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阅读教学中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4-07-02李淑玲
李淑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从“感受美、发现美”的阅读体验力与“表现美、创造美”的表达运用力这两大方面,去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健康的审美意识”“正确的审美观念”,不断提升他们的审美创造素养。
一、借助以情入境,培养美的情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核心素养的内涵”这一部分中指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基于“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伴随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的全过程。统编语文教材中既有充满童真童趣的儿歌童话,也有描写多彩生活的写人记事类课文,这些文章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元素,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与第三单元,主题分别是“山清水秀的景”“仔细观察大自然”,蕴含着自然之美;第二单元围绕“学会提问”安排的童话、科普小品、散文,能给学生带来思维之美;第四单元的神话故事赋予学生以想象之美;第五单元以生活小事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之美;第六至八单元指向悟到的道理、伟大的人格、智慧的形象之美。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创设契合学生认知和生活实际的相关情境,让学生在披文入境中,感受种种审美的情趣,获得审美的愉悦。如在教学第七单元时,我们可以从大单元教学的视角,设计这样的阅读审美情境:“爱国是我们永恒的主题。下一周,我们将举行一次‘诵爱国诗歌、讲爱国故事、赞爱国人物展示会。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第七单元,去寻找你喜欢的比赛素材吧!”这样一来,学生带着具体的任务,通过沉浸式阅读、个性化理解,梳理出自己欣赏的那一份爱国情怀,为自己的朗诵、讲述做准备。到了最后的展示环节,这些带着个性特征的审美理解又会相互交融在一起,让全体学生在聆听中收获丰富多样的审美情趣。
二、借助品悟欣赏,丰富美的体验
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品悟、欣赏的过程,也是审美能力同步进行和提升的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一到第三学段的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优美的语言、生动的形象”“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等与“美育”相关的教学内容。“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也提出了“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积累多样的情感体验”“尝试运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等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根据文本语言和文学形象,引导学生在阅读、感受、理解、欣赏中,有意识地去关注文字的表达形式、营造的意境、塑造的形象,在不断感受美、发现美的过程中,有效地丰富自身的审美体验。
如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一课中,叶圣陶先生用“一顺儿朝下、铺得均匀、漾起波纹”等短语写出了爬山虎叶子“绿得新鲜、看着舒服”的美好姿态,用“触、巴、拉、贴”等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稳稳地向上爬的过程,用“像蜗牛的触角”等比喻句写出了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生长变化。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我来画满墙的爬山虎”的实践活动,借助多媒体再现画面的美,通过“我来演一演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引导学生体会爬山虎充满生命力、一步一个脚印、始终向上的美好形象,在赏美景、悟美文等语用实践中,培养审美意识,丰富审美体验。
三、借助评价判断,树立美的观念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关注学生动态发展的审美思考和审美认知体验,引导他们进行文字和作品审美实践,让他们在积极的评价、判断活动中完成美的正确建构,梳理美的观念。如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一课,学生在初读时收获的是坏人被惩处、恶人终有恶报的善恶审美体验,这应该是最直观也是最浅显的审美认知。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西门豹的人物形象,通过对西门豹语言的品析,感受他“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善于将计就计”“巧妙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智慧地教育了其他助恶的人以及被蒙蔽的老百姓”等特点,从而助力学生的审美趋向深刻。
很多时候,课文揭示的审美观念并不是那么清晰,这更需要教师去开发文字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判断,在高阶思维的积极参与下,获得正确而清晰的审美观念。如教学《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围绕文中的“我”演出前后心理的变化过程,设身处地地去感受“我”的矛盾心理。学生从“我”的“渴望表演”到“努力表演”再到最后的“再也不想演”的心情变化,感受到的就不仅仅是一个遇到困难就选择退缩的人物形象,而是“向往优秀、努力成为优秀”的人物形象。“我”虽败犹荣,不懈努力,不断反思,这可以从“我”“希望登台、期待老师选自己、全心全力地练习、满头大汗的表演”等语句中看出来。“我”不是一个轻易放弃的人,虽然课文最后说“我发誓今后绝不再扮演老虎”,但“我”还是“每回上动物园,总要去看看老虎,想看看老虎是怎么跳的”,这些都足以说明“我”在失败之后的不断反思改进……在以上多维、立体的审美实践中,学生对课文中的“我”逐步形成了更全面、更深刻的感知,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填补精神品质短板,继而完成审美观念的个性化构建。
四、借助创造运用,提升美的表达
在学生积极发现美、欣赏美、评价美的同时,教师还要鼓励他们创造美,进一步提升审美创造力。如在阅读《我家的杏熟了》后,学生被文中的奶奶“关心孩子、乐于分享”的优秀品质所感染,继而联想到自己身边也有这样的人。其中,一个学生在习作中这样表达:“听了老师的话,我红着脸点了点头。从那以后,每当同学向我借文具的时候,我都会按照老师的话,热情地把它们递过去,我一次次感觉到‘雪中送炭远比‘锦上添花更有意义。”
我们在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同时,还要善于引导他们将自己心中感受到的美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语言实践进一步提升他们创造美的能力。如在阅读《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以后,我们让学生也去写一写自己在参加演出时坚持不懈,遇到困难积极想办法解决的过程,提升表达美的能力。
总而言之,审美是学生对文字作品的一种感性体验,在指向大众共性审美情趣、意识、观念的同时,更多的还是有着学生个人独特的审美属性。我们在引导学生对公认的美好事物、生活中的真善美进行发现、欣赏的过程中,也要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以自己的方式去表现美、创造美,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