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维也纳乐派对20世纪西方音乐的影响

2024-06-28韩胜楠

大观 2024年4期
关键词:贝尔格乐派勋伯格

韩胜楠

摘 要:新维也纳乐派是国际音乐发展史上极具特色的现代流派,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其音乐主义具有曲折性的特征,对20世纪的西方音乐产生了极大影响,在整个西方音乐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基于此,以新维也纳乐派与20世纪西方音乐为背景,简要分析新维也纳乐派的发展背景,进一步探讨20世纪的西方音乐风格,围绕新维也纳乐派对20世纪西方音乐的影响展开深入探究,发现在20世纪的西方音乐史中,该流派发挥着空前绝后的作用,为音乐创作提供了灵感源泉,为现代电子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关键词:新维也纳乐派;20世纪;西方音乐;音乐风格

自19世纪末西方晚期浪漫主义音乐不断发展以来,20世纪的音乐家们在音乐创作、音乐演奏等方面展开了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探索,特别是新维也纳乐派的出现,为西方音乐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充足动力,使西方音乐在旋律、和声、内容与题材等方面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为西方音乐史的发展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早在18世纪末,西方就已经出现了以莫扎特、海顿等音乐家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随着音乐的发展与文化的变迁,20世纪的新维也纳乐派无论是在音乐风格,还是在节奏旋律方面均得到了持续的创新,对当时的西方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便是在现代音乐制作中,新维也纳乐派所发挥的作用与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不仅为西方音乐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更具风格的音乐元素,还突出了西方音乐的风格特征。

一、新维也纳乐派概述及发展背景

新维也纳乐派(The New Viennese School)是西方现代表现主义音乐学派,于20世纪在维也纳起源并发展,亦称十二音体系乐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奥地利著名作曲家阿诺尔德·勋伯格以及他的两名弟子阿尔本·贝尔格和安东·韦伯恩凭借他们对音乐发展的独特理解,与其他追随者们共同发展了该理论,并认为音乐是人类情感与内心活动的主要表现,例如紧张、孤独、绝望等,在音乐创作上具有夸张、创新等基本特征[1]。之所以称他们为新维也纳乐派,是因为勋伯格和他的两个学生都出生于维也纳,并且对20世纪的西方音乐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20—1925年,勋伯格凭借自身的艺术造诣与独特的音乐见解,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作曲技法,即十二音体系,并对当时西方音乐的大小调体提出了挑战。

纵观新维也纳乐派的音乐发展历程,大概是从1900年起,闻名欧洲的清唱剧《古雷之歌》被勋伯格提上创作日程,也正是该作品的出现,奠定了他在音乐界的地位。勋伯格受邀到柏林斯特恩音乐学院任教后,他结合任教期间发生的事件,创作出了《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三年后,勋伯格荣归故里,回到自己的家乡维也纳,并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先后创作了《钢琴曲三首》《和声学教程》《月迷彼埃罗》等著名的音乐作品。1923年,《小夜曲》问世,勋伯格首次推出十二音作曲技法,在保留传统革命性技法的基础上,使传统曲式得到了很好的推广与普及,并利用自身的音乐艺术造诣创新了音乐风格,带给世人又一次冲击。

二、20世纪的西方音乐风格

(一)旋律方面

从20世纪西方音乐的旋律来看,声乐、乐曲以及音乐作品本身的旋律都极具特色,音程跳进跨度大,旋律主要在极端音域中集中体现,这使当时丰富的乐音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歌唱家的歌词表达并不受旋律的限制,而是可以借助歌词本身所要传递的情感,重点强调实际音高。以《月迷彼埃罗》为例,音乐家勋伯格凭借自身独特的音乐造诣,使该作品的声乐旋律发出类似“咏唱”的声音,但在此之前,西方音乐并无“咏唱”这一声乐表现形式的存在,这无疑是当时音乐旋律创作的一大创新,为当时的音乐赋予了全新的生命与活力[2]。

(二)和声方面

在以新维也纳乐派为代表的20世纪西方音乐中,音乐和声与以往相比并不和谐,这样不和谐的音程被广泛应用在20世纪的音乐创作领域。和声通常涉及不同声部在音乐中的组合和相互关系,特别是在无调性音乐作品中,协和音程与不协和音程之间的区别在理论上不再存在。正是在这样的规则中,所有的和声均可以得到巧妙的运用,这也是当时的音乐作曲家们频繁使用不协和音程的主要原因。除了最基础的三度结合之外,还有二度、四度、五度结合等多种形式。从勋伯格的音乐思维来看,以上的和声运用方法被统称为“不协和音的解放”,改变了传统音乐和声的表现形式。

