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上的悲悯书写
2024-07-01崔佳欣
崔佳欣
【摘要】突出的人文主义思想是迟子建小说的中心主题,她关注着生态人文,关注普通群众和小人物的生活与遭遇,在见证现实的残忍和黑暗、人性的邪恶之后依旧在坚定地通过作品传达出向善的希望,展现强大的生命活力。她对于苍茫大地的包容,对于悲苦命运的悲悯情怀,在当代作家中也是十分突出的。结合着迟子建的童年影响,个人对于社会生活的经历和思考等因素可以更好、更深刻地去理解她所表现出来的人文精神,本文简要地对迟子建小说中展现的悲悯情怀和人文思想进行探究。
【关键词】迟子建;悲悯;苦难;温情;人文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3-004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3.014
在当代文学创作中,迟子建是比较特别的存在。她和一些东北作家一样,书写了百年来的东北历史与悲痛故事;她也和其他作家不一样,她在展现现实的同时也在试图建构一种全新的理想社会,正视伤痛,自我疗救。
特别是在部分东北作家逐渐转型,走向商业化的时候,迟子建仍然在黑土地上汲取着新鲜的营养,她将这种养分转换成个人的观念,在这个浮躁的时代继续用悲悯的情怀包容着这片大地上的万物生灵,传递着她个人独特的人文思想内核。
一、凝视北国之北
黑土地养育了迟子建,迟子建也一直在书写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她是故事的讲述者,同样也是经历者,她的创作深植于广阔的黑土地上,倾情讲述这里世世代代的人与事。
(一)北国风光的留恋
在许多小说创作中,环境描写是推动剧情展开的重要环节之一,而在迟子建的小说中,她对于自然和环境的描写则占据了很多小说中的中心位置。她生于东北,长于东北,这片黑土地上每一时的风景都深深印刻在她的脑海里,再通过她细腻的手法传达出来。她同时在城市和乡村间生活,在她的创作中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原始自然对于她的浓厚吸引力,大兴安岭广阔苍凉的魅力,幽深的山林,冰封的土地,晨曦暮霭,对于童年故乡景色的眷恋,她原封不动地转化成了文字带给读者。
当然,迟子建对于这片土地的探寻也远不止步于童年记忆,她带着探寻的目光深入到了深山丛林,去讲述这片土地上百年间的故事与变化,尽力地去还原山林的本质景象,同时也在真实地展现现代社会对于这种本质的冲击,现代生活对于原始自然土地的侵占只是第一步,环境的变化对于生存方式,人的本性的影响如同滔天巨浪一般,可以说迟子建在作品中展现出她对于自然生态的喜爱与留恋,甚至发出拯救的呼唤,这奠定了她创作中的基础的主题与感情基调,并一直持续在她的小说创作中。迟子建对于山林、黑土、风雪的情感是她对于环境中的历史与生活思考的摇篮。
(二)城乡之间的展望
北极村是迟子建构建的一个理想王国,淳朴的乡土是迟子建成长的摇篮,也孕育出了迟子建的创作,故乡的乡土支撑着她大部分的作品。当她人生的列车开始驶向城市时,她创作的笔端也开始在城市间摸索着扎根。尽管乡土承载了迟子建大部分的情感,但是在哈尔滨与父亲的点滴回忆,学习和生活的经历也同样是她人生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城乡间不平衡的发展注定会带来一种强烈的割裂感,起初迟子建带着一种异乡人的目光在城市中生活,基于自身以及她眼中的千万个在城市生活的异乡人现状,她将这种割裂感和无力感在作品中很真实地展现了出来。
乡下人进城的艰难、无奈、被城市文化排斥的心酸,比如《酒鬼的鱼鹰》中的刘念,《烟火漫卷》中的黄娥,她们是无数个想要闯入“围城”的人的缩影,却一直被“围城”排斥在外。
与此同时,城乡发展也同样带来了故乡的异化,迟子建一边展现出城乡的矛盾,也在极力地惋惜着理想家园的消散。她借着鄂温克族最后一位女酋长之口讲尽了理想故土消失的苍凉感。但是在这种碰撞面前,迟子建在感到失望矛盾的同时却没有表达出绝望,她在城与乡的探寻与展望中试图找出一种平衡去重建她心中的理想之地。
(三)生态家园的守候
严格意义上来说,迟子建并不是专门书写自然生态的作家,但她对于生态环境的描写具有独一份的灵性与神性,无论是大自然还是其中的万物生灵,迟子建将美好的乡土生态塑造成了一个近乎童话般的世界。完美自然的生长也许需要经历数年,但是崩塌却发生在一瞬,现代城市的破坏与入侵的速度太快,美好的童话世界被异化也仿佛是眨眼间发生的事,这对于从小在自然生态中成长,并从中汲取许多能量的迟子建来说无疑是强烈的打击,于是她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将自己对于家园的坚守和对现代文明的控诉表现了出来,这是迟子建对生态家园的守护迈出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她仍在不断探寻找出重建的可能。
