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精神与“新”理念
2024-06-23杨茜
杨茜
摘要:史前美术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常以被研究、被展示的形象呈现给世人,这种远离当代生活的艺术形式,除具有考古、历史、美学价值以外,其精神价值也不容忽视。除却传统的心理医生所提供的疗愈服务,史前美术的创作动机、表现形式、审美特征、内在价值也可以对城市居民的精神健康产生积极作用。当代倡导的跨学科融合、虚拟场景搭建、人工智能辅助、社会人文关怀等都有利于史前美术与当代民众产生交互。该文基于此探讨了史前美术的精神价值对当代市民的精神疗愈作用及对疗愈场所进行构想,为文化遗产赋活更新、重塑身份,并拓宽艺术疗愈的研究领域,使市民更加深刻地受益于文化遗产,实现“旧”精神与“新”理念的联结。
关键词:史前美术;精神;城市环境;市民;艺术疗愈;体验
中图分类号:J5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5(b)-0188-05
"Old" Spirit and "New" Idea
—On the Healing Effect of Prehistoric Art on Citizens
YANG Xi
(Xi'an Academy of Fine Arts, Xi'an Shaanxi, 710065, Chin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prehistoric art is often presented to the world as an image to be studied and displayed. This art form far from contemporary life has not only archaeological, historical and aesthetic values, but also spiritual values. In addition to the healing services provided by traditional psychologists, the creation motive, expression form,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intrinsic value of prehistoric art can also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urban residents. The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virtual scene construc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ssistance, and social and humanistic care advocated by the contemporary era are conducive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rehistoric art and contemporary people.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piritual healing effect of the spiritual value of prehistoric art on contemporary citizens and conceives the healing place, revitalizes cultural heritage and reshapes identity, and broadens the research field of art healing, so that citizens can benefit from cultural heritage more deeply and realiz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old" spirit and "new" concept.
Key words: Prehistoric art; Spirit; Urban environment; Citizen; Artistic healing; Experience
喧嚣与快节奏是当代城市生活的标识,似乎每个角落都被钢筋混凝土所笼罩,人们的生活模式日益科技化,而心灵寄托却在无形中逐渐消失。数万年前的美术作为人类创造文字前的表达形式潜藏着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其不仅是对远古世界的记录,也反映了早期人类对于族群、自然和宇宙的理解。这种精神超越视觉审美,成为触及体验者内心的疗愈媒介。
1 稚拙:史前美术的表现形式与人类意识
史前美术诞生于距今至少三万年前,一般包括洞穴绘画、岩石雕刻和骨制、石制装饰品等。人类祖先在啮雪吞毡的条件下,除了解决安全问题、食物问题、寻找藏身之所之外,还做出了稚拙却令人惊叹的美术作品。基于人类祖先的认知、开化程度,史前美术无论是洞窟绘画还是雕塑作品,大都具有直观性和原始性,象征性和抽象性,生动性和野性等特性,反映了早期人类对世界的天真认知和热烈情感。
1.1 史前美术的特征
