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索

2024-06-24徐雪刚朱晓芳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策略探索思政元素课程思政

徐雪刚 朱晓芳

[摘  要] 为了探索课程思政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者结合“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同课异构,通过解读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和教学方法中潜在的思政元素,探索发挥学科育人价值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课程思政;策略探索;思政元素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理性学科,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小学数学课程思政可以分成三个维度:数学品格、文化素养和价值理念等,数学品格包括数学学习兴趣、数学学习习惯、数学学习自信、数学自主学习等,文化素养包括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创新意识、审美意识、诚信友善等,价值理念包括社会责任、家国情怀、理想信念等。

在小学数学课程中,教师要带着数学眼光审视教学内容,不仅要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强化思想教育的引领,促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的“五有”青年。因此,笔者选择了“数与代数”领域中的“单价、数量和总价”一课,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科中潜在的思政元素,以发挥学科育人的价值。

一、解读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

“单价、数量和总价”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中的教学内容,教材编排是先通过两个典型的购物问题,让学生用乘法算式来计算商品总价;然后,通过“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来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问题都是用乘法来求总价;最后,以“你知道单价、数量与总价之间的关系吗”这个问题,启发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抽象出购物问题的数量关系。

1. 在审辩思维中感悟单价和总价的相对性

审辩思维包括全方位思考问题的角度、逻辑探究和推理论证的学问、运用这些方法的技巧。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审辩思维体现在教师通过提出有说服力的论点,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概念和事实,质疑论点和假设并得出新的结论,提出深思熟虑且有洞察力的问题,有创意地解决复杂问题。

“设计一”是由一张超市牛奶销售统计表引出盒数、单价和金额,让学生在提问中尝试解决单价、数量和总价的问题,在观察中直观认识单价的含义,在表征中掌握单价的读法和写法,在辨析中体会单价和总价的相对性,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单价的丰富内涵。

“设计二”是先让学生在超市海报中寻找单价的素材,初步形成单价的含义;然后在挑选单价中引发认知冲突,丰富学生对“每件”的具体内涵;最后在寻找具体实例中感受同一种商品有不同的销售方式,从而全面地认识单价的含义。

学生在不断追问和质疑中经历了从“一个东西的价格”到“一个数量单位商品的价格”的过程,逐步探究出单价的数学本质,最终提升学生的审辩思维水平。

2.在理性精神中构建购物的数量关系模型

所谓理性精神是指依靠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概括、分析综合后形成概念、判断或推理,寻找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内在联系的精神。两节课例都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实际情境、发现提出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得到数学结果等建模过程,发展了学生的理性精神。

“设计一”在纵向解决问题环节中,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生活情境来表征同一个乘法算式,在分类中发现购物问题、路程问题和工作问题等模型都可以转化为一般的乘法问题,揭示出最基本的数量关系是“每份数×份数=总数”。在横向解决问题环节中,教师提供了较复杂的两步计算购物问题,在应用模型中进一步检验模型是否合乎实际。

“设计二”先借助一张购物小票中矿泉水的信息,让学生利用线段图、算式和说理等方式直观感知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为建模作铺垫;然后让学生自选商品编写三个有关系的数学故事,并用多种方式解决这些问题,为建模积累活动经验;最后在分类中抽象出购物问题的三个数量关系,帮助学生成功建立数学模型。

这两节课例虽然教学任务不尽相同,但是在建模中都是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过渡,从特殊问题向一般问题迁移,从新知识向旧知识转化,最终抽象归纳出购物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让学生把建模方法应用到以后的数学学习中。

3.在探索精神中渗透变与不变的函数思想

小学生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进数学课堂,他们锲而不舍地追求着想要知道的事物和知识,因此他们愿意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索未知的数学世界,这就是科学家的探索精神。两节课例中教师都让学生在一张表格中寻找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变化规律,引出学生发现“同一种商品单价不变,数量越多,总价越大”的正比例函数关系,渗透了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挖掘教学情境中的思政元素

挖掘教学情境中的思政元素是实施课程思政的显性表现,教师可以利用社会热点话题、国际国内时事、数学文化等素材,将其蕴含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数学教学活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数学知识教育的有机统一,进而发挥数学育人的作用。