迟子建的生态观念并不局限于自然层面,她对于生态家园的构建包括生态环境中的万事万物,甚至是生活方式,她崇尚着顺其自然,天人合一的理想观念。所以顺着她的作品深讨,起初迟子建排斥着现代文明,随后她开始接受、融合、整合出了更具有创新性的生态观念,并将这种想法也融进了城市书写中,在纯现代和纯自然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能够让这种人文生态观念同时挽救乡土与城市,去找寻人与自然,与生态和谐共生的理想家园,这是她独有的对于自然家园与精神家园的坚守。
二、沉入人间烟火
直面现实的生活是枯燥且痛苦的,这是每一位普通人的必要经历,而将这种枯燥无味的现实真实地传递出来则是迟子建一直在做的事,特别是她在展露无尽黑夜的同时也在努力找寻珍贵的人间烟火。
(一)人生况味的探寻
迟子建对于自然生灵的探索的过程也是对生命生存的探索,环境是她讲述生存生活困境的基础,在纯粹或者变异的自然环境中看到同样纯洁或者异化的人性展现,所以无论是在乡土叙事还是城市书写中,迟子建都注重着两者的联系,从历史走到现代,又或者是从部落走到城镇,迟子建对于苦难和困境的呈现和思考一直在深化。《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生存难题,《群山之巅》的人性展现,《烟火漫卷》的底层苦难,生命、生存、生活,对于苦难的挖掘迟子建做到了广而细。她将不同阶层不同环境不同群体面对的困境逐一呈现,她可以讲述出古老部落的传承与消亡,也写出了寻常百姓的柴米油盐,因为正是这样的普罗大众才是生活最简单的呈现者和诠释者,细碎的艰难与简单的欢乐交替出现支撑着生活的延续。
而基于这种苦痛人性所呈现的向下或者向上的选择是不变的,迟子建对于这点的思考穿越了时间与空间,因为迟子建的眼中,万事万物是平等而公平的,命运是循环而往复的。最明显的是她对于生死的思考,迟子建的笔下生与死好像并没有被赋予快乐或者是痛苦的意蕴,这是自然与生命最简单原始的生存方式,是任何人都无法决定的循环。
比起生与死,更重要的是在这样循环的过程中每一个温情的瞬间,每一处人性的闪亮,这是在她的每一部小说中都能够发现的闪光点,她在呈现苦难的同时也消解了生存或者死亡的凝重的意味,凸显的是她对于生命的热爱与尊重,在批判和坚守中越来越浓厚的是迟子建长久以来对于困境中仍然选择向上向善的追求与歌颂。
(二)人性向善的追求
对于人性的揭示和书写是自古以来文学创作的主题,但迟子建对于人性的书写有着属于她自己的一种灵气。她对于自然的留恋,对生灵的敬佩,对苍茫大地上的一切都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于是当这种情感与观念聚焦到她的人性书写上自然就带上了一种独特的气质。
迟子建擅长描写人物,尤其是底层小人物,人性的凸显往往是在苦难面前,而底层百姓就是最接近苦难的群体。灾难能够摧毁人的生活,能压垮人赖以生存的一切,但是纯洁向善的人性是最难以被磨平,也可以说如果当人性中最后一点闪光也消逝,那么剩余的一切也没有太多存在的必要与意义了。所以,在暗夜中找寻星光是迟子建一直在做的事。这个世界当然是光与夜并存,迟子建在《白雪乌鸦》《群山之巅》中也塑造了很多黑暗的一面,人性可以被扭曲,当然也可以被挽救,所以迟子建坚信只有光能点亮黑夜,也只有向善的人性能去修正这种扭曲。
(三)女性视角的温情
比起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个人创作的女性作家,迟子建很少在女性写作方面引起很大关注,她作为女性作家在女性个人化写作方面的特点虽然不突出,但是并不意味着她在女性写作方面就没有成就。她依旧创造出了很多精彩、鲜活的女性形象,特别是擅长在人物群像中突出其中的女性角色。
起初她集中于乡土创作以及历史题材的书写,于是她笔下集中展现的是乡村生活中简单淳朴的农民女性形象,去展现小人物的生存困境与悲哀。而随着时代社会的变化,她也开始描绘都市女性以及乡村女性进城等所面临的大时代变化下底层女性的生存挑战以及心理变化。作为拥有同样经历的迟子建,她对于许多女性角色的形象建构和心理描写都极其真实且细致。小说中的女性角色是有所变化的,迟子建对于女性的生活和命运的思考和探索是一直在进行的。她描写不同时代、不同场景中的女性或喜或悲的命运群像,讲述面对不同困境中的女性抉择。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心理层面,女性在很长的时间内都是边缘角色,而她没有通过激烈的两性矛盾去展现女性的特点,而是在每一位女性命运的走向中道出她们身上带有的特别的温暖,积极、向上的魅力。迟子建的笔法温暖坚韧,她以细腻的手法,以温情的女性视角切入,这一部分的描绘是迟子建作品中最柔软、温馨也最果敢的部分。迟子建开发出了一种健康理想的女性书写,这为她许多其他观念以及人文理想的输出都起了很好的推动。
三、恪守人文之思
