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研究
2024-06-30李莎
李莎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广西红色文化资源,有利于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广西高校大学生的“五个认同”,增强大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爱国情怀,更好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英才。文章分析广西红色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在探讨广西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价值的基础上,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广西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
关键词: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广西红色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8-0029-04
基金项目:2022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一般课题B类“广西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2SZ090);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自筹经费重点课题(B类)“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编号:2023B246);2022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文化传播视域下广西农家书屋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KY 0567)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1],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广西红色文化资源,有利于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广西高校大学生的“五个认同”,增强大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爱国情怀,更好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英才。本文对广西红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进行探讨。
一、广西红色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1.广西红色文化的内涵界定
广西红色文化形成于近代,广西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顽强不屈地同反动势力英勇斗争,取得了广西地区革命的胜利。广西红色文化包括物质红色文化和非物质红色文化[2]。物质红色文化以物质层面为主,包括以纪念碑、纪念园、历史事件博物馆等具体载体为表象的历史遗迹,如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工委旧址、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靖西烈士陵园、桂东南武装起义司令部旧址震声楼、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烈士纪念塔等革命旧址和遗址等;非物质红色文化主要以精神层面为主,体现为革命过程中不怕牺牲、不畏艰难、团结一致、可歌可泣的精神,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如百色起义精神、湘江战役、桂林抗战文化运动、广西桂林灌阳红色文化。
2.广西红色文化的基本特征
广西红色文化资源具有不可复制的独特性,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广西红色文化呈现的红色文化资源多样性与区域独特性并存、红色文化价值先进性与广泛教育性并存的特征,与中国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耦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宝贵素材库,同时也是新时代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
(1)资源多样性与区域独特性的统一。无论是从广西红色资源的内涵还是形式上,广西红色文化资源都呈现出了丰富的多样性与区域性的特征。从内容上看,内涵丰富是广西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特征之一,广西红色文化资源能够反映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革命组织、重大战役亲历者历史事迹的标志性工程;从形态上看,广西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包括历史革命时期留下的遗迹或旧址,如位于湘江战役纪念馆、北流市城区瓦窑头公园北面黎家庄的中共广西特委机关旧址,坐落在博白县人民公园北面的革命烈士纪念馆,李明瑞、俞作豫烈士纪念馆。非物质红色文化还包含红色戏剧、红色诗词、红色故事、红色歌谣、红色革命精神等[3]。例如,百色起义精神,李明瑞、韦拔群和红军战士以及赤卫队员的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桂林抗战运动文化等,展现出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2)价值先进性与广泛教育性的统一。广西红色文化是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广西红色文化的价值先进性。广西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西人民群众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时期,将马克思主义与广西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的具有先进性和人民性的广西红色文化,体现了一代又一代广西人民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品质。二是广西红色文化的广泛教育性。广西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的红色精神对人民群众具有广泛的教育性,包括邓小平、韦拔群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广西革命过程中传承至今的红色革命精神,展现出来的百折不挠、团结务实、奉献拼搏、争先创新的强大精神力量和价值意蕴。这种革命精神具有极强的历史鲜活性和爱国教育性,不仅能激励新时代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勇担使命、奋发有为,而且为各民族的团结稳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广西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价值
1.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一是将广西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切实提升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要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话语体系为切入点,融合广西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并将主题讨论、案例分析、专题讲解等形式应用于思政课教学中,进一步拓宽思政课教学路径,丰富思政课教学资源,进而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二是从教学资源来看,广西红色文化资源形式和内容多样,极具有民族特色和边疆特点。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运用广西红色文化资源,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并结合当前的区情和革命文化,不断丰富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更具有亲和力和实效性。三是从教学方式来看,教师应探索“理论+实践”“课内小课堂+课外大课堂”的教学方式,以课堂内容为理论基础,带领学生通过现场参观革命遗址、革命博物馆、革命烈士陵园、重要会议事件的旧址、红色人物旧居等进行沉浸式现场教学,或通过搭建VR现场体验馆,让学生通过实地参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政课育人的实效性。教师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生命线”功能、“立德树人”功能和“保障治理”功能,加强“五观”教育,坚定“五个认同”,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心灵,凝聚力量,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团结奋斗。
2.有利于广西红色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4]因此,在将广西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本地区多民族聚居的现实情况,以及各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事务处理方式、风俗习惯等,着重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入手,让学生继承和弘扬广西红色文化。例如,五门主干思政课程教学中有很多关于民族团结、基本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强调各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阐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取得实践的胜利并且越走越坚实,最重要的是始终坚持正确的民族观。这样,各民族平等团结统一,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也会为建设壮美广西增添新的时代力量。
3.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一是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对于红色文化传承的革命精神以及物质载体,教师要将其充分运用到思政课堂教学中,并将历史鲜活事例与逻辑知识相结合,开展红色足迹探寻、红色故事分享、红色人物情景剧表演等,使学生更为有效地理解中国革命历史和当前肩负的时代使命,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二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广西红色文化是无数革命先辈在风雨飘摇的革命年代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红色革命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地对历史进行回顾和总结,要在历史文化中让学生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将个人的奋斗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以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作用。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广西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
