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材中的“拟人”教学策略

2024-06-30沈新烟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4年5期
关键词:拟人文本教材

沈新烟

有些课文十分重视拟人手法的渗透,文中多个语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就低年级课文来说,拟人是常用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活泼、简短鲜明。许多寓言、动植物故事类课文都有大量的拟人要素,这些拟人化的语言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明确文本定位,挖掘文本中的拟人要素,突出拟人教学在低年级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还需结合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主体,设置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教学内容,为其搭建实践平台,开展精准教学,鼓励学生多样化表达;落实知识运用,设计练笔训练,选取典型习作进行评改。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以文本为核心,亲近文本、走进文本,才能切实地挖掘出教材中的拟人要素,使学生实现从知识学习到能力提升的转化。

一、明确文本定位,挖掘拟人要素

教材的内容和编排逻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教师需要紧扣文本定位,挖掘教材中的拟人要素,引导学生仔细品读文本,揣摩拟人修辞手法的语言表达效果。同时,教师要将那些具有鲜明拟人化特点的语言文字找出来,引导学生体会拟人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现阶段拟人修辞手法教学仍存在一定的问题,许多教师是以单向的知识传授为主,在课件上出示“拟人的表达效果:赋予……以人的特点,使其人格化,表达了作者对……的……情感”等答题模板,将原本的审美体验过程化为答题模板的总结,剥夺了学生对于美好事物的审美鉴赏权利,忽略对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因此,在明确文本定位之后,教师可以根据该定位所提出的任务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如,文本定位为“明确拟人手法的使用,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教师就可以设置任务清单,引导学生找出使用拟人手法的句子,也可以结合课后习题,设置具有实践性的问题,以自主研学、合作探究、记录与发言等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及时给予学生正向的鼓励,给出中肯客观的评价,为学生进一步深化知识提供建设性的建议,最终落实拟人手法的讲授,才能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环节。

1.选取文本,明确定位

教材中的有些课文拟人的要素渗透在文本语言之中,而有的文本明确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强调运用拟人后的表达效果。如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课后习题设置了“读读下面描写声音的词语,再说说你在哪里听到过这样的声音”。所列词语如“轻轻柔柔的呢喃细语”为拟人化的行为,旨在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习并体会拟人的修辞手法能够让语言变得生动鲜活。有的文本不直接体现拟人的修辞手法,但在行文中处处体现拟人要素,同样能够体现出拟人修辞所具有的表达效果。教师应以鲜活、有趣的故事性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亲近文本、走进文本。这些文本的定位有的直接明确,有的含蓄内隐,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的任务,着重挖掘那些隐含在文本背后的知识与情感。

2.设置活动,列出清单

教师在明确文本定位、挖掘拟人要素的基础上,可以针对具体文本设置丰富的教学活动。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立足雪地,以富有童趣和表现力的动物脚印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用作画的方式诠释脚印,以极具拟人的修辞方式诠释生动鲜活的画作特点。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的拟人特点设置任务:(1)朗读课文,请你找一找谁是“小画家”。(2)请你和同学交流一下,它们是“动物”还是“人”。(3)请你说一说,它们都“画”了什么,将你的想法写在任务清单上(见表1)。教师通过设置明确的任务清单来引导学生填写清单的空白部分。

教师以任务清单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文本主要内容,根据具体的任务找准阅读方向,有的放矢地找出拟人手法在文中的运用。通过寻找“小画家”,学生能够明确“作画”的主体。通过交流“画家”的身份,让学生判断出动物和人的身份差异,初步体会拟人手法“拟”的内涵。通过填出作画者的画作,学生以生动形象的事物比喻寻常的脚印,加深了对画作的认知情感体验。

二、结合学生实际,开展精准教学

学生对身边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随着学生的成长,接触到的事物不断增多,他们更乐于与身边人交流想法,也容易产生各种奇思妙想。学生习惯将自己想象成动物或植物,还会将自己代入各种故事的角色中,因为相对于性格简单、率真的动植物来说,人类的行为、思想和情感较为复杂,而现阶段的学生通常能够与性格同样简单的动物同频共振。学生阅读文本时便会带入自己的身份去经历、去探索,满足自己在成长中探索、尝试、验证和积累等必要的实践过程。教材正是充分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在低年级编排了大量动植物的寓言故事,旨在引导学生体会拟人化的对话,实现从“角色代入”到“身份转换”的目的。

教师应考虑学生实际,结合学情精准地设置教学任务。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问卷结果设计教学内容和环节,以问题启发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结合教材文本,鼓励学生动手实操,合作设计一堂“拟人教学课”,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将课堂交给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1.问卷调查,了解学情

拟人是常见的修辞手法,但学生对于拟人的概念不甚明晰,许多学生甚至不知道拟人是一种修辞手法,也不能够在阅读时发现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修辞手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设计教学。由此,可设置如下调查问卷:

(1)你认为什么是拟人?大部分学生认为:“拟人应该和人有关系,是像人一样,但不是人。”有的学生通过查字典的方式,找到“拟”的意思是“模仿”。

(2)以前有听说过拟人吗?

