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渗透教育的路径
2024-07-09黄丽芹
黄丽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核心素养包含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并把文化自信放在第一位。文化自信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文化自信不可或缺的路径。语文课文中的古诗文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良载体,教师以古诗文为突破口,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文化自信。
一、小学古诗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学生对古诗文学习兴趣较低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晦涩难懂,并且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古诗文的难度也逐渐增加。由于学生自小学习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而古诗文语言含蓄隽永、凝练、文字深邃,与学生所处时代的语言环境相差甚远,因而不易理解并掌握。有些教师在进行古诗文的教学时,未能了解学生缺少与古诗文学习相关的知识储备和语言环境,同时,在课堂中缺少情境的设置,教学枯燥无趣,导致课堂沉闷,学生无法理解诗人描写的意境,感悟古诗文之美。
2. 教师对渗透文化教育的意识薄弱
教师在对古诗文进行教学时,通常会采取“填鸭式”教育方式,教授学生应试技巧,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以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中对于古诗文的考点知识进行重点讲解,但并不重视对古诗文中所涉及的传统文化与意境的挖掘、拓展、渗透。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渗透路径
1. 以吟诵为基础体味传统文化之美
古诗文是我国独有的文字表现形式,具有极强的韵律美感。教师在小学古诗文教学过程中,运用丰富多彩的吟诵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反复吟诵、思考、揣摩,使其沉浸在朗朗上口的古诗文音韵美当中,感知古诗文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而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诵读环节,存在着教师只是教授正确读音,忽视诵读指导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朗读,把握诗歌的音韵和节奏,让学生认真倾听并尝试划分节奏。接着学生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读等形式进行诵读,读好节奏,感受古诗词的语言之美。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节奏音韵,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注释、插图、扩词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使其在诵读的时候能够结合诗意,读出音韵之美,感悟古诗文语言的凝练、巧妙。教师也可以在诵读时融入舞蹈、乐器和民俗活动等元素,并在音乐和舞蹈的烘托之下,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激发其对古诗文阅读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从军行》时,教师可以借助《十面埋伏》的音乐来渲染气氛,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戍边将士虽身历艰辛、思归不得,却苦战到底、不胜不归的勇敢豪情,从而读出诗人对边塞将士的敬佩之情,读出诗情之美。
2. 以文本为依托拓展传统文化教育资源
古诗文教学的目标大体可以分为阅读与理解文章、感受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两部分。教师有必要融合两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提前预设学生对这篇古诗文的了解,改变对单一文本的枯燥解读。有些教师侧重于让学生在细致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掌握古诗文的内容并了解其表达的情感。而要把传统文化渗透于古诗文教学,教师需要明确在古诗文教学中可以引入哪些传统文化知识,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教学,而非一味地追求知识的广博精深,导致面面俱到,却全盘皆崩的后果。例如,在教学《元日》时,教师不仅可以为学生介绍我国古代的春节习俗,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还可以抓住“爆竹”一词进行拓展教学,如想象古代的爆竹是什么样的,借助图片感受古人燃放爆竹的热闹情景;拓展阅读“年的传说”,从而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燃放爆竹这个习俗的来历。教师通过拓展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
3. 以家国情怀为目标培养传统文化意识
学习传统文化就是培养爱国情怀。小学阶段的学生对集体的第一印象来自学校,对民族信仰、国家荣誉的第一认知,更是来自学校的教育与熏陶。因此班级、学校在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方面,有着重大的责任,关系到学生爱国精神和文化认同感的培养。学生应牢记中华民族的历史,以振兴国家为己任,这也是教材将《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这三首诗,跟《少年中国说》放在一个单元的原因。因此,教师要将传统文化与小学古诗文教学相结合,让学生热爱祖国,传承民族文化。
4. 以类比教学为媒介深入探索传统文化领域
教师通过对同一主题、同一作者的不同著作的类比,可以帮助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实现“求同中求法,求异中提新”的学习目的。例如,教师可将陆游的《示儿》《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几首诗进行综合对比,使学生理解陆游毕生致力于夺回中原的志愿,从而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教师还可以将《出塞》和《凉州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式阅读教学,让学生感受边塞诗歌中饱含的,如将军、征人、明月、大漠、酒、琵琶等丰富形象。学生只有读懂这些意象构成的宏大空旷的意境,才能体会边塞将士的艰辛以及对故乡的思念。教师通过类比,帮助学生了解边塞诗歌的主题,以及军人报国、建功立业的志向和抱负。
5. 以鉴赏为凭借凸显传统文化魅力
教师应科学地选取文化价值与德育价值高的古诗文或者经典语句进行鉴赏训练,让学生自由讨论并大胆猜测,分析古诗文中重点句子蕴含的情感。学生自主鉴赏与分析,一方面有助于其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崇高的人文素养。例如,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教师应详细讲解“遍插茱萸”体现的风俗习惯。借此,学生理解了为何古人一定要在九月初九这一天佩戴茱萸。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诗意,还体会到古诗文的内在情感,懂得通过语句鉴赏去欣赏古诗文,审美能力不断提升。
6. 以活动为平台展示传统文化魅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单凭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学校或班级可以开展各种活动,为学生搭建平台,通过各种丰富的活动展现古诗文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又能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如诗词大会,以模拟《中国诗词大会》的方式开展,点字成诗、飞花令、解字、解句等题型;古诗新唱,通过吟唱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于心;古诗剧场,通过小剧场的形式演绎枯燥无味的古诗文,学生兴趣浓厚。
总之,古诗文的学习不是简单机械地背诵,教师应将古诗文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心。教师要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日常教学中,使学生认同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坚定的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备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协同创新”(含帮扶项目)专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渗透教育研究”(课题立项号:Fjxczx22-04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