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万物理论》看英国传记文学的改编
2016-05-17刘鸿雁刘颖钰
刘鸿雁+刘颖钰
[摘要]《万物理论》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卸下科学家华丽的光环,还原一个真实的、幽默风趣的、内心强大又执著追求的霍金,透过简的视角去触摸他战胜疾病和死亡、超越极限的种种努力。马什在改编这一传记文学时将真实与虚构拿捏得恰到好处,透过马什的创举,也能窥探英国传记文学改编的几条原则:一是忠于原著背景下的结构调整;二是性格冲突的艺术呈现与人格精神的准确定位;三是影像技巧与审美空间的融合。
[关键词]《万物理论》;电影;英国传记文学;改编
电影《万物理论》是詹姆斯·马什根据简·王尔德的传记文学《飞向无限:和霍金在一起的日子》(以下简称《飞向无限》)改编而成。主人公霍金是家喻户晓的名人,他是英国皇家学会最年轻的学者,黑洞理论的缔造者,剑桥大学为数不多的年轻终身教授……各种殊荣在外人看来是耀眼的光环,但在其妻子王尔德眼中,荣誉不过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名罢了,回到家中,等待她的仍然是霍金疾病的未知和身体缺陷带来的不便。《万物理论》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卸下科学家华丽的光环,还原一个真实的、幽默风趣的、内心强大又执著追求的霍金,[1]透过简的视角去触摸他战胜疾病和死亡、超越极限的种种努力。马什在改编这一传记文学时将真实与虚构拿捏得恰到好处,透过马什的创举,也能窥探英国传记文学改编的几条原则:一是忠于原著背景下的结构调整;二是性格冲突的艺术呈现与人格精神的准确定位;三是影像技巧与审美空间的融合。原则是给守规矩的人设置的,清规戒律在导演马什面前就是一纸空文,他追求的是与传记文学家精神的共鸣。
一、忠于原著背景下的结构调整
与预想的霍金传记文学不同,在《万物理论》中并没有多少对其物理学成就的长篇大论,或许是他的成就已经广为人知,不必再重复;或许是马什非常了解观众的心理,知道与其无休止地夸赞,不如卸下华丽的荣誉光环,换个角度,走进“伟人”的私生活,来满足人们无法掩饰的窥探诉求。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万物理论》在故事结构安排上面都堪称完美。
首先,影片对霍金的恋情做了精简。只消两个细节,霍金和简之间的关系就立刻升温至谈婚论嫁,这样精简的描述带来的带入感让观众措手不及。人们似乎还沉寂在美丽爱情故事中时,他们的结晶罗伯特就诞生了。这就是马什的犀利之处。在派对的首次见面后,一个理科生的智慧和文科生的感性瞬间增加了异性相吸的力度。或许就是一两句简单的对话和深邃的眼神,就鲜明地表现出年轻人间的互相爱慕。在影片中马什省略了霍、简二人相处过程中的各种矛盾,比如简不止一次地透露霍金开车时让人心悸的疯狂;理性无神论者对虔诚宗教者的泼冷水;霍金家的古风装束与简家现代风的对立;霍不分场合地在众人面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高谈阔论,等等,这原本是小说中喋喋不休的话题,在影片中被删得一干二净。甚至我们都没有察觉到,一对青年男女在谈婚论嫁时各自内心的纠结和矛盾。这些本该是可以大肆渲染的成分都被导演轻易地放过,马什只在霍金邀请简参加五月舞会的热闹场面中,在简单勾勒做木马时两人的羞涩和一起看烟花时的短暂兴奋后,就迫不及待地奠定二人陷入热恋的基础。遗憾于这一大面积删减的同时,也不得不惊叹如此安排的匠心独运,因为真正让人感动的不是婚前多么甜蜜的热恋,而是婚后困境中的长相厮守。