72%的学生表示“从没听说过‘拟人”;28%的学生表示“在课外阅读中接触过这个概念,应该是‘把本来不是人类的事物模仿成人类来写”。

(3)你认为修辞难吗?学习修辞有什么用呢?84%的学生表示修辞很难,读不出来,也找不出来;16%的学生表示修辞不难,了解拟人就是修辞的一种。学生都觉得学习修辞有用,能让文字表达效果更好。

(4)你觉得课文中有什么地

方体现了“拟人”这种修辞手法呢?不少学生表示,“许多的课后习题都提到过‘找出拟人修辞等字眼,列出句子,通过朗读来体会效果”。

教师通过调查问卷,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对拟人这一修辞手法的了解情况,并结合当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需求,调整教学内容的深浅程度,设计教学环节,分析学生怎样做才能切实地学会拟人手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2.问题启发,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往往缺乏长时间的专注力,容易在相同的教学模式下失去学习兴趣。教材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编排上有着内容简短、字号偏大、关注朗读背诵、强调表达实践等特点。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妨以“问题”为导向,用问题串联知识,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的“字词句运用”时,教材设置的问题是:“读读下面的句子,说说有趣在哪里。”列举的两个句子均是教材中运用拟人手法的典型事例。如果单刀直入地引导学生回到课文中搜寻知识,学生不免觉得单调,而且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不妨结合学生的经验阅历,从他们的日常生活切入,询问:“在生活中,你爱读什么样的课外读物?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吗?”有的学生表示:“那些语言生动的课外读物,会让人读起来更有兴趣。”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师:什么样的语言才生动?你认为怎么表达才能让语言生动?

生:生动就是把普普通通的

话说得有趣,一下子就能想象出那种画面。

师:同学们觉得什么样的词能让文字变得有趣?

生:像《雾在哪里》里面那个淘气的雾,他把海、天空、太阳、海岸还有城市全都藏起来了,躲起来后还把自己也藏起来,最后自己又消失不见了。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进文本,找到运用拟人手法的句子并加以概括。在学生找出的句子中,能够充分体现拟人手法的地方恰恰在于“藏”“躲”等动词,这些动词在一定程度上烘托出了雾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3.动手实操,口头表达

以往知识的传授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单纯记录知识点,“走马观花”式的学习难以让学生形成长期记忆,无法深入理解知识的内涵。由此,教师不妨让学生以“教材编写者”的身份开展主题为“设计一堂拟人教学课”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亲近文本、走进文本。在“设计”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学生主动构思教学环节、学习拟人的概念、思考如何实施教学。

教师可以选取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作为“拟人教学课”的素材,再对文本末的习题做如下调整:(1)将“朗读课文,体会大自然声音的美妙”设计成“分角色表演(安排风、水、鸟和青蛙),要求各角色准备好自己的道具,完成现场演出”。(2)将“填一填,再说一说课文写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设计成“请你当演出评委,为各个角色的表演进行点评”。(3)将“读读下面描写声音的词语”设计成“作为评委的你,一定有更丰富的经验,请你帮助演出者给出示范,怎么能让声音表现得更生动”。

通过角色转换,教师和学生围绕文本设计了环环相扣的课后习题,将教材的三项任务以“演出”这个完整环节逐一渗透,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能培养学生的“评委”意识,自主地学习拟人修辞的相关知识,通过演出的呈现,更加深刻地体会拟人修辞的表达效果。

三、落实知识运用,设计练笔训练

拟人在低年级教材中处处可见。在教学中,教师既要解决拟人修辞手法的基本知识教学,更要关注知识的实际运用,并引导学生将拟人修辞内化成自己的写作经验。学生也可以通过朗读初步把握文本抑扬顿挫和语句的表达特点,体悟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再结合拟人修辞进行任务化写作,注意在行文中体现拟人修辞手法,最后互相交换习作进行评改。学生通过转换身份(从 “创作者”转变为 “批阅者”)加深知识的内化。

1.在朗读中体会情感

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文本时,习惯张开嘴大声朗读,他们通过读文本(类似口述故事)的方式将文本的信息摄入到自己的记忆中,知识和情感会以朴素的方式潜藏在朗读中,随着视、听、说的诸多感官合作内化成自己的阅读审美体验。其中,教材中的拟人修辞恰恰要求学生以朗读的方式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体会语句有趣在哪里)。如朗读二年级下册《找春天》一文,学生结合文本,揣摩朗读的语速和节奏,思考如何读出春天姑娘的模样,她“遮遮掩掩”、她“躲躲藏藏”,该用何种语气表达这种俏皮羞涩的特征,该用怎样的情绪传达等。

2.在评改中内化知识

明确拟人修辞后,教师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并评改作文,这样能够高效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习作任务:“不限写作对象,要求结合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明确作文评改的要求:“拟人修辞手法是否在作文中有所体现;拟人修辞手法使用是否正确;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的语言是否更具有表现力。”

评改前:“春雨哗哗地落在地面上。”

评改后:“春雨哗哗地敲打在地面上,奏出一首悠扬的乐曲。”

教师通过典型的习作案例评改,引导学生关注“落”“敲”等动词之间的区别,进一步体会客观陈述的春雨和经拟人化后的春雨在语言表达上所呈现的不同效果。

亲近文本、走进文本需要教师创新性地解读教材,注重学生的发展需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挖掘“拟人”要素,以多种实践形式完成任务目标,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进行备课,循循善诱,强调实践,使学生在多样化的表达中掌握拟人的修辞知识,并能在习作中运用。

猜你喜欢

拟人文本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拟人句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拟人句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拟人句
学会拟人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