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液冷和相变材料冷却的动力锂电池热管理系统研究
2024-07-05张海波顾骁勇鲁福硕席加诚雷文博
张海波 顾骁勇 鲁福硕 席加诚 雷文博
摘 要:锂离子电池在工作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的热,长时间工作会导致电池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中,对电池的性能和寿命造成严重影响。文章设计了一种基于液冷板和相变材料结合的动力锂电池散热系统,对比分析了不同的介质、不同的初始温度、不同的水流速对电池散热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初始温度为25℃,水的流速为0.2m/s时,采用水+相变材料的方式对电池进行散热效果最佳。
关键词:电池热管理 相变材料 锂离子电池 散热性能 液冷板
1 引言
锂离子电池因为没有记忆效应、输出功率大、使用寿命长、不含有毒有害物质等优点,在储能和新能源汽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由于温度对动力锂电池的性能影响很大,所以电池的最佳工作温度范围需要控制在20~45℃之间[1]。在实际的高温环境和快速放电应用下,电池的产热量迅速增加。若热量得不到耗散,会发生不可逆的热失控甚至爆炸。除此之外,电池工作前后的最大温差应小于5℃。温差过大就会导致电池的放电不平衡,加快电池老化速率,影响电池的容量保持率。为了提高电池的性能,确保电池寿命,简单高效的电池热管理技术显得尤为重要[2]。
针对电池的研究中,卢欣欣等[3]研究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分类及其常见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为电池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张良[4]设计了一套强制风冷散热系统,通过改变电池间距、进风口风道角度等,有效改善了风冷散热系统的散热效果。贺春敏等[5]将Mxene与石蜡结合构建复合相变材料,探讨不同参数对散热性能影响,最终实现可将温差控制在0.75℃以下。张晓光等[6]建立相变冷却耦合空气冷却锂电池组散热模型,模拟不同单体电池间距以及相变材料用量下电池组温度场变化情况。研究发现,当单体电池均匀排布时,随着电池间距的增大,相变冷却系统内温差先降低后升高,在10mm时温度均匀性最优。路玲等[7]研究发现,添加翅片的PCM散热模型可将锂电池最高温度进一步降低2.4℃,增加翅片数量和延伸翅片长度均可提升锂电池散热性能。刘晓峰等[8]研究热管和空气冷却结合的技术对电池进行散热,相比强制空气对流,弥补了热介质空气热学性能差的缺点。吴凯等[9]研究对比风冷、液冷、相变材料制冷等不同方面,认为液冷适用范围更广、效率更高。王烨等[10]设计平板热管与相变材料(PCM)复合的散热系统,可以解决单块电池温差过大的问题。任雪萍等[11]采用一种基于口琴管的液冷方案模拟研究冷却电池组的温度分布,结果表明,该方案可以同时满足电池所需的降温和均温要求。
本文设计了基于液体和相变材料冷却的电池热管理系统,研究了不同介质对电池散热的影响,比较了不同冷却方式下的电池散热情况。
2 数值模型建立及实验验证
2.1 模型建立
锂离子电池参数为直径18mm,高65mm的18650圆柱电池,忽略电池细小部件对电池生热和传热的影响,对电池单体进行简化处理,使用Solidworks进行建模。如图1所示,电池摆放在带翅片的支架上,在电池周围填充相变材料,支架下方铺设有流道,水从支架底部的流道内流过用于冷却电池,锂离子电池、相变材料、支架和水的物性列于表1中,其中支架的材料为氧化铝。
2.2 网格划分
为了验证网格数量对计算结果的影响,使用Ansys Mesh对电池单体模型进行网格划分,网格模型如图2所示,网格数及其放电结束后温度的关系如图3所示。
如图3所示,当网格数量增加到57万个之后,网格数量的增加对温度的影响逐渐减小,当网格数量再次增加10万个时,温度变化在0.01K,因此采用的网格数量为57万个。
2.3 控制方程
数值模型中采用的连续性方程(1)、动量守恒方程(2)和能量守恒方程(3)如下所示[13]。
式中:u为速度,m/s;t为温度,K;P为压力,Pa;ρ是密度,kg/m3;μ是黏度,Pa·s;λ是热导率,W/(m·K);cp为比热容,J/(kg·K)。
式中:H为焓,J/kg;L为潜热,J/kg,下表L和S分别代表液相和固相。
计算电池的生热率的公式如下所示[15]。
式中:I为电流,A;R为电阻,Ω,U为电压,V。
2.4 初始条件
假设电池分别在初始温度为25℃、30℃、35℃的工况下以3C电流放电,水的流速分别为0.05m/s、0.1m/s、0.2m/s,忽略重力,采用SIMPLE算法,压力、动量和能量采用二阶迎风格式,除能量外收敛条件为残差小于10-3,能量的收敛条件为残差小于10-6。
2.5 实验验证
