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构建的文化理念与实践应用

2024-06-28由曦

大观 2024年5期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教学实践

由曦

摘 要:中国古典舞的创建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艰辛过程,它立足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土壤,在岁月的洗礼中历久弥新。在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历程中,基训课程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关键地位,它承载了开发肢体、规范艺术语言、培养审美等重要任务。经过多年实践、发展与总结,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已经较为系统、全面且具有逻辑。然而,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表明,中国古典舞是中华文化的肢体表征方式,这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中的体现尤为突出。因此,立足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的教学,围绕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构建的传统文化理念与肢体媒介训练,进行教学实践的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基训课堂;文化理念;教学实践

注:本文系安徽艺术学院2023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中‘身体文化符号的构建研究”(2023xjjyzd04)、2022年度省级质量工程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剧目排练”(2022xsxx108)研究成果。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作为中国古典舞学科最重要的课程之一,承载了规范身体表达、开发肢体媒介、构建审美理念等重要任务,能够为舞蹈专业学生后期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且必要的身体基础,也能够同中国古典舞身韵课、剧目课等核心课程一起为舞蹈艺术传情达意、宣情抒志等最终目的的达成进行前期铺垫。中国古典舞课程不仅是舞蹈专业学生的基础入门课程,而且具有生发性,为其他舞蹈课程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养分。笔者担任多年高校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的专业教师,在一线的教学实践与研究中,不断挖掘该门课程的教学特殊性,深入明晰教材的内在逻辑性与教学方式的结构性,在自身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以“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的文化性”为教学切入点,力求探索中国古典舞基训课堂中文化理念的构建与实践应用。

一、传统文化理念在基训课程中的表达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孕育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吸收着文化土壤中戏曲等艺术门类的精华,经过多年的实践优化,成为目前中国古典舞专业的核心课程。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中国古典舞的艺术载体与媒介是人的身体,更具特殊性与生命性,因此,对于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的学习始终不能脱离文化性、生命性、传统性理念的构建。这样才能保证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与其他各类课程互相协调、相辅相成,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游龙旋回的空间观念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的建立曾受到欧洲芭蕾舞艺术的影响,但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因具有强大的同化能力,该课程焕发出自身独有的文化魅力,彰显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基训课程整体体现为游龙旋回的“圆”的态势、式样与模式,造型求圆,运动路线求圆,整体意象求圆,“圆”的印记无时不在、无处不有。这正是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与文化观的体现。众所周知,太极图是中国宇宙观的图式表达,而中国古典舞的“求圆”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身体表达。无论是在静止造型还是在运动中,基训课程的内容都展现出“圆”的本质,实现了阴阳转化。尽管最开始的基训组合受到了芭蕾舞影响,但是现在的课程往往更注重踏步站、子午相等舞姿训练。无论是起、行,还是止,都在强调“圆”的意识与感觉。例如,对片盖腿动作的要求是最大幅度地划开髋关节,并且在片盖腿组合中基本都要求加上身体的转动,以力量与速度的对比变化展现出回旋变化之感。因此,在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教学中,在追求表面形态准确的同时,更需要使学生明白这一本质特征,以及身体表征背后的内在文化原因。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中国古典舞的空间形态方位,达到举一反三的课堂教学效用。

(二)生生不息的时间观念

节奏是舞蹈艺术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古典舞基训节奏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与生命同构,即与呼吸相似的弹性节奏。中国古典舞的节奏表现为轻重缓急,此起彼伏,具有生命性,而不是机械死板的等值表现。

在一线教学中可发现,低年级的学生往往难以领悟呼吸的重要性,因此也无法将呼吸与基训结合在一起。值得注意的是,基训课程相较于其他课程,运动量更大,对肢体的开发更加极致,因此如果没有内在身体节奏,或身体节奏出现错误,则不仅会对专业学习造成负面影响,还可能使身体机能紊乱,所以学生对中国古典舞基本功的内在节奏把控是十分关键的。中国古典舞基本功的内在节奏体现为生生不息的时间表达,与天地自然同构。“与天地同构,顺四季之时”是中华传统时间与节奏观念,表现在中国古典舞基训中,则是以小我化天地之大我,即顺应身体机能的呼吸与节奏,并且始终保持不断、通畅,是一种生生不息、周而复始的表现,而不是“憋”着进行训练。例如,大控制组合当中,部分学生采取憋气的方式,以免呼吸影响组合的质量,但其实应在绵长平稳的时间节奏中,以生生不息但平稳的呼吸节奏去完成动作,才能呈现出较高的舞台艺术水准与表现。

(三)以和为美的中庸思想

中国古典舞基训的审美深受传统文化与传统哲学的影响,不同于西方芭蕾开、绷、直、立、长的审美标准,中国古典舞在“以和为美”的儒家哲学影响下,呈现为拧、倾、圆、曲的审美标准与观念。这是由传统农耕生活方式造就的文化心理,形成了和谐统一为美的思想观念。中国古典舞基训以自身的身体媒介生动地体现了这一文化内涵。例如,“逢开必合、逢拧必倾”的审美原则体现出中国传统“以和为美”的思想,不苛求外在形态极限的直线状态,而是在直中求曲,求和谐,求统一。再比如,山膀这一经典舞姿是在臂膀直线的基础上,在小臂末梢处以开始回旋直至手稍,两只手的末梢呈现出相互呼应、对立统一的形式特征;在展现经典舞姿踹燕时,前腿的高空间抬起与上身的大幅度后仰形成了一瞬间的动态平衡,两部分互为条件、互为因果,正是有了上身的后仰才能形成前腿的高度,正是有了前腿的重心才有了上身的幅度,从而形成整体运动的平衡与和谐,也正是“以和为美”传统观念的印射与影响,才造就了这一舞姿的经典美感与意象。不难看出,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无时无刻不体现出传统文化理念。

