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育人,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4-07-05王淑英邬亚晶
王淑英 邬亚晶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其协同是服务全面育人、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以下简称“保师附校”)依托北京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的优质资源,带领“王淑英校长工作室”的成员校共同开启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研究。
社区家庭教育服务站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是社区服务不断拓展及家庭教育指导进一步深入的产物。以社区为依托开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具有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教育场所的普遍性、教育内容的多样性、教育管理的统筹性、教育参与的群众性等诸多特性。如何把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引入社区,使其成为社区服务的一个专业组成部分?如何将社区服务和家庭教育指导有机结合在一起,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对此,保师附校进行了尝试。2022年3月,保定市首个“社区儿童友好家庭教育服务站”在兴华苑社区正式成立,开启了政府驱动、学校主导、社会支持、家庭参与、多元主体协作的共建共治共享的教育工作系统。两年多来,多家社区家庭服务站在保定市区和阜平、易县、顺平、唐县等8个脱贫县的项目学校所在的社区先后创建。社区家庭教育服务站设立接待室,开设特需“专线”,建立“特需门诊”,重点关注五类家庭: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学习困难学生家庭、学业和心理水平有显著变化的学生家庭。
“望、闻、问、切”四步工作法助力好家成长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核心是能力建设,重点是教育能力、育人能力和支持能力。社区家庭教育服务站的“家庭教育特需门诊”由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家庭指导师轮流值守。家庭指导师通过“望、闻、问、切”四步工作法,为每一位孩子和家长提供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望”,即对有需求、有问题的孩子的校园生活、同学交往等情况进行全面观察和摸底;“闻”,即针对孩子具体表征,分析背后的成因;“问”,即通过家访、座谈、主题亲子活动等家校活动,明确家长困惑;“切”,即基于以上的观察、分析,考虑家庭成员各方面的特点,对症下药,开展行动。
“五途径”开辟多条路径、多种方式
在社区家庭教育开展的过程中,资源整合和服务提供是关键因素。其中,资源整合不仅是资源的汇聚,更是多领域、多层次服务的融合。学校通过“五途径”开辟多条路径、多种方式。
一是成立“两校”,提升家庭育人水平。保师附校作为“河北省家长学校课程实验校”,在兴华苑社区家庭教育服务站开启“以爱育爱,赋能儿童友好”家庭教育宣传周主题活动。学校与唐尧新媒体合作成立了“家长云校”,整合媒体资源,运用网络技术,面向社会提供更广泛、更多样、更优质的家庭教育服务。家长云校设置“专家榜”“直播间”“新发现”“家长秀”“云客厅”“培训家”等栏目,以线上观摩、互动等多种形式,解答育儿困惑、分享育儿技巧、解读教育案例、传递教育理念、辐射特色课程,开创“云端”家长学校新模式,实现了教师、家长共同成长。在具体实践中,家长云校和保定市家长学校协同工作,聘请家庭教育专家,整合全市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力量,面向城乡家庭,以众筹、共建、集优、多赢为原则开展工作,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落地。
二是开设专线,接待社会热线咨询。针对一些上班时间比较忙、不愿意来服务站咨询的家长,学校在校园和社区家庭教育服务站开设家长咨询热线,每天上下午各有一名家庭教育指导师或心理咨询师接听热线,为家长答疑解惑。
三是设立阳光心理信箱。将阳光心理信箱安放到社区中心,家长或学生可依据自身的情况写信给学校派驻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学校每周一、三、五打开信箱,请家庭教育指导师进行回信,排解家长或学生的心理困惑,并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是建立校区心理辅导站。校区心理辅导站辅助社区家庭教育站的工作,利用线上线下平台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家长积极投身到家校共育的实践中。校区心理辅导站重点进行发展性辅导和补偿性辅导,前者更侧重教育和预防,面向绝大多数中、高年级的学生家庭;后者是针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情绪障碍及认知失衡,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五是开展特殊家庭的教育辅导。面对亲子关系紧张、急需解决问题的家庭,进行连续的辅导。比如,去年“特需门诊”接待了一位专制型母亲,她对于自己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束手无策,家里经常发生激烈的语言冲突。经过与家长和孩子几次沟通,辅导老师找到了孩子内心的症结——妈妈生育了二胎弟弟,把精力和耐心都给了弟弟,对于正在成长中的自己指责多、鼓励少。针对问题,辅导老师制定了“每天三问”赞美孩子的“药方”,指导家长做改善亲子关系的主导者,对孩子的行为给予及时肯定与赞美,解答了家长的疑惑,改善了家庭关系。
社区家庭教育服务站自成立以来,通过多途径不同程度地帮助社区300多个家庭解决了棘手的育儿问题,更好地发挥了“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作用,成为积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具体行动、扎实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生动实践。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的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