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研究体系构建之路

2024-06-29秦静

文教资料 2024年3期

摘 要:近十年来,任晓霏教授团队先后出版三部语料库翻译研究专著:《登场的译者——英若诚戏剧翻译系统研究》《语料库戏剧翻译文体学》《语料库翻译文体学》。三本书风格统一,内容一脉相承,从基于语料库的英若诚戏剧翻译研究着手,到丰富戏剧语料,构建全面的语料库戏剧翻译文体学研究体系,再将研究对象拓展到多种文体,并交叉融合多种跨学科理论,逐步构建系统的语料库翻译文体学研究体系,成为新时期中国翻译理论和方法论探索的全新突破。

关键词:戏剧翻译;语料库文体学;语料库翻译研究;任晓霏

1993年著名学者贝克(Mona Baker)发表《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研究:启示与应用》(Corpus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一文,标志着语料库翻译学的诞生。随着这一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跨学科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2000年贝克又提出文学翻译中译者风格的研究方法论,为语料库翻译文体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支撑。[1]2009年黄立波尝试构建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文体学研究框架,在学术上具有开创意义。他认为,在翻译共性和译者文体研究的基础上,翻译文体学的内容可分为语际对比文体和语内对比文体,并将翻译文体学研究的描写参数划分为语料库语言形式参数和文学叙事参数两大类。[2]但这一框架也存在着一定缺陷。首先,他提出语言形式参数只是目标文本的基本文体特征,远远不能满足目前翻译文体深层研究的要求。其次,其文学叙事参数还停留在叙事文学,如小说文体,使整体框架的视野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在语料库翻译文体学领域,我们需要一个“研究内容和语料库参数来自翻译过程中各个要素组成的复杂体系”[3]。

江苏大学任晓霏教授是国内语料库翻译学研究的先驱学者,2008年她发表了专著《登场的译者——英若诚戏剧翻译系统研究》(以下简称《登场的译者》),从戏剧对白着眼,基于语料库对英若诚戏剧翻译进行了多层面、多维度的分析论证,是国内对戏剧文体进行语料库翻译研究的先锋之作。2014年她出版了第二本专著《语料库戏剧翻译文体学》,选取多位翻译名家的戏剧译作,以多视角、多检索项开展语料库研究,构建了全面的语料库翻译戏剧文体学研究体系。2016年她又出版了第三本专著《语料库翻译文体学》,“将翻译文体研究从戏剧拓展到更多领域,对比研究了小说、散文、诗歌、新闻、儿童文学等各类文体,尝试构建了语料库翻译文体学研究体系”[4],体现了一位持之以恒的学者在翻译研究领域孜孜不倦地探索耕耘。本文试从内容、特色和意义等方面对其语料库翻译文体学研究体系的构建之路做进一步梳理和述评。

一、内容及特色

(一)内容:语料库翻译领域较为全面系统的系列丛书

《登场的译者》以1999年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的《英若诚名剧译丛》为语料,其中包括八个经典剧本:《家》《茶馆》《狗儿爷涅槃》《芭芭拉少校》《哗变》《上帝的宠儿》《请君入瓮》和《推销员之死》,另外选取了加拿大翻译家霍华德(Howard)翻译的《茶馆》、姚克翻译的《推销员之死》、朱生豪和梁实秋翻译的《一报还一报》进行译本对比分析。[5]戏剧翻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长期以来受到“读演”矛盾的困扰,而《登场的译者》选取集导演、演员和翻译三种身份于一身的英若诚为研究对象,实现了文本翻译与舞台表演的统一,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统一。

