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 求真 — 务实 ” 连续统评价模式视域下的译者角色化合理度分析

2024-07-01庄佳宇

今古文创 2024年23期
关键词:务实求真文化传播

庄佳宇

【摘要】在翻译领域进行“社会学”转向之后,更多的研究视角开始转向译者本身,并将翻译视作社会活动,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语言层面,研究的视域更为广阔。其中译者角色化的程度一直备受争议,本文使用“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对其合理度进行分析,并以曹明伦和蒲隆各自翻译的《培根随笔》(The Essays)进行对比研究,探究角色化的合理度。最终指导译者如何在合理的领域正确发挥角色化的作用,据此为文化传播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可能性提供依据。

【关键词】求真;务实;角色化;《培根随笔》;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3-0113-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3.035

一、引言

翻译界的研究经历了“文化转向”和“社会学转向”两大变革,研究者的目光不再局限于语言层面和翻译能力方面,而将视角转向译者层进行“人本性”研究,或是转向社会层,以“翻译社会学观”对译者的行为进行考察研究。其中译者角色化就是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角色化不仅以译者为研究主体,又在社会层面分析其背后动机,是翻译研究者拓宽研究视野的重要领域。

当跳出语言层面,译者的身份就不仅仅是“译者”本身,而会衍生出诸多的角色,这些角色能让翻译超越原文意义,他们的译文对异国读者而言常常能产生莫大的吸引力,有助于文化的传播和接受,助力文化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译者角色化的必要性和程度往往受到争议。周领顺教授制定出的“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就能很好地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角色化程度进行“度”的考量,从而分析其必要性和合理性。

同时,本文采用曹明伦与蒲隆二位的《培根随笔》(The Essays)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培根随笔》过往的译本分析多局限于曹译本的语言层面,未曾有研究其社会层面的译者角色化;本文通过曹蒲二人译文对比,分析二者在各自译本角色化的合理度,以及为何曹版传承度、接受度更高,其结果与角色化的合理度息息相关。

但是当前的研究更多只是分析译者角色化的表层合理度,对其“度”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结果的分析依旧较少,本文会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能对指导译者合理进行角色化提供理论依据,并让译者和翻译研究者更多关注角色化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结果——文化“走进去”。

二、“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

我们可以将“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看作是一条线段,左右的端点分别是“求真”和“务实”。“求真”是指“译者为实现务实目标而全部或部分求取原文所负载意义真相的行为”[1]22,译者的翻译行为偏向于“求真”时,译文与原文的文本意义或是作者的意志保持高度的一致。“务实”是指“译者在对原文语言所负载的意义全部或部分求真的基础上为满足务实性所采取的态度和方法”[1]22,译者的翻译行为偏向于“务实”时,译者更多是为了迎合市场和读者而采取一些归化翻译策略。

在线段的正中间,是“半求真半务实”标准,即要求译文在部分求真于原文的基础上又兼顾务实的效果,使译文在功能上达到与原文相当的程度。这也是当今绝大部分译者所追求的目标。这是因为翻译并不存在绝对的“求真”和极致的“务实”,二者是互为条件的。

首先,翻译要做到绝对“求真”是不可能的。一方面,用另一种语言将原文本的意义完全照搬,这种翻译难免走向“死译”“硬译”,光是语言层面上便失去了可读性,更遑论去理解它原文本的含义;另一方面,作者的意志并不能在所谓原文本的意义中实现完全地表达,例如有些作者使用正话反说、明褒暗贬的手段讽刺某些现象,若非译者十分了解他所写文化社会背景读者是无法辨别的,如此便会因为误解或无意误译导致“零求真”现象;又或是由于作者的表达功底、文学素养、知识储备加之一些外在因素,他自己都无法将想要表达的深层思想、观念以清晰的文字展示给读者。如此一来,译者想要做到所谓的“绝对求真”更是不可能。

其次,翻译到达到极致的“务实”也是不可取的。一方面,为了迎合读者和市场的口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容易忽视他最主要的译者身份,结果译文充斥了利益因素的考量,对于原文和作者而言可谓是背叛,对于想要了解异国文化和文学的读者而言也是无用功;另一方面,译者想要实现“务实”的效果,必然会有意做出一些厚译、薄译、创译等策略,但难免会无意识误解或误译了原文,不可避免出现某些错误,导致“超务实”现象。由此可见,“求真”“务实”也是动态的、连续的统一体,不可割裂考察,应该综合分析。这也是为何译者在这一评价模式下更多追求“半求真半务实”。

端点外的“零求真”和“超务实”不在翻译研究之内,不做过多评述。“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的线段中,还包含了其他评价纬度。靠近“求真”那端的还有“半求真”,即译文部分求真于原文;靠近“务实”那端的是“半务实”,即译者追求务实效果,但效果却低于译者预期或部分曲解了作者的原意。