通过实验验证电池的生热模型。如图4所示,将4个18650电池串联后置于恒温箱内,使用充放电装置(型号EBC-A20)将电池进行3C放电。使用了四个热电偶来测量电池的实时温度,并使用一个无纸记录仪(型号MIK-R5000C)记录并保存数据。仿真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如图5所示。
根据图5,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之间的差异很小,最大偏差在1℃以内,这表明仿真使用的电池生热模型是可靠的。
3 不同介质对锂离子电池散热的影响
3.1 不同冷却方式的影响
不同冷却方式下的温度云图如图6所示,在仅用空气对电池进行散热时,电池的温度较高,由于电池底部的热量在支架表面散发,所以电池底部的温度低于电池顶端,图中顶端的颜色也更深。四周的电池比中间的电池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更多,自然对流带走了侧面电池的一些热量,所以颜色也比中间的电池较浅。在用水作为冷却剂的情况下,由于冷却水在电池下方的流道中流动,会带走大量热量,所以电池底部的温度明显低于电池顶部,在翅片的作用下,电池中上方的部分热量也被水带走,冷却效果优于仅用空气冷却。当用相变材料冷却电池时,冷却效果明显好于前两种,电池的大部分热量被相变材料吸收。使用水+相变材料作为冷却剂效果是四种冷却方式中效果最好的,因为其结合了水冷电池和相变材料冷却电池的优点。
不同条件下的冷却温度变化如图7所示,电池的初始温度为303.15 K,电池产生的热量随时间逐渐增加。前220 s在四种冷却方式下的电池升温速度相差不大,220 s之后相变材料和水+相变材料的方式升温速度明显低于另外两种,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是308.15K,此时电池的温度达到了这一数值,所以相变材料开始融化,在相变材料融化逐渐过程中,电池的温度几乎不发生变化,相变材料吸收了电池散发出的热量,当电池底部流道中有水通过时,水也能带走电池的热量,因此当使用水和相变材料冷却电池的时候,放电终了时电池的温度最低,为313.51K,比仅使用空气冷却电池时降低了20.78K。
电池热管理系统不仅需要快速降低电池温度,而且还需要将电池的温差保持在± 5℃范围内,因此电池的温差对冷却方式的选择也尤为重要。不同冷却方式下的温差如图8所示,采用四种冷却方式下的电池温差均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增加。其中相变材料和水+相变材料冷却的电池温差有些波折,在220 s之前的温差略高于另外两种冷却方式的温差,在220 s至300 s之间温差又会减小至0,这是因为在相变材料融化的过程中相变材料的温度几乎不发生变化,之后到1000 s 四种冷却方式的温差相差不大,但1000 s之后它们间的差异随时间推移而增大,在放电终了时,电池温差最小的冷却方式是水+相变材料。
3.2 不同初始温度的影响
本节研究的是不同初始温度对电池散热的影响,其余变量一致的情况下分别设置了初始温度为25℃、30℃、35℃。
图9所示的是在初始温度不同的情况下电池的温度。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初始温度为298.15K时,放电终了时电池的温升是三组中最大的,当初始温度为308.15K时,放电终了时电池的温升是三组中最小的,这是由于当初始温度为308.15K时,放电终了时,已经有大部分相变材料融化,相变材料融化时维持了电池的温度,降低了电池的温升,如图10所示,初始温度为35℃时,放电终了时液相质量分数远远大于初始温度为25℃时的液相质量分数。不同初始温度下液相质量分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1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初始温度为35℃时,在电池放电刚开始时相变材料就开始融化,而当初始温度为25℃时,在电池放电后450s相变材料才开始融化。
初始温度不同时的电池温差如图12所示。三组温度达到308 K后温差会降低一段时间,之后温差又会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增大,在900s时,初始温度为25℃的电池温差为0.4 K,初始温度为30℃电池温差为0.6K,初始温度为35℃电池温差为0.7K。初始温度为25℃的电池温差最小。
3.3 不同流速的影响
本小节研究的是在其余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水的流速对电池散热性能的影响。图13展示了不同流速下电池的温度,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水流速的增大,电池的温升速度减慢,但速度对电池温度的影响不显著,这是由于流速较高时水流冲刷流道边界,提升了对流换热系数,使得更多的热量从电池传递给水,但是流道与电池的接触面积较小,因此这种效果不明显。
