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模式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
2024-06-30孔晓宇
孔晓宇
摘要:家校共育模式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家校共育,可以有效地整合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要全面、和谐的发展环境。本文结合新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围绕家校共育和学生心理健康展开分析,并提出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实施家校共育的具体策略,为进一步优化家校共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家校共育;心理健康教育;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4)04-0049-04
在当今社会,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和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校共育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强调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紧密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这种模式的实践与应用,有助于整合双方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提供更全面、和谐的发展环境。尽管家校共育模式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和实施策略仍存在争议。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家校共育模式的实践效果,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本研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对家校共育模式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一、家校共育的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述
家校共育指的是家庭与学校共同承担起教育学生的职责,并在此过程中围绕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进行合作,且要保证目标一致、步调一致,同时能够及时沟通,在交换信息的过程中采取更科学的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从而提升教育的有效性。
(二)核心内容基础
1.双教育主体
在家校共育体系中,学校及教师不再是唯一的敦育主体,家长也需作为主体参与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教师也要及时走入家庭之中进行指导,从而建立良好的盟友关系,构建双教育主体的格局,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权利同等
在家庭中,父母具有教育孩子的权利,即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措施对孩子加以引导,以便辅助他们逐步认识世界,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种潜移默化达到的教育效果会对学校教育产生鲜明的影响,即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可以更好地适应学校,也能与其他人进行友好交往,同时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在不断努力中实现自我价值。学校则是更加正规的教育学生的场所,主要是通过课程教育达到培养学生心智、促进其健全发展的目的,其也享有教育学生的权利,需要制订更为完善的制度来对学生进行约束和管理,使他们在受教育过程中不断发展。可以说,家庭与学校拥有相同的教育权利,所以当二者达成合作之后,可以围绕学生的未来发展展开全面探索,通过共同努力实现最终的育人目标。
3.共担责任
权利与责任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当家庭和学校拥有同等教育学生的权利时,也需要共同承担教育过程中的各种责任。具体来讲,孩子作为家庭成员,父母有责任在其成长过程中对他们进行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三观”,而进入学校以后,学校及教师则要积极承担起教育学生的职责,更加用心地完成本职工作,同时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之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在此期间,家长还需要承担配合学校工作、为孩子提供受教育资源和条件的职责,学校则需要承担保障学生人身安全、构建良好教育环境、与家长及时交流的职责。
4.目标一致
家校共育是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双方之间既需要有交集,也需要各展所长,在擅长的领域中教育学生。在此期间,家校双方必须有一致的目标,即如何培养学生、将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且要针对共育问题进行商讨,互相取长补短,通过有效交流制订更科学的教育计划,从学习、品性、生活等维度入手,采取对应的方法引导学生,且要及时消除存在的分歧,保证共育的质量。
5.形成合力
在家校共育工作中,家庭教育既是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拓展与巩固场所,且具有终身性特点,而学校教育更加系统和专业,但其是阶段性的。因此,当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达成共识之后,双方才可以真正形成合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使他们在此过程中完善个人的认知,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概述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指的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运用科学的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活动。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并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主要核心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情感心理教育,即根据教育需求创设对应的情感环境,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并积累经验,据此调节个人情绪,从而形成良好的性格。
第二,学习心理教育,即采取科学的方法挖掘学生潜能,并使之正确自我,逐步消除其心理障碍。在此期间,需要指导学生掌握适台自己的学习方法,能够灵活思考,同时鼓励其合理发渣自己的不良情绪,及时向周围的人求助,并积极学习记忆规律,在练习中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学会制订学习计划,能够严格要求自我按照计划学习。
第三,青春期教育。在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青春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阶段,此时的学生身心比较矛盾,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且冲动易怒、叛逆心强,要通过有效疏导使之正确认识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变化,能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调节自我,及时排解消极情绪,同时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三)发展意义
1.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从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给予学生更为科学的指导,从而使他们树立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同时掌握有效的人际交往方法,并及时内化于心,完善自身的价值认知体系,保证个人的心理一直处在平和、良好的状态之中,以此推动其全面发展。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当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时,其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也会比较注意个人的言行举止,同时能够明辨是非,学会约束和管理自我,由此不断强化他们的道德素养,顺利实现培养其正确价值观、道德观的目标。