传递人文思想是文学亘古以来的主题,但是不同时期、不同作家所要侧重表现的人文主题是有所不同的,通过不同因素的综合分析可以更好地去了解迟子建小说中人文情怀的不同之处。
(一)童年记忆的映照
迟子建曾表示自己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很大程度来自自己生长生活的那片美好土地。童年的生活和记忆对于作家的影响力是难以估量的,一位作家在创作生涯中也许会转型或者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改变,但是童年的影响对于作家情感基调以及创作中的一些意象的运用是难以在短时间内割舍的。
“我对文学和人生的思考,与我的故乡,我的童年,与我所热爱的大自然是紧密相连的。”童年的一切对于迟子建来说都是美好的,恬静的北极村、自然四季的变换、真诚可亲的家人与周围的村民,真善美的种子已经在迟子建的心中生根,也在她的小说中逐渐发芽。即使是近年来她开始从乡土叙事转向城市书写,内容也没有离开过这片黑土地。
黑土地养育了迟子建,也给她的创作输送着养分,形成了东北女作家特有的深沉包容的文风,而也正是她视角的扩大,迟子建能够更加冷静地审视普通群众的生活百态,传达出她对这片土地的每一位底层人民的悲悯情怀,传递出她对苦难背后定有希望的坚持。
(二)社会发展的反思
很少有作家的创作是一成不变的,作家是最接近社会现实的一部分群体,现实环境在变化,那么就会相应地体现在创作中。迟子建一直没有离开过东北这片地域,横向对比来看,东北地区的发展速度是与其他地域有所不同的,可以看到迟子建的创作并没有并入哪一个文学思潮或者流派,东北有着自己的发展节奏,迟子建的创作也是如此。在商业文化入侵的时代,迟子建仍在坚持着她的乡土创作,认真地将她心中的童话小镇展现给大众。但是越是回忆故土的一点一滴,越能够感到现实与理想的激烈冲突。城市的扩张开始挤压乡镇的生存空间,许多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主动或者是被动远离家乡,迟子建本人也因为学习及工作的原因离开家乡在哈尔滨扎根生活,她本人就是社会发展的最直观的体验者,所以她能够将许多人面临的困境、窘迫、压力最真实地表现出来。
也许迟子建的小说并不是最反映时代浪潮的,但是一定是最贴近黑土地现实的,所以她对于小说中的角色,对现实平凡的百姓,都抱着同情却不可怜的心境,因为值得表现和赞扬的一直都不是社会发展变化带给人们的各种艰难境遇,而是面对如此困境下一直坚守美好品质的人们,这种博大宽厚的情怀从古至今都是最难能可贵的。
(三)理想主义的坚守
受到中国历史和社会现实的影响,中国现当代文学始终有着一种理想主义的光芒,无论是何种传统或新兴的文学流派,在中国文学创作中始终有人在坚守。迟子建坚守的理想主义到了当今社会形成了一个比较独特的系统,她的理想主义基于生态自然、社会环境以及人性本质,并且她的理想家园的构建是需要者三者共同完成,相辅相成的。现实主义作家是很多的,但是同时是现实主义作家又能够坚守理想主义的作家却比较少见,而在迟子建的小说中,她力图讲出社会的污垢和黑暗、人性的阴险,却也在注重书写超越困境的力量,苍凉之中的温情,让道路能够走得更宽更远。当今时代的理想主义者是少见的,文学能够发挥的能量是巨大的,迟子建坚定的人文主义内核能够在她的作品中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来,去引发更多的人展开对于生活、生命的反思与追问,这是最难能可贵的事。
四、结语
迟子建质朴温情的创作风格在当代文学创作中持续不断地闪烁光芒,她勤勤恳恳地讲述着东北故事。北国故事的风格就如这片黑土地一样,看似平平无奇,其实深邃包容,默默地养育着在这里生活的人们。迟子建的创作也如这片黑土地一样,在道尽了世间的悲苦无奈后依旧满怀悲悯与希望。
而她这种创作特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个人的生活和成长经历,因此塑造出的思维方式在面对同样的情况下迟子建会比他人多出一种旺盛的生命活力与灵性。她作品中的人文光芒在如今依旧在强烈地闪烁着,照耀着被困境圈困住的底层人们走出“围城”。
参考文献:
[1]李子璇.试论迟子建小说的苦难书写与温情叙事[J].青年文学家,2014,(06).
[2]袁雪.迟子建小说中的女性书写及女性意识[D].西南科技大学,2022.
[3]赵新宇.迟子建与韩江小说的生态女性主义比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22.
[4]郑孝萍,张明明.迟子建作品生态人文主义思想成因分析[J].知与行,2022,(02).
[5]李姣.论现代性困境中迟子建小说反现代性的人文关怀[D].闽南师范大学,2022.
[6]金燕.迟子建《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的悲悯情怀[J].文学教育(上),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