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摄影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2024-07-08冯黎金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4年6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政教育摄影

冯黎金

摘  要:文章旨在研究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学摄影课程的思政教学模式。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大学思政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摄影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学科基础课程,具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审美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势。在大学摄影课程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培养其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摄影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并借助于云南财经大学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方面的独特优势,提出了建构“以赛促学,以赛树人,以展传艺,以展助团”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政实践育人模式,即通过“美丽家乡”摄影展及比赛来促进学习、培养人才和传播艺术。希望本研究能够为提升大学摄影课程思政教育水平和推动摄影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摄影;思政教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4)17-0157-04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及《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包括云南财经大学在内的各所高校对专业课程提出了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1]

一、摄影课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融合的必要性

(一)政策指导与时代背景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摄影基础”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学生不仅需要学习和掌握相机的结构原理、使用方法和技术,更需要深入、系统、全面地理解“影像”概念,并对摄影的核心价值表现有深刻认识。除了学会运用影像的纪录性特征去表述事物,还应该能够创作符合中国国情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像作品。2019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中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2]而摄影作品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传播力量,可以通过视觉语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以政策为导向,大学摄影课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程中,设立摄影课程相关主题思政教学案例及展览活动,可以加强学生对中华文化传统的认同和理解,更可以培养其成为具备社会责任感的摄影人才。

(二)地域资源与生源信息

云南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云南共有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2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自然资源丰富,人文景观众多,民族文化绚丽多彩,集中了中国近半数种类的少数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节日,几乎浓缩了民族传统文化所有内容,包括这个民族的历史传统、神话传说、宗教信仰、社会思想、伦理意识、审美观念等,而展现的节日服饰、节日饮食、节日歌舞、节日游乐、节日艺术以及美丽神奇的风光风物,更是数不胜数。少数民族绚烂多彩的民俗风情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各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如何传承与发扬成为重要问题,云南高校处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有着独特区域优势,这为摄影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进行实地拍摄,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与独特,也可以深入了解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和传统艺术等。通过实践拍摄,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摄影技巧,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还能够让更多人了解云南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此外,学校大量学生来自于云南地州,学生当中也不乏大量少数民族,对当地民族、人文、景观等资源相对熟悉,即使是汉族学生,从小耳濡目染,与各民族混居,对当地风俗节日也较为熟悉,在节假日外出或长假回到家乡后,可以在走亲访友及外出游玩时进行拍摄;省外学生,特别是汉族地区学生,对于少数民族的了解多数只停留于互联网,很多学生会利用节假日做短途旅行,通过课题组教师在“摄影基础”课程中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融入摄影和记录意识,对当地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等进行记录拍摄,形成大量素材照片和叙事照片,从而丰富了学生的摄影素材库。这些照片不仅可以展示云南地区的多样性和独特之处,传递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让更多的人了解云南。而且可以提升学生摄影作品深度和表达力,提升学生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培养新一代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

1.立德树人的需要

为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云南讲话精神,学校进一步凸显“民族性、边疆性、国际性”办学特色内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文化浸润人心,将中国民族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云南财经大学校党委统战部每年坚持举办“美丽家乡”摄影展,并成立相关课题组,以“美丽家乡”摄影展为主题的比赛活动,让学生在新时代的美丽中国用影像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树立科学的民族观和国家观,提升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

2.实践人才培养的需要

课题组教师通过“摄影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学生多次参加学校“美丽家乡”摄影展并获奖。而很多同学在学校、学院及社团等各宣传部门积极参与各类活动的影像记录与拍摄,并在校院等各级公众号陆续发表作品。特别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在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多门课程还涉及了影像资料数据收集,实物作品照片展示等,如“包装设计”课程,摄影都起到了支撑的作用,对于毕业设计作品展示及海报设计等素材拍摄也产生良好呈现效果。

二、摄影课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足

全国各地高校都在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摄影课程作品的展示也成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重要宣传载体,尤其是开设了艺术类、设计类专业的院校,通过摄影课程设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调动学生学习和创作的积极性,在课程结束后,把优秀作业用成果汇报展来进行展示,既能呈现摄影作品的魅力,还能达到课程思政预期目标,又能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得摄影课程融合思政教育有一定成效。然而,目前的汇报展还不够深入,并且对其他学院的影响力有限。大多数展览仅限于本院和本专业之间进行展出与传播。缺少此类专业或者此类课程的院校,在举办摄影比赛和展览时,无摄影基础学习的学生创作能力弱,积极性不足,作品整体效果和质量不高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导致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不足,不能更加有效激励和强化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效果。

(二)课程教育主题针对性较弱

学生在校期间,往往认为摄影课程以完成作业为主,对参赛信息不太敏感,不会特别关注一些比赛信息,需要教师引导才能知晓,当前各层次的摄影比赛层出不穷,学生对参赛信息、等级不甚了解。在教育部高教学会学科竞赛排行榜赛事中,有很多针对大学生的设计、艺术类赛事,但针对摄影的赛道并不多,主题也很宽泛,让教师在课堂教学和创作安排上缺乏主题的针对性。也有的教师把摄影课程中优秀作品挑选出来,参与到符合主题的摄影专业竞赛中,但由于政府及社会各专业赛事时间不一,主题不一,课程作品与赛事要求、赛事时间较难匹配及把握等,即使入选与获奖,也是极少数学生,多数学生摄影作品与主题并不符,普及面也不够广泛。

