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视野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研究

2024-06-29王燕

文教资料 2024年3期
关键词:新文科体系建设课程思政

王燕

摘 要:新文科建设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提供契机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新文科视野下,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深入分析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两个核心,三个维度”的课程思政体系构建原则,同时从顶层设计、团队协作、打造示范课程等方面指出具体实施路径,以促进新文科与课程思政的深入融合,提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新文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

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新文科建设初露端倪。2019年,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共同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新文科建设正式启动。2020年,教育部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标志着新文科建设迈向实施阶段。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以传播中华语言文化为己任,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探索课程思政育人路径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在新文科理念指导下构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有机融合,既是新文科建设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带来的契机,也是对学科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本文在明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构建新文科视野下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并指出其实施路径和方法,以期为新时代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一、新文科视野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命题的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相较于传统的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新文科视野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着力培养知识结构优化、学科深度融合、实践能力提升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专业课程在承载各种专业知识的同时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在新文科理念指引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思路应紧密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展开。

一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力争学以致用。近年来,随着人才社会需求变化、科学技术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创新性变革,新文科突破传统文科思维模式,探索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汉语国际教育立足“跨语言”“跨文化”的专业特点,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将汉语国际教育事业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以培养优秀的汉语传播者和文化使者为最终目的。

二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国际思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的基础上,需要立足汉语国际传播和适应海外教学的实际情况,培养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和具有推广汉语、传播中华文化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全面融入课程思政理念,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辩证地看待中外文化,树立正确的观念,进而在国际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三是以综合素养提升为目标,注重全程共建。新文科视野下,人才培养应注重课程思政目标对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支撑关系。通过建设课程思政案例库等来丰富教学资源,学生可以借助线上资源提前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有利于激发学习热情。教学过程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并开展教学活动,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以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参与度。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联动,构建“四位一体”实践育人体系,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以及团队合作、探索求新的能力。

在新文科背景下,人才培养应注重培养跨学科思维、国际视野和综合素养,更需要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思政体系。

二、新文科视野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构建原则

“课程思政”理念提出之后,大部分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开展了相关工作,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课程思政建设尚未形成体系。当前很多高校停留在挖掘单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层面,呈现出单一化、碎片化的特点,未从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入手进行总体设计、顶层引领,缺少细化和落实方案;未将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等不同类型的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打通融合,没有对学生形成体系化设计、综合素质的培养。二是思政元素与跨学科理念尚未充分融合。新时代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逐渐趋向跨学科化,既要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也要注重跨学科思维、创新思维同复合型知识的融合。三是参与主体单一,思政意识薄弱。部分教师尚未充分意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力度不足,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鉴于此,本文紧扣专业特色、突出职业特征,以理顺教改思路,促进课程思政发展。新文科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注重语言文化自信、家国情怀、责任意识的提升,以培养在国际中文教育以及国际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构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在教学中全方位地融入思政理念和思政元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创新能力、批判思维以及文化自信等,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有效达成上述目标,新文科背景下构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应坚持“两个核心,三个维度”的原则,即以学科融合和体系构建为核心,提升学生语言自信、语言审美和语言思辨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方面注重学科交叉与思政理念的融合,深化学科融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构建课程思政体系,连接不同课程的思政育人功效,全面提升思政育人效果。

(一)确立“两个核心”,学科融合与体系构建并行

在新文科视野下,以语言和文化为立足点,秉持“专兼结合”理念,深入挖掘“汉语+”“文化+”跨学科发展空间,打通各学科间的资源壁垒,大力推进人才培养的集成配套系统建设和资源统筹配置使用。不仅要夯实汉语教育专业特色,以语言文化传承为立足点,不断探索改革,重构课程体系,为传统中文教育注入新的元素,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语言分析、研究与审美鉴赏能力。还要以技术赋能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基础课程的深度融合,体现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与时代性,增强课程设计的研究性与创新性,从而帮助学生夯实学科功底、发展思辨能力、提升语言自信。