史前美术作品线条粗犷、用色简单、生意盎然,通常不追求精细的技法和复杂的构图,而是以一种直观、原始的方式表达创作者的所见所闻与思想情感,呈现出一种不加粉饰的原始之美。这种直观性和原始性使这些作品具有澎湃的感染力,令观者犹如亲临般感受当时的场景。闻名于世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内容以动物居多,如野马、野牛、猛犸、驯鹿等,形象简洁直观,追求的是内在情感、思想的原始表达。除直观性和原始性以外,史前美术也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诸多器物上装饰了动植物、人物或抽象图形等各种象征性元素,与宗教或精神信仰密不可分。
先民对自然界的描绘常常惊人地生动和准确,这与人类本能、情感和智慧不无关系。英国史学家、小说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在《全球简史》中写道,“这极大地帮助了我们认识原始人的共同属性,那便是他们善于绘画……在他们手中画作的优美超过了后面时代中任何继任者”[1]。作者对旧石器时代野蛮人的艺术天赋做出了肯定,其信手涂鸦般的画作呈现出活力与激情。原始无名艺术家的创作热情在其居住的洞穴中可见一斑,大量绘制在有机物上的精美画作随风消逝,仅遗留了洞窟中的小部分作品。这些以简单直白的线条、形状组成的美术作品在粗犷、稚拙的外表下蕴含了早期的人类意识,展现了其观察、理解世界的本能反应,对动物动态和特点的细腻观察力,以及将思想情感固化在持久媒介上的智慧手法。
1.2 史前美术中的人类意识
人类祖先所面临的艰难环境和高危疾病是可怖、致命的。距今12 000年前,欧洲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可能的瘟疫肆虐至使中欧地区存在一段人口空白的时期。这种不稳定的生存环境和难以解决的灾祸使先民们逐渐产生了死亡意识、超验意识和自然崇仰。这些意识渗透在早期的美术作品中,是人们在领会生存艰辛与生命渺小后的精神慰藉。
史前时期艰难困苦的环境令先民对死亡产生了不可遏制的幻想,譬如期待获得祖先亡灵的庇佑,希冀超自然力量的加持,或认为死亡不是终结而是生命循环的一部分等。这些观点在许多史前墓葬美术作品中都得以体现。例如,英格兰威尔特郡沉雄悲壮的巨石阵,有专家认为该石阵设计的核心或为死亡和宇宙的关系,抑或其排列是按照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轨迹,可能与祖先崇拜和对生死循环的信仰有关。这些观点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先民对神秘的死亡既崇仰又敬畏,甚至体现出了生命的价值超乎在世时的贡献,而指向生命本身就是无需自证的奇迹。
史前作品中还蕴含了不可名状的超验意识,这些类似于心灵感应、预知未来、互动念力的意识在先民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祖先认为,投射中洞穴墙壁上的动物画将预示着能够捕获它们,有着渔猎丰产的祈愿;认为佩戴骨制、石制装饰品可以猎获猛兽。此外自然崇拜也深深植根于先民的世界观和宇宙观中,史前艺术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然界的赞颂和尊崇。使用如石刻、骨雕及各种动物油脂和矿物质颜料等自然材料进行创作的做法,本身就是一种自然崇拜的体现,展现了祖先对自然的依赖以及尝试通过艺术来理解和控制自然的企图[2]。
史前社会生活中的狩猎采集生产方式决定了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而这种生活方式直接影响了美术创作。在史前美术创作中,经常可以看到动物图腾和自然景观的再现,这不仅是艺术表现,更是对自然界力量的一种尊重和祈求。这样的敬畏、尊重、祈求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也避免了人类过度膨胀的野心和欲望,使其在自身力量不足时保持谦卑的姿态和长久的好奇心。
1.3 史前美术的价值与意义
史前美术因其久远的时间跨度而增强了当代人的文化认同感,信而有证,言之有故。这种认同感来源于个人或群体对自己所属文化的自觉认识,并通过这种认识来定义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增强归属感。德国学者扬·阿斯曼(Jan Assmann)在其著作《文化记忆》一书中探讨了记忆、身份认同、文化的连续性三者间的关系,并提出文化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生产”认同[3]。
史前美术既是文化标识、历史连续性的证明,亦是当代社会教育与启发的宝藏。其通过直观的形象和丰富的内涵,向人们展示了人类最早的思考和创意,可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探索和理解世界,以及人类的观念、信仰和生活方式。不仅促进了人们对生活、社会和自然的深刻反思,还对当下人们的行径与困惑提出新的解决方案。例如,威伦道夫的维纳斯雕塑,造型简约夸张,在反应生殖崇拜的同时也展现了先民旺盛的生命力,为当下社会“以瘦为美”、身材焦虑的情况提供了另一视角的思考路径;阴山崖画围猎图中,猎人们英勇无畏、勇猛突进,动物们彷徨无措、惊恐不已,向被压力裹挟的市民展示了人类的勇气和旺盛的活力。
