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入情境 诗意尽染润“冰心”
2024-06-30冯小红
冯小红
【教学目标】
1.学习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感
受诗中的离情别意。
3.尝试走进诗人的内心,体
会诗人高尚纯洁的精神品格。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创设任务情境
(出示《经典咏流传》片头)大家喜欢《经典咏流传》这个节目吗?为什么?——节目里有不可或缺的经典传唱人,有幽默风趣的主持人撒贝宁,有博学多才的康震老师,还有知识丰厚的鉴赏团嘉宾。大家在一起讲讲诗词背后的故事,在轻松的氛围中品鉴经典文化的内涵。
今天,我们将走进这档节目,去感受经典诗词的独特魅力。
【设计意图:基于情境的任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课前谈话,调取学生已有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为课中三个情境任务的完成做好铺垫。】
任务一:朗朗上口,诵送别诗
1.引诗,唤起记忆。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是李白与友人的诚挚情谊——“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高适对董大的真切劝慰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王维对元二的殷切祝福——“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读题,理清关系。
(1)唐代大文豪王昌龄也写了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2)读了题目,你知道了哪些信息?(送的人——辛渐;送的地点——芙蓉楼;题意——诗人王昌龄在芙蓉楼送别辛渐。)
(3)当时,王昌龄在江宁(今南京市)任县丞,他的好朋友辛渐到南京拜访他,后来王昌龄送辛渐回洛阳,从南京一直送到镇江丹阳,一送就送了一百多里,多么依依不舍啊!一起再读课题,读出不舍之情。
3.诵读,读出味道。
课中创设情境一:今天的经典传唱人是蔡国庆老师,他今天传唱的就是这首《芙蓉楼送辛渐》。他想邀请同学们作为今天的鉴赏团嘉宾,和他一起完成节目。首先,鉴赏团的嘉宾们要能够现场诵读,读出诗的味道。(出示活动一)你们能做到吗?
活动一:我诵送别之诗
第一遍,读准字音,要读得字正腔圆。
第二遍,读通诗句,读出诗句内部的停顿。
第三遍,读出诗句的韵味来。
(1)读得准确。注意“平明”都读后鼻音,是天刚亮的意思。
(2)读出节奏。出示节奏图,指名读。
(3)读出味道。“/”表示停顿,吟诵时稍稍延长更有诗的韵味。
(指名读,师生轮流读,生齐读。)
【设计意图:诗词活在诵读的声音中。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诵读中,字字落实,朗朗上口,感受古诗的音韵。】
任务二:历历在目,道送别情
课中创设情境二:这样一读,诗的韵味就出来了,我们迈出了成为鉴赏团嘉宾的第一步。第二步,咱们还得向观众们讲讲诗中的画面,说说诗人的心情。
1.穿越时空。
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那个清晨的镇江。(出示活动二)
活动二:我道送别之情
(1)朗读第一、二行诗,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小组交流,准备展示。
(小贴士:借助注释和图画、联系生活实际,你会想象得更丰富。)
2.汇报交流。
(1)读出画面。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读出心情。直接描写:慢慢阅读,仔细品味,你能从哪个字感受到作者的心情?(孤)楚山连绵不断,诗人为什么说它“孤”呢?(把朋友送走了,自己一个人当然感觉孤单。)请你读出这样的感受。
融情于景:古诗最特别的地方是会通过某种景象让你感受诗人的心情。你有没有通过哪个景象感受到诗人的心情?(寒雨)说说你的感受。(“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长久地绵延在两个离别人的心头。)咱们一起读。
如果你的好友即将远去,也许此生再不能相见,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经历过这样的孤独。(出示诗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借“孤帆”抒发惜别的深情)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用“孤舟”表达怀才不遇的孤寂)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通过“孤云”展现内心的孤独感)
古代诗人表达某一种情感时,借助某种景物来表达,这就叫融情于景。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画面,抓关键词语,体会诗人的情感,学习古人写诗的方法,完成成为鉴赏团嘉宾的第二步。】
任务三:津津有味,诉送别志
1.问“冰心”,言孤独。
(1)(出示第三、四行诗)读到这两行诗,你觉得诗人的孤单还有什么原因?(出示补充资料一)
从南京到洛阳有1500多里,就是通过当时最快的交通方式——骑马,也要用上两个多月的时间。王昌龄已经多年没有见到这些朋友了。
(2)假如你是他的朋友,你会怎么问候他?
虽有千言万语,但诗人只回答了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壶”。
(3)本单元的导语页中有这样一句话“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那就让我们聚焦王昌龄的语言,去感受他的品质。
2.诉“冰心”,悟品格。
(1)“冰心”在诗中是什么意思? “玉壶”又意味着什么?
(2)关于“冰心”“玉壶”还有许多典故。(出示)
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鲍照《代白头吟》
“玉壶冰”第一次被南朝鲍照在《代白头吟》中所提及,作者是要告诉别人,做人要怎么样?(出示)
当官明白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
——姚崇《冰壶诫》
你读懂了什么?
(3)王昌龄引用“冰心”“玉
壶”是不是在表明自己做人刚正不阿、为官清正廉洁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跌宕起伏的人生。(出示补充资料二)
27岁时,王昌龄离开长安,踏上了保家卫国的征程。他满怀激情,写下了一首又一首令人震撼的诗,被誉为“七绝圣手”。
从这一段文字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27岁的王昌龄胸怀壮志,才华横溢,写下了千古名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27岁的他立志驰骋战场、保家卫国,写出了慷慨激昂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示补充资料三)
30岁时,王昌龄考取了进士,但他却始终未能被朝廷重用,然而他仍然保持着清廉,不断提出建议。42岁时,王昌龄因为不攀附权贵,三次遭到贬谪。背井离乡的他,遭受了无数流言与诬蔑,受到了小人的憎恶和压制,但他一直没有屈服。
从这里你知道王昌龄经历了什么?他的心情怎么样?(生说) 即使他感到气愤,感到孤独,感到委屈,但他还是要告诉洛阳的亲友们——我没变,我还是原来的我。
(4)如果你是王昌龄,此时的你会向远方的好友倾诉什么呢?请把你的想法诉诸笔端。(出示活动三)
活动三:我诉送别之志
洛阳的好友啊,我虽然
,但是我 。
(提醒:结合“冰心”“玉壶”的典故,联系王昌龄的人生经历,写出心中的想法。)
(生交流,师小结,指导朗读。)
(5)原来,王昌龄是在用“一片冰心在玉壶”表明自己的志向,这就是托物言志。“玉壶冰”是诗词里经典的意象,这样的表达委婉含蓄,更有诗的韵味。
3.吟“冰心”,记志向。
(1)进一步了解王昌龄。(出示补充资料四)
51岁的王昌龄被贬龙标尉,在当地建“龙标书院”,为祖国的民族融合做贡献。
王昌龄一生从未放弃清正廉洁的“玉壶”之志——(生配乐朗读全诗)
(2)让我们铭记这玉壶冰心——(生背诵全诗)
(3)情境呼应:不知不觉,大家结合资料已经走进诗人的内心,品鉴出诗词的内涵,这正是成为鉴赏团嘉宾的最后一步。下面就请大家欣赏蔡国庆老师用纯美、空灵、向上而又深情的歌声演绎的那一曲《玉壶冰心》。(播放歌曲,生欣赏。)
(4)期待同学们将来也能够不忘初心,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玉壶之志”。
【设计意图:学生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于动情处倾诉自己的想法,走进诗人的内心,也在自然而然中完成了成为鉴赏团嘉宾的最后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