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让学引思”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
2024-06-30顾金怡
顾金怡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实施德育教学的重要渠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打破过去“满堂灌“的模式,尊重学生主体,打造自主多元、具有深度和广度的课堂。“让学引思”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扩展思维的空间,有效调动学生参与、思考、交流、提问的积极性。本文将围绕“让学引思”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方法展开讨论。
关键词:让学引思;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4)04-0156-03
“让学引思”教学法以学生本身为核心,先“让学”后“引思”,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思考,对所学内容进一步深化理解。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应用“让学引思”教学法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从而进一步培养善于思考的学生,有利于加强初中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以及综合素质。
一、“让学引思”教学模式的定义与作用
“让学引思”教学模式以解放头脑、开放自由为出发点,鼓励和倡导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探索知识的边界,对所学内容和实际生活体验不断提出问题和思考,从而完成知识的内化,同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卓越的思维能力。“让学引思”融入思考和探究,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满足新时代学生自主性需求,让其在深入思考、探究知识、反复论证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愉悦感,使学习质量更上一层楼。采用“让学引思”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不停思考,留给其更多的表达机会,将课堂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借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综台能力,为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基于“让学引思”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方法
(一)问题启发思考,层层导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实际中,学生不仅要了解和记住课本上所涉及的知识点,更要深层次地理解和消化,懂得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教师应遵循“让学引思”教育理念,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空间,活用、巧用不同难度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索。初中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增强的成长期,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同时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故此,教师可根据每节课不同的知识点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借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用反问引导学生探究,用设问扩展学生思维。
举个例子,在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探问生命》这节课中,教师可从课前导入开始,设置一系列问题,由浅入深,推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产生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尊重生命。首先,打开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BBC纪录片《生命LIFE》,这部纪录片用镜头探索生命物种多样性以及动植物为了生存而练就的不凡本领。在观看完纪录片选段后,请学生静下心来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些动植物在进化过程中练就了这些独特本领?它们是为了什么呢?”由此获得“动植物为了生存而演化出各种本领,生命来之不易”的结论。接着抛出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几个关键词来描述生命的特点:问题1,“你认为生命的特质有哪些?”问题2,“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人类生命的价值?”经过短暂的思考之后,不少学生提出了他们的想祛,给出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以及关键词。随后,教师可以继续探问,将班级学生的思路引向“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主题,“大自然中的动植物们在数千年的进化过程中,衍生出那么多生存的手段,都是为了生命的繁衍与延续。生命是脆弱的,也是坚强的。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应该怎么对待生命?如何对待生命关系?”,由此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表达看法。有一些学生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分享了自己对于生命逝去和诞生的体验。
整堂课氛围融洽,学生都很投入。最后,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将本节课所有的问题串联起来,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将他们对于生命的感悟和理解归纳总结,用自己的语言写出答案。思维导图是可视化的工具,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助于在课堂上整理和把握知识。设置特定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最后借助直观的思维导图,把不同问题和知识点全部串起来,实现了“让学引思”教育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实践运用。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设问,围绕主旨进行追问,可以推动学生不断深入思考,让知识理解得更透彻。
(二)联系实际生活,深化理解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既是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同时也是法治教育、国情教育,有助于初中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需将课本上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联系起来,深化学生田理解程度。先“让学”,掌握课本知识内容,后“引思”,联系知识和日常生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学生为本,启示学生扩展思维,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点的活学活用。充分践行“让学引思”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去感情、反思、探索,打造“学思并济”的高效课堂,有效提高初中生的思维能力、理解水平。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生括需要法律》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实际案例,让学生透彻理解法律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然后再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明白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法律的加持。