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思政一体化视阈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24-06-27蔡成兵
摘 要 推进语文学科思政一体化,可以将教材作为向导,用以拟定学科思政目标,同时在保有语文课“语文味”的基础上,通过“语文”的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渗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尝试将新闻作为探索语文学科思政的桥梁,在课堂上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成为具有高尚道德修养的社会公民。
关键词 学科思政一体化;语文教学;实践活动
作者简介 蔡成兵,浙江省杭州第十四中学教育集团艮山中学校长、书记,高级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一文中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科目之一,不仅承载着语言文字的传授与文化的传承责任,更有着独特的育人功能。文学作品中蕴含的道德观念、历史人物的崇高品质以及经典诗文的哲理思考,都是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此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要实现这一目标,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还要以教材为导向拟定学科思政目标,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语文课堂中融入思政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一、语文学科思政一体化的实践探索
在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找到渗透思政教育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资源,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同时也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实现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品格塑造和能力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浙江省杭州第十四中学教育集团艮山中学语文教研组从以下四个层面进行了学科思政一体化的实践与探索。
(一)以教材为导向,拟定学科思政目标
一是单元导语蕴目标。每个单元开头的“单元导语”以及结尾的“单元研习任务”,都为教师指明了本单元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其中也蕴含了语文学科的“思政目标”。以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为例,本单元的课文篇目为先秦诸子的经典文章,“单元导语”中给出了明确指示:“要注意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单元研习任务”也明确提出了任务要求:“梳理本单元各篇课文所讲的立身处世的道理,并思考它们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展开讨论。”由此可见,教师应当以“立德树人、修身养性”为思政目标,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中阐释先贤思想,并将其对于社会人生的思考和理念渗透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其现实意义并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成长为具有高尚品德和崇高思想的公民。
二是教材资源彰目标。语文教材的内容丰富多彩,题材多样,其中的思政元素数不胜数。如,先贤经典彰显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哲理散文蕴含了深刻而独特的生命哲思;鲁迅杂文批判了国民的麻木与反动派的丑恶;革命文学洋溢着革命者的战斗激情和壮志豪情等。教师可以深挖教材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将其与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结合,促进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
(二)以“语文味”为工具,促进价值观渗透
语文与思政在课堂上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水乳交融的。“语文味”可以成为教师开展思政教育的工具,帮助教师更好地落实语文教学中的思政目标。以《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创设“传统与科技‘工匠精神颁奖典礼”的情境,让学生为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写颁奖词,并召开颁奖词讨论大会。学生在搜集和阅读人物资料的基础上,独立创作出符合人物精神特质的颁奖词,由小组成员互评修改,最终全组共同打磨出一份“最佳颁奖词”。学生在充满“语文味”的课堂里,通过阅读、写作、讨论等方式,自然而然接受了思政教育。在“搜集人物材料”的环节中,学生通过阅读大量资料,走进和了解人物心灵,从而更好地体会工匠精神的内涵;在“独立创作”的环节中,学生通过写作的方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将所思所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小组互评”的环节中,学生倾听同学的颁奖词,了解同伴对工匠精神的看法,并在讨论中更好地理解其价值,从而产生尊重劳动、追求卓越的情感。这样的语文课堂不需要教师的说教,就已经在学生心中埋下了一颗工匠精神的种子,学生不仅能深深体悟其重要内涵,还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努力践行。
(三)以新闻写作为桥梁,达成政治认同
新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写作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引入当下的时事热点新闻,以写促思,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最后以写作新闻评论的方式呈现教学成果。这就为语文的学科思政教学搭建了合适的桥梁。
一是用时政素材,强作文主题。在写作课堂上,教师可以选取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的社会热点,拟定作文题目,如科技进步、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以此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国家民族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教师可以选取孟晚舟顺利归国的事件,让学生以“国家力量与个人命运”为话题,探究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在写作中,学生既能看到个人的坚韧和不屈,又能看到国家的力量和担当,并且深刻认识到正是因为有强大的祖国作为后盾,孟晚舟才能够在异国他乡坚持下来,最终顺利回国、赢得自由。
二是采时政切点,凝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既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信仰,不仅要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凝聚和升华政治认同。在新闻事件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国家的强大,还能够体会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通过让学生进行评论与写作,能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并激励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和奋斗。
(四)以活动为载体,内化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一是课程实践,潜入人心。教师可以依据教材资源,组织学生参与“家乡文化调查”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社会发展。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家乡的独特魅力,还能够认识到家乡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可以借此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培养他们对祖国的深情。
二是主题活动,韵味课堂。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朗诵会、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将思政教育主题融入其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在准备和参与的过程中思考社会现象、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增强了自身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还能够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此外,充满语文韵味的校园文化也是语文学科“思政一体化”实践的助推剂。学校精心设计和布置校园的语文角,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语文学习环境。在这里,学生们可以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欣赏优美的诗词书法,参与主题讨论和创作活动,在书香氛围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
二、学科思政一体化的践行反思
学科思政一体化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其目的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学科之中,以实现对学生全面而深入的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
在学生层面,学科思政一体化的实施有助于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种价值观的确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有助于他们在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现出活力和创造力。
在教师层面,学科思政一体化的实践有助于推动教师专业成长。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政治素养,也加深了对教育事业的情感投入,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从而更好地适应学生成长和课程发展的要求。教师们在上好每堂课、开发好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思想深度、理论水平和针对性,同时也注重提升课堂的吸引力和有效性,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当前,学科思政一体化的实践中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例如,如何在学科教学与学业考试、高考等评价体系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评价和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如何重构教学内容、学情分析、任务设计、课程结构、教学目标和作业布置等关键教学环节。面对这些挑战,学校需要持续探索和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方法,确保学科思政一体化工作的有效推进,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积极贡献。
责任编辑︱乔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