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本协同一体化培养现场工程师的东莞实践
2024-07-05王志明孟鑫沛
王志明 孟鑫沛
高质量培养现场工程师,是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适应区域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全面增强适应性和吸引力的必然选择。近年来,东莞以科技创新重塑世界工厂新形象,制造业呈现出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等发展趋势,技术迭代加速,每年需要至少2000名能扎根生产一线、融合应用数字技术解决企业生产和管理问题的现场工程师。传统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东莞制造业的发展需求。
为此,2014年,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东莞理工学院等院校开始汇聚区域产科教资源,以计算机应用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3+2”“4+0”高本协同育人试点专业为载体,开展“高本企”协同一体化培养产业急需的复合型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标准研制、岗课融通、场景赋能”的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
重塑基于需求导向的现场工程师培养目标
当前,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迅速,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和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5.7%、75.1%,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进程加速。我们在应用大数据等技术开展人才需求调研及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时发现,企业对产业人才的“复合型技术技能”和“新技术融合创新”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更加关注员工“协作沟通能力、数字素养、问题解决能力、责任心”等综合素养。随着新型工业化的加速推进,现场工程师成为市场最为紧缺的产业应用型人才。
我们通过对东莞1000余家典型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并访谈了3000余名企业高管、工程师及教育专家,研制了涵盖品德素养、知识结构、技术技能、数字创新4个一级维度及26个二级维度、46个三级维度的“先进制造领域现场工程师”培养标准,将素质与能力“双螺旋提升”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具体实践中,我们聚焦东莞工业企业智能化应用新场景,围绕精密制造工艺师、数控编程工艺师、数字化运维工程师、云服务运维工程师等8个东莞制造企业急需的现场工程师岗位,对接国家及行业企业标准,研制了现场工程学院建设指南、专业教学标准、岗位能力进阶考核标准、工匠精神培养指南、模块化教学指南等21个教学标准,创造性地构建起高本协同培养现场工程师新体系。
重构基于产业升级的高本一体化课程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指出,制造业创新的内涵主要包括产品创新、生产技术创新、产业模式创新和制造系统集成创新四个层次。东莞制造业在这4个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在新一代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5大新兴产业领域,以及纺织服装鞋帽、玩具、家具、包装印刷等10大传统制造业领域,基本实现了底层装备、产线、车间的自动化,以及生产管理的信息化,生产应用场景正发生着深刻变革,企业对服务型制造业人才需求激增。
高职与本科在教学理念、组织方式与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容易导致高本协同育人成效不尽人意。为此,我们在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分析法(BAG)的基础上,构建了“对标头部企业岗位标准—提炼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匹配课程模块—确定课程内容—持续改进迭代”六步课程体系开发流程,以现场工程师岗位职业能力素养“双螺旋”累积成长为主线,结合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将各项职业能力按照“通用—基础—复合—创新”的结构进行分类,并分别匹配到不同的学习阶段。通过打破高本界限,深化“校校企”合作,对通识核心、专业核心、实践拓展三类课程群进行系统化重构。例如:在通识核心课程群中新增“产业技术导论”“创新思维训练”“数字技术应用”等课程;在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中突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等要素,新增“机器视觉技术应用”“精密制造技术”“工业互联网应用技术”等课程;在实践拓展课程群中,根据合作企业岗位需求、科研项目等设置特色课程,突出场景化、实战化、协作化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形成了“岗课融通,德技融合,四阶递进”的模块化课程新体系。
实施基于技术迭代的“三性一度”项目化课程改革
高职及本科的教学场景普遍与企业生产场景差异较大,课程与教材建设滞后,导致学生“所学非所用”、新技术融合应用能力不足,不能满足现场工程师培养的需要。为此,必须在实践中有效解决“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的问题。
我们依托先进制造产业学院、现场工程师学院、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新型育人平台,组织高职及本科教师、企业专家混编课程(群)教学团队探索出“走进企业—承接项目—开发课程—编写教材—改革教学—指导学生”的模块化教学改革路径,与中软国际、北京精雕、汇川技术等企业深度合作,引进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对高本协同专业的课程进行教学项目迭代开发,并同步更新教学资源、活页式教材等,形成了与企业技术迭代同步的项目化课程开发机制,迭代升级100余门课程,开发21门任务引领型新技术课程,转化150余个企业数转智改、复杂工艺产品开发等工程实践项目。此外,我们坚持企业骨干进课堂、专业教师进车间、学生进项目,提倡5—7名学生成立协作小组承担角色任务,按照CDIO工程教育理念,深化技术知识应用,促进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及工程思维在多项目反复训练中提升,构建了基于真场景、真项目、真角色、真考核的“4R+学徒”行动导向教学新范式,形成了“企业化场景、项目化课程、团队化指导、协作化学习、证据化评价”的实践教学新生态。
(作者单位:东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