三、译者角色化

部分研究者会将译者的身份和角色混淆,我们首先要将其区分开来。身份只有一个,即“译者”本身,是固定不变的;而角色可以有多个,译者在翻译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便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并且可以同时扮演多个角色。“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中枢,译者一方面替作者代言、为作者说话,一方面为作者创造的角色服务,还要考虑社会上具有不同需求的各种人群。”[2]80

(一)译者最根本的身份:译者本身

进行译者行为研究,要把译者作为研究的主体。以译者作为身份来研究,会发现译者常常表现出“隐形”的特征,即译者“一切以原作和作者为归依”[3]18,忠实于原作文本意义和作者意志体的意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努力将自己“隐形”,在译作中尽量不呈现出自己的意志。译文与原文保持“如影随形”的关系,译者也仿佛是作者的影子。因此,贯彻“求真”需要高度保持“译者”的身份。

(二)译者角色化

翻译界进行了“社会学”转向之后,研究者开始把翻译视作是一项社会活动,而译者更应该被看作是“社会人”,须要将译者放在社会语境中,考量各种外在的社会因素对他做出翻译判断的影响。“译者作为社会人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他的行为是社会化的,与翻译的整个社会化相关。”[4]1译者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会无意识或有意识、主动或被动地改变自己原始的“译者”身份,扮演翻译这一社会活动中的其他角色。“译者角色化,就是译者为了使译文满足某种需要而调整和改变自己行为角色的社会性选择的过程。”[5]22

以下案例可以展示译者角色化的多样性:译者翻译广告时,为了呼吁国外买家购买产品或是受迫于商家的利益要求,对广告词进行“创译”,此时译者扮演了推销员、商家的角色;译者翻译影视剧时,为了让异国观众从影片中获得更多趣味,也会对人物对话进行本土化翻译,译者便扮演了编剧、导演的角色;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很可能受到出版社编辑的建议和“逼迫”而不得不删改编,此时他也充当了编辑的角色。如此种种,不胜枚举。总体而言,译者进行角色化的目的都是出于某种社会利益,为了达成某种实用效果,角色化就是在贯彻“务实”。“译者角色化,就是承认译者有时可以同时担任几个不同的角色。”[6]177按照“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译者角色化的过程就是偏向于“务实”的过程。译者为了达到务实效果而做出一些超出译者身份的务实行为,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这是合理的。行为虽然合理,但是产生的结果(译作)的合理程度需要重点分析,不然译者没有任何限制地张扬自己译者身份以外的角色,会跳脱出翻译的研究范围。

四、曹明伦与蒲隆在《培根随笔》中的角色化程度对比

为了让自己的译作能够为目标读者和市场更好地接受,不少译者选择采取更多务实性举措,张扬自己身份以外的角色。曹明伦和蒲隆二位在各自翻译的《培根随笔》中也采取了不同程度的角色化。但是为何曹版能够传播更广,更受读者喜爱,受到更多研究者的分析,这是因为他更大程度地靠近半求真半务实,在角色化过程中保持了较高的合理度。

(一)厚译中的角色化

蒲隆的译文版本在每篇后都加了“解析”,对每一篇章进行思想概括,这属于“厚译”。原文The Essays属于哲理性文章,包含许多需要理性思考的内容,读者阅读时必然要对其传达的理念进行总结归纳,方可理解透彻。蒲隆做出的大段解析正是出于这一考量,他在这一过程中很大程度发挥了角色化的作用,他像是一位哲学家、老师,对原文进行大量自我解读,试图引导读者思考。对于部分读者而言,这确实有助于他们能够更轻松地阅读异国文学作品。然而,蒲隆此番操作务实程度过高,读者失去了自我思考的机会;并且原作想要启发人们深思的这一目的,也由他全权进行,实在偏离原文和原作者。蒲隆的译作务实偏向过大,角色化程度过深。

与之相比,曹明伦译本只做注解,对原文中出现的陌生文化知识做出客观的解释,不对内容做任何个人情感与思想上的分析,因而让读者在阅读译本时仍能自我思考。因此曹明伦是在保证求真基础上的适当务实,对角色化的发挥适当。

(二)文体选择上的角色化

The Essays为17世纪的作品,英语用词古典文雅,与现代我们所使用的英语差别甚大,是否忠实于原作的文体风格,两位作家看法大相径庭。例如:

(1)There be three degrees of this hiding and veiling of a man's self.The first:closeness,reservation,and secrecy,when a man leaveth himself without observation or without hold to be taken what he is.The second:dissimulation,in the negative,when a man lets fall signs and arguments that he is not that he is.And the third:simulation,in the affirmative,when a man industriously 12 and expressly feigns and pretends to be that he is not.

