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路径

2024-07-10蓝燕琴

广西教育·B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环境教育高中历史教学新课程改革

摘 要:环境教育是现代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侧重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营造渗透环境教育的教学氛围、运用史料教学激发情感共鸣、利用第二课堂丰富教育形式等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人文精神和道德品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教学;环境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14-0120-04

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开展环境教育是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环境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还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状态,一些学校甚至还没有将环境教育纳入教学计划,造成了环境教育被轻视、被弱化的现象。当前我国正处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高中历史学科也迎来了新一轮改革。《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使学生获得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历史知识和认识能力,并学会用这些知识和认识能力去分析、研究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人文精神和道德品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新课程改革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师要把握课程改革的契机,积极探索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并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模式。

一、环境教育概述

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相继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人类环境保护”等新的发展战略和目标。1997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明确提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并指出“21世纪人类面临三大全球性问题:人口增长、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可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目前,世界各国都把解决环境问题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将保护环境列入国家发展计划中。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可持续发展”作为21世纪全球的共同使命。世界许多国家纷纷制订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此同时,我国也积极行动,将环保工作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出现了诸如土地退化、水和大气遭受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荒漠化蔓延等一系列问题。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不仅会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会危及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加强对青少年一代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1]。

环境教育是一种教育活动,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途径向受教育者传授环境科学知识、环境道德规范、环境行为方式等的社会活动。它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学校教育为主要载体,通过学校与家庭、社会的互动,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并最终使其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公民。环境教育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还包括课外活动;不仅包括学科知识教育,而且包括思想品德教育;不仅包括学校教育,更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可以说,环境教育是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系统工程。

二、高中历史教学实施环境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一)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发展规律,理解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同文明对环境问题的态度和措施,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2]。例如,在进行“春秋战国时期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教学时,笔者通过“古代中国是怎样保护自然环境”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从宏观上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采取的不同环境保护措施,分析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同阶段环境保护措施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微观上认识不同时期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态度和措施,从而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念。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关于自然界发展规律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文明产生、发展和不断进步所经历的几个重要阶段:原始农业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进而引导学生理解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同时期对自然环境的态度和措施。原始社会时期是以保护自然生态为中心;新石器时代是以对自然环境破坏为中心;青铜器时代是以开发自然资源为中心;铁器时代是以开发自然资源和保护自然环境并重为中心。二是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文明对环境问题的态度和措施。如青铜器时代人类重视环境保护;铁器时代人类重视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

(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课程标准》中提出要“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意识和行为”,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环境教育时应关注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可以渗透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讲述我国古代的环境保护,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我国古代的环境保护思想萌芽于西周时期,《周礼》中提到“以时禁杀,以时禁渔”,《左传》中也提到“取其时禁,不可则止”。可见,我国古代人民早已认识到自然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通过讲述中国古代的环境保护,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认识,从中了解中国古代环境保护的经验,从而认识到保护环境、建设美好家园是我国人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二是讲述我国近代以来环境保护运动及国际环境保护合作的情况。在历史教学中,笔者通过讲述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建设对环境保护所起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通过讲述这些事迹,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人民在保护环境方面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和贡献,从而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三、高中历史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

(一)营造教学氛围,渗透环境教育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教师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感悟环境、崇尚环保的教学氛围,以达到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目的[3]。

首先,要将环境教育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教材是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媒介,也是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究的主要素材。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将环境教育融入教材中,将历史知识与环境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历史知识。例如,在教学“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时,笔者通过组织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有关工业革命的内容,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到工业革命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从而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兴趣,增强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敏感性。