除了本身的审美特性、历史价值以外,史前美术的原始力量和纯粹的美也为当代民众提供了心灵疗愈与情感寄托。人们在博物馆或展览中观赏史前艺术时,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力量,仿佛被带回到那个充满野性和与自然搏斗的时代。这种主观能动性和基本人类经验,通过人类共通的思想情感帮助人们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平衡,达到情绪的释放和心灵的疗愈。
2 焦灼:城市环境与居民精神状态
21世纪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带来了无数便利,但也形成了一种当代独有的生活环境——城市森林。高楼大厦如同森林一般密集地耸立在城市之中,而人类如同森林中的一员,既享受着文明的果实,又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种环境对当代城市居民的精神状态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2.1 城市环境的“双刃剑”效应
美国社会工作教授查尔斯·H·扎斯特罗在其著作《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中描述,“人们明显地受到周围其他人、群体和组织的影响”,并举例说明外部环境对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关系,候选人与民众之间的关系等皆有潜移默化的影响[4]。不可否认的是,城市环境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机会,促进了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与此同时,高楼大厦、密集的交通和快节奏的生活也对人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城市病”在当代已经不是新鲜的词汇,这种病症体现在社会比较、信息过载、人的工具化、生活节奏快、完美主义、宗族关系瓦解、社会孤立、身份认同及归属感缺失、生活变革及不确定性等一系列问题之中,由此引发了民众焦虑、压力和孤独的情绪。
在拥有百万至千万人口的城市之中,人们的生活充满了先进的电子设备,一些人的精神却走向无所适从的深渊。美国社会科学家罗伯特·韦斯(Robert Weiss)将孤独描述为某种呈现出“怪异的持续性”,“支配”人类的事物,是对人类灵魂近乎恐怖、神秘的折磨。英国作家奥利维亚·莱恩(Olivia Laing)也在《孤独的城市》一书中写道:“陌生人在其中来回游移,专注于私人时间里的各种事物。他们是你能看见却无法触碰的人……它将孤立和曝光令人不安地结合在一起,即便是那些最为活跃的社交动物,都会为之产生一丝孤独的战栗。”[5]作者精准地描述出当代城市居民的孤独、被孤立、迷惘、困惑的情绪,使城市环境带来的“双刃剑”效应愈发明显。
2.2 城市中的空间与时间
城市空间的密集和繁忙常常使人们在物理上靠近而在心灵上疏远。当代信息技术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人们的沟通效率,减少了沟通时间和成本,但信息爆炸使阅读与沟通的实质趋向于个性化、碎片化、肤浅化,同时中国大家庭式的宗族关系在城市中日渐瓦解,更加剧了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的矛盾。时间在城市生活中也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人们对时间的感知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精神状态。在节奏快、竞争强的城市环境中,时间显得尤为宝贵,加上过度的人口密度和交通拥堵,城市居民的心理负担变得更加沉重[6]。城市的快节奏生活要求人们不断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和行为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如果无法及时适应,这种时间压力对市民健康的影响不容小觑。
2.3 对本真和自然的渴望
当代城市与先民的生活环境大相径庭,人们自身的自然状态和对自然的本能反应与外部困扰一并消失了。奔波劳碌的工作与唾手可得的电子娱乐只能暂时抑制和缓解民众的心理健康问题,而繁忙与娱乐之余是难以排解的空虚与迷茫。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Richard Louv)提出了一种青少年儿童因为与自然环境的长期疏离而产生的“自然缺失症”现象,描述了当代城市儿童与大自然完全割裂所产生的对自然的渴望,或对自然界的无知所致的心理问题[7]。这些问题已在成年人群中蔓延开来,在成长与生活的漫长途中逐渐积累和显露,直至显现出明显的情绪与行为控制能力欠缺、焦虑甚至抑郁等问题。
当代城市环境既像闪电神宙斯般的快速变迁,也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悬挂于市民头上,人们的求知欲、创造力、爱欲似乎消解于这种速度之中。《左传》言:“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探析城市生活环境,理解居民精神疑难,增强居民精神建设,提出新型精神治疗方案等活动有待开展。
3 本真:史前美术在艺术疗愈中的作用
