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2024-06-29吴信成
吴信成
摘要:阅读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与思辨能力,还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并在之后的写作练习中灵活运用,在读写结合中实现语言表达能力的全面提升。思维导图是一种依托思维结构展现知识信息联系的学习工具,具有可视化、图示化的特征,能够将课程内容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有条理、有层次地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的观察分析与整理归纳。将思维导图应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可以梳理文本结构内容,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课文重点信息,还有利于学生发展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在可视化的信息整合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记忆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思维导图 应用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与解析文本内容的思维,还提出了要在阅读教学中建立“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表达创意”“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旨在让学生在有目标、有深度的阅读学习中提高自身阅读素养。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可视化的表征工具,可通过梳理知识信息、建立知识结构,促使学生在系统化、逻辑性的思维活动中进行有建构意义的思考、理解、表达和记忆。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合理运用思维导图辅助学生发展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依托思维导图的结构化特征引导学生不断发散思维与迁移知识。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借助思维导图进行知识信息的有序整合,更有助于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一、思维导图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
(一)加强学生对文章的感知,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利用思维导图能够对原本复杂零散的知识信息进行梳理整合,将知识以图示框架的形式呈现出来,便于学生在直观可视的导图中快速获取信息。在阅读过程中,将特定的知识整体呈现在思维导图中,并标注出关键的知识信息,利用导图的层级性特点展示各点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清晰、直观、完整的信息框架,便于学生围绕各个分支的关键词总结文章大纲。可见,运用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形成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从而使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印象更加深刻。相较于传统阅读模式来说,思维导图不仅清晰地展现出知识点和课文内容的关键信息,还以图示化的形式呈现出这些关键信息的横向与纵向联系,从而使学生的阅读思路更加清晰,进而达到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活跃课堂思维活动
纵观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普遍存在忽略学科素养、教学形式单一的问题,教师大都按照固定模板进行“按部就班”的课文讲解,忽略了思维培养与文化融入,更是缺少审美观念的激活,这显然不符合课标的要求。这种阅读教学模式以讲解课文的生字词、概述课文主要内容、分析文本思想内涵为主,但大都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单向传输”,忽略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则有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梳理篇章脉络的能力,指向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在整合的学习过程中建立知识体系,提升语言问题的提取和多元解读能力。建立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的过程,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二、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功能指向分析
(一)可视化课前预习,联结课堂知识
思维可视化通常指以图示的形式呈现知识信息,在教学中运用思维可视化工具便是将“说”与“画”有机结合,在教师的讲解、学生参与语言活动与思维可视化制图的共同作用中,支撑学生感性思维的发展,由此来作为展开教学的起点。小学生仍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阶段,相较于大段文字知识来说,可视化的知识框架更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将思维导图运用在课前预习中,可以使预习更具直观性,以更便于学生理解。在课前预习中,可运用思维导图联结课堂知识,在阅读全文后确定主题,然后根据课文结构确定主题的分支,然后从各个节点中延伸相应的学习材料。因基于思维导图的课前预习具有直观化、层次化的特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还能够在知识信息的整合与发散中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结,进而达到提高预习有效性的目的。
(二)结构化内容梳理,提升整合能力
当前小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存在效率较低、理解能力薄弱的问题,教师应注重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建构性学习能力,使之掌握高效的阅读方法和多元解读能力。阅读教学主要考验学生的耐心和专注力,同时也需要学生以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书中的故事内容加以总结和概述,如此才能构建整体化的文章体系,避免出现浏览式阅读、形式化阅读的问题。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将阅读内容进行梳理与概括,搭建阅读支架,使整本书的结构体系更加明晰,将阅读内容以全面性、整体性的形式展现出来,以便于学生准确把握文脉。基于思维导图的结构化功能,教师要在进行文本内容梳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整合能力,在富含逻辑的结构中使学生所掌握的新知识也体现出一定的系统性,这对提高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能力有着促进作用。
(三)整体性巩固串联,提高复习效率
为确保学生理解内化所学知识,教师需注重开展整体性的复习巩固,包括对概念性知识的回顾和对解题能力的锻炼,使学生在掌握完善知识体系和正确做题方法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学习能力。思维导图在课后复习中的合理应用既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够促使他们通过读图、制图的方式构建更加健全的知识体系,由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化知识。在小学语文复习课中,除了要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提高复习效率,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之能够在独立绘制复习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自主进行单元知识的归纳整合,从而实现归纳总结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借助思维导图,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文本,梳理文本的语文要素和人文思想,从而在整体性的巩固串联中提高复习效率。