其次,要充分发挥现代技术手段在环境教育中的作用。现代技术手段可以为教师开展环境教育提供有力支撑。例如,在讲解工业革命期间环境影响的知识点时,笔者使用多媒体展示19世纪英国的工业化进程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通过多媒体展示工业区与非工业区的对比图片、视频资料,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大量工厂排放的烟雾导致空气污染和酸雨,进而对周边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此外,笔者还播放了关于伦敦大烟雾的纪录片片段,展示由于燃煤过量引发的空气质量恶化,使学生了解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通过具体的视觉材料,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历史事件对环境的长远影响,从而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再次,要注重发挥环境教育的榜样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那些环境保护方面做得比较好、有特色的榜样,以激发学生对环保工作的热情,从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环境保护思想”时,笔者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许多文人、学者对环境保护问题的看法。如北宋苏东坡就认为,人类应该重视保护自然资源,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最后,要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环保方面的书籍。笔者在历史教学中认真阅读有关环保方面的书籍,如《全球气候变化》《沙漠化的悲剧》等,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建设美丽家园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些人的事情,而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

(二)注重史料教学,激发情感共鸣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史料教学,结合教材内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反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史料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分析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激发学生积极投身环境保护活动中。

一是结合史料教学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英国工业革命”这一内容时,笔者选取以下史料进行讲解: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但是随着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英国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将煤烟排放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发展“废气回收”技术,将工业废气进行回收;通过立法要求工厂必须设置烟囱来排放废气;要求企业实行清洁生产。通过上述措施,英国在短时间内解决了环境问题,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这一史料,让学生对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有了直观感受,也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人类文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合理利用资源和环境的基础上[4]。

二是利用历史故事强化学生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选择历史上的人物故事或历史事件,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如在讲授“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时,笔者选择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主持修筑都江堰的历史事件,强调其利用自然地形和水流解决灌溉问题,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古代中国人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发展。又如,在讲到“现代工业文明发展”时,笔者通过讲述工业革命、石油危机等历史事件,展示工业化给环境带来的挑战,如大规模工业生产导致的空气污染和水污染,以及石油危机引发的全球能源需求和环境影响的深刻讨论,让学生理解环境问题贯穿于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激发其思考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推动环境保护和科技的和谐发展。再如,在讲到“近代工业文明发展”时,笔者通过讲述美国学者赫伯特·斯宾塞的《人口论》和英国哲学家威廉·洛克的《人类理解论》等书籍中的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工业化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通过人物故事或历史事件,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历史,还能强化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环境问题。

(三)利用第二课堂,丰富教育形式

第二课堂是学校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阵地,具有及时性、广延性的特点。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包括各种有益于学生发展的活动,如社会实践、课外阅读、科技活动、文学艺术活动等。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将环境教育渗透到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丰富课堂组织形式,以增强学生对环保的认知。

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环境保护话题进行讨论。教学时,笔者选取了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来进行讨论,如:秦二世在修建阿房宫时,为了加快修建进度,大肆砍伐森林,最终导致水土流失、气候干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明朝末期的李自成为了建造自己的宫殿,大量砍伐林木,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等。此外,笔者还选取了与之相关案例让学生讨论,如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一些地方不合理地开采自然资源,导致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讨论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人类与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校本专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如笔者组织中国古代环境保护思想专题教育活动,通过古代的环境保护思想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做出的努力[5](如表1所示)。同时,笔者还组织学生对我国古代的环境保护思想进行调查和分析。如战国末期,荀子提出“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天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等。通过对我国古代环境保护思想的调查,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古代环境保护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认识到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对我国古代的环保思想进行分析,增强学生的环保认知。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学渗透环境教育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树立学生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有效途径。高中历史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的发展历程,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具有生态意识,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人,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刘忠骅,张少博.新时代高中历史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思考[J].历史教学问题,2023(1):182-187.

[2]高敏霞.核心素养取向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2(7):43-46.

[3]刘佳欣.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生态知识的课堂教学研究[D].阜阳师范大学,2022.

[4]熊学斌.农村高中历史课堂中如何渗透“四史”教育的研究[J].科普童话,2023(11):37-39.

[5]徐鑫鑫.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分析[J].科教导刊,2017(18):139-140.

(责编 周翠如)

作者简介:蓝燕琴,1986年生,广西贵港人,本科,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中历史教学。

猜你喜欢

环境教育高中历史教学新课程改革
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浅析新课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高校环境教育非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活用思维导图,突破历史教学重难点
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实验探索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图片的开发及实际应用
教材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创新当前中学体育创新教育模式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组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