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音乐空间意识的音乐教学策略探究

2024-06-28李剑楠马国蕊

大观 2024年4期
关键词:音乐教学

李剑楠 马国蕊

摘 要:从音乐空间意识的本质来看,音乐空间既包括音乐艺术活动本身,又包括音乐艺术活动所使用的具体媒介以及艺术活动身处的环境与场所。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发展学生的音乐空间意识,让学生意识到音乐中的空间元素,并引导学生将音乐空间意识应用到音乐艺术实践中,能够切实提高学生对音乐结构的敏感度与对音乐空间属性的理解,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音乐空间意识;教学;音乐

注: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音乐空间意识培养的实践路径研究”(2302082)研究成果。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一段音乐往往有着自己独特的时空系统,能够综合音乐中的多种要素,在时间中展示空间,通过音乐内容的跌宕起伏、多层音乐的结构组合构建形成一个高度结构化的“音乐空间”,同时也在听众心灵中构建起一个空间[1]。学校在基于音乐空间意识开展教学时,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感知多维度、多视角的音乐空间,让学生探索音乐作品中的深层结构、形态关系和动态变化,感知音乐的空间属性,并引导学生尝试将音乐空间意识运用到音乐艺术创作的实践之中,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一、音乐教学培养学生音乐空间意识的意义

(一)深化学生音乐艺术理解力

音乐的空间属性贯穿音乐学习、运用与创作的全过程。在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音乐的空间属性,从学习者、欣赏者、演奏者等不同的视角引导学生去分析音乐的空间性特征,明晰其空间属性的存在形式[2],运用音乐空间意识去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明确音符的组合、乐曲发展的脉络、表情符号等在音乐艺术展现的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空间,能够引导学生感悟音乐的深层美感,感知音乐的结构美,有助于深化学生对音乐的艺术理解力。

(二)提高学生音乐艺术创作力

空间概念在音乐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音乐作品构成中的各种音响元素共同构建了音乐本体的空间性,如多声部以音高为标准的纵向层次结构、旋律与节奏对应的横向疏密结构等。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音乐空间意识,能够系统提升学生对音乐空间关系的敏感度、对音乐结构与空间细节的把握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捕捉音乐的细节与动态,并在音乐艺术创作实践中进行运用,发展学生的音乐艺术创作力与表现力。

(三)提高音乐专业的跨学科性

从音乐的空间属性进行分析,基于音乐空间意识开展音乐教学,能够将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更好地联系到一起。“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句话就形象地阐述了音乐与建筑在空间属性上的密切联系。在培养学生音乐空间意识的过程中,通过挖掘建筑、绘画等领域的空间属性与音乐空间属性之间的关系,探讨各学科与音乐空间属性的关系与相互影响,能够提高音乐专业的跨学科属性,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二、基于音乐空间意识的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音乐空间意识教学缺乏跨学科的维度

音乐的空间性以抽象的意识形态为主要的存在意识,其表现形式为音乐在演奏者与欣赏者意识中生成的音乐心理空间,以及音乐本身各音响要素组成的结构空间等。在基于音乐空间意识开展音乐教学时,部分教师习惯于直接从理论角度为学生讲解音乐的空间属性,通过倾听音乐旋律、观看与分析乐谱等途径让学生意识到音乐的空间属性,发展学生的音乐空间意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了从跨学科教学的维度出发,结合其他领域的空间属性为学生讲解音乐空间属性的教学方法。这导致音乐空间意识教学难以凸显出音乐的空间属性,学生难以通过理论学习深入了解音乐空间抽象、唯心的属性,影响其音乐空间意识的发展。

(二)音乐空间意识教学没有与技术相结合

音乐教学往往具有较强的感性特征,在开展教学时,主要运用口传心授教学法,通过为学生进行示范与讲解,将间接经验传授给学生。在发展学生的音乐空间意识时,教师也习惯于通过示范与讲解的形式,引导学生感知音乐的空间属性,感知音乐的深层结构。在整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往往缺乏创新,对于音乐在3D音频、VR、AR等现代技术领域的应用缺乏足够的关注,没有做到将音乐空间理论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音乐空间的感知与体验,影响了学生音乐空间意识的发展。