其次,影片安排乔森纳迅速入戏。《飞向无限》中乔森纳的出现是在小说的最后部分,而影片明显大幅度地增加了乔的戏份,在简首次感叹生活劳苦而参加唱诗班时,就已经自然地为乔的入场铺平了道路。虽然有悖实际,但简需要他,霍金一家需要他,所有观众也需要他,可以说乔森纳是在所有人的欢呼中“闪亮”登场的。马什抓住小说作者和影片观众的这一心理,大胆做出让乔提前入场的改动。因而有了乔森纳教育罗伯特弹钢琴的温馨画面,有了他们在夕阳西下时海边嬉戏的笑脸,简和观众紧绷的神经终于得到舒缓,影片的压抑气氛也瞬间被打破。这一张弛有度的叙述节奏是《万物理论》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当然,乔森纳的出现不仅是故事结构改编的杰作,同时是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点。在外人看来,乔不可避免地具有插足霍金与简婚姻的嫌疑,而现实中霍金与简的离婚、简与乔的结合都充分地证明着外人的种种猜测。马什再次巧妙地拿捏住现实与虚构的微妙尺度,在渲染这一婚姻危机时,并没有小说中出现的各种争吵,也没有出现简和乔同病相怜的动人场景,只以简母亲的一句质问就蜻蜓点水般地避开这一难题。甚至有的观众都怀疑,在去波尔多露营时,恐怕简是真的钻进了乔森纳的睡袋了。与其无休止地坐实,不如戛然而止地放手,马什给人留下的无限想象空间再次增添了这部影片的叙述魅力。
一部两小时的影片是不可能将三十余万字的传记全部搬上银幕的,这就需要恰当地精挑细选,在细节的截取、人物的调度、争议点的剪裁等方面,《万物理论》无疑是成功的。
二、性格冲突的艺术呈现与人格精神的准确定位
传记文学的价值不仅在于客观地记录主人公的生平阅历,更重要的是完美地呈现传主的高尚品格。[2]在人生阅历面前,“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每个人都有生动传奇的不同经历,而伟人的不平凡处就在于人格精神的高大。如何用影片来恰当反映霍金先生在物理、数学等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和付出的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是摆在马什面前最大的难题。《飞向无限》是简·王尔德的文学巨作,书中自然有大篇幅的个人心理描述,有关自己,也有乔森纳和其他人,想要将复杂的心灵用镜像的方式呈现也是对导演的一大考验。
第一,坚强勇敢、执著追求的霍金。影片从布莱恩和霍金比赛自行车开始,这在文本中是不存在的,但又立足于文本。马什通过类似的情节想传达的是在没有生病之前,霍金是一个四肢健康、乐观开朗的正常人,和其他同学一样爱玩爱笑。与其他同龄人一样,霍金也渴望爱情,并对性充满好奇。但当得知身患运动神经元病后,影片开头所营造的一切美好的氛围全部被打碎。这种反差造成的情感逆转是催人泪下的绝佳设置,而这才只是故事的开始。接下来,观众不止一次地看到他挣扎站起又无奈倒下的身躯,从一个健壮的青年到只能依靠轮椅的残疾人。马什对《飞向无限》中的这一表达深有体会,他借霍金和学者见面会的机会,让霍金道出执著追求的根本动力:“人的努力是没有边界的。我们千差万别,不管生活看上去多糟,总有你能够做的事情,并且能够成功。有生命的地方,就有希望。”有生命的地方就有希望,成为今天霍金人格精神的最佳阐释,也是对其人生阅历、学术成就的完美表达。
第二,简·王尔德强大的内心和自我意识的觉醒。《飞向无限》的主角是霍金,但实际上这更像王尔德自己的成长经历,一位年轻的女性从少女到少妇,再到妈妈的身心转变过程。支撑王尔德辗转在照顾孩子与丈夫之间的力量,就是她对爱情的执著和对家庭的责任担当。马什自然明白这种执著和担当在文学作品中的强大力量,但若要付诸镜像,着实不易。与其正面地歌颂不如放在决裂中去参考,这又是英国传记文学改编的高明之处。当各种难以言表的压力整个地放在王尔德肩头时,她不止一次地动摇过,颤抖过。和别人谈及家庭、婚姻、未来时,她也不止一次地暗自哭泣,这并非她想要的生活。她试图寻找生活中有相关经历的同类中人,可以互相倾诉。此时乔森纳的出现和走进内心都成为必然。王尔德是一个女性主体意识很强的作家,她在书中不时地流露出对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的不满。如第二部分《大陆》中她说,20世纪60年代,大学是没有托儿所的,却长久保留步枪射击场。虽然书中常常出现女权思想的影子,但影片中被聪明的导演全部“忽略”了。乔与简之间的暧昧当然也被“残酷”删去。这并不是改编者的故弄玄虚和随意篡改,马什的本意有二,一是将重心放在霍金身上,过渡地渲染简的性格转变有喧宾夺主之嫌;一是为营造霍、简、乔三者间的和谐存在,毕竟他们都还健在,且生活中仍是好朋友,这些戏份如果过多终会陷入“狗仔”的无穷追问中,对整部影片构造的唯美氛围是有害的。
