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路径研究

2024-06-30王成林

成才之路 2024年18期
关键词:两个结合优秀传统文化

王成林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相融合,是当前乃至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的契合点,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的现实价值,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的困境,指出学校深挖传统文化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集体备课实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的主要路径,以切实提高育人实效。

关键词:大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两个结合”;思政一体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8-0045-04

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通知》,指出要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切实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有效性,更好地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基于此,本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路径进行探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的契合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纵贯古今、意蕴深厚,是打造优质思政课的源头活水。大中小学思政教师将两者有机结合,可以起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塑人的作用。领悟并运用好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与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教育教学准确、深度融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创新课堂呈现形式,是落实大中小学生思政教育铸魂育人的重要途径。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育人方向一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求真、向善、崇美,其中“德”“仁”“和”“礼”“诚”“勤”等的深刻内涵,与思政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等相关内容所凸显的爱国主义、家国情怀深度契合,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包含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具有共同的育人价值追求。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育人作用相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品德养成、道德观念形成等有着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著名的历史事件、人物事迹、名胜古迹等,会感染熏陶学生,使其自发探寻人生价值,树立远大理想。这与思政教学对学生的思想重塑、价值引领、精神培育、崇德向善、奋斗拼搏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高度一致。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的现实价值

1.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传播中国精神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促进人类文明社会更好地发展进步[1]。在信息时代,个别西方势力企图借助多媒体平台大肆宣扬其价值观念,多方面渗透其意识形态,使部分学生缺失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积淀并流传下来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大中小学思政教学不可或缺的珍贵素材。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陈出新,有着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教育,不仅能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且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

2.深化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内涵,提升育人实效

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主张适用于共同体建设的社会学原则[2],也适用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学校要在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上做好思想引领,不断深化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切实提升思政育人效果。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的困境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不深,教学设计粗糙

当前,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在运用素材、结合本土特色教学方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挖掘不深,教学设计粗糙。一是教材与现实相结合的程度不深。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教材无法实现迅速更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与现实脱节的情况普遍存在。这不利于打通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理论与实践融通的现实路径,也无法有效拓展思政课的发展空间。二是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匹配度欠缺。一方面,大学、中学、小学在部分重合内容的讲述上存在盲区,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学过了,就会直接一笔带过,或者不予讲授。另一方面,知识的链接、学段的衔接、学生的进阶缺失,严重影响了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的成效和思政育人效果的达成。

2.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内容理解不深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于思政课教师群体而言,不论是教学内容、授课对象还是教学创新,都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思政教师能力的高低,是影响思政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就目前而言,部分思政教师教学理论储备不足,学识不够扎实。还有部分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理解不深,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的核心要义。

3.教师集体备课开展不畅,资源流动受阻

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对资源整合流动、教师间沟通的要求较高,需要学校以公开、透明的平台作支撑,为思政教师提供适宜的交流空间。但是因为思政一体化提出的时间较短,在平台搭建、交流载体开发、教师沟通等方面存在不足,教师集体备课还存在开展不畅、资源流动受阻的情况。

4.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不足,课堂教学效果欠佳

当前,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正在冲击着传统课堂的教育教学模式。但部分思政教师的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不足,一味坚持传统的讲授和灌输,使得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缺失、参与度不够,课堂教学效果欠佳。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的路径

1.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优化教学内容设计

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需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资源的基础上,不断以学生接受度、配合度、实践完成度为依据。学校要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精准定位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设计,以提高教学实效。

(1)故事感促小学思政教育生动呈现。小学阶段是学生感知事物的初级阶段,对思政教育重在行为养成与情感体验。教师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典型小故事,将其与思政教学深度融合。例如,《孔融让梨》《程门立雪》《囊萤映雪》《闻鸡起舞》《凿壁偷光》等。教师要设计图片、动画、场景、人物等内容,辅以贴切的语言表达、合理的起承转合,生动呈现思政教育。教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课外活动,包括但不限于写中国字、唱道德歌、听身边事、画文明画等。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体验,会在行动中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并在同伴群体的促进下不断成长。

(2)意义感促中学思政课堂内涵升华。中学阶段是学生思想的奠基阶段,思政教育的核心是道德学习的深化和准则的内化。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因此,课堂讲授对中学生而言仍旧是主要方式。教师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厚德载物、天道酬勤、精忠报国、上善若水等与中学思政主题深度相融,不断革故鼎新。教师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出符合中学生特质,能够帮助中学生突破思政课堂重难点的优质案例。教师要提高理论高度,在思政课堂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引导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实现内涵升华。

(3)价值感促大学思政课实践落地。大学阶段应实现思政教学知、信、行的统一,使学生具备更高的辨识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端午赛龙舟、中秋赏月把诗话、重阳登高插茱萸、元宵猜灯谜……教师让大学生将传统节日弘扬、爱国情怀内化等践行落地,能够使大学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实践中实现自我成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内容有着高度的契合性,能够坚定学生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教师要把思政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通起来,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通起来,并转变为新的理论精华,指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生活中、工作中真正落地,以提升实践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于教师,“强师计划”目的在于促进教师数量、素质、结构的协调发展[3]。新时代的“四有”好老师,对教师自身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对大中小思政教师而言尤为重要。坚定理想信念、守好道德情操、扎实思政学识、拥有仁爱之心,是大中小思政教师努力的方向。教学效果的实现、教育方式方法的落地,关键在教师。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冲击,对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学实效的提升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政教师是思政课程的育人功能最大程度发挥的关键,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在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方面,学校应不断优化大中小学思政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1)定期开展教师培训,促进教师能力提升。定期开展思政教师能力提升培训,是教师快速成长的重要途径。当前,部分思政教师存在专业不精、能力欠缺等短板,需要学校组织开展理论化、系统化、可持续性的教师培训来弥补。学校要高度关注思政教师的专业成长、专长发挥、专精领域,理顺教师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学校要摸清思政教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学方面的盲点、堵点、疑点、难点,重点突破大中小学思政教师的共同性问题,进而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