二、肢体媒介训练在基训课程中的呈现

传统文化理念对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但舞蹈艺术最终需要以肢体为媒介进行呈现。因此,对于如何将传统文化理念与基训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并化为实践运用,还需要不断探索与研究。

(一)系统性的肢体开发

中国古典舞以肢体为媒介进行表达,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最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便是实现对肢体的开发。在一线实践教学中不难发现,一些学生对基训课程有一定的抵触,而且往往只关注于腰和腿这两方面肢体动作。首先,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涉及对肢体的极限性开发,加之学生个体身体条件的不同,生理上的疼痛感是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之一。其次,错误的训练理念与方式也会造成学生的抵触。例如,在肌肉素质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追求高级技术技巧的开发与训练,可能会造成对身体的损害。最后,在基训课程中,一些学生没有充分理解“以和为美”的理念,因此会盲目追求腰腿方面的训练。由此可见,有必要重视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文化理念的构建。舞蹈媒介是整个身体,并不是局部身体,观众观看的也是身体整体的和谐统一,而不是局部肢体的极限美。因此,对于舞蹈媒介——肢体的开发,必须有系统性,而且不能好高骛远。唯有扎实地基,方能高楼耸立,舞蹈艺术的展现也是如此。

(二)情感性的肢体表达

作为媒介的肢体最终是为情感表达而服务的,技术与艺术的脱离也是中国古典舞基训课堂中常见的现象。对腰腿方面训练的盲目追求,造成了中国古典舞基训课堂的技术化,而忽略了舞蹈是门传情达意的艺术。技术与艺术是和谐共存的对立统一体,实际上也是“虚实”观念的体现。因此,对技术与艺术的割裂是对“虚实”文化理念的浅显认识导致的。尤其在本科教育的基训课堂中,学生往往对每一个动作都会用尽全力去做,呈现一种“过满”的状态,殊不知有虚才有实,有柔才有刚。对技术的极致追求是好事,但是将技化于艺则是更上乘与高级的技术体现。因此,每一个细节的极致“满”,会显得基本功组合过于杂技化,尤其是技术与技术之间的衔接过于生硬与直白,不仅缺乏情感线的引领,有的甚至连情感都丝毫不见。因此,在目前的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尝试从一年级就引导学生找寻每一组合的情感特性所在,以情感为线进行引领教学。基训课程的组合训练和功能训练为“实”,以情感线索进行重新结构与处理为“虚”,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渗透在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之中。

(三)生命性的肢体意象

中国古典舞基训尽管侧重于肢体功能性的展示,但是仍属于舞蹈艺术,不可脱离艺术的特质,其始终强调生命性,舞蹈艺术的媒介更是活生生的生命体。因此,在舞蹈艺术中,以人为介,更能凸显生命性特点。在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中,即与生命肢体打交道的过程,是感知生命、体悟生命,从而表现生命的过程。在“技”中找寻生命,生命能够反哺“技”的灵魂与深度。例如,在节奏方面,找寻天地共同的节奏是生命性的特质之一。实际上,在其他方面亦是同理。在形态层面,中国古典舞基训与天地“圆”的形态一致,重视肢体各部分的协调平衡。在精神层面,中国古典舞基训以有限求无限,更是生命精神的表现。在情感层面,中国古典舞基训通过对肢体的支配,寻求创造的过程与经验,体悟生命的活力等等。

中国古典舞有“眼随手走”这一理念。虽然学生往往知道这一方法,遵循这一理念,但其依旧会暴露两方面问题。第一,学生的视线往往只停留在手指处,导致整个人处于紧缩状态,并不“美”,或者说没有到达该学生应有的舒展状态。第二,眼神与手指的结合并没有营造出意象空间,眼神是眼神,手是手,二者并没有产生联系,学生未能将心中的意念展现出来,没有产生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效果。这些都是常见问题,并且都是由于没有体会到中国古典舞基训生命性这一特质而产生的。但经过充分理解,并不断实践之后,大多数学生都会对基训产生新的理解,开始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基本功,并主动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及内在成因。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动作的准确性大大提高,还开始注意舞蹈在审美层面的表达,与此同时,其艺术修养也会显著提高。

三、结语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课程是中国古典舞学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媒介身体性这一特殊原因,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相较于传统课程模式更为复杂。近些年,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的构建在不断深入,并更加系统化、科学化。这一现象不仅支撑了该课程的发展,更是滋养了其他相关课程的完善。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的构建与发展最终是需要服务于舞台的。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中的“技与艺”关系始终在被思考、被权衡,其是舞蹈学科最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因此教师需要十分明确该课程的定位、功能。尽管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侧重于对肢体媒介的开发,以及对“技”的培养,但课堂中所产生的现象与问题,应引起教师的重视,教师应不断探寻其背后的内涵,以便于更好地开展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教学。不置可否的是,中国古典舞基本功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息息相关,并且与其他艺术领域相互影响和促进,因此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的教学需要不断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实操检验与经验总结,如此循环反复,教师才能更有效、更便捷地用有限的课堂时间与精力教授学生们受益终身的方法论与知识技能,提升教学效果,为舞蹈艺术培养更多高水平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正一,郜大琨,朱清渊.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创建发展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沈元敏.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王伟.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彭吉象.中国艺术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李泽厚.华夏美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9.

[6]吕静.论地方专业院校中国古典舞教学剧目建设[J].北京舞蹈学报,2015(6):65-69.

[7]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中国古典舞教学实践
中国古典舞的教学模式发展探究
中国古典舞的表现风格及把杆训练的独特性
中国古典舞创作中的情感表达探析
芭蕾基训对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形成的影响
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模式探究
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中如何体现禅境意韵研究
基于三维软件和云班课APP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