1.创新红色文化教育方式,筑牢高校育人主渠道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应肩负起培育时代新人的使命,这事关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以及民族地区的和平稳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5]红色文化资源在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在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感染力,教师要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并将所学知识外化为行动,自觉为建设壮美广西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首先,要以课堂理论讲解为主,将广西红色文化资源贯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重视教学环节的设计,从教学内容准备、教学内容讲解、教学任务布置等方面,结合不同学生的专业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广西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例如,在“中国共产党史”课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党史四个阶段展现出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民的初心和使命,通过理论知识讲授、情景剧表演、小组问题讨论、主题研究、现场教学体验、课后实践调查等,适时地将广西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中,教师要将近代历史上共同抵御外来侵略与中华民族荣辱与共、团结一致对外相结合,讲清楚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共同体,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6]。其次,采用“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创新红色文化教育的方式,筑牢高校育人主渠道,指导学生将课堂专题内容延伸至课后社会调查研究,形成论文或者调查报告,并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教师要依托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参观民族博物馆,让学生沉浸式感受中华民族文化多元的一体性和包容性。教师要通过微视频比赛、民族团结故事分享会、知识竞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在第二课堂教学实践中深刻理解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
2.优化红色文化育人环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采用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红色文化与思政课教育有机结合,优化红色文化育人环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教师要利用学校的文化墙设立专栏展示不同主题的红色文化内容,或者建立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红色故事,以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参与,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一是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搭建红色文化网络平台,通过红色文化大讲坛、经典著作阅读活动等,定期向学生推送具有价值性、引导性、教育性的红色文化故事、红色人物介绍、革命题材视频以及学习感悟等,促进思政课“小课堂+大课堂”“听说读写行”相结合[7]。二是把红色文化融入学生社团,通过社团举办的红色歌剧、红色革命情景剧、红色故事讲坛等活动,让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例如,教师可让学生结合广西区域文化的民族特色和边境特色,阐释个人的看法与心得,并形成书面材料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教师也可以通过举办主题演讲、短视频拍摄、学习沙龙、主题知识竞赛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通过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达到内化,进而让学生了解历史、铭记历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3.丰富红色资源载体形式,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教学,是落实学生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教师要丰富红色资源载体形式,通过走访调查、实践体验、岗位锻炼等形式,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并采用小组讨论、问题链、启发式教学等,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例如在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教学中,教师可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数量相当的学习小组,通过课前布置讨论主题、课中小组分别汇报成果、课后教师总结评价等,让学生人人思考、人人参与、人人有收获。这样,不仅能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而且能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提升学生的收获感。教师要依托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参观民族博物馆,沉浸式感受中华民族文化多元的一体性和包容性。教师还要通过微视频比赛、民族团结故事分享会、知识竞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形式,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例如,金秀县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各民族之间世代传承的石牌制,就是巧用“法治+德治+自治”,将法律法规和传统民俗民约有机结合,并将有关社会秩序的法则刻在石碑或是木板上,让人们以法治化的思维处理不同民族间的事务,并共同遵守。在约定俗成的碑文下,各族同胞比邻而居、互话家常[8]。这样,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通过对当地碑文内容的学习,以及对内容背后所隐藏的深刻含义进行深入研究,能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厚植爱国情怀。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教师阐明近代革命时期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关键之处在于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能强化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学生沉浸式地感受“活起来”的课堂教学,也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修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广西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是创新红色文化教育方式,筑牢高校育人主渠道;优化红色文化育人环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丰富红色资源载体形式,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这有助于广西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他们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强化“五个认同”,树立正确的理想价值观念,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英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EB/OL].(2019-10-23)[2023-09-20].http:// 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10/23/c_1125142776.htm.
[2]李卫英,彭云青,李鹤松.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逻辑与实践进路[J].民族教育研究,2023,11(16): 1-10.
[3]潘可涵,赵善庆.中国梦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重逻辑[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3,43(04):15-20.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16][2023-08-27].https://www.gov. 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5]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N].人民日报,2020-09-01(01).
[6]付欣.文化自信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途径[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39(10):40-42.
[7]许锋华,刘晓菲.以语言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意蕴、基本遵循与实践理路[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05):41-54.
[8]徐慧明.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10):7-10.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Guangxi Red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among the Chinese Nation
Li Sha
(School of Marxism,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537000, China)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Guangxis red cultural resources into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is conducive to strengthening the aware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strengthening the "five identifica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Guangxi, enhancing their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patriotism for the times, and better cultivating era talents who undertake the great task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uangxis red culture, explores the important value of integrating Guangxis red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and proposes a path to integrate Guangxis red cultural resource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among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 universities;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Guangxi red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