与《登场的译者》相比,《语料库戏剧翻译文体学》既涉及经典英译汉戏剧文本《芭芭拉少校》《哗变》《威尼斯商人》《卖花女》《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皆大欢喜》,还选取了汉译英戏剧文本《茶馆》和《西厢记》,以研究典型戏剧文体学特征的翻译规范,包括情态系统、语气系统、话语标记语、话轮转换、言语行为、“把”字句、人物刻画、音韵特征等要素。研究融合了语料库语言学、语料库文体学和语料库翻译学的相关成果,提出了“语料库戏剧翻译文体学”这一理论概念。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选取小说《红楼梦》《水浒传》《红高粱》《大地》,典籍文论《论语》《文心雕龙》《孙子兵法》,散文《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儿童文学《快乐王子》,苏轼的六首宋词,《中国日报》、环球网和国际在线三大网站中的双语新闻共六种文体,考察叙事风格、陌生化、性别话语、及物性、语气情态、隐喻、散文审美信息的移植、儿童文学的童趣、诗歌的音义、名物化等典型文体特征的翻译规范。全书既涉及文学翻译,又包含非文学翻译,是构建语料库翻译文体学研究框架的一次尝试。

(二)特色:系列丛书,风格统一,一脉相承

第一,研究结构前后统一,皆呈现出从总体到个案,从宏观到微观的布局风格。《登场的译者》借助系统范式理论指导全书,既从宏观上梳理了戏剧翻译研究的术语和核心问题,考察了英若诚戏剧文本选择的宏观视野、戏剧翻译理论的整体观、整体美学和文化价值调查,又从微观上对英若诚戏剧翻译做了戏剧文体学分析和声音效果研究。全书“既包括戏剧翻译的字、词、句等微观层面,也涵盖了文化、艺术、美学、诗学等宏观层面,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研究”[6]。与之相仿的是,《语料库戏剧翻译文体学》在第一章总领全书,系统梳理了语料库翻译文体学的流变。“在理论体系构建之后,尝试在体系内从文体学角度探讨具体的翻译问题”[7],第二至第九章针对戏剧翻译中的具体论题做了系列个案研究,呈现出总—分布局风格。《语料库翻译文体学》在前言部分以框架图的形式简洁明了地构建了全书的研究框架,正文部分针对六种文体:小说(第一至四章)、典籍(第五至七章)、散文(第八章)、儿童文学(第九章)、诗歌(第十章)、新闻(第十一章)展开个案研究,内容从总到分,详略得当,与前两本专著的布局和风格如出一辙。

第二,研究内容一脉相承,前著为后著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支撑。《登场的译者》第六章“英若诚戏剧翻译的戏剧文体学分析”,作者自建包括五个译本的小型语料库,利用Concordance3.0、Concapp4.0、TextPreprocessing以及ICTCLAS等文本处理软件,对英若诚戏剧翻译中的口语化特征、话语标记语、话轮转换、指示系统、言语行为、性格化特色词频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其语料库方法的运用在当时的文体翻译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也为后来作者建立全面的语料库戏剧翻译文体学研究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语料库戏剧翻译文体学》一书完善了语料库戏剧翻译文体学的研究框架。该书虽是以系列个案研究为主,但选取了最典型的戏剧文体学特征,语料涉及经典英汉、汉英戏剧译本,翻译文体分析包含了复译比较、多译本比较、平行语料比较等,因此其研究范式对其他翻译文体的研究方法具有宝贵的启示和应用价值。[8]其中第九章中基于语料库的戏剧音义学研究,是对前期英若诚戏剧翻译研究方法的发展与深化,成为学界的学术亮点。全书将语料库语言学、语篇分析、语用学、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进行了有机整合,正式提出了“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文体研究”这一概念,为其后续研究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框架和语料库方法论基础。[9]《语料库翻译文体学》在主要关注的戏剧文体基础上,将研究对象拓展到小说、典籍、散文等其他六种文体,基本涵盖了目前翻译领域主要涉及的文体研究,实现了文体学与功能语言学、叙事学、音义学、美学等理论的有机结合,最终实现了语料库翻译文体学研究体系的构建。

二、评价和意义

任晓霏教授的三部专著,理论逐步拓展,语料丰富多样,方法科学先进,在语料库翻译文体学的构建之路上,彰显出其独到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理论逐步拓展,实现了跨学科的交叉融合