(三)节奏方面

在音乐创作过程中,20世纪的作曲家普遍沿用传统节拍单位,但其中难免暴露出许多非对称与不规则的乐句和小节。20世纪初期,在新维也纳乐派的引导下,作曲家们尝试将节奏从小节线中释放出来,例如以前他们主要从自然风光、乡村舞曲中获得灵感,而后来开始从高速发展的城市中获得灵感,例如工厂中机械运转的声音等等。这类声音的节奏感更强,也更具现代气息。

三、新维也纳乐派对20世纪西方音乐的影响

阿诺尔德·勋伯格出生于1874年,被公认为20世纪欧洲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他不仅完成了德奥19世纪末浪漫主义音乐传统的传承与弘扬,还形成了音乐史上的表现主义风格,确定了以十二音序列作曲体系为主的音乐风格。同时,作为当时社会教育家,勋伯格引导学生在遵循传统的前提下,勇于探索,进而在创作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思路。其中贝尔格、韦伯恩是勋伯格最具影响力的学生代表,三人组织创建的新维也纳乐派,为19世纪与20世纪的音乐革新发展搭建了桥梁。

随着时间的推移,勋伯格的音乐风格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例如在1913年《古列之歌》的首演中,勋伯格在面临长时间的质疑后受到当时维也纳听众的热烈欢迎,观众在接受音乐的洗礼后希望作曲家上台,但此时的勋伯格也只是向指挥和乐队挥手致谢[3]。他认为虽然受到争议和质疑,但只要坚持创新,就能使音乐本身焕发出耀眼夺目的光彩,比如在建立十二音序列作曲体系时,他应用了十二音方法,适时摒除了传统的音乐规则与表达手段,即便受众在短时间内不能接受,该方法依旧打开了对十二个音级进行组合使用的新途径,为音乐表现及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从某种程度来看,勋伯格运用该方法为传统音乐的发展找到了突破口,为20世纪后各式各样新音乐的出现提供了契机。

以勋伯格为代表的新维也纳乐派,使20世纪西方音乐的创作风格更加崇尚音乐和自我,为音乐艺术的发展注入许多新的元素。此外,新维也纳乐派更加注重音乐作品本身的旋律性与抒情性,且音乐风格构成极为复杂,使音乐曲式、节奏、织体等多种因素得到充分发挥。该乐派的伟大不单单体现在音乐创作本身,还体现在对西方音乐发展的深远影响。

阿尔本·贝尔格作为勋伯格的优秀学生代表,也是新维也纳乐派的代表人物。早在1904年追随勋伯格学习之前,贝尔格就已经创作了约70首音乐作品,但这些音乐都是千篇一律的,缺乏一定的新意,更多是对19世纪晚期浪漫主义中习惯语言的重复[4]。而在遇到勋伯格后,贝尔格所创作的作品初步呈现出专属自己的特点,从作品第4号开始,他便在勋伯格的指导下,应用无调性语言进行音乐创作,再后来融入了十二音体系,并与晚期浪漫主义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作为新乐派的主要成员之一,贝尔格所做出的贡献便是总结勋伯格的创作风格,通过作曲方法、情感表现等要素的有机结合,使抽象的音乐语言更加具体化,有助于人类感情的抒发,让人们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体会到艺术本身的魅力与感染力。

贝尔格的听众与勋伯格、韦伯恩相比更多,《沃采克》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于1925年首次在柏林国家歌剧院演出,受到了听众的广泛认可。也正是这次演出的成功,使贝尔格从以往默默无闻的作曲家,变成家喻户晓的作曲家。1929年,贝尔格着手创作歌剧《露露》,但在该作品配器即将完成时,他所宠爱的女孩格罗皮厄斯因病去世,他为了纪念她便停止了《露露》的创作,然后开始全力以赴地创作《小提琴协奏曲》,整个创作仅仅用了6周的时间,其中的情感丰富且细腻,易于被世人理解,因此被视为20世纪极具影响力的小提琴协奏曲之一。

从贝尔格的音乐风格来看,他强调音乐创作与浪漫主义的协调并进,主要运用现代创作方法,但旋律以调性音乐旋律为主,传承了德奥音乐传统的风格,使原本单调的音乐作品更加抒情浪漫。这样的音乐作品既具有音乐的统一性,又展现了现代作曲技巧的风格,使音乐创作中的调性关系得到了很好的处理。这也是贝尔格成功的原因之一。

