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路径探究
2024-07-09孙枫
孙枫
古诗词教学之难,在于学生对古诗词中所含的字、词、文章整体背景的不熟悉、不了解。在这样的教学中,本就与古人有着较大“代沟”的学生,很难理解古诗词中的意境之美、用词之精准和情感之体现。而新课标从素养培养、能力提升、情境构建等多方面提出了新的理念指导和要求,能够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帮助。因此,教师需要在新课标指导下,开展渗透核心素养的古诗词教学实践。
一、设计渗透语文四大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是新课标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古诗词教学的基础和最终目标。这四个目标相辅相成,能够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发挥到极致,为学生后续整体语文水平的提升提供机会。因此,在设计古诗词教学目标阶段,教师需要渗透四大素养,以推动学生在自身教学实践中理解古诗词,感悟古诗词文化,探究古诗词,体会古诗词之美。
古诗词教学内容、学生学情、四大核心素养分析是设计素养渗透目标的关键环节。古诗词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古诗词的题目、内容、作者以及背景。学生学情主要包括学生之前的古诗词学习基础,如古诗词翻译、字句欣赏、意境感悟、音韵美之感受、精神传承等。
四大核心素养主要是对文化、语言、思维、审美四大素养进行解读。文化自信是让学生认同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提升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语言运用是引导学生培养对古诗词的赏析、用词的分析。思维能力是让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对比分析、发挥想象。而审美创造是让学生在感悟古诗词音韵美、意境美的同时,引导学生仿写、创造美。基于此,教师便能设计符合要求的古诗词教学目标。
以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一课中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为例,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学情和核心素养,设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要求的古诗词教学目标。由教学内容分析可知,此诗为苏轼的经典之作,主题为西湖美景。此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古诗词内容,但是独立翻译古诗词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基于此,教师便能设计以下古诗词教学目标:
语言运用:通过生字教学、自主翻译,了解“抹”“宜”等生字,会书写“初”“饮”二字。
思维能力:通过朗读、背诵、赏析,了解古诗词内容,分析古诗词意境。
文化自信:通过背诵、背景了解,感悟古诗词情感,提高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自主成为古诗词传承人。
审美创造:通过翻译、意境分析,感悟古诗词描绘之景美;通过划分节奏和寻找“韵”,感受古诗词之韵律美;通过写作之背景,感悟古诗词之情。
通过设计教学目标开展的教学,能够推动学生在感悟西湖晴天和雨天不同之美的过程中了解诗人苏轼对生活、祖国山河的热爱。
二、利用古诗词学习任务群促进学生深解古诗词
与传统教学不同,古诗词学习任务群符合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新课标课程理念要求。古诗词学习任务群以学生的生活为主要“战场”,立足教学内容,形式多样,能够丰富学生认知、感受,以推动核心素养目标有效落实。此外,古诗词学习任务群能够满足不同学习基础学生的需求,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提升学生的学习驱动力,为其逐渐提升和综合发展释放机会。基于此,教师就需要利用古诗词学习任务,推动目标完成和古诗词深度解读。古诗词背景任务设置、生字学习任务设置、整体翻译任务设置、情境化学习任务设置、句子赏析任务设置、古诗词意境与情感分析任务设置和拓展延伸任务设置都是利用古诗词学习任务群的有效措施,能够推动各个层次学生深入解读古诗词。
在正式教学古诗词前,写作背景的学习,是帮助学生了解古诗词情感的有力工具。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小组合作,通过网络搜集、了解和探究古诗词写作朝代、背景。此任务符合各个学习基础学生的学习需要,能够奠定其古诗词学习基础。生字是影响学生古诗词阅读和翻译的基础语文知识。对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这个任务的完成能够帮助学生阅读和理解古诗词内容。整体内容翻译是古诗词教学中十分关键的环节。这一环节需要学生结合教师布置的任务,包括自主翻译、资料辅助翻译、小组共享翻译、教师明确翻译、学生反思翻译几个步骤。这一环节为教师后续详解古诗词中的字、词、句、意境、情感做好了准备。
古诗词情境化学习任务打破了传统书面作业统领古诗词教学的现状,为学生提供了趣味化探究思路。这一过程主要是让学生结合古诗词情境演绎诗人作诗情境。句子赏析为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中的描写方式、用词等进行深入思考,为学生日常写作提供借鉴和积累。古诗词意境主要指让学生结合整体探究诗词中描绘的情境,使其学会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情感分析主要是带入之前的背景分析,从中感悟作者内心深处想要表达的深层含义和伟大抱负。拓展延伸主要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类型诗歌的体裁、作者出发,搜集、整理古诗词补充的学习资料,以提升自己对古诗词的认知和理解。
以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一课中的《题西林壁》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层次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分析该诗情感,感悟其传承价值。在背景任务引导下,学生个人或者小组合作搜索网络资料和线下辅助文本,探究作者苏轼写这首古诗词的背景。结合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准备的微课内容,学生可以了解此诗歌的创作背景为苏轼从黄州被贬至汝州经过庐山时所作。在生字任务中,学生在自主查阅现代汉语字典、文言文字典时,了解“壁”“缘”的写法和在古诗词中的意义。在整体翻译任务中,学生结合自己认知翻译出“正面看这里是起伏连绵的山,侧面看这里是耸立的庐山……”。在翻译之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翻译的难点,如“缘”的意思。教师结合小组探究明确答案:“缘”是“因为”的意思。
结合情境化任务,教师引导学生小组演绎苏轼游庐山时的情境,如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演绎苏轼从正面看、侧面看、远看、近看的动作,体会苏轼在庐山中观看不同事物后,发出的感悟。在赏析任务中,学生赏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时,可以用自己的话表达对句子的赏析,如“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等。在赏析中,学生合作探究诗中“真面目”“只缘”等词句含义,深刻理解此句说景说理的融合体会。从中,学生便可以了解到视野被山川所挡,意味着每个人所处位置不同,从而认识事物的角度会有所不同,想要探究事物全貌,就需要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和主观偏见。
意境与情感分析任务要进行融合探究。通过分解句子,学生能够了解古诗词中不同视角下庐山千姿百态的意境,也能从中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感悟生活、认识生活、善于观察大自然、从自然生活理解生活奥秘的情感,从侧面也写出了苏轼的豁达心态。拓展延伸任务要求学生从苏轼的角度出发,通过网络搜索与其相关的古诗文,如《记承天寺夜游》《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定风波》等。从诗歌描述大自然的主题出发,学生可以拓展延伸阅读了解《暮江吟》《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等其他诗人的古诗词。
教师通过设置这样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实践,不仅符合新课标要求,还能够推动核心素养目标的落实。此外,学生也可以在任务群引导下搭建古诗词学习框架,深入学习和理解古诗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古诗词教学是推动学生从小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古诗词的词、句、意之美的有效途径,其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和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本文结合新课标要求,从新思路出发,探究了适合当前古诗词教学的方式,希望这一研究能够促进学生从小树立文化自信,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