三、家校共育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原则和作用
(一)原则
1.互相尊重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家庭和学校必须互相尊重,只有这样才能更平等地“对话”,及时交换信息,并就学生的发展制订更为详细的计划,同时发挥各自的优势、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形成合力,切实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2.及时沟通
家长和学校在教育学生时所处的立场不同,所以为了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成效,家长与学校必须及时沟通,且要平心静气地聆听对方的想法和建议,尝试换位思考,然后找出最佳的衔接点,不断优化教育理念、完善教育思路。
3.循序渐进
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一定顺序,不能一蹴而就,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如此。学校和家长应当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按照他们的认知特点,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教育,从而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助力其心理素质的发展。
(二)作用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实施家校共育,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成长氛围,即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学校中,学生都可以及时接收更加优质的心理健康资源和信息,并在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帮助下及时排解不良情绪,得到有效的帮助,还可以在深度合作中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系统、持续地推进,即学校和家长既要各展优势,发挥作用教育学生,也要在有效交流中避免工作脱节,通过互补使学生受到连续的教育,不断巩固其认知,也可以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即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再只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而是主动与之沟通,了解其情绪变化、心理变化,并对其进行鼓励和引导,而学校及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则给予其精神、情感方面的关怀,让其感受到被认可、被肯定,由此不断强化他们的积极心理,使之在良好的氛围中更加乐观,学会调节自我。
四、家校共育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应用策略
(一)利用宣传引导,强化家校的合作和责任意识
要想基于家校共育模式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佧,学校和家庭都必须树立正确的理念,充分意识到各自的职责,同时明确合作的重要性。为此,必须做好前期的宣传和引导工作,增强家校双方的合作意识,并使之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然后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相关工作顺利开展。这时,学校必须发挥自身的组织作用,挖掘现有的资源,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使家长了解当前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同时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而转变个人理念,主动参与此项工作,并与学校配合,促进共育工作的开展。另外,学校可以在宣传对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且可以积极组织家长会,通过主动搭建家校交流平台来推动双方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科学的宣传和引导,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家长的重视度,并不断强化家长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拉近家校距离,在双方的有效合作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二)优化合作形式,增强家校共育的有效性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实施家校共育策略时,可从两方面入手。
其一是单向教育,即学校发挥作用,向家长传递心理教育知识,同时对校内开展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总结,将相关信息反馈给家长,便于他们了解学生的表现和变化,准确把握教育的进度和效果。
其二是双向教育,即在单向教育的基础上为家长提供参与的机会和平台,家长可以及时联系学校及教师,就学生在家和在校的情况展开深入沟通,及时交换各自掌握的信息,准确把握学生的优缺点,寻找最佳的教育方案,并保证家校之间的教育能有效衔接,形成教育合力,进而推动学生的身心健全发展。就效果而言,选择双向教育模式往往更具实效,而这又需要学校发挥作用,从不同层面入手构建良好的合作机制。
(三)完善保障机制,确保家校共育工作顺利推进
要让家校共育工作顺利推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还必须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使各项活动有序开展。此时,学校需要在家校合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和组织作用,且要做好监督工作,辅助构建保障机翩,例如可成立专门的监督工作组,并制订家校共育问责制,而家长需要联合起来成立家校共育监督委员会,通过双方共同努力提升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之后,学校可组织监督工作组、家长委员会,定期汇报阶段性的工作成果,围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活动以及实施效果等作出全面分析。与此同时,学校需认真评价家长在心理教育中的参与情况,家长也要对学校开展的各种工作进行分析和评估,并积极开展自评活动,从而在深度交流中构建更长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健全相关设施,切实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同时真正发挥家校共育的价值,学校必须健全各种设施,辅助提升教育质量。例如,学校应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心理干预室以及情感发泄室,且要组建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这样一来可以为学生提供比较安全、私密的空间,让他们主动倾听心声,分享自己的心理问题,然后由专业的教师对其进行疏导,且及时与家长沟通,使之了解相关信息之后,在家庭教育中采取合理的措施给予孩子帮助。而学生也可以在情感发泄室内合理地宣泄自己的情感,如大声喊叫、练拳击、跑步等,有利于学生合理消化自己的不良情绪。而家长也可以在接受专业的培训之后,参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如登录学校的网络心理咨询端口,及时聆听学生的心声,并给予他们疏导。由此,可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五、结语
家校共育模式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家校共育,可以有效地整合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全面、和谐的发展环境。
研究结果表明,家校共育模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积投影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适应能力,降低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发生率。
通过深入探讨家校共育模式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优化家校共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家校共育模式的实施范围,探索其在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下的适用性,为全球范围内的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责任编辑: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