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分析
2024-07-09刘丁杰
刘丁杰
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是实现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在现实探究中,阅读教学存在着过于重视教材文本和忽视学生自身阅读理解的问题。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对阅读本身由浅至深的理解,还影响了学生对文章中所蕴含的精神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而以素养为导向的阅读教学开展不仅弥补了这些不足,还为学生思维、审美、语言应用的培养提供了支持。因此,教师应该以阅读为“钥匙”,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一、从语言应用出发开展教学,推动学生夯实阅读基础
在语言建构与应用这一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师可以从多角度开展阅读基础教学。教师通过播放课文朗读音频,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音频可以是教师或者专业人士的朗读,使学生能够听到正确的语音和语调,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教师可以通过解释词义、造句等方式,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词语,为其后续的语言应用打下基础。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语言要素的用法和特点,帮助其理解并灵活运用,从而提升其语言整合能力。除书面阅读应用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和对话练习,帮助学生提升语言应用能力。通过朗读,学生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语音和语调的准确性。通过对话,学生可以模拟实际语境,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以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为例,教师从语言应用出发开展教学,推动学生奠定阅读基础。教师可以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边听边读。部分学生在此过程中可能出现“唱读”的问题,教师可以适时地纠正学生的阅读方式,并示范朗读文章。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水珠、摇篮、水晶、飞机停机坪的照片,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生字。除了字词,教师还可以选取“荷叶是我的摇篮”这一句,帮助学生提升语言整合能力。结合此句,学生能够从阅读中了解比喻句的特点,学习如何写比喻句。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仿写“荷叶是我的凉伞。”锻炼其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运用能力。
二、挖掘文章文化背景和精神,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在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师可以通过挖掘其中的文化背景和精神内涵,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典故、象征意义、哲理思想等,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并丰富他们的文化素养。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信息平台,拓展与文章相关的文化资源,如通过网络查找有关的照片、视频、音频等资料,使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的方法认识并了解文字所表述的文化。同时,教师可以推荐一些有关文化的书籍,鼓励学生深入了解相关文化。
以一年级下册《姓氏歌》为例,教师应该挖掘文章文化背景和精神,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姓氏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代表着家族的血脉传承,还体现了中国人对家族的重视和尊敬。通过了解姓氏的文化背景,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歌谣中提到的姓氏的意义和来历。教师可以讲述赵匡胤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赵”姓的历史背景,理解“赵”姓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在分析文章的精神内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姓氏,了解人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族和传统的重视和热爱。在拓展阅读文章中的文化资源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信息平台,拓展与姓氏相关的文化资源。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搜索一些有关姓氏的小故事或传说,通过阅读和听取相关的故事,深入理解姓氏的文化内涵。
三、从深度分析阅读文章出发,帮助学生建构学习思维
在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师应该深度分析文章,重构学生思维。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并让他们尝试自主归纳文章的整体结构。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结构有一定了解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文章的主旨,让学生思考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分组协作,讨论文章的主题。除了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旨,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指导,进一步提升对文章情感的理解,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并组织讨论,促进其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的发展。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完整结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构建文章的组织框架。学生可以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要点,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整理和展示,系统地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内在关系,提升自身的学习思维和组织能力。
以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为例,教师深度分析阅读文章,开展教学,以帮助学生建构学习思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自主提炼文章的整体结构,即先介绍乡下人家搭瓜架和种花,再描述鸡和鸭的生活,接着描写夏天的晚饭场景,最后以纺织娘唱歌作为结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取关键词,如屋前搭瓜架种南瓜、门前的花、几场春雨过后、鸡、河流旁、夏天的傍晚、秋天、总结,提升学生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和把握。通过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和段落间的逻辑关系,学生可以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整理出来。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四、打破书面壁垒,从多角度思考提升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
在审美鉴赏和创造的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师应该打破阅读书面壁垒,从多角度思考如何提升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教师分析阅读语言,引导学生通过作者的描述,感受语言的美。教师可以与美术教师合作,在阅读课程中引入一些与艺术相关的作品,如绘画、雕塑等。通过欣赏和分析艺术作品,学生可以提升对艺术审美的认知,同时将艺术与文学相结合,拓宽他们对美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结合阅读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践活动,如郊游、观察大自然等,让他们亲身体验和感受生活中的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记录自己的观察和感受,通过分享和讨论,拓宽学生对美的认知。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阅读文章,选择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话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观点与立场思考和表达对美的看法。通过开展辩论、小组讨论等活动,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欣赏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以三年级上册《花的学校》为例,教师应该打破书面壁垒,从多角度思考提升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在分析语言美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等形象描绘,感受语言的美妙之处。教师可以展示一些描绘花朵的绘画作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不同艺术家对花的理解,培养他们对艺术审美的认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身边的自然景观和花卉植物,以及与花相关的文化和传统习俗。通过实地观察和体验,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花的美。除了外在形象美以外,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雷雨之后花朵在竹林中狂欢的场景,感受花的精神美。
结束语
总而言之,阅读是一门艺术,它可以让人们穿越时空,感受不同的文化和思想。通过语文阅读,学生可以开阔视野,丰富内涵,增强自我修养。以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有效阅读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鉴赏能力,让他们在阅读中收获快乐,成长为有思想、有情感、有文化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