蒲隆:自我掩饰可分三等:第一等是守口如瓶,秘而不宣。他是何种人,叫人看不出破绽,抓不住把柄;第二等,消极掩饰。就是故意放出空气,说他并不是他就是的那种人;第三等,积极作假。就是处心积虑装成他不是的那种人。

曹明伦:自我掩饰有上中下三策:上策为不露声色,守口如瓶,用此策者可使自己不显破绽,不被看穿;中策为施放烟幕,欲盖故张,用此策者可故意露一些迹象以隐其真;下策为弄虚作假,乔装打扮,用此策者常煞费苦心地把自己伪装成另一类人。

曹明伦在译文中的“上策”“中策”“下策”“用此策者”都属于中文读者能够熟知的文言文体裁,相比于蒲隆的“第一等”“第二等”“第三等”“那种人”这般白话文,曹版更符合原文的古雅文风。

蒲隆在他译本的“译本序”中写道,文言文译出的东西漂亮却不实用,“文体的微妙区别,分辨就十分困难,恰如其分地翻译更是难上加难。”这样的观点能表现出他对于译者能达到半求真半务实的高标准译作不具信心,因此才会使用纯白话文。这虽便于读者阅读,却损失了The Essays原有的文体风貌,不具备原文的古雅文风。这是蒲隆为了迎合中文读者的需求而过度发挥了角色化的作用,导致文体上失去了对原文的求真。

而曹明伦在“译本序”中写道:“在神似的基础上追求最大限度的形似。”因此他使用的是半文半白形式,与16、17世纪的英文文体风格更为接近,不仅让读者能最大程度欣赏到原文的文体风貌,同时也便于读者理解原文。

(三)遣词上的角色化

哲理性散文的遣词都是为了更好阐明文中的道理,因此译文必须要切实传达原文词语的含义,避免偏颇。例如:

(2)We take cunning for a sinister or crooked wisdom.

蒲隆:我认为狡猾是歪门邪道上的聪明。

曹明伦:笔者以为狡诈乃一种邪恶或畸形的智慧。

对于“sinister or crooked”这一短语,蒲隆将其翻译为“歪门邪道上的”,这是中国现成的成语,因此读之便能了解其意,且更具可读性,是蒲隆采取的较为务实的手段。然而仔细研读之下,能发现这一成语并未能体现原文对于这一“wisdom”的贬义之深。而曹明伦的直译“邪恶或畸形”,虽然对于中文读者而言较为陌生,但是读者是有能力在此直白表达的基础上自行体悟的。译者为了务实而采取角色化无可厚非,但是也不能失去原文的“真”。

五、“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下角色化的合理度

如上述对两位译者在The Essays中角色化程度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译者因为各种务实性的需要而进行角色化,因此译者动机是合理的,但是角色化的过程需要牢牢把握在译者手中,过度的角色化或是不足的角色化都是不够合理的。

首先,我们按照“求真-务实”连续统来评价译者角色化的合理度时,需要注意译者的本体“身份”对译者的角色是起支配作用的,“角色”不过是译者的衍生,因此不可单独考量角色而忽视译者本身。换言之,我们以社会学视角肯定译者角色化带来的“务实”效果的同时,不能忽略最基本的语言层面的“求真”。译者过度角色化而忽视自己最原本的身份——翻译家,就会导致译作的极致“务实”甚至是“超务实”,而失去或歪曲了原文本和原作者的意义。若一位译者连自己最基本的翻译家身份都否定了,他进行的文字转换工作也称不上是翻译;若是译者连原作和作者的本意都全不在意了,他也不堪以翻译重任。

其次,“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下,另一端是“务实”,即译者角色化所追求的结果。有些译者视“务实”为“功利性”,但这一词并非贬义,无须闻之变色。考虑到现代社会的翻译最终目的往往是文化的传播,因此哪怕翻译追求功利效果,它达成的目标是更加具有大局观意义的。这也是为何很多学者认同“求真为本,务实为用(上)”的观点。因此角色化在翻译中已经屡见不鲜,大多数的译者和翻译界研究学者都将其视作是译作为更多读者、市场、社会所接受的必要途径。

最后,是“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线段中间的“半求真半务实”,即“在部分求真与原文的基础上又部分兼顾了务实的效果,使译文在功能上达到了与原文相当的程度”[1]23。这应该是绝大部分译者在角色化过程中追求的理想目标。尽管我将“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比作线段,但是评价角色化的合理度又无法真的以数字的方式精准展示,故而努力靠近“半求真半务实”的过程,以社会性的视角来看就值得赞扬。

六、角色化的深层动机——文化“走进去”