人们在当代城市中常常感到迷失与疲惫,渴求一种纯粹、自然的力量来恢复内心的平静和清明。艺术疗愈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本能回归,寻找生命中失衡的根源,并恢复内在和谐的过程。史前美术精神在当代艺术疗愈中可以起到唤醒和引导的作用,指引人们回归到更加本真和自然的状态,实现心灵的疗愈和重生。
3.1 用史前美术的纯粹性和原始力量回归内心最真实的状态
史前美术作品之所以能够在几万年后仍然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正是因为它们蕴含的最纯粹、最原始的人类情感和对自然的探索。意大利史学家乔万尼·卡拉达阐述道,4万年前的史前人类有一个重要的跃进,就是要表达出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样的想法点燃了艺术的火花。尽管史前美术的产生离不开企图征服自然界的功利目的,但这些作品常常以其简单而直接的形式展现出一种最原始的美和力量。这种美不仅是装饰性的,追求技术上的成熟的,而且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与生俱来的表达。
近代包括高更、梵高、毕加索、马蒂斯等在内的诸多艺术家,在工业文明快速发展的时期放弃了成熟的西画模式,而转向更加原始、本真、简朴的史前美术,拉进了人类精神与美术的距离。同样的精神在当代葡萄牙画家安东尼奥·波特罗(Antonio Poteiro)的画作中可以得见,其画作天真、奇妙,成为原始性与纯粹性的完美结合[8]。这样直白、简单的艺术可以引导人们剥离外在的繁复,减缓心理上的时间流速,回归内心最真实的状态,进而对当代城市中的强度竞争、信息轰炸加以对冲和消解。
3.2 用史前美术激发精神共鸣
史前美术的特点是质朴、原始的艺术风格和对自然界生动的描绘,这种艺术形式直接来源于人类早期的生活环境,不受后来文明复杂规则的约束,更能触动人的内心。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Jung)在其文章《美学中的类型问题》中提道,“美学实质上是应用心理学,因此它不仅与事物的审美性质有关,而且也与,并且主要与审美心理学问题有关”[9]。人类内心深处有着共同的原型符号,这些符号跨越时空存在于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中。史前美术正是这些原型符号的重要载体,激发观者内心深处的共鸣,实现心灵的净化和疗愈。
城市中竞争加剧、人的工具化、宗族解体等现象都是居民孤独、空虚、身份认同感及归属感缺失的诱因。在艺术疗愈的过程中,史前美术精神可以产生重要的引导作用,帮助城市居民打开内心的闸门,释放积压已久的情感,实现心灵的净化和疗愈。正如荣格在另一篇文章《现代人的心灵问题》中提道,“我们的时代切望亲身体验自己的心理。它需要原始的经验而不是现成的结论”[10]。史前美术对内心与外物直觉的感触、本能的表达、实在的了解可以引起当代民众精神上的共鸣。这种共鸣不仅是对艺术形式的欣赏,更是对自然、生活和人类本性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3.3 发挥史前美术作为人与自然之间桥梁的作用
史前时期人类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互博而崇仰的关系,这种关系在诸如中国阴山、贺兰山、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法国肖维洞窟的岩画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些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之情,反映了人类试图征服自然的旺盛生命力。当代城市居民无宗教信仰束缚,亦无多代族亲共居,逐渐丧失了对天地、前人的敬畏意识,趋于“精致利己主义者”。先民的美术作品中的动植物、日月星辰、大地山川等自然元素以及作品所依附的物质载体,或可引发人们对自然的心理需求,成为连接人类与自然的桥梁,找回人与自然重新连接的可能性。
“城市病”在当代已成为各个国家、各大城市试图解决的问题。我国出台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中提到依法依规加强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2023年日本东京也出台了“逆城市化”举措[11]。这些政府战略方针意味着城市结构的改变,也势必使“城市病”逐渐走向痊愈。在改革的过程中,史前美术可以与政策相辅相成,为居民精神健康增加助益,使民众达到“内”“外”的双重治愈。
4 观照:艺术疗愈场景构想
在当代艺术疗愈的实践中,用来辅助治疗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并随着科技发展不断迭代。艺术疗愈通常有专门的场景和疗愈师,但这样的模式或会增加被疗愈者的紧张感和防备心,从而难以实现彻底的内外连接。艺术实质是沟通人类内在世界与外在现实的桥梁,更有效地方式是将患者“被疗愈者”的身份更新为“体验者”,将史前美术相关的体验融入各类“游戏”或创作中,产生潜移默化的精神引导和传输,以达到心灵的平衡与疗愈。
4.1 互动式史前洞窟体验
置身于真正的史前洞窟毋庸置疑会带来更为震撼的体验,但分散于全球各地的遗址增加了体验者亲往的难度。结合现代虚拟现实(VR)技术和增强现实(AR)技术能够创建一个互动式的史前壁画体验空间,参与者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史前艺术家创作的场景,通过触摸、声音和视觉的互动体验史前艺术的神秘和魅力。