(三)音乐创作实践缺乏音乐空间意识运用

基于音乐空间意识开展音乐教学,教师应当重视音乐创作实践,在音乐创作实践中融入音乐中的空间属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讨以音乐空间意识提升音乐艺术表现力的方法与路径。然而,在实际开展音乐创作实践教学时,教师往往将教学重点放在对音乐技法形成规律的掌握、对音乐创作基础知识的教学以及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上,在音乐创作实践过程中忽视对音乐空间意识的运用与教学,导致学生难以通过音乐创作实践深度理解音乐的空间属性。

三、基于音乐空间意识的音乐教学策略

(一)整合音乐教学资源,丰富音乐空间意识教学内容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空间意识,教师首先需要围绕音乐空间意识进行音乐教学资源的挖掘与整合,通过挖掘音乐教材中音乐的空间属性、围绕音乐空间意识梳理与整合互联网教学资源、整合音乐器材资源、整合音乐空间跨学科资源等,为基于音乐空间意识的音乐教学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实现对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促进学生音乐空间意识的发展。

例如,在整合基于音乐空间意识的跨学科教学资源时,首先,教师系统梳理音乐的空间属性特征,明确音乐本身在演奏时在欣赏者与演奏者之间形成的心理空间、音乐本体结构所形成的空间性、音乐声景观所形成的空间性,以及音乐在演奏过程中通过与周围环境进行共鸣、回响等形成的物理空间属性。在明确音乐空间属性的基础上,分析音乐空间属性与其他领域空间属性之间的联系,如建筑空间与音乐空间、音乐空间与物理空间等,尝试分析跨学科的空间属性之间的对应关系,明确建筑中能够将墙当作分割空间的音符,建筑中墙与墙的空间与音符与音符间的空间表现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再如物理空间与音乐空间,音乐演奏过程中音乐的回声、共鸣等形成的空旷或压抑等的心理空间与周围环境的物理空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系统整合音乐空间意识教学资源,以此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促进学生音乐空间意识的发展。

(二)链接学科空间属性,跨学科解析音乐的空间属性

空间因呈现状态和位置而得以被感知,并且在多个学科领域得到了体现。从空间属性的角度对音乐进行分析与教学,在实际开展教学时,教师可以将音乐空间与其他学科领域的空间结合起来,从空间的角度解析音乐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探讨其在空间角度的相互影响,引导学生在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感知音乐的空间属性,形成音乐空间意识。

例如,教师在音乐课堂上结合建筑,对音乐的空间属性进行分析与探究。在开展教学时,首先为学生解析“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这句话,从空间的角度解读建筑与音乐,明确:建筑最基本的艺术语言就是空间组合,其空间属性主要表现在纹理、尺度、色彩等象征手法的组合中,能够通过空间组合构建出音乐般的空间体系;而音乐通过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各种音响元素的组合,能够以抽象的意识形态构建形成音乐空间,展现其空间属性。其次,对建筑与音乐之间的异同进行分析,明确建筑与音乐属于异质同构的关系。从时空角度分析二者的异质性,建筑属于典型的空间艺术,利用空间组合的方式展示其艺术美感,而音乐是在时间中形成与展开的艺术,音乐空间以抽象的意识形态为主要的存在形式。但同时,二者在结构上具有同构性,音乐作品中各类音响元素的组合、作为音乐书面文本的乐谱等,都赋予了音乐空间属性。最后,教师从空间属性的视角出发,对音乐史上由建筑形态转化为音乐创作的案例进行讲解,如希纳基斯的飞利浦展馆与音乐作品《转移》。又如,作曲家黄若基于“维度主义”创作理念,将音乐创作与建筑布局、音乐与空间的互动关系等联系起来,形成的多部音乐作品等。通过这些案例,可以让学生结合建筑的空间属性深入理解音乐的空间属性,发展学生的音乐空间意识[3]。