翻译界常说要通过翻译,将文化“走出去”,但是“走出去”却不被外国读者、市场和社会所接受是远远不够的。所谓“走出去”就是将文化和文化承载的思想、观点、立场传播到国外,但大多数译者的翻译作品只是敲响了别国文化的大门,跨入了那片陌生领域,为小部分人所略知罢了。要想文化做到“走进去”,成为一名受欢迎的“客人”,让国外市场读者和研究者感到吸引力,产生阅读和研究的欲望,并且为市场和社会所接受,需要文化传播者做出努力。“只有通过传播并让他人接受,翻译的价值才能得到实现,翻译的效果才能体现出来。”[10]43

接受度越高,文化“走进去”越深。要让读者理解译文的原文本意义和作者意义,并且有理解、赏析和探究的欲望,社会也欢迎异国文化在本地市场的传播,这才叫接受。其中,接受度与译者角色化的程度息息相关。在翻译国内作品时,他们进行适当的角色化,将“译文之用”放在更高的位置,将迎合国外读者、市场和社会的任务摆在靠前位置,由此而做出的译作“务实”程度必然高于“求真”程度。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求真为本,务实为用(上)”才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恰当途径。

但当今也有学者认为,译者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过度重视迎合目标市场的口味,而忽视了原文本来的风味。译者偏向于角色化谋取“务实”的效果,而总是牺牲对原文的“求真”。虽然译作是被接受了,但这对于部分原作者而言是一种背叛,他们也会产生疑问,被接受的到底是自己的作品还是加工过的译作。同时,译者也有义务让读者感受到异国文化的魅力,保留原文的精髓和风貌。即译者角色化寻求“务实”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求真”,要在角色化的同时坚守自己译者的身份,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

译者想要忠诚于原作和作者,又要迎合市场和读者,是十分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首先,需要译者提升自己语言层面的翻译能力,对原作的文化社会语境了解掌握对原作者想要传达的意志进行深层探究,才能达到“求真”的效果。其次,要了解目标市场读者的口味,大胆又谨慎地在翻译过程中采取厚译、薄译、创译等归化策略。最后,译者心态上要谦卑,认识到本国的优秀文化作品并非一定能引起外国读者的兴趣和共鸣,自己“只是”一个译者;但又要保持乐观积极,自己又“不仅仅”是译者,要充分发挥译者的角色化作用,让译作达到“半求真半务实”的度,以此国内欣喜于文化“走出去”了,国外惊叹于新文化“走进来”了。

七、结语

自翻译领域经历了“社会学”转向之后,以译者本人和特定的社会语境作为研究对象已经成为一块重大研究领域。其中,译者角色化研究展示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的主观能动作用,能动的程度以往一直收到诸多质疑和讨论,译者没有确切的指南能引导他们进行合理的角色化。本文利用周领顺的“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并以曹明伦和蒲隆两位的《培根随笔》译本进行对比,对译者角色化的合理度进行分析。译者要在“求真-务实”这条线段内发挥角色化,不可逾越。角色化的合理度需要考量不同的社会环境,并没有绝对统一的标准,但译者要努力找到“求真”与“务实”达到平衡的方法。本文希望能以较为明确的“度”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扬角色的作用提供一些指导,避免他们在翻译时走向极端选择。同时,本文明确了译者角色化的深层次原因和结果,即推动文化从“走出去”到“走进去”。

时代在不断变革,传播国内外文化、思想的责任落在每一位国人身上,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有助于国家和世界的共同进步。译者在这其中发挥了莫大的作用,必须要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合理有度地发挥好角色化的作用,促进文化“走进去”,为世界所接受。

参考文献:

[1]周领顺,杜玉.汉语“乡土语言”葛译译者行为度——“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视域[J].上海翻译,2017,(06):21-26+93.

[2]周领顺.译者行为研究的人本性[J].外语研究,2022, 39(02):78-83+112.

[3]周红民,程敏.论译者隐身——一个社会性视角[J]. 上海翻译,2012,(04):18-22.

[4]周领顺.译者行为批评“行为-社会视域”评价系统[J].上海翻译,2022,(05):1-7+95.

[5]周领顺.应用翻译之译者角色化行为分析[J].当代外语研究,2014,(02):21-24+76-77.

[6]周领顺.商业翻译与译者角色化[J].中国翻译,2022, 43(02):176-180.

[7]Francis Bacon.THE ESSAYS[M].London: PENGUIN BOOKS,1985.

[8]弗朗西斯·培根.培根随笔[M].蒲隆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21.

[9]弗朗西斯·培根.培根随笔[M].曹明伦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

[10]周领顺.“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相关概念辨析——译者行为研究(其七)[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06):42-49.

猜你喜欢

务实求真文化传播
张锦绣
大医求真 惠民求实
走出教材窠臼,走向求真求是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哈克贝里·费恩:美国价值观的“小代表”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读《申报》女性广告,享文化传播之精华
质疑辩惑,探索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