4.2 沉浸式艺术疗愈环境舱
创建一个全方位沉浸式艺术体验舱,结合声音、光线、颜色和气味等多种感官元素,提供一个完全脱离日常环境的疗愈空间。这种环境可以模拟不同的自然和艺术场景,帮助人们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出口。这样身临其境的环境有助于当代市民感受截然不同的生存、审美、心灵体验,从而对自我和社会产生新的认知与想法。
4.3 史前艺术创作工作坊
在博物馆、艺术中心或郊野地区成立史前艺术创作工作坊,结合史前艺术元素和特点,设计出系列艺术治疗活动,如绘画、雕塑、摄影等,帮助参与者表达和释放内心的情感。或邀请艺术治疗师和史前美术爱好者指导参与者学习史前艺术的创作技法,如岩画、陶器制作等。体验者通过亲手触摸动植物、矿物颜料、泥土等材质创作艺术作品,体会史前人类对生活、自然的热爱和敬畏,并在创作过程中找到内心的平和与满足[12]。
4.4 史前艺术冥想活动
在安静的“洞穴”式空间中举办以史前艺术作品为主题的冥想活动,体验者在专业导师的引导下,通过冥想和深度观察史前艺术作品进入一种冥想状态,以达到放松身心、净化心灵的目的。这种结合古老艺术和现代冥想技巧的疗愈方式,可以为当代市民提供一种回归内心、寻找心灵宁静的路径,也可以缓解当代城市快节奏带来的压力。
通过这些创意的疗愈方式,史前美术得以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人们寻求心灵慰藉和平衡的途径之一。缑梦媛认为,“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艺术形式正朝着更具延展性、体验性的方向转化,进入公众的日常生活”[13]。将史前美术与艺术疗愈相结合,人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还能够借助其精神力量在当代城市森林中找到一片心灵的净土,实现心灵自由和解放。这不仅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加强社会整体的心灵净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5 结束语
史前美术作为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其价值和意义超越了艺术形式和时空限制,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灵魂与物质、自然与人类的重要纽带。史前美术兼具文史价值和疗愈功能,在与当代民众产生精神共鸣的同时,为人们带来反思以及理解社会环境的新视角。通过艺术疗愈与史前美术结合,既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人类文化遗产,也对发掘其在当代社会中的疗愈潜能产生重要价值,真正实现“旧”精神与“新”理念的联结。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人们应当更加重视和发掘史前美术及其他艺术形式在疗愈领域的应用潜力,使其成为促进人类身心健康与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
参考文献
[1]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全球简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2:67.
[2] 敖久丽,甄永亮.论史前美术的艺术特征及意义[J].新西部(理论版),2015(22):115.
[3] 扬·阿斯曼.文化记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37.
[4] 查尔斯·H·扎斯特罗.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6-27.
[5] 奥利维亚·莱恩.孤独的城市[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8:1.
[6] 徐跃家,冯昊,李煜.城市、街道、社区设计的心理干预:基于“城市理智”的思考[J].建筑创作,2020(4):156-167.
[7] LOUV R. Last Child in the Woods:Saving Our Children from Nature-Deficit Disorder[M]. New York:Algonquin Books,2008:99-110.
[8] 罗彦军.视觉表达的原始纯粹性:安东尼奥·波特罗作品欣赏[J].少儿美术,2022(8):20-23.
[9] 卡尔·荣格.荣格心理学[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8:215.
[10]卡尔·荣格.精神分析与灵魂治疗[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232.
[11]吴限.“逆城市化”:日本试图纾解大城市病[J].世界知识,2023(4):66-68.
[12]冯祯.泥的疗愈:后疫情时代陶艺手作的情感向度[J].陶瓷科学与艺术,2023,57(2):28-29.
[13]缑梦媛.公共空间作为创新界面[J].美术观察,202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