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认知理论下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2024-06-25盛星航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元认知概念教学初中物理

盛星航

[摘 要]物理,作为初中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以研究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规律为主,包括声音、力、光、电、功和简单机械等。这些知识对于初中生来说较为抽象,学习时难以理解,尤其是在接触到物理概念时,更是挑战。因为物理概念是对某一物理现象或者原理的浓缩、精练描述,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更高。为此,教师可基于元认知理论优化概念教学,帮助学生突破概念学习的难点和障碍。

[关键词]元认知;概念教学;初中物理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12-0053-03

“元认知”是一个心理学名词,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所提出,通俗来讲就是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认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不仅进行思维、记忆与感知等各种认知活动,同时也对自己的各种认知活动展开积极调节及监控,进行再次思维、记忆与感知,这就是所谓的元认知,主要涉及元认知知识、体验与监控等。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从元认知理论视角切入实施概念教学,让学生对物理概念产生元认知,为他们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一、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新旧知识联系

在以往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部分教师讲授某个物理概念时习惯于“就事论事”,没有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难以把新旧物理概念整合起来实现对所学内容的融会贯通,难以从根本上处理物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与疑点。而且单独讲述某一物理概念,也不利于对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影响他们建构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

(二)教学行为不够精准

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够精准,未能把教科书中的内容有机整合起来,没有把抽象难懂的知识点巧妙地融入生动形象的情境之中。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概念教学中缺乏情境创设的意识,仍然以纯粹讲述理论知识为主,从而使教学过程显得比较枯燥、乏味与无趣,导致有的教学行为低效甚至无效,进而影响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三)学生参与程度不高

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要相对较高,与其他科目内容相比,难度也更大一些。在概念教学环节,部分教师会将侧重点放在概念本身的讲解与拓展方面,以及在解题中的具体应用,却很少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影响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兴趣和积极性,导致学生学习效率较低。而且教师与学生围绕具体物理概念的互动较少,以至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程度不高[1]。

二、元认知理论下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围绕概念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感性认知

物理是在八年级才增设的科目,而此阶段的初中生形象思维占主导,缺少抽象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将抽象概念形象化。例如,教师可借助一些实物、模型或者其他教具辅助教学,围绕具体概念创设直观化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感性认知,使其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产生新的认识,并引导他们结合教学情境主动学习概念知识,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汽化和液化”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思考,水在气态与液态之间是否能够相互转化,再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接着,教师用毛笔蘸水,在黑板上写出“汽化”字样,片刻后,字迹逐渐消失,以此构建课堂教学情境,并提出问题:用水在黑板上写的字为什么会消失?水去哪里了?让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并且经过思考,了解到水转化为气体散发在空气中,引出“汽化”概念,帮助学生了解汽化的过程以及本质。随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水沸腾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汽化现象(如洗完衣服后晾干、地面洒水降温、水沸腾时水逐渐减少等)。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个人认知意识到有两种汽化方式,分别是沸腾和蒸发,从而深刻理解“汽化”这一概念。接着,教师创设新的情境,继续带领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液化”这一物理概念,引导学生通过形象思维在元认知下深度理解“液化”的概念。

(二)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理解概念

初中物理属于物理教育的基础阶段,其中大多知识要点与现实生活有着一定的关系,不但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生活化元素,而且现实生活中也有大量的物理现象,这充分表明物理与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在元认知下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需努力寻找实际生活与物理概念之间的结合点,借助相应的生活元素讲授概念,拉近课堂与生活间的距离,引导学生以生活经验为初步认知,再通过分析学习其中蕴含的物理概念进而引发元认知,促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

比如,在开展“力   弹力”教学时,教师先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如尺子、课本、橡皮、纸张等,做推、拉、举、挤、揉、压等小实验,以及想办法改变橡皮筋、弹簧、气球的形状,感知力的存在;再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各自的感受,并结合教材插图讨论物体形状发生了哪些变化及原因,让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到“形变”的概念。接着,教师要求学生自学教材中“力是什么”相关知识内容,并结合生活现象了解力的概念,然后指导学生利用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物品进行按压实验,如气球、弹簧、橡皮筋、纸团、橡皮泥等,发现按压时这些物品的形状均会发生改变,松开手后有的会恢复原状,从而得到“弹性形变”的概念,并引出“弹力”的定义,即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之后,教师让学生给塑料尺施加不同的压力,观察塑料尺的弯曲程度,并给弹簧施加不同的拉力和压力,观察弹簧的伸长与缩短程度。通过这些实验,引导学生研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

(三)教师做好演示实验,演绎物理概念生成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既是常规教学,也是对理论知识加以补充与完善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在概念教学中,通过实验可以演绎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降低学生学习概念的难度。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讲授概念时需要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在演示实验驱动下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并在实验现象助力下了解物理概念是如何生成的。