“同学们,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器,同时也保障和规范着现代文明生活。大家能够列举出几个法律法规的正式名称吗?”在学生作答后,播放近年来的典型法治新闻的视频。素材可以通过《法制网》《央视网:法制新闻》《法治中国新闻网》等网站获取,如“网络水军”“高空抛物”“非法投放外来物种”“电信诈骗”等都是学生们耳熟能详的热点新闻,看完后,学生们的讨论意愿强烈。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的哪些场景、哪些行为是受到法律保障或规范的,如果触犯法律会面临怎样的后果。从日常的交通出行到刑事案件,学生们积极发言,集思广益,列举了许多他们在生活中遇到或听说的实际案例,如闯红灯、逆行、醉驾、吃饭逃单、偷窃、打架斗殴等。“同学们分享的例子都很典型,没错,我们的生活其实时时刻刻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保护。它看不见、摸不到,却对现代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维护社会安定,保障国家运行,同时也守护着我们每个人。现在请大家来想象一下,如果现代社会没有这些法律,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从生活实际出发讨论,要求学生发散思维,换位思考,根据之前联想的生活与法律相关的事件,来反思法律的意义,如果没有法律,或法律意识的淡薄,将对每个人的生活造成什么后果。
这节课上,教师充分发挥“让学引思”教学的作用,鼓励学生多看、多想、多讲、多问,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引导他们从课本知识内容出发,延伸到实际生活中,最后再回归“生活需要法律”这一主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原本抽象枯燥的知识点更亲切、更真实,同时也使学生有所想、有所悟。
(三)创设小组任务,探究讨论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学生拥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思考,将“学”与“思”融为一体,鼓励学生扩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探究学习、互相交流,将“让学引思”落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没有思维就没有发展和创造,缺乏思考也就丧失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无法得到提升和发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习小组,鼓励学生互动交流,开展学生之间的协同学习活动,创设特定的课堂学习任务,让学生去探究、讨论、总结、归纳。即践行“让学引患”教育理念,同时也锻炼了初中生的思维能力、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八年级上道德与法治《合理利用网络》这节课时,教师让各个学习小组以“如何安全使用网络?沉迷网络的危害有哪些?如何对待网络谣言”这三个问题开展课堂讨论,以此加深学生对网络安全以及理性参与网络生活等相关知识的理解。每组学生将有十五分钟的讨论时赫,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同时也需要将观点进行提炼、归纳和记录,完成一份可视化的简报。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和提示,鼓励学生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扩展思考,尽可能提出更多元、更完整、更丰富的观点,并撰写成简报内容。最后,邀请小组代表上台分享篇报,讲解组员们的观点。班级中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小组化讨论让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也能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大多数小组都完成得不错,不少学生谈到了“遵守法律、恪守道德、传播正能量、防沉迷”等内容,还提出了他们对未来网络世界的畅想。在每组代表分享完毕后,教师给出准确的点评和正面反馈,对学生们的看法进行适当补充,即培养了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文字归纳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建立了自信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踊跃分享,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
小组讨论的学习模式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全身心投入课堂中,促进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实现多向思考、思维互补和共同进步。学生不仅要掌握课本上已有的知识,更要通过自身的思考和感悟提出见解,观察、思考、参与、运用,才能掌握抽象的知识。
(四)开展课堂辩论,锻炼思维
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霍姆林斯基曾提出:应该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可设置符合初中生性格特点的思辨环节,将“让学引思”真正落到实处,鼓励学生表达自我意识,善于思考,敢于提向,勇于质疑。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进程中融入思考性、启发性强的辩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八年级下道德与法治《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时,教师引导班级学生开展辩论,并设计“我们是否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身上的责任是否在逐渐增大?”“责任与自由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等核心问题。学生经过自愿分组,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选择辩题,每组学生将有数分钟的准备时间,两组之间将围绕同一题目展开不同论点的辩论赛。开展辩论比赛最重要的不仅是结论,更应注重学生在辩论过程中思维、思考的推进,注意学生对课题的理解、判断,考察班级学生对于“责任”定义的理解程度,他们阐述的论点是否能够站住脚、逻辑是否清晰、表达是否流畅。这也需要教师的鼓励与反馈,对学生提出的反思、延伸、联想、质疑,都应当给予指导和鼓励,培养初中生敢说敢闻的自信心。在本次辩论活动中,几乎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不少同学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和想法,言之有物,条理清楚,课堂讨论范围浓厚。最后再由教师总结,回归课程内容本身。“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帮助初中生深化理解什么是责任,经过讨论,学生们懂得在社会生活的舞台上,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相应的责任。“责任与自由是共同存在,并不冲突。我们在享受自由的同时,也需要尽到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那么接下来请大家思考一下,在生活、学校和社会这三个不同前提下自己的责任有哪些呢?”讨论、辩论、再思考,便于学生深入理解和彻底消化本课知识点,其次调动了学生的头脑,使他们积极参与到交流活动中。
学生的辩论探讨的过程就是“引思”的过程,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和体现责任担当,将“学”“思”充分结合,带动和鼓励初中生发言表达。将每一节道德与法治课堂变为学生思维的训练场,摆脱灌输式、填鸭式的刻板教学,让那些原来在班上不敢发言的学生,通过讨论、辩论、演讲等活动环节得到锻炼。
三、结语
基于“让学引思”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助于让课堂教学走向高效,提升初中生的综合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同时,提高思维能力。在活动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加深对思政文化内涵的理解,增强道德与法治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引导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为其以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责任编辑: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