三、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纵观教学实践,可以发现当前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表现出以下几个优势:一是思维导图的应用大大提升了导入环节的趣味性,教师通常多媒体呈现思维导图,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专注力的作用,由此来建立一个良好的课堂开端,保障课堂教学的顺利推进;二是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文体选择不同特质的思维导图有着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思维导图具有建构图式的特点,教师按照文体风格建构不同特征的思维导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够使之掌握不同文体的结构特征,强化其逻辑思维;三是利用思维导图促进了学生的课堂互动交流,即在思维导图引导的阅读课中,学生不再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而是以师生互动的形式参与到导图的建构与填补中,从而在提高学生参与度的同时极大地丰富了课堂讨论的内容。
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思维导图应用的有效性:其一,部分教师在借助思维导图进行阅读教学时,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应用模式僵化,缺少师生交互与生生交流,以至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思维活动的灵动发展。若教师只一味地运用辐射型思维导图进行固定教学,则会导致学生也陷入思维定式,无法认识到不同特质的思维导图在不同文体教学中的突出特点。其二,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缺乏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进行培养的问题,虽然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要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与思维能力的观点,但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以学科知识为本的现象,教师更倾向于运用思维导图提高教学效率,快速达成知识教学目标,缺少对学生批判性、逻辑性、深刻性思维的培养,以至于存在思维导图的应用流于形式的问题,无法起到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形成与发展的作用。这显然制约了思维导图的应用效果,从而导致学生的阅读深度和层次感不足。
四、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借助思维导图整合文本,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阅读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的认知过程,教师既要带领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也要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结构布局和思想内涵,在深度阅读中提取其中包含的语文要素和中心主旨。小学生普遍表现出阅读理解能力薄弱的问题,且他们形成的碎片化学习习惯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对文本的整体解读。鉴于此,教师可借助思维导图整合文本,将课文中包含的零散信息进行有序化整理,在导图中清晰直观且有层次地呈现出来。运用思维导图可以使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分析文本,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广泛性。
例如,在阅读《军神》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从基础知识、课文解析、课文拓展三个方面进行文本内容的整合,提取关键信息绘制层次分明的思维导图。首先在基础知识部分列出字词知识和主要人物;其次将课文解析部分作为重点,按照“整体感知→内容详解→中心主题”的顺序列出关键信息;最后进行课文拓展,利用一些表现坚强意志的古诗词深化学生对本课中心思想的理解。运用思维导图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与整合,可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与质量。
(二)借助思维导图对比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
课标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其中批判性思维、深刻性思维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因部分教师认为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较薄弱,在教学中更倾向于运用直接讲述的方式来提高教学效率,以至于学生难以获得提升批判能力和深刻性思维的途径。鉴于此,教师可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对比观点,使学生完整经历判断文本内容、观点和形式的探究过程,使之可以辩证性地思考课文观点,由此来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鹿角和鹿腿》这篇课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内容后,提取形容鹿角和鹿腿的关键词,并在思维导图中进行对比分析。有关鹿角文章中出现“欣赏”和“挂住”两个关键信息,虽然鹿角精美别致,却差点儿送了它的命;鹿腿文章中出现“抱怨”和“有力”两个关键词,虽鹿腿太细,却能够帮助它逃生。学生以对比的方式分析鹿角和鹿腿的优缺点,结合两个关键词进行辩证思考。这个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还能够在对比、辩证中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三)借助思维导图联结课文,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即在掌握基础性知识的同时学习相应的阅读技巧,这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为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除了可辅助单篇课文的解析,还可以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使学生能够掌握根据导图结构解析课文内容的方法,并将此迁移运用在解读其他文本中。由此出发,教师可借助思维导图联结相关课文,由此来促进学生阅读技能的迁移,增强其思维的广度和创造力。
例如:《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两篇课文,前者为鲁迅先生所作,后者为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在前文阅读中,教师让学生在思维导图中列出鲁迅的人物形象,这是鲁迅自己视角下“我”的故事;接下来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阅读中,学生从他人视角进一步分析总结鲁迅的人物形象特征,并在导图中列出关键词。在两篇文章的联结阅读中,学生可以从更多维的角度认识鲁迅的性格特征,为课文内容的解读做好铺垫。
五、结语
总而言之,由于小学生还未掌握较为高效的阅读方法,他们在阅读学习中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仅进行文本内容的简单浏览,未能深入其中了解深层含义,这显然违背了阅读教学的初衷。以思维导图为工具的阅读过程可以通过图形绘制和线条勾勒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在聚焦于文本情节的同时能够清晰直观且层次分明地呈现篇章结构,进而达到提高学生阅读效率的目的。通过分析思维导图的功能指向可以了解到,将其运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形成逻辑性、层次性的阅读认知,又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自主整合能力,进而提升复习的有效性。为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借助思维导图整合
文本、对比观点、联结课文,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批判能力与迁移能力。
参考文献:
[1]薛珠芬.思维导图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研究[J].考试周刊,2022(29):50-53.
[2]赵彬.试论思维导图在小学中年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辽宁教育,2022(15):59-64.
[3]穆春燕.借“图”发挥 助力阅读——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家长,2022(20):123-125.
[4]徐敏.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2022(18):1-3.
[5]吴洪波.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探究[J].启迪与智慧(上),2022(4):59-61.
责任编辑:赵潇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