(三)注重音乐作品讲解,多维解读音乐作品空间属性

为了系统地引导学生建构音乐的空间概念,形成音乐空间意识,教师需要以音乐作品为例,通过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与解读,剖析音乐作品的空间属性,引导学生感知音乐的空间性特征,从音乐演奏效果、音乐作品本体、音乐声景观等维度分析音乐的空间属性,引导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音乐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例如,音乐作品本体结构具有空间属性,主要表现为作品构成中的各种音响元素的组合所形成的空间性。在对这部分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案例——罗奇伯格的《第二弦乐四重奏》进行展示与讲解,深入剖析《第二弦乐四重奏》的节奏、节拍、速度、小节、乐句、乐段等,首先明确该作品的时间属性,然后对该作品的空间原型进行分析,明确:《第二弦乐四重奏》取消了节拍标记,采用纵向上彼此错开的小节线等,综合利用音符、和弦、三和弦、和声、织体等作为音乐的空间原型。从音乐的节奏进行分析,通过为学生展示,引导学生进行倾听与思考,让学生感受到该作品的空间化特征。

在对音乐的心理空间进行教学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音乐的心理空间是指欣赏者在感受音乐整体所展示的运动时,在意识中建构的一种想象空间。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一音乐空间概念,教师以德彪西的音诗画作品《月光》为例,以音乐鉴赏为主要教学形式,注重为学生营造多维度、多视角的音乐空间,辅助学生进行音乐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月光》中不稳定的音乐节奏感、大量不协和音程的使用、起伏高低不整的主副旋律、分布不均衡的演奏力量。在学生进行鉴赏的过程中,教师结合音乐为学生进行情境创设与展示,让学生知道《月光》中各种强烈节奏旋律的设计是为了放飞欣赏者的想象空间,然后引导学生伴随着《月光》的音乐在意识中构建想象空间。首先感知音乐初阶段柔和的空间意象,暮色降临,若有若无的音乐旋律开始响起,欣赏者也伴随着旋律沉静了下去。伴随着音乐最大力度的主和弦以八度空荡的和声进行演奏,再加上一系列和弦快速涌动,欣赏者意识中月光突破暮色,洒落在大地上。随后,音乐旋律转而进入高声部,展现出轻声幽怨的氛围。在学生进行音乐鉴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知音乐旋律所产生的空间感,以及音乐声景观的空间性特征,促进学生音乐空间意识的发展。

(四)引导学生实践创作,提升学生音乐艺术表现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空间意识,其目标在于深化学生对音乐作为听觉空间艺术的认知,并引导学生明确音乐中的空间元素如何与其结构、形式和表现力相互关联,最终提高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音乐空间意识进行音乐创作,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表现力。

例如,在旋律写作课上,教师引导学生自行确定创作音乐旋律的动机,并基于动机进行延伸、分析与结构,通过音乐创作,将原本短小、凝练的动机发展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旋律片段。在进行旋律写作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引导学生保持对音乐结构的敏感度,把握音乐旋律的时间性与空间性,整合动机与其他音乐元素,有意识、有组织地解构乐句、乐段、旋律,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旋律。在进行旋律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自身对音乐元素的了解程度,对学生进行分析与指导,降低学生音乐创作的难度,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创作深入理解音乐的空间属性,明确音乐本体结构的空间功能,促进学生自身音乐空间意识的发展。

四、结语

基于音乐空间意识开展音乐教学,引导学生感知与理解音乐本身结构、音乐演奏中的空间属性,让学生从不同维度学习与感知音乐空间,能够提升学生对音乐空间、音乐结构的敏感度,促进学生自身音乐素养的发展。在实际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音乐空间意识的培养,以音乐空间意识引导学生把握音乐作品中的深层结构、形态关系与动态变化,在实践创作中提高学生对音乐空间关系的敏感度,培养具有良好音乐感知力与创作力的应用型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健.论音乐的“空间”问题[J].音乐研究,2023(2):111-117.

[2]林斐,汪长亮.论音乐的空间性[J].艺术科技,2019(3):142.

[3]张瑞英,孙胜男,卓梦娇.凝固的音乐与流动的建筑[J].现代物业(中旬刊),2020(7):20-21.

猜你喜欢

音乐教学
奇妙的“自然音乐”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如何让高中生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音乐从哪里来?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音乐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初中50米迎面接力跑教学心得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