在理论课程中增设实践环节、强化技能训练,有利于凸显“汉语+”“文化+”人才培养特色。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性地设置“中华才艺技能训练”“中国民俗”“第二外语”等课程,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热爱中华传统艺术为情感目标、坚定文化自信为立足点,在中华才艺等训练中融入中国美学解读,以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强化文化传承意识,自觉增强作为中国文化传播者的职责感和使命感。在“语言要素与技能教学”“现代教育技术”“跨文化交际”等理论课程中强调实践教学,即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偏误分析、模拟授课、案例讨论等多种方式,切实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基于上述目标体系,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具体课程间的连接功能,使不同课程各有侧重,从而形成有机融合的系统。思政课程注重夯实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理论基础;专业基础课程着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观,提升语言自信、文化自信;专业模块课程注重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语言强国、文化强国意识和开放意识;实践课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调查研究等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团结协作的精神。

通过思政课程、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深入融合,以及优化各类课堂的体系建设,学生可以在专业知识学习、跨学科素养提升以及实践技能提高的基础上,深入领略语言与文化的魅力,了解现代技术的发展态势,进而坚定语言文化自信,增强继承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信心。

(二)拓展“三个维度”,多方位提升思政意识

在新文科理念、专业特点、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思政意识的提升集中体现在语言自信、语言审美、语言思辨三个维度。以语言类专业课程为例,可以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专业类课程构建为语言学课程群,具体分析思政意识的体现。

一是语言自信。在各章节相关理论的阐释中,教师引导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在借鉴西方语言学理论的同时,牢牢立足汉语事实,参考但不盲从外来语言理论,实现西方语言学理论中国化改造,承担起“中学西渐”的推广使命。比如,通过文字部分打通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在知识整合的过程中,将主要的语言学观念和语言分析、思维方式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建立学习和思考的框架,促进语言自信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是语言审美。教师在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教学环节中渗透对“汉语美”的解读,以树立学生健康的语言审美观为内在要求,科学评价各种不规范的汉语现象,提升学生语言审美情趣。如以现代汉语中的“公主”一词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其结构,进而分析“公主”一词缘何得名,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知识相结合,加深学生对词义民族性的认知,进而拓展至语言审美层面。

三是语言思辨。优化教材用例,剔除部分稍显过时、老套的用例,教师可引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论述。在对语言本体进行分析的同时,融入思政元素,通过对思政元素的解读,深化语言本体分析,完成语言本体知识的讲授。教学中要强调科学精神和马克思主义唯物观,引导学生坚持从客观语料中得出结论,辩证看待语言现象,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语言学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词语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其构成方式,在学习专业知识、增强语言思辨能力的同时,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课程的思政育人价值,促进课程与课程、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达到学科知识串联与思政育人相融合。如以课程群模式,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打造课程思政体系,注重综合育人,进而提升学生多方位、全过程的思政意识。

三、新文科视野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路径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的学科融合、体系构建、思政育人价值目标的实现,需要有具体的实现路径。总体思路是通过顶层设计细化培养方案,鼓励思政课教师加入教学团队、参与教学设计,将思政理论优势与专业课教师的专业基础相结合,打造示范课程,突出以点带面。

(一)细化培养方案,协同顶层设计

在新文科视域下,厘清专业定位,教师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持续提升学科的全面育人功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离不开合理、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方案制定过程中,需要依据学校办学定位、专业认证及社会需求,赴相关高校、企业等进行具体调研,同时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协同参与顶层设计。

承担着思政课教育教学研究任务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是铸魂育人的“关键主体”。[1]引导思政课教师全程参与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完善过程中,加强多维协同与合作,有利于凸显专业人才培养的价值。在制定及完善培养方案过程中,需要向思政课教师详细介绍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实施过程,请思政课教师针对专业特点,对各部分和环节的思政元素进行提炼,推动建立课程思政体系。