不同流速下的电池温差,如图14所示。220s相变材料熔化之前三种流速相差不大,但熔化之后,同一时刻,流速越大温差越低,例如在900 s时,流速为0.05m/s的温差为0.58K,流速为0.1m/s时温差为0.56K,流速为0.2m/s时温差为0.5 K,这表明了在相变材料融化后,流速增大电池之间的温差减小。
4 结论
本文设计了基于液体和相变材料冷却的电池热管理系统,研究了不同介质对电池散热的影响,比较了不同冷却方式下的电池散热情况,得出结论如下:
(1)在电池周围包裹相变材料后,放电终了时电池的温度和温差均降低,水+相变材料的冷却方式为最优。
(2)电池初始温度较高时,放电终了时相变材料的液相质量分数较高,电池的温升较小。
(3)水的流速增大将导致电池的温度和温差降低。
参考文献:
[1]陈永红,何林键.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技术浅析[J].时代汽车,2023(19):76-78.
[2]李嘉鑫,李鹏钊,王苗,等.锂离子电池热管理技术研究进展[J].过程工程学报,2023,23(08):1102-1117.
[3]卢欣欣,曹莹,贾鹏飞,等.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研究与分析[J].时代汽车,2023(20):114-116.
[4]张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模组散热结构设计与仿真优化[D].长沙:湖南大学.
[5]贺春敏,杨翼,蔡天鏖,沈雪阳.纯电动汽车电池组被动式液冷散热统仿真分析与优化[J].电源技术,2023,47(05).
[6] 张晓光,潘晓楠,李金铭,刘丽,何燕.电池排布对锂电池组相变热管理性能的影响[J].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2,11(01).
[7]路玲,汪缤缤,胡健,秦鹏.基于翅片强化传热PCM 锂电池热管理研究[J].电源学报.
[8]刘晓峰,陈凯强,刘文斌,等.热管耦合风冷在锂离子电池热管理系统的应用[J].汽车电器,2023(09).
[9]吴凯,盖东兴,张学伟.电动车电池热管理研究[J].电池工业,2022,26(02).
[10]王烨,胡成志,王涛,唐大伟,胡显锋,王奎明,李宏阳.基平板热管–PCM复合动力电池散热系统性能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 2022,43(03).
[11]任雪萍,连文磊,苏存要.动力电池组液冷散热仿真与实验研究[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21,50(06)
[12]Sharifpur, M. Tshimanga,N. Meyer, J. P. Manca,O.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and Model Development for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α-Al2O3-Glycerol Nanofluids. Int. Commun. Heat Mass [J].2017, 85,12–22.
[13]Saeedipour, S. Gharehghani, A. Ahbabi Saray, J. Andwari, A. M. Mikulski, M. Proposing a Hybrid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Phase Change Material/Metal Foam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World Electr. Veh.J. [J]. 2023, 14 (9), 240.
[14]Mat,S. Al-Abidi,A. A. Sopian,K. Sulaiman, M. Y. Mohammad, A. T. Enhance Heat Transfer for PCM Melting in Triplex Tube with Internal–External Fins.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J].2013, 74, 223–236.
[15]Kim,D. Abdallahh,S. Bosi, G. Hales, A. A Numerical Study of the Suitability of Phase-Change Materials for Battery Thermal Management in Flight Applications. World Electr. Veh. [J].2023,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