1. 以“理性思维”贯穿整节课的情境

“设计一”教学情境中的思政元素主要是“理性思维”,主要体现在两个环节中:(1)在探究知识环节中,学生计算出以12盒牛奶打包为1提的价格是60元/提,但是超市的标价是50元/提,在对比中帮助学生理解商品批发和零售的单价可能不一样;同时,学生根据“带去的钱正好可以买单价5元/盒的牛奶40盒”,通过不同的解题思路得到可以买50元/提的牛奶4提。(2)在知识应用环节中,教师抛出了“如果你是批发商老板,你会把以4提为1箱的牛奶定价多少元”这个问题,有的学生只是胡乱地定价;有的学生能根据每提牛奶的单价和生活中销售利润等经验,主动计算出超市老板卖出4提牛奶的总价是200元,因此逆向推理出批发商的定价要比200元少一些,这样超市老板能赚钱才会进货。然后,教师抛出“如果你是超市老板,一次性会进货多少箱”这个问题,起初部分学生只是随意地写了箱数,在教师的追问中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才意识到进货的数量要考虑牛奶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超市平时牛奶销售情况、进货的运输成本等多种因素。

在整节数学课中学生经历了三种社会角色:先是定位为顾客的角色,学会正确计算商品的总价,并体会商品批发和零售的不同定价方式;其次是定位为批发商的角色,引导学生思考牛奶定价的问题,必须考虑盈利等因素;最后定位为超市老板的角色,引导学生思考牛奶进货数量的问题,必须联系生活考虑多种因素。这三个问题正好对应了本节课学习的单价、数量和总价,帮助学生感受理性思维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2. 以“家国情怀”贯穿整节课的情境

“设计二”教学情境中的思政元素主要是“家国情怀”,首先表现在学习素材的选择,教师选择了大型连锁超市大润发,让学生从其海报和购物小票中提取数学信息;还在当堂作业中植入诸暨特产枫桥香榧的不同包装方式,让学生设计合适的购物方案。这样的学习素材不仅促进学生了解中国的企业和家乡的特产文化,还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

其次表现在追问技巧的设计,当学生认为单价是“每件”商品的价格时,教师进一步出示了乐事薯片组合、娃哈哈AD钙奶、牛油果、鸡蛋、光明纯鲜牛奶等商品的价格,既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商品单价的丰富性,又让学生感悟到不同单价背后隐藏的劳动价值;当学生用同一个乘法算式和线段图讲出“2×4=8元”的很多数学故事时,教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大家选择的商品是书、笔等,不选择手机、电脑”,启发学生体会在同一个时期里,商品价格基本保持不变,这反映了社会的稳定和消费者购物的公平。

从上述的教学细节中可以看出,小学数学课程思政既是一种融入学科的思想教育理念,又是一种融入学科的思想教育方法。教师通过挖掘教学情境中的思政元素,不是机械地利用“学科+思政”的形式进行说理灌输,而是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方式,巧妙地用“启中有灌”和“灌中有启”等方式进行课程思政。

三、融入教学方法中的思政元素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通过教师的“教”能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的倾向、态度、习惯、风格等学习品格,使学生获得具体的知识和技能。

1. 尊重学生的好奇心

“设计一”在课堂伊始,教师就组织学生根据超市牛奶销售情况的统计表提出数学问题,有的学生提出“每盒牛奶多少钱”,有的学生提出“8盒牛奶要多少元”,有的学生提出“50元能买几盒牛奶”,这些具有相关性的数学问题直指本节课的核心教学内容,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给予学生挑战的机会

“设计二”在应用模型环节中,教师关注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表现,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基础题、提高题和微项目作业等分层作业,采用不同水平层次的奖励机制,既能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作业需求,又能鼓励每个学生不断挑战自我,享受“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成功感。

略有遗憾的是这两节课例都没有呈现学生的错例,其实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讲解错误原因和正确解题思路中化解错误。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还能让学生敢于面对生活和学习中未知的挑战。

总之,通过对“单价、数量和总价”的课例研读,笔者深刻感受到这节课中蕴含着多种课程思政的教学路径和策略,值得一线教师进行尝试和探索。“设计一”和“设计二”都是小学数学教育与思政教育相互融合的课例,看似与平时的数学课毫无区别,实则正是在无痕中融入思政教育,让学生体会到单价的丰富性、恒定性和相对性,感受到数学品格、文化素养和价值理念等思政元素,领悟到购物的数量关系就是一般乘法模型的迁移,实现“数学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双赢效应。

猜你喜欢

策略探索思政元素课程思政
浅谈思政元素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大学语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研究
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课堂的构建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深入课改 实践课堂 探索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