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展现数学美的策略研究
2024-07-06褚衍莉
褚衍莉
[摘 要] 数学不仅是一门学科,还是一门艺术. 数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知识,如对称美、统一美、简洁美、和谐美等.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挖掘教材中的数学美,并通过数学美的渗透让学生感悟美、发现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及数学素养. 文章分析了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美的现状,提出了渗透数学美的方法和路径,以此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落实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 数学美;数学水平;数学核心素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美可以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不过,在“唯分论”的影响下,部分师生片面地认为“成绩”才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唯一标准,因此师生将时间和精力放在讲题和解题上,忽视了数学美在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综合素养等方面的作用,影响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的提升.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式,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学资源,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渗透数学美的现状
在应试教学的束缚下,数学常被师生视为考试的对象,这样无疑增加了数学的枯燥感,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虽然数学定义、公式、定理等内容看上去是抽象的、枯燥的,但是若细品慢思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美学. 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和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在面对这些看似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时,他们可能难以发现其中的美,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慢慢引导,让学生从多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在“表象”与“抽象”中感知数学之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感知力. 当然,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学中切勿“求快”,应提供机会让学生去观察和感悟,以此逐渐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不过在升学压力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将主要精力集中在知识的讲授上,学生也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刷题上,从而忽视了审美能力的提升,使得学生对数学美的认知较少.
另外,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和指导. 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及专业知识水平,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有意识地借助情境或问题让学生去感知美,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 不过,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急于求成,忽视了对数学美的研究,使得数学美的教育价值难以体现,从而影响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感悟数学之美
数学中美不是“讲”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 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启发和点拨,又要提供机会和时间让学生去观察和感悟,以此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美、发现美、感悟美、抽象美.
1. 对称美
对称美是数学美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往往可以给人以协调和平衡的美感. 数学教材中处处呈现着对称美,如几何图形中呈现了轴对称之美和中心对称之美,在等腰三角形中可以感知轴对称之美,而在圆中既可以感知轴对称之美,又可以感知中心对称之美. 当然,我们不仅在图形中可以感知对称美,在数与式,解题过程中同样可以感知对称美.
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学资源,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积极情感,提升教学品质.
2. 统一美
许多数学内容、解题方法看似繁杂,但是其中却蕴含着一定的规律性、关联性和一致性,若在日常教学中能够认真分析、慢慢感悟,则可以深刻地体会到一种统一美.
例如,在研究一元二次方程时,学生得到多种方法来求方程的根,如配方法、因式分解法、求根公式法等. 分析以上方法不难发现,求根公式法具有通用性和统一性,对于任意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a,b,c∈R)都可以直接应用求根公式法求出该方程的根为x=. 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究,还能发现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之间的统一美.
因此,教师在概念、公式、定理等内容的教学中,不能仅局限于知识的理解、记忆、应用,还应让学生去体验研究对象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关联性或统一性,这样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
3. 简洁美
周知,许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得来的,所以教师常用“抽象”来评价数学内容,但抽象所呈现的恰恰是一种简洁美. 对于一些复杂的、难懂的内容,有时用一个符号、一个记数方法或一个图形就能完美呈现,充分展示数学语言的简洁美.
例如,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大数,如地球半径约为6400000 m,光的速度约为300000000 m/s,如果大数这样表示显然有些烦琐,而且容易出错,此时可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即将大数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1≤a<10,n是正整数. 这样使读、写都变得简单化,体现出数学中的简洁美. 当然,这里的字母a表示在一定范围内的任何数,由此还能感悟出数学中的统一美.
4. 和谐美
“黄金分割”之所以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因为其呈现了一种和谐美.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通过对数学中美学的研究让学生更好地生活,形成正确的学习观.
例如,认真观察舞台上主持人的站位不难发现,他们站在舞台的黄金分割点上,这样的站位更能呈现舞台的和谐美. 又如,我们的课本、课桌,它们的长和宽之比也近似0.618. 这些都体现了数学美. 课堂中要重视开展发现美的教学,以此实现数学与生活的和谐统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渗透数学之美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现数学之美,教师应重视日常教学中的渗透,通过潜移默化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更好地感知美,以此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探索“一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数”与“形”结合起来,借助“形”的直观性来提升审美能力. 又如,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相反意义的量,引入“负数”可以使表达更加简单化、清晰化,充分展示了数学的简洁之美. 教学中,合理地渗透数学美,可使数学变得美妙.
1. 在概念教学中渗透美
概念在数学学科中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它既是数学学科的核心,又是数学学科的基石,还是学好数学的前提.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感悟概念的简洁美,教师要深入地研究概念,带领学生亲身体验概念生成的过程,并在概念生成过程中渗透美,从而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感受数学之美.