以上对霍金和王尔德人格精神的挖掘和影片的艺术呈现做了初步探讨,从所举事例已足够见证马什在改编中将强硬手腕和四两拨千斤并用的高明之处。《万物理论》不过是英国传记文学成功改编的一个缩影,英国导演在这些技法的使用上已显得炉火纯青。
三、影像技巧与审美空间的融合
影片与传记文学不同,后者是书面文字,前者则是有声有色的视听享受,它有着异于文字的独特影像技巧和审美空间。[3]有些文字难以描绘之处,却可以通过影像传达。另外,书面叙述是较为单一的形态,而影像则可以根据需要,运用蒙太奇、剪辑、镜头变换等多种技法,使所叙述的对象和事件更加唯美。马什在改编《飞向无限》时综合运用各种影像技巧,在还原传记叙述的审美空间之外,适当地做出超越。
第一,思维想象的镜像呈现。传记文学中不乏对传主思维想象空间和复杂心理的描述,但若用镜像呈现时就可以更丰富多样。霍金黑洞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时间起源与发展问题,起初,他认为时间是有起源没有因果的,只要继续追寻,终究会有答案。后来这一假设被推翻是由两个细节完成的,一是霍金将牛奶倒入咖啡中后,随着汤勺的搅动,牛奶从头至尾旋转为一体,这种艺术性的处理方法省去了繁奥的理论阐释,也将无法探究的霍金思想以比喻的形式推向观众。另一画面是霍金穿毛衣时,一时无法伸出头来,透过毛衣空当,他看到火焰的幻影幻灭,瞬间联想到广义相对论和原子量学的结合点,一个小小的细节成为后来黑洞理论的主要观点,马什在呈现复杂理论上是值得称赞的。更值得称道的在提问场合,霍金看到一位女生的笔掉在地上,导演奇迹般地让霍金从轮椅上站起,捡起笔还给女孩,这一夸张的想象绝不是无聊的插曲,是霍金内心真实想法而又力不从心的现实透视。正是这些入乎其内、游乎其外的唯美镜像让人们轻易地读懂传记文学中不易言说的种种问题。
第二,英国传记文学改编的重要价值观就是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与《李尔王》《亨利四世》等帝王题材的复杂政治和《贝奥武夫》的英雄题材都不同,《万物理论》不过是一位科学家的学术理论和个人婚姻问题。与打打杀杀、钩心斗角的血腥残酷不同,在霍金身上不过是几个意味深长的神情和挣扎的动作,但就是这样慢镜头的简单叙事,却轻易地走进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肆无忌惮地驰骋。其实《飞向无限》中也不是没有重大叙事背景,王尔德不止一次地在文中透露美苏争霸带来的战争隐患,霍金和简也积极地参与反对核武器竞赛的升级,他甚至预言未来地球很可能在核战爆发40分钟内灰飞烟灭,核武器问题的严重性比政治意识形态间角逐的危害更大,更可怕。[4]但这些“大事”同样被马什故意“遗忘”了,他认为正能量的宣传不是靠对时事政治的敏感就能说明白的,对于霍金这样的残疾人更要“特殊对待”。如果一个知道自己只有两年生命的残疾人还能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还有什么理由去埋怨当今社会的不公?如果一个女人知道他的未婚夫只有两年生命,还坚持要嫁给他,还有什么借口去否认爱情的无价,去哭诉婚姻的缺陷?可以说,马什真正读懂了《飞向无限》。
英国还有很多传记文学成功改编的案例,以上所列几点只是一小部分,从中可管窥英国导演在改编上的高超技法。其实,这类传记文学还有很多值得深究的精华内容,尤其是对动乱社会背景下人们复杂内心的刻录还需进一步在影片中体现。我国在传记文学领域,也有众多优秀之作,如何将其以影像的方式呈现,英国导演的经验无疑是值得借鉴的。
[参考文献]
[1]谢岩.《万物理论》的情感视野与叙事空间[J].电影新作,2015(04).
[2]全展.传记文学创作的若干理论问题[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
[3]朱国华.电影:文学的终结者?[J].文学评论,2003(02).
[4][英]简·王尔德.飞向无限:和霍金在一起的日子[M].孙晶怡,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刘鸿雁(1983—),女,河北保定人,硕士,保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刘颖钰(1982—),女,河北保定人,硕士,保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