翻译研究中文体观的发展演变是在继承与发扬中不断深入的,正是翻译研究领域的学科交叉使研究者能更全面地认识文体这一概念,这些交叉领域也必将拓展翻译文体学的研究范围。[10]从任晓霏教授的第一本专著伊始,多种理论的交叉融合思想就贯穿始终。《登场的译者》以系统范式理论统领全书,在具体分析时又融合了戏剧文体学、语用学、功能语言学、美学等其他学科理论,其中戏剧文体学与语料库翻译学的结合在当时翻译学界尚属领先之举。《语料库戏剧翻译文体学》以语料库戏剧文体学理论为总指导,从话语文体学、功能文体学、认知文体学等视角展开具体研究。其中,第八章借助语料库方法,以认知文体学的研究成果考察人物性格刻画,是戏剧翻译研究领域的大胆创新。《语料库翻译文体学》沿用前两本专著中的语料库翻译学、功能语言学、美学等理论,对小说文体中的叙事者、叙事视角、叙事方式、叙事焦点、叙事空间和叙事结构展开了详细全面的分析,将叙事学与语料库翻译学有机结合,是目前国内对语料库叙事学这一前沿学科难得一见的深入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第一部专著时就关注到了国内语音领域语料库翻译研究的空白,从用传统描述方法研究英若诚戏剧翻译的声音效果着手,到第二本专著中采用ICTCLAS、AntConc、Praat等语料库软件,从音韵、节奏、语音象征三方面考察《西厢记》两译本在演出中的声音效果,弥补了基于语音实验的音律特征研究在戏剧翻译文体中的空白。再到第三本专著中将文体拓展到诗歌,利用Praat软件从音韵、节奏、音义联觉三方面探究苏轼的六首宋词及其三译本的异同,系统地将语料库语音学与翻译文体学进行交叉整合,成为翻译学界的一大亮点。

(二)研究语料丰富多样,构建了多重复合对比模式

芬兰学者切斯特曼(Chesterman)将翻译共性分为源语型共性和目标语型共性两大类别,前者是基于源语文本与译文之间的语际对比关系,后者是关于目标语中翻译文本与非翻译文本之间的语内类比关系。[11]“我国译学研究者对于翻译共性的研究仅局限于源语型共性研究,对于目标语共性的研究则无人问津。”[12]早在《登场的译者》一书中,作者对英若诚译作进行戏剧文体学分析时,就有意识地选取目标语中的非翻译文本作为参照系。例如在对《家》的英译本进行口语化特征研究时,以《推销员之死》的英文原剧本作为参照,通过对《家》的英译本与《推销员之死》的原文的语内类比,使研究结果更客观、更有说服力。《语料库戏剧翻译文体学》中的语料选择更加多样化,除了平行语料比较,还有多译本比较和复译比较;在比较参数上,除了与目标语类似原文进行语内类比,如《西厢记》英译本与《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原著,还大量参照了国内外大型语料库,如兰卡斯特汉语语料库(LCMC)、王克非汉语原创语料库、曹禺剧作库、北外通用汉英对应语料库等,从而打破了源语与译文之间单一的语际对比研究模式,构建了符合实际研究需要的多重复合对比模式。《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进一步深化多重复合对比模式,如在对苏轼宋词的英译进行音义学研究时,以长短和音律都相似的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的《梦之妻》(On His Deceased Wife)为参照语料;全书还多次参照英国国家语料库(BNC)、英语翻译语料库(TEC)、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等大型通用语料库。

值得注意的是,前两本专著选择的研究语料中汉译英和英译汉数目相当,第三本专著以中文英译为主,既有名著小说《红楼梦》《水浒传》,也有传统经典《论语》《文心雕龙》《孙子兵法》、苏轼诗词,还有现代小说《红高粱》和中国现代散文等,符合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对“一带一路”文化路径的构建具有时代意义。