(三)学生日常积累不足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人文摄影拍摄意识较浅,敏感性不足。特别在节假日,学生往往会选择旅行、回家,在此期间可能会拍摄照片,但多以个人写真、景点风景照、网红点打卡等照片为主,并没有有意识地拍摄当地相关人文景观、民俗风情、人物等照片,特别是一些知名的旅游风景区,此类照片已经有过大量拍摄,用于旅游宣传等。由于从众心理往往让人采用同样构图、角度,使得原创性和创新性变弱。在人文方面,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去进行拍摄,往往是不熟悉的人不拍,更多是会租用一些民族服装,进行写真拍摄,在一个区域停留时间也比较短暂,针对性也不强,导致在比赛时提交的作品往往不能很明确地直达主题,抓住重点。

三、构建教学模式策略

(一)构建“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3]“摄影基础”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和激励者,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表达观点,并提供专业指导和支持。在课堂教学期间,除了保障基本摄影知识点的讲授,明确思政元素的融入,通过实景人像、建筑、叙事摄影等章节,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制定融入策略,并对照片思政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讲解;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并制定实施计划,设定目标要求,强调主题,即以人文风光,民风民俗为主,重点展现家乡民族,热爱生活热爱党的精神风貌,要求当中要把握叙事摄影的五个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如何等,这些要素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所拍影像的主题,了解拍摄内容与被摄人物交流等,通过实践教学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摄影过程中去观察、去发现、去交流,加强学生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课程结束后,结合学生实践拍摄的期末作品来体现民族团结思政元素教学情况,评价重点在课程成果方面,主要以结合“美丽家乡”摄影展比赛,用学生参赛作品来展示课程成果。

获奖学生作品在完成展览的同时,通过比赛名次,让学生充分了解主题的选择,光线的运用,构图、色彩等如何呈现才算好的,符合主题的照片,并由课程教师组织,寻找更加贴合主题的更高一级的赛事参加。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4]持续的“美丽家乡”摄影展,更是延伸到了每一年的艺术设计专业采风活动,学生已经完成课程,但在之后的采风学习中,也会按照课程要求进行拍摄,为大学摄影教育提供一种新的持续的思政教学模式。

(二)树立“以赛树人”的教育理念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5]云南财经大学“美丽家乡”摄影展比赛,主题明确,既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进校园,又能展示各族学生热爱祖国、团结友爱的精神风貌,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该项目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融合到摄影基础课程实践中,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摄影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整合,通过参加摄影展比赛,让学生在实践中拍摄有明确主题内容的作品,记录生活中的真善美,通过镜头来宣扬家乡的“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及“文化之美”,并捕捉各族人民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法治意识、创新思维方式和人文精神,使摄影课程的教学过程实现知识传达、能力培养和价值导向的统一。

(三)强化“以展传艺”的实践机制

学校给予了一定政策与资金支持,并通过校统战部联合锺正山美术馆、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组建“美丽家乡”摄影展项目团队,在摄影比赛中设立专业评委团队,为获奖者提供一定的荣誉和奖励激励,在展览宣传、场地、获奖证书、作品打印、装框、等展示物料给予资金支持,以增加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学校美术馆、图书馆等设置大型展览区域展示获奖作品。此外,还探索更多的方式和途径,以增加汇报展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例如将汇报展与校内的文化艺术节、主题团日等活动相结合,吸引更多师生参与并扩大宣传范围。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通过互联网平台、社交媒体等进行传播,如在线上结合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H5等方式展示大赛作品,进一步扩大展览观看人群和影响,将优秀作品推广给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后期展览撤展后,结合学校实际 挑选优质作品在图书馆、教学楼、食堂、等区域走廊和墙面进行悬挂,形成长期作品展示,既能展示各民族的精神风貌,又可以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

(四)孕育 “以展助团”的思政教育

“美丽家乡”摄影展是以展助团的思政理念为基础,这样的比赛与展览活动不仅仅是一次艺术盛会,更是一次思政教育的机会,注重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摄影展中,每张照片都承载着丰富的信息和情感,通过观看和欣赏照片,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民族地区的美丽风光、民族风情、民族文化和民族生态,体验到自己国家各地的多样性和美丽之处。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贡献和价值。通过欣赏照片,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还可以促使其思考在历史长河中,相同民族在不同的地域,与其他民族在不断交流与融中,有了不同的文化创新与发展,这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所赋予的;帮助学生树立起尊重、包容和团结的价值观,从而产生政治认同,提升学生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进而产生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归属感,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结语

课题研究依据党和国家民族文化、美育教育政策,从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以美丽家乡摄影作品展为切入点,建立“摄影基础”教学理论与实践方法体系,提出构建校园文化建设和实践课程建设对策建议。通过本论文的探究,可以为大学摄影教育提供一种新的思政教学模式,这将有助于培养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文章通过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政教学模式设计及其在大学摄影教育中的实践模式探索,希望能够对相关领域的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有所启发和促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2020-06-0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 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EB/ OL]. (2019-10-23). https://www.gov.cn/xinwen/2019-10/23/content_5444047.htm.

[3] 习近平.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7

[4]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N]. 人民日报,2021-03-07(01).

[5]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 (2020-10-15).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554511.htm.

(荐稿人:袁洪,云南财经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黄文波)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政教育摄影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帕措”组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探析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复合互嵌格局与多元一体交融
略论孔子对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设的影响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