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育并举”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探究

2024-06-26罗晓瑜

广西教育·B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五育并举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罗晓瑜,1981年生,本科,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摘 要:在高中思想政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从五育融合视角入手,探索“五育并举”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的深度融合:创设故事情境,强化学生的道德素养;开展问题导学,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引入媒体素材,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发布美学创意任务,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开展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等,从而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五育并举”;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11-0125-04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五育并举”的指导方针,要求“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五育并举”成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指导理念。在此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充分挖掘思政元素,探索“五育融合”的科学发展和有机渗透,设计与德智体美劳五育培养目标有机融合的思政课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效果。部编版思想政治必修3第六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主要介绍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师在本课教学设计中,可以向学生渗透“五育融合”培育思想,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创设故事情境,强化学生的道德素养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帮助学生明确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其教学模式及效果是影响学校德育实施效果的一个主要因素。典型的故事情境有助于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高中政治教师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如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德育要求,结合教育故事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通过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启发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思考,形成德育渗透效果,帮助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实践中实现全面发展。

在部编版思想政治必修3第六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教学设计中,笔者设计了“家乡人民与家乡制度的关联”“如何助力家乡团结与发展”这两个探究情境,让学生循着知识脉络准确地把握学习内容,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笔者出示故事情境:“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110年间,中国屡遭帝国主义侵略、欺凌,中国各族人民陷入被压迫、被奴役的境地。在国家四分五裂、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御外侮,为维护国家主权统一、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各民族进一步联合起来同仇敌忾,抗击侵略,保家卫国。”通过具体故事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学生思考并进行小结:我是广西人,国家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来,广西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坚持维护国家统一,建设稳固边疆,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基础和基本功能,是国家最高利益和各民族的共同利益、根本利益所在。我们生活在和平而幸福的时代,也要思考如何维护制度、助力家乡发展。如此设计教学内容,学生感同身受,牢固掌握知识,灵活地迁移运用所学的知识,认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制度自信。

二、开展问题导学,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

所谓问题导学就是启发学生质疑。在问题导学基础上,根据教与学的实际把握课文整体结构,结合系列问题进行课堂教学,其教学核心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出具体的问题。以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是带着问题进行自学,学生为了解决问题,需要熟读教材、精读材料,主动挖掘教材的知识内容并做好读书笔记,从而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分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有效的问题引导能启发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究。在部编版思想政治必修3第六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课的课堂设计中,笔者采用结合课程内容进行问题链设问的教学方式。首先,提出浅层次的引导问题。浅层次的引导问题是基于学生智力培养而设计的多层次引导问题,侧重于根据教材中的教学要点,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问题,可以提升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关注度,促使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深度探究。如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个制度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请列举我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一些地区”等问题,借助这些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思考和理解。

其次,提出探究问题。在探究问题的带动下,学生主动思考课程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尝试在对比分析中形成辩证认识,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内化和整体感知。在学生对课程知识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思考。例如,笔者设计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我国的多民族特点有何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如何保障少数民族的权益?”“在国际上,有没有其他国家实施了类似的制度?如果有,请举例说明”“我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其他国家实施类似制度有何异同?成效如何?”等问题。借助这些问题,学生体会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进一步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最后,提出深度升华情感价值观的问题。教师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要在德育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适当扩展教学的深度,促使师生实现教与学的情感交流,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态度,提升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真正提高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例如,笔者设计了“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过程是否存在挑战和困难?如果有,应该如何解决?”“假设你是政策制定者,你会如何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更好地保障各民族的和谐共处?”“请调查你所在地区或你知道的民族自治区,了解他们是如何具体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有没有具体的案例或故事可以分享,以展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当地的实践和影响?”等问题,借助这些问题,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多个角度深入体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主题知识,使学生认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制度自信。

三、引入媒体素材,锤炼学生的体育精神

体育是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满足学生身体健康的实际需求,而且对磨练学生的体育精神、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体育精神的内涵是指在体育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的一系列积极向上的态度和价值观,鼓励个人在体育竞技中展现勇气、毅力、自信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参与竞技过程中促进身心健康、增强体质,提升拼搏进取、团结协作、追求卓越的意志。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融入体育元素,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体现了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价值。