以“光的折射”教学为例,教师先演示一个小实验,把筷子插入盛有半杯水的玻璃杯中,要求学生观察水中筷子的变化,即向上弯折。学生看到此现象不由自主地产生疑问: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教师借势导入新课主题——光的折射,让学生对这一物理概念形成初步认知。接着,教师演示“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折射”实验,让学生认真观察光路,理解光发生折射的过程。光在水中和空气中均沿着直线传播,但是在水和空气的交界处发生偏折。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把光路图画出来,同反射光路做对比,得出入射光线、入射点、法线、入射角、折射光线、折射角的概念及相应的位置关系。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时,一定发生折射现象吗?并结合实验进行分析与研究,引导他们基于元认知进一步探索光的折射规律。

(四)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体会概念形成过程

实验在初中物理课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概念归属于典型的理论范畴,两者共同构建一个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其中,实验可以验证与还原物理理论,通过直观化的实验现象将理论呈现出来。因此,在元认知理论下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自动手操作实验的机会,使其体会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形成对概念的元认知,进而理解得更为透彻[2]。

例如,在“摩擦力”教学中,教师将黑板擦压在黑板上,让其保持静止状态,并提出问题:黑板擦为什么不掉下来?它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展开思考,指出黑板擦同时受到重力和一个竖直向上的力的作用,二力平衡使黑板擦保持静止。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猜测竖直向上的力是摩擦力。之后,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手掌以适当的力按压桌面,并稍微向前发力,同时保持手掌与桌面相对静止。当手掌按压力增加时,手掌相对于桌面滑动;用手指模仿人走路,感受指尖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教师结合实验提出问题:摩擦力是什么样的力?其方向与作用是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归纳出摩擦力的概念、种类、作用及方向,让他们了解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如此,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学习物理概念,由亲自感知引发元认知,同时,使观察、动手及思维能力均得到很好的锻炼。

(五)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学生认知概念

当前,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各个教育阶段的各科教学中,深得广大师生的青睐。它能够将很多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与直观化,引发学生的感性思维,辅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实现预期目标。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当遇到一些难以演示、操作难度较大或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时,教师可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虚拟实验,为学生提供清晰明了的实验过程,以便他们通过实验现象得到实验结果,促使他们高效探索物理规律与原理。

例如,在教学“水循环”时,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云、雨、雪、霜、雾、露、云等自然现象的图片,并提问:虽然这些现象变化万千,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水。那么水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呢?水的各个形态之间是怎么转化的?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并适时进行引导和点拨。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随着气流的急速升降而上下运动,它们相遇后越聚越大,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冰晶吸热熔化成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是雨。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地球上水循环过程的动画,模拟这一物理现象,带领学生初步认识“循环”的概念,然后设置问题:水的三态变化有什么规律?在水的循环过程中,有哪些物态变化?在水的状态发生变化时,是吸热还是放热?能量是如何转移的?假如水的三态变化停止,水循环还能继续进行吗?自然界的气候将会怎样?人类的生活又将会怎样?教师组织学生一起讨论和总结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放热情况,将其整理成表格,以便学生实现对水循环的元认知。

(六)实践应用物理概念,有效增进学生认知

在现代化教育观视角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物理概念教学也一样。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理论时,往往会在大脑中形成零散和不稳定的认知。随着新概念的形成,旧概念就会慢慢被遗忘。但是在元认知理论下,教师可采用解题训练的方式,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物理概念来解释或者解决问题。这样,学生通过在实践中应用物理知识,在原有认知基础上巩固和强化认知,从而达到元认知[3]。

比如,在“浮力”教学中,先让学生了解浮力概念,掌握浮力的产生条件以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并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之后,教师引入习题:根据实验研究,物体浸没在液体里,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有着直接关系,同时和排出液体的体积有关联,但也有学生认为,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可能与物体自身密度有关。让学生根据上述猜想设计实验,并且将实验步骤写出来。已知的器材有水、烧杯、细线以及弹簧秤等,请学生思考可能还需要哪些器材。学生通常会选择体积一样的铁块和铜块进行实验。步骤如下:首先,使用细线系好铁块和铜块,利用弹簧秤测量出两者的重力[G]1和[G]2;然后,将铁块和铜块分别浸入水中,记录弹簧秤的示数[F]1和[F]2;最后,计算[F]1浮=[G]1-[F]1,[F]2浮=[G]2-[F]2,并比较[F]1浮和[F]2浮的大小。通过习题,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利用学习的概念解决问题,使其对“浮力”这一概念形成元认知,全面掌握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总而言之,在元认知理论下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应摒弃以往浅层教学的束缚与禁锢,创新与改进概念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先对所学概念产生初步认知,再以实验为基础进行再认知,适当提升概念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帮助学生全面、透彻地理解物理概念,推动学生对物理原理、规律及公式的学习,为他们学习好物理课程提供更多助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彭耀.基于学生科学思维培养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学路径[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3(20):87-89.

[2]  邵颖.研究性学习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运用初探[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3(14):64-66.

[3]  王小丽.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2):106-108.

(责任编辑    罗    艳)

猜你喜欢

元认知概念教学初中物理
基于元认知的数学焦虑研究
元认知策略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刍议概念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对初中数学课程概念教学的求真与探微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
漫谈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
微课对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分析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元认知在大学英语教改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