(2)优质教师资源共享,树立榜样标杆模范。学校要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方面的专才、优才,树立标杆模范,形成连动效应。学校要发挥公开课的示范效应,引导教师在方法设计上向优秀教师学习,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要做到大学牵头、中学带动、小学参与,形成优质教师的辐射效应,进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体系建设。

(3)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多元化提升教师能力。目前,大中小学思政教师队伍呈现出能力参差不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解不够、融入不深、效果不佳等问题。这就要求学校注重发展教师特长,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多元化提升教师能力,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3.提升集体备课实效,实现资源流动共享

新时代,网络上涌现了大量的思政素材,教师对资源的甄别,特别是优质资源的选取和应用,对于提升教学效果极其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关键主体在思政教师,核心在思路和实践。而提升思政教师集体备课实效,是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方式。不同学段的思政教师要打通现实壁垒,做到目标衔接、课程衔接、教材衔接、内容衔接、方法衔接、队伍衔接,实现资源流动共享。

(1)提高辨识能力,严格甄别资源。教育资源的爆发式出现,对传统教学形成一定的冲击。学校应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一体化建设方面做好把关工作,提升大中小学思政教师对资源的辨识能力,促进他们应用优质资源,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

(2)发挥能动性,创新运用资源。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要求教师在现有资源的运用上不断创新,在创新中寻找教学设计灵感。大中小学思政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寻融入的新路径与新方式,在内容深化、形式多元上下功夫。大中小学思政教师应联合行动,积极探索所在领域、所授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新模式,提升育人实效。

(3)建好主阵地,融通共享资源。大中小学思政教师应在各自学段选取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预判融入契合度,创新融入途径,评估融入效果。教师要不断实践并探索出逻辑自洽的融入体系,在主阵地建设上扎实推进,使各学段形成体系化的成果。学校要通过虚拟教研室平台搭建、定期线上线下交流等实现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体系共享,促进大中小学思政教师之间的信息沟通、方法贯通、资源融通。

4.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是思政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

(1)重新定义角色,应对冲击挑战。当前,传统教师的角色不断受到各方面的挑战,大中小学思政教师首当其冲。庞大的思政教学内容体系、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者的结合使得教师对知识体系的把控能力提到了新高度。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思政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角色定位,不仅是讲授者、互动者、传播者,更是研究者、引领者。教师要多角度应对信息化的强大冲击,不断铸牢知识的坚固长城,借助信息化实现思政教学的新突破。

(2)顺应时代潮流,巧用信息手段。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教师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整合、体系构建,在线上平台嵌入优质视频、文字、图片资源作为任务驱动供学生课前学习预热。教师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互动、主题讨论、抢答、随堂检测等,促进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与思政教学有机结合,并通过课程任务完成进度、平时积分积累等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做好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并在信息化平台设置学习打卡地图,精细化推出理论与实践结合项目,动态反馈学生学习效果,检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的融合度。

(3)巧用社交软件,探寻多元方式。当下,教师既要厘清思政教育的必然性与规律性,又要熟练掌握和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引领、育人功能[4]。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欠佳,而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要巧用社交软件,探寻多元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师要做好学情分析,不断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的融入深度。教师要充分利用微信、QQ、微博、互动社区、学习通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学生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网络查询与主题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积累更多的思政资源。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应始终以育人为导向,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思想根基,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第二个结合”以及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中,学校要完善一体化建设体制机制,通过深挖传统文化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集体备课实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等,进一步拓宽教学设计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一体化、数字技术应用一体化的路径,以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进而开创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牛启梦.文化自信视域下的中国歌剧艺术创新发展路径探讨[J].艺术教育,2024(01):88-91.

[2]宋林飞.全球社会学理论的新视角———兼论中国应对世界大变局的战略思考[J].社会学研究,2022,37(06):1-14+226.

[3]付卫东,陈安妮.教育数字化转型视域下的“强师之路”:何以为忧与何以化忧[J].中国教育学刊,2024(01):65-70.

[4]闫旭,唐忠宝,王志康.马克思主体性理论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29(11):76-83.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in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Schools

Wang Chenglin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Chongqing 400056, China)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schools is an inevitable trend for current and even future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schools, elaborates on the practical value of integrating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schools, explores the difficulties of integrating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schools, and points out that schools should deeply tap into tradi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ollective lesson preparation, and u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the main path for integrating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Key words: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school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wo combinations";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education;path

猜你喜欢

两个结合优秀传统文化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着眼点:“我们正在做的事情”
新时期重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结合”
基于“两个结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关于做好两个结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水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地方传统文化对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价值
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意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