安东·韦伯恩作为勋伯格的另一位高足,其音乐作品中蕴含丰富的古典主义因素,属于典型的不含浪漫主义的无调性[5]。不同于贝尔格的是,韦伯恩虽然也将勋伯格的作曲技巧、方法作为基础,但从20世纪西方音乐发展的情况来看,韦伯恩的音乐创作更具先锋性,更加侧重于未来发展,充分运用了勋伯格的作曲规则,整体风格更加理性化。也正因如此,他所创作的作品更加主观和抽象,其中有着更多的实验性特征。韦伯恩的音乐可以用简练来形容,不仅作品篇幅短,而且衍生出高度浓缩的音乐语言,这些可以在《五首管弦乐曲》中得到更深层次的体现。不可否认的是,虽然这首乐曲的整体篇幅偏小,但结构完整,内涵丰富,如同音乐界的精辟格言。韦伯恩一生所创作的作品并不多,共计31首,其中包括声乐曲17首、器乐曲14首,在世时也并不闻名,全部录音加起来不超出3小时。虽然他生前默默无闻,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逐渐被世人了解和赏识,他的作品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对很多新生作曲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例如,布列兹、施托克豪森等新生作曲家在欣赏他的作品后得到了全新的启发,参照他的特殊创作手法与风格,创作出了更多贴近西方文化的作品,极大程度上推动了当时法国、意大利等多个国家的音乐发展。1957年,韦伯恩的所有作品被录音。1962年,成立了以韦伯恩命名的国际音乐协会。当时的许多音乐家将其视为标杆,甚至有人称20世纪50年代是“韦伯恩以后的时代”。

勋伯格与贝尔格、韦伯恩既是师生关系,又是很好的朋友。他们在音乐领域有着相同的爱好,彼此惺惺相惜。三人的音乐创作脱离了当时的德国音乐主义,最终形成了独立存在且具有专属风格的奥地利音乐,他们被后人称为20世纪音乐领域的“三大巨匠”。需要关注的是,在十二音作品中,他们均为创造者,但是勋伯格的风格特点更加突出,其余二者则是以老师的研究成果为出发点,向不同的方向延伸和推进。韦伯恩对十二音的应用更加严谨规范,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庄重和壮观;而贝尔格有着很大的不同,他根据自身的理解,赋予了作品更多的自由,让人们在欣赏时更加轻松愉悦[6]。

三人对新维也纳乐派所做出的贡献都是巨大的,其中勋伯格被公认为承上启下的核心人物,其余二者则根据自身对音乐的理解对十二音理论进行了完善,为传统的序列作曲手法增添了更多表现力,使十二音体系发展空间得到有效拓展。新维也纳乐派的不断发展也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音乐大革命树立了里程碑,推动了当时的西方音乐的发展。

四、结语

进入21世纪后,西方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勋伯格所创建的新维也纳乐派对当时的西方音乐具有巨大的影响,使西方音乐在创作风格、技巧等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以十二音理论为基础所创作的音乐作品更具风格性,让许多年轻作曲家在追求新技法、新语言的同时,持续增长自我意识,学会利用切身体会去表现音乐,为现代主义音乐的诞生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珂.新维也纳乐派序列设计中截段材料的比较研究[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22(2):178-192,5.

[2]李小诺,白心玉.19世纪以来西方音乐表演能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述评[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23(5):99-104.

[3]杨群.近二十年来西方音乐研究新景象[J].艺术家,2023(7):62-64.

[4]周泰石,房俊.维也纳音乐之旅[J].群众,2023(4):67-68.

[5]红柳.携手欧美作家 拓宽交流平台:“2022维也纳文学对话”国际研讨会召开[J].华文文学,2022(6):129.

[6]黄岑.二十世纪以来西方音乐表演理论概述[J].中国文艺家,2022(10):24-26.

猜你喜欢

贝尔格乐派勋伯格
中国乐派形成的思想传统中儒道释的特殊阐发与贡献
贝尔格《钢琴奏鸣曲》(op.1)结构组织分析
“长安乐派”不甘寂静
种族身份、道德主体与救赎的哲学意义
——评《勋伯格与救赎》①
勋伯格多变创作风格之探析
阿尔班·贝尔格《为独唱和钢琴所作的七首早期歌曲》技法风格探析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形成、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勋伯格:伟大的音乐革新者
梦呓——贝尔格艺术歌曲(Op.2)调性与无调性“一体化”创作技法解密
贝尔格歌剧《露露》在国内的研究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