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声乐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改革探讨
2024-06-28韩慧李俊龙
韩慧 李俊龙
摘 要:高校声乐课程是创新元素融入教学的重要阵地。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高校声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论述高校声乐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改革的意义,提出高校声乐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改革策略,包括教育创新、教学模式创新,以此助力高校声乐课程教学质量提升。
关键词:声乐教学;创新;高校
注:本文系2022年延安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融合思政元素推进声乐教育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YDJG22—28)、2022年延安大学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课程思政的继续教育声乐教学改革与实践”(YDJY22—29)、2023年延安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声乐教学中不同环境演唱的教学方式探索”(YCX2023072)研究成果。
一、高校声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校声乐课程常见于高校音乐类专业,比如音乐学、音乐表演等专业,这些专业对于声乐课程的要求较高,所以往往侧重于技术方面的教学。对于课程本身来说,声乐课程是一门灵活开放的课程,学生可以在学习声乐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了解声乐作品的底蕴、提高声乐演唱技巧、拔高精神境界、拓宽文化视野,教师也可以在声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提升自身艺术修养。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声乐教学还缺少灵活的教学方式,难以将声乐课的综合育人效果充分发挥出来,归根结底还是教学创新改革的积极性不够高。
(一)宏观角度
近年来,声乐课程在我国发展速度较快,但教学模式的创新仍然跟不上声乐教学的发展速度。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我国的声乐课程教学发展迅速,许多设有声乐课程的高校已经培养出众多声乐教育家和歌唱家。受声乐课程教学大纲的影响,一些高校更侧重声乐技术方面的教学,虽然这也使我国声乐课程教学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过于循规蹈矩难以为声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动力,因此有必要及时转变这样的观念[1]。为了使声乐课程教学模式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需要在大纲要求范围内进行灵活调整,以提升教学模式的发展活力。
(二)微观角度
1.学生层面
因为每一位学生的性格和学习能力有所不同,所以学生们学习声乐课程的积极性和效果有所差别[2]。价值观是引导学生们提升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声乐课程中融入理论文化内容可以引导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但是对于一部分学习积极性比较差的学生,如果不能有效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便会导致不同学生之间的学习效果差距越来越大。在这一点上,声乐教师需要对每一个学生给予适当关注,并探索适合的教学方式,以促进不同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学过程
部分高校声乐课程的教学过程相对单一,往往是教师指导学生开完嗓后,引导学生演唱声乐作品。这种教学过程缺乏足够的丰富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可能就会被削弱。学习声乐课程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坚持,如果学生对声乐课程没有兴趣或者缺乏动力,那么教学效果可能会受到影响。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因素也是重要一环。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心理活动。声乐课程的学习涉及很多生理和心理因素,如呼吸、发声、共鸣等,教师如果缺乏对学生生理和心理状态的关注,就有可能会影响到教学效果。除此之外,在教学评价和反馈上,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评价和反馈,以便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存在的问题,但是部分高校的声乐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评价和反馈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3.音乐活动
音乐活动是高校声乐教育重要的一环,高校音乐活动属于一种声乐教育活动,它以音乐为媒介为学生进行多方面的美育。这种活动可以为学生们带来很多积极的影响,可以陶冶学生们的情操,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他们的审美观。而且丰富的活动对学生的专业技术、艺术思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
在开设声乐课程的高校中,教师往往会定期组织与音乐相关的专业技能比赛,但是这些比赛仍以技术为重要考核指标,导致比赛活动的侧重点较为单一,难以充分发挥育人效果。
在音乐专业领域,一些有条件的高校会定期开展与音乐相关的讲座,但是在讲座的质量把控方面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这可能会导致学生对讲座的接受程度存在差异。低质量的讲座可能会影响学生们对于音乐艺术的认识,或者其他方面认知上的偏差,这不利于声乐课程的顺利开展。高质量的音乐讲座往往有教化育人的作用,所以高校在组织音乐讲座时,需要注意把控质量。
二、高校声乐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改革意义
(一)对教学主客体的作用
声乐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可以对教学的主客体带来不同的积极影响。在声乐课程教学当中,教师与学生分别为主体和客体,声乐课程教学创新的效果对于主客体之间有不同的影响。
首先,高校声乐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可以提高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学灵活性,以便快速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其次,高校声乐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可以促进教师对新的教学模式的思考,为教学模式的创新提出宝贵的建议,这样能够让声乐课程教学创新改革有一个良性的循环发展。最后,声乐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对于学生这一教学客体也有着积极的影响。学生往往会主动尝试新的声乐学习方式,这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此同时,创新的声乐课程教学模式能够多方位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对教学模式的影响
声乐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对于教学模式的影响是直接的,其能够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性改变,以更好地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3]。同时,声乐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也可以给其他学科教学模式提供创新灵感和方案,推动教育事业的整体性发展。此外,声乐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对教学模式产生的影响也体现在教学理念上。在过去,声乐课程的教学主要强调技巧方面的训练,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和创新能力。这种教学理念的变化使声乐课程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高校声乐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改革策略
(一)教育创新