在部编版思想政治必修3第六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课教学中,笔者在“民族概述”教学环节引入壮族的三月三对山歌、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等图片,播放广西师范大学举办的“国际文化节”中外师生欢度泼水节的视频素材,以及昭平县黄姚古镇马拉松活动的视频素材。视频一播放,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马上被调动起来,有两名学生站起来,做起了跑步的起跑动作。在回答“这些民族活动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时,学生小黄回答道:“我通过参加民族活动,加深了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了解,在感受家乡发展的同时不断反思自己。我今后除了关注学习,还要加强身体锻炼。此外,成功举办活动是我们国家国泰民安的体现,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体意识的具象化,身为中学生,我们务必锻炼好身体,为保家卫国贡献力量。”教师借助这些素材进行教学,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认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发布创意任务,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美育主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达到情感、道德和文化的提升,使学生通过艺术教育提高审美能力,在情感上与艺术作品所蕴含的道德和价值观念产生共鸣,更好地理解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观念,从而实现全面发展。美育和思政教育旨在塑造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社会成员。将思想政治教学与美育融合,可以发挥思想政治教学的美育功能,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可以结合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主要内容为学生发布创意探究任务,以审美创作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激活学生的审美感悟和体验,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成效。

在部编版思想政治必修3第六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在课前预习环节发布创意任务:请大家围绕“在我们身边生活着哪些少数民族的朋友,他们的民族有什么特色?”这一主题制作小视频。在创意任务实施过程中,笔者所在班级的小凤同学以新闻小记者的身份,分别采访了本班壮族、瑶族的两位同学,让这两名学生从民族服饰、生活习惯、民族节日等方面进行介绍。小凤同学还对本次采访录制了微视频。笔者在课堂上发布小凤同学录制的微视频,引发了全体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他们在课后自觉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概况,并在班会课上分享学习心得:我国各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有着各自的特色和寓意,而正是这些独特的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使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理解和欣赏。我们通过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通过交流互动,使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逐渐缩小,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可见,审美是从感知开始,通过感知形象形成表象,入境见形,可以激起学生产生美的愉悦感。借助这个活动,学生能够将理论联系实际,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作用,明确在日常生活中履行公民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开展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

社会实践是指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开展公益劳动类型的教学活动,以激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使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更新观念,有效提升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劳动认知,增强政治学习能力、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

在部编版思想政治必修3第六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在课堂结尾环节设计了“学习本课之后,你打算怎么为家乡的建设作出应有的努力?”的教学任务。根据这个任务,笔者所在班级的小张同学分享他在高一下学期参加学校组织的“昭平茶文化”研学活动。在活动体验茶的制作环节,学生可以参与茶的制作工序,在采茶、捡茶、炒茶、烘茶、泡茶的每一道工序中体会劳动者的艰辛和不易。小张说:“体验了一整套制茶的工艺流程,我觉得手臂已经不是自己的了,而我只是参与制作了一点茶叶,茶农们制作的可是几十斤、几百斤茶叶。在这一次研学中,我真正体会到了家乡的建设需要发展经济,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劳动者的努力,我们高中生要不断提高自己,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今后建设家乡、促进家乡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借助劳动教育,学生从多个角度深入体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主题知识,感悟自己作为青少年肩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加深了对国家制度、国家政策的政治认同。

综上所述,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教师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课的教学,引导学生认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从而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制度自信,形成自觉履行公民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义务的意识,从而有效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切实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范小玲.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观”[J].教师博览,2023(30):88-90.

[2]刘苗.高中思想政治大单元与议题式教学的融合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2023(30):3-5.

[3]夏秀诺.新课标下高中思想政治议题式教学的策略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2023(30):9-11.

[4]陈华威.党史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路径[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19):16-18.

[5]薛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强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J].学园,2023(29):7-9.

[6]陈丽华.“五育并举”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实践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16):36-38.

[7]江红梅.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融入“五育”的实施路径[J].教育界,2023(9):134-136.

[8]徐礼诚.五观十六育:高中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内容研究[J].考试周刊,2021(31):37-38.

注:本文系贺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B类课题“大思政课在‘五育并举背景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以昭平中学为例”(KTLXB089)的研究成果。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五育并举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
建设教育强国的鸿篇巨制
“五育并举”育新人:开启首都教育新时代
走向“五育并举”的现代学校管理
高中思想政治课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研究
浅论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认识与探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蔡元培五育并举对当今高校人才培养的启发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