(三)研究方法科学先进,突破了参数和技术手段的桎梏

我国语料库翻译学领域的定量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语料库参数局限于词频统计、形类符比、词汇密度及平均句长等简单的数据,研究成果也主要集中在词汇等基础层次。[13]文体学研究的实用性在于研究者可以根据具体的文体特征选择语料库参数。在对英若诚戏剧翻译进行文体研究时,作者就注重从语言的宏观特征上提取参数,考察了戏剧中的口语化特征、话语标记语、话轮转换、舞台指示语等检索项;在后期的戏剧文体研究中,又引入了语义韵、特殊句式、句法复杂性、转换关联位置等检索项,特别是戏剧音义学研究方面,对音韵、音高、时长、停顿数据、语音象征数据的检索分析,提取难度和复杂度都位于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领域的前列;随着文体研究对象的拓展,第三部专著针对小说、典籍、散文、诗歌等不同文体,加入叙事风格、主位推进模式、语气结构、连接、隐喻、音强、音义联觉等参数,语料库文体翻译学研究已经从语言词汇等微观层面上升至语篇、语法研究等宏观层面。

要将定量研究真正引入我国语料库翻译学的实证研究,应该运用更加复杂的定量分析方法,以切实提高译学研究的科学性。[14]除AntConc、Concordance、WordSmith等常用语料库软件外,三本专著还广泛采用ICTCLAS、HyConc、PowerGREP、CoolEditPro、Praat、Readability Analyzer等先进软件,并使用Excel计算、正则表达式、卡方检验等较为复杂的分析方法,特别是语音分析时,大量运用时长标准化频率公式、Q值起伏度计算公式、赫兹到半音转换公式等数学方法,保证了成果的科学客观性,是翻译学研究的一大突破。

三、结语

“随着语料库翻译学的兴起,基于语料库的翻译共性和译者文体研究的一些研究成果已经引起学界的关注,但目前学界尚未能够就翻译研究中的各种文体现象建立一套语料库翻译文体学的研究体系。”[15]任晓霏教授的三部专著风格一致,从点到面、由一种文体到多种文体、从较为简单的语料库方法到多元系统的研究体系,交叉融合了多种跨学科理论,逐步构建起全面系统的语料库翻译文体学研究路径,是新时期中国翻译理论和方法论探索的全新突破。

目前该框架尚未涉及教学与测试材料、法律文件、政府工作报告等文体,类型有待进一步拓展;研究主要聚焦于翻译本身而不是翻译外部,缺少制约翻译文本生成的各类因素研究。当然语料库翻译文体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随着研究的深入,会有更多的学者、更新的视角加入该研究领域中来。

参考文献

[1]Mona Baker. Towards a Methodology for Investigating the Style of a Literary Translator[J]. Target, 2000(2) : 241-266.

[2]黄立波.翻译研究的文体学视角探索[J].外语教学,2009(5):104-108.

[3]任晓霏,冯庆华,等.语料库戏剧翻译文体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21.

[4]秦静.语料库翻译文体学研究的全新突破:《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J].翻译论坛,2016(4):90-94.

[5]任晓霏.登场的译者:英若诚戏剧翻译系统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6.

[6]刘金龙.戏剧翻译研究的新收获:评任晓霏《登场的译者:英若诚戏剧翻译系统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0(11):56-58.

[7]尹婧红.语料库翻译文体学研究的可贵探索:《语料库戏剧翻译文体学》评介[J].翻译论坛,2016(1):90-94.

[8]黄国文.序言[M]//任晓霏,冯庆华,等.语料库戏剧翻译文体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2.

[9]Rui Xiao, Huan Yu. Yu Liao Ku Xi Ju Fan Yi Wen Ti Xue (‘Introducing Corpus Stylistics into Drama Translation Studies) [J]. Australi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2017(1):99-102.

[10]黄立波.翻译研究中的文体观:研究综述[J].燕山大学学报,2014(1):49-55.

[11]王克非,黄立波.语料库翻译学十五年[J].中国外语,2008(6):9-14.

[12]冯绍锋,冯志伟.我国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现状:回顾与展望——一项基于15种语言学核心期刊(2005~2014)的调查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6(2):69-74.

[13]张继光.国内语料库翻译学研究状况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1993—2014)[J].上海翻译,2016(3):34-40,61.

[14]胡开宝,毛鹏飞.国外语料库翻译学研究述评[J].当代语言学,2012(4):380-395,437-438.

[15]周领顺.序[M]//任晓霏,戴文静,等.语料库翻译文体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