教育创新是指在教育领域引入新的理念、方法和技术,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的过程。它涉及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反思和改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和学生是教育创新及教育发展中的主体,他们都有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而使学生和教师步入科学创新和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才是打破教育壁垒、突破教育创新瓶颈的有效措施,这也是教育与时俱进的应有之义。
1.创新教育思想
声乐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加快这个过程,就需要教师发挥创新思维,为教学模式的改革做出贡献[4]。教师是教育事业中的人才资源,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主体,也是教育创新的引领者。而要发挥声乐教师的教育创新思维,高校就得先重视起来。首先,可以定期组织声乐教师就声乐课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馈和交流,共同探讨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5]。其次,高校需要提升声乐教师的综合素养。从声乐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改革的角度来说,教师综合素养越高,对于声乐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也就越有利。
2.引入创新教育技术
在国外,许多学生在学习声乐课程时都会接触到很多电子设备,如手机、电脑、电子乐器等,而且还能灵活运用,但是在中国高校的音乐教育中,除了电子音乐制作等相关专业会用到这些设备,其他的课程如声乐、钢琴等对这些设备的应用则较少,并且运用起来缺乏一定的灵活性。近几年,一些教师会在线上利用电子设备进行教学,但是在线下教学时,如何利用好这些电子设备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在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的声乐课程教学中,教师会让学生提前用电脑或者手机将自己的声乐作品进行录音,之后在课堂上让学生分析录音文件中声音出现的问题,然后可引导学生之间进行探讨,之后教师再根据具体问题带领学生进行发声训练。学生在发声训练后的实际歌唱环节中还会进行清唱、麦克风演唱、电容麦克风录音等歌唱方式的训练。这样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听自己声音存在的问题,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这些电子设备的运用能力,以便适应更多样的演唱环境,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我国高校可尝试引入这样的创新教育技术,提升声乐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模式创新
在我国高校,声乐课程已经具有多种教学模式,比如网络教学模式、人格发展教学模式等都取得了不错的实际应用效果。基于创新的声乐课程实践性、艺术性的特点,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出发,这里主要讨论两种教学模式。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声乐课程教学模式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声乐课程教学模式强调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在声乐课程教学中,理论知识是基础,它为学生提供了声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声乐的本质,掌握正确的发声技巧,从而为后续的实践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声乐课程教学中,其中的理论可以是音乐史理论,也可以是歌唱语言理论等等。
比如,在讲解音乐史理论时,教师可以讲解历史中的著名音乐家,宣扬其精神价值,然后再结合思想文化内容让学生在了解音乐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丰富思想,提高精神内涵。还可以依据红色景点,结合历史及红色歌曲进行现场教学,比如在延安的鲁艺旧址,冼星海曾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对此,学生可以先了解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的历程,感受真实的历史氛围,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这一歌曲。这样学生既能够铭记红色历史,又能学习到声乐技术,同时也能丰富其精神世界。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声乐教学模式是一种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强调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无疑为声乐课程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2.分类指导的声乐课程教学模式
分类指导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将能力相近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然后分别对不同小组进行指导教学。在课堂上,高校声乐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层次将其划分到不同的小组中,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对声乐课程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同时在互相帮助中实现对声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6]。在声乐课程中,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声乐能力将其划分成不同小组,使其在小组中根据课程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比如,在进行发声训练时,学生可在小组内讨论与将要发声的音相关的声乐理论、发声位置、气息量等,然后教师可对学生组内讨论的问题进行指导。在发声阶段结束后,小组可进行作品的演唱,此时小组内的学生可以针对不同演唱作品的内容进行交流,每一个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的文化理论内容,使其产生新的收获。
四、结语
本文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高校声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论述高校声乐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改革意义,包括对教学主客体的作用、对教学模式的影响,提出高校声乐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改革策略,包括教育创新、教学模式创新。声乐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需要教师在理论层面上集思广益,在实践层面上踏实努力。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是值得去思考和剖析的,同时还需要引导和激发教师的教育创新思维和能力,使其为课程创新、教学创新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样才能使声乐课程教学在发展过程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参考文献:
[1]胡珊珊.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J].戏剧之家,2022(35):90-92.
[2]李丽丹.新时代高校声乐教学的发展和创新探索[J].绥化学院学报,2023(2):127-129.
[3]牛艺添.创新教育视域下的高校声乐教学[J].当代音乐,2022(4):39-41.
[4]郑琪.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改革探讨[J].艺术评鉴,2021(18):86-88.
[5]肖剑.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0(27):132-133.
[6]金英淑.论我国高校声乐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与策略[J].音乐生活,2021(3):60-62.
作者简介:
韩慧,硕士,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声乐演唱与教学、中国传统音乐。
李俊龙,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声乐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