例如,在二次函数概念教学中,教师没有直接给出概念,而是通过类比让学生自然地生成概念,感悟数学的统一美、简洁美.
活动1:问题引领,引入新知
出示问题:
(1)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函数?你能说出它们的定义吗?
(2)两个数的和是10,设其中一个数为x,另一个数为y,可以用x表示y吗?
(3)两个数的和是10,设其中一个数为x,两数之积为y,你可以用x表示y吗?
(4)已知长方形的周长为10,其中长方形的长为x,你能写出长方形面积y的表达式吗?
教师给出问题后,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探索问题,并展示学生交流结果,给出对应的表达式. 教师设计问题(1)和问题(2)的目的是想通过旧知回顾为接下来的类比探究二次函数提供基础. 问题(3)和问题(4)所呈现的为二次函数模型,可让学生感悟探索新知的必要性,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热情.
活动2:类比联想,概括生成
师:说一说,以下哪个函数是我们学过的?另外几个是否存在共性特征呢?能用一般式表示吗?
①y=x+10;②y=x2;③y=x2+20x;④y=x2+5x+1.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让学生积极交流,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课堂氛围积极、活跃. 为了让学生主动概括二次函数的定义,教师启发学生将其与一次函数相类比. 在教师的启发与引导和学生的积极互动与交流中,通过知识的迁移、重组、再生、修正、融合,学生得到了二次函数的概念及其表达式.
纵观以上过程,教师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将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模型相类比,让学生体验了数学的统一美. 另外,教学中,从特殊的二次函数入手,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的转化,展示了数学的简洁美. 许多数学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的,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地研究教材、研究教学,善于从联系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将新知与旧知相类比,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新知教学的积极性,而且可以通过有效的迁移与重组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统一美、简洁美、和谐美.
2. 在解题教学中渗透美
解题是学生“用数学”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促进知识内化的重要途径. 解题教学中,教师不能仅局限于标准答案,也应重视渗透数学美,通过对美学的研究点燃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加快学生解题速度,发展学生解题能力.
例1 如图1,分别延长正方形ABCD的边CB,DC至E,F,且BE=CF. 过点E作EG∥BF,交∠ECF的角平分线于点G,连接GF,求证:(1)AE⊥BF;(2)四边形BEGF是平行四边形.
在第(2)问的探究中,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应用不同的方法证明. 通过深度思考与交流,学生得到了多种证明方法.
证法1 如图2,过点E作EH⊥EC,交CA的延长线于点H. 故△HEC为等腰三角形,接下来通过证明△AHE≌△GCE,得到AE=BF=EG,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易得:四边形BEGF是平行四边形.
证法2 如图3,延长AB至点P,使BP=BE,连接EP. 通过证明△APE≌△ECG,得到AE=BF=EG,故四边形BEGF是平行四边形.
证法3 如图4,过点C作CQ∥BF,连接EQ,四边形QBFC是平行四边形,则CF=BQ=BE. 通过证明四边形QCGE是平行四边形,得EG=BF,进而证明四边形BEGF是平行四边形.
证法4 如图5 ,连接AC,AG,∠ACG=90°,故A,E,C,G四点共圆,∠EAG=∠ECG=45°,即△AEG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故有AE=BF=EG,问题即可获证.
当然,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并不局限于以上几种,这里呈现多种解法的目的是让学生发现,无论如何添加辅助线,应用何种方法证明,其最终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证明BF=EG,充分地体现了数学中的统一美、和谐美.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理解“万变不离其宗”的本质,通过对数学美的研究,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提升数学能力.
数学知识是丰富多彩的,解题方法是灵活多变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索并进行有效的反思与回顾,在不断变化的方法中提炼解题方法,丰富认知,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积累经验,获得成就感,提升数学综合能力.
3. 在回顾反思中渗透美
“回顾与反思”是梳理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系统的主要途径,也是巩固知识、强化技能的重要手段,还是让学生体验数学美的重要渠道.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回顾和反思,这样不仅可以促进知识的深化,建构完善的认知,而且可以让学生发现数学美. 数学知识、方法看似错综复杂,但是其中却蕴含着一定规律,若认真推敲,仔细揣摩,则可以发现数学的统一美、简洁美.
例如,在复习“分式与分式方程”时,教师让学生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呈现本章内容. 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进行总结归纳,集思广益. 在教师的引导下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简洁美. 另外,在此过程中,通过对相似或相关内容进行类比,形成对称结构,让学生感受数学中的对称美、统一美.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数学美的渗透,通过对美的研究与感悟,让学生发现数学的趣味性、新奇性,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去探索、去体验、去猜想、去感悟,通过亲身经历感受数学之美,培养审美情趣,并将其转化为数学研究的内驱力,以此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落实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