(二)加强团队建设,提升执行能力

教学团队是以教书育人为共同的远景目标,为完成某个教学目标而明确分工协作,相互承担责任的少数知识技能互补的个体所组成的团队。[2]在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的传帮带和示范引领作用,通过教学结对指导、教学规范培养等形式,搭建专业技能教学交流平台,切实提升团队教师素养。还可以加强与校外师资的合作,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促进教学创新。

教师可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推进联合协作,以加强专业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交流研讨,协同修订各课程单元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教案的课程思政改革方案及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方案,实现专业优势互补。通过通识教育改革、建立交叉学科课程、开展应用研究、优化实践环节,满足学生发展需求。还可以邀请思政课教师指导课程教学改革,因课而异,实现“一课一方案”。针对核心专业类特别是语言类课程,重点帮助专业教师梳理、提炼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探讨各类思政元素如何贯穿到理论阐释、语料分析和案例分析中,如何有针对性地实施观念育人、方法育人、过程育人的理念。

将思政元素关联在一起的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思政元素的融合将专业知识进行深入勾连,以此形成思政元素矩阵,更加有效地融合到教学过程中,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新文科视野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打造示范课程,突出以点带面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以语言和文化类课程为中心,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素养。而课程思政示范课的打造可以分为专业类和实践类课程,前者以“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汉语国际教育概论”“跨文化交际”等为主,后者以“中华才艺技能训练”等为主。依据不同课程类型,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方法、侧重点有所不同。本文以“现代汉语”课程为例,展示如何在教学全过程中注重课程思政的建设,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

一是要明确课程目标体系,发挥课程育人作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语言文字政策为依据,通过语言理论的系统学习,加强学生对现代汉语的认识,提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主动学习的能力,使其具备说好和推广普通话、分析和运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能力。与此同时,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观分析语言事实的能力,学会用发展及普遍联系等科学的方法论辨析问题,提高问题意识、创新精神,从而深入理解汉民族文化下的语法特性以及语法与中国文化、民族思维方式之间的密切关联,提升语言文化与民族文化自信。

二是要打造特色鲜明的教学内容,注重教学方法的引导。围绕现代汉语知识板块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运用、探索创新精神、语言的价值追求等方面,介绍现代汉语知识体系,让学生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把握核心内容。以语音、词汇、语法等为重点,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的语言及语法。教学过程中灵活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课程思政,通过课堂讲授、阅读经典文本、查阅文献资料、观看影像资料、课堂交流探讨、课后拓展阅读、小组汇报展示等方式,将现代汉语知识体系内外的思政素材有效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

三是建立多元立体的评价体系,注重环节把控。重点考核学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掌握、现代汉语专业知识的获取、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文化自信的养成等方面的情况。加强过程性考核,实施动态化评价,以过程性、产出性评价为导向,调整考核体系与评价机制,构建、完善“动态性—常规化”课程考核模式。如以随堂测试、项目汇报、创意创作等形式,提升考核的自由度。这有利于推动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结合,切实提高学生协作、创新能力。

通过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在单门课程中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实施、考核评价等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课程思政融入。通过单门示范课程到系列示范课程,起到由点及面的引领作用。

四、结语

本文结合新文科视野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推动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课程思政体系,确定学科融合和体系建设两个核心,强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拓展语言自信、语言审美和语言思辨能力。从顶层设计、团队协作、示范课程打造等角度探索课程思政建设体系的实践路径,以推动新文科与课程思政深入融合,为培养汉语国际教育高质量人才提供专业支撑。

参考文献

[1]孙向群,江寰.系统论视域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理论素养培育探析[J].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1):54-61.

[2]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J]. 中国高等教育,2007(5):29-31.

猜你喜欢

新文科体系建设课程思政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唐山高新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建设农业政策性信贷担保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警犬使用法制化体系建设初探
关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职院校建设中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