗位
教育部2021年以来所发布的一系列针对校外学科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政策严重挤压了学科教育培训机构的培训时间,同年大量中国教育机构需要调整公司结构,将部分相关资产剥离。虽然,直接冲击小、初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教育校外培训机构,但政策同时涵盖学前教育、高中阶段,使这些相关机构都相应地受到了冲击。
这些校外学科培训结构的重大调整,最为直接的表现包括运营、教师在内的岗位大量缩减。不仅新东方一次性裁员6万人,好未来、高途课堂也都裁员万人以上。有道、掌门教育采用合并部分的方式,对销售团队进行大量减员。这些原本对“非师范”本科毕业生需求量较大的学科培训结构的缩减岗位,直接影响了吉林省“非师范”本科毕业生在教育行业内的就业数量[4]。
(二)校外培训机构转型带来契机
各类学科教育机构面对危机,除了采取减缩岗位手段应对外,还选择了转型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硬件调整及课后三点半的应对方式。
针对素质教育,各大机构发现细分教育培训领域将出现大量的供给存量。例如,科普、阅读、科技、思维、国学、美育、体育教育等领域释放出大量市场容量。这些客户与学前教育、小初教育的人群高度融合,促使各大培训机构进一步更新教育内容。
同时,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扩大与就业形式复杂使现有本科生就业带来“剪刀差”效应。这为职业培训教育带来了机遇。重视个人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培养与验证,为职业教育培训提供新的契机。
另一方面,曾经的“标准化”“可复制”的教学内容逐渐弱化。这对个性化的教育内容与从业人员需求也会逐渐增多。
“双减政策”虽然对校外学科教育培训机构产生冲击,但也倒逼教育行业发生了一系列改变,为教育行业就业带来全新的契机。这为吉林省“非师范”本科毕业生在教育行业中从业带来巨大潜力。
三、吉林省“非师范”本科生人才培养策略
面对学科教育培训机构受到冲击,就业岗位缩减的情况下,教育行业迎来了新的就业契机。当下教育行业,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以外的各项培训机构对从业人员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素质教育拓宽了“非师范”本科毕业生进入教育行业的路径,个性化的教学内容也为多元化提出了多元化从业人员的需求。这对吉林省内各高校对“非师范”生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吉林省“非师范”本科毕业生从事教育行业占比较高,如果想要扭转近年走低的趋势,增加“非师范”本科毕业生在教育行业中就业规模需要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式与思路。
(一)拓展“教育行业”认知
“教育行业”是吉林省“非师范”本科生的重要就业途径。从就业情况来看,吉林省“非师范”本科毕业生有较强从事教育行业的意愿。但对“教育行业”的认知尚停留在学科教育校外培训与基础学历教育单位,这局限了“非师范”本科生适应当下发生巨变的教育行业发展情况。
各高校目前可以在已经开设针对“就业”的专项课程与培训中传递教育行业尚有成人教育培训机构、在线教育服务机构、培训和评估机构以及教育技术服务与供应机构、教育咨询与招聘人才招聘机构可以作为选择对象。吉林省内各大高校都开设包括职业规划、职业认知与就业分析等有效提升基本素养的专项课程与培训。例如,长春大学设置32学时的《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吉林大学与吉林农业大学都创建一系列就业类线上慕课。其他所有学校都会定期举办就业培训课程。这类教育是大学生获得行业认知的重要途径。各个高校面对“教育行业”作为“非师范”毕业生的重要途径,应在课程中帮助学生拓宽对“教育行业”的认知,分析成人教育培训机构、在线教育服务机构、培训和评估机构以及教育技术服务与供应机构、教育咨询与招聘人才招聘机构的行业前景,帮助“非师范”本科毕业生完善职业规划的蓝图。
另外,也可以在各项实践教学环节中,有意渗透学生表达技巧与教学技能水平的专项练习。虽然此类训练不能成为专业技能实践课程的核心内容,但却可以渗透本专业与“教育行业”具有相关性的认知。
(二)提升“数字化”技能
校外培训机构的结构变化,对教育行业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个性化的教育内容与“AI”技术的发展要求当下求职毕业生具有相对宽广的视野与数字化技术。这就需要我们在各项教育环节中,都注重渗透数字化技能。
在人文社会学科本科教育中,着力提升学科交叉与融合。辅助学生理解“AI”技术的基本逻辑与使用技能。关注已有的“数字人文”发展现状。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山东大学等都建立了专门的数字人文中心,可以作为吉林省内高校提升人文社会学科与现代数字技术结合的范本。
在理、工、农、医等学科本科教育中,注意提升学生对“AI”与数字技能应用场景,特别是如何应用到教育相关的场景中。这些技能将成为应对素质教育与数字化技术发展的共同需求的关键点。
结语
2021、2022年,教育行业都成吉林省“非师范”本科毕业生就业选择中的重要方向之一。与“师范生”不同,基础教育阶段的学历教育不是其主要供职单位,校外培训机构成为首选。但因为一系列政策对校外学科培训的冲击,使吉林省“非师范”本科生选择教育行业的数据逐年走低。为了应对这一走势,提升吉林省“非师范”本科生在教育行业的就业数量,省内各高校一方面可以在就业教育与实践教学环节中着力拓展学生对教育行业的认知;一方面则可以提升学生应对新时代教育行业发展的数字技能。这些对策或可有效扭转近年来吉林省“非师范”本科毕业生在教育行业就业数量走低的局面。
本文系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项目《吉林省“非师范”本科生教师岗位从业情况调查研究》(项目编号:JGJX2021C13)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麦克斯研究院.202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29-30.
[2]赵山.吉林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21[R].长春:吉林大学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2021:16-18.
[3]毛彦军.延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R]延吉:延边大学就业服务与服务中心,2021.22-25.
[4]于运国.吉林农业大学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R].长春:吉林农业大学招生就业工作处,2021:33-36.
(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责任编辑: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