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解析几何陈题的探究与反思
2024-06-23范宗标
范宗标
摘要:对一道解析几何陈题进行探究教学,发现了多种不同的解题思路,最后揭示了问题的一般背景.从这个案例中获得反思,即教学应该“慢”“细”“活”.
关键词:陈题;探究;反思;慢教学
1 陈题重现
(2014年湖北高考理科卷第9题)已知F1,F2是椭圆和双曲线的公共焦点,P是它们的一个公共点,且∠F1PF2=π3,则椭圆和双曲线的离心率的倒数之和的最大值为( ).
A.433
B.433
C.3
D.2
最近和学生一起对这道陈题进行了讨论,得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结果,现整理成文与同行分享,并谈点反思.
2 探究过程
2.1 解法
分析:如图1所示,建系,并设椭圆方程为x2a21+y2b21=1(a1>b1>0),双曲线方程为x2a22-y2b22=1(a2>b2>0),由于椭圆和双曲线的焦点相同,故可记c1=c2=c.由两曲线的对称性,不妨设点P在第一象限,并设|PF1|=r1,|PF2|=r2,根据两曲线的定义可得r1+r2=2a1,r1-r2=2a2,解得r1=a1+a2,r2=a1-a2.再来看目标,即求1e1+1e2=a1+a2c=r1c的最大值.
解法1:用余弦定理.
由余弦定理,得
4c2=r21+r22-r1r2.①
两边同时除以r21,得
4c2r21=1+r2r12-r2r1=r2r1-122+34,
当r2r1=12,即r1=2r2时,4c2r21有最小值34,从而r1c有最大值433.
点评:用余弦定理揭示出r1,c之间的关系,然后把r2r1当整体,利用函数思想求解.
解法2:应用“主元法”,把①式看成是关于r2的一元二次方程,此方程有正数解.
由①式整理,得
r22-r1r2+r21-4c2=0,②
则Δ=r21-4(r21-4c2)≥0,解得0<r1c≤433.
把r1=433c代回②式,得r22-433cr2+43c2=0,即r2-233c2=0,所以r2=233c>0,此时r2=2r1.
点评:这是把①式看成了二次方程,利用方程思想来解决.此法也说明不等式也可以用来求最值.
解法3:用正弦定理求解.
设∠PF2F1=α.在△PF1F2中,由正弦定理可得r1sin α=2csinπ3,则r1c=433sin α,故当α=π2时,r1c有最大值433,此时△PF1F2的另一个锐角为π6,r2=2r1.
点评:把r1和c12|F1F2|联系起来是关键,这样就能想到正弦定理,于是只要引入一个内角作为变量就可以了,这个方法比较简单.容易发现,这时的焦点三角形是一个特殊的直角三角形,有一个内角为π6,且PF2⊥F1F2.
解法4:等面积法.
根据焦点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得b21tanπ6=b22cotπ6,即b21=3b22,所以1e21+3e22=4.
视角1:由柯西不等式,得
12+1321e21+3e22≥1e1+1e22,
当且仅当3e1=e2时,等号成立,故1e1+1e2的最大值为433.
视角2:用三角代换.令1e1=2cos α,3e2=2sin α,0<α<π2,则1e1+1e2=2cos α+23sin α=433sinα+π3,故α=π6时,1e1+1e2的最大值为433,此时3e1=e2.
点评:面积法是重要的解题方法,此法通过对同一个三角形面积“算两次”得到1e21+3e22=4,这个定值可能更接近问题本质.
解法5:把目标式写成2a1+2a22c的形式,寻找2a2,2a1和2c的几何意义来解决.
如图2,在线段PF1上取点Q,使|PQ|=|PF2|,由双曲线定义,得|QF1|=|PF1|-|PQ|=|PF1|-|PF2|=2a2,又因为∠F1PF2=π3,所以△PQF2为正三角形,则有|PQ|=|PF2|=|QF2|,因而2a1+2a2=|PF1|+|PF2|+|QF1|=(|PQ|+|QF1|)+|QF2|+|QF1|
=(|QF2|+|QF1|)+|QF2|+|QF1|=2(|QF1|+|QF2|).
所以,1e1+1e2=2a1+2a22c=2(|QF1|+|QF2|)2c.
注意到∠F1QF2=2π3,考虑△F1QF2的外接圆,因而猜想,当点Q在F1F2上运动到使|QF1|=|QF2|时,2(|QF1|+|QF2|)2c达到最大,此时该三角形是底角为π6的等腰三角形,|QF1|=|QF2|=233c,所以1e1+1e2的最大值为433.
证明猜想:当点Q在F1F2上变运动时,∠QF1F2是变化的,∠F1QF2=2π3不变,则可以把∠QF1F2当成变量,用正弦定理,化成三角函数来解决.
设∠QF1F2=α,0<α<π3.由正弦定理,得
|QF1|sinπ3-α=2csin2π3,|QF2|sin α=2csin2π3.
所以1e1+1e2=2(|QF1|+|QF2|)2c=433×sin α+sinπ3-α
=433sinα+π3,余略.
点评:点Q在劣弧F1F2上每运动到一个位置,我们都以QF2为一边向外作一个正三角形,正三角形的第三个顶点P就是两曲线的一个公共点,由于焦点F1,F2是确定的,所以两曲线也就确定了,也就是说点Q的运动位置唯一决定了椭圆和双曲线,当点Q运动到使|QF1|=|QF2|时,1e1+1e2就取得了最大值,此时恰好有PF2⊥F1F2.
2.2 推广
追问1:能否把问题推广到∠F1PF2=θ,θ∈(0,π)的一般情形?
解析1:模仿解法4.
由b21tanθ2=b22cotθ2,可得tan 2θ2e21+1e22=1+tan 2θ2,再由柯西不等式,得
1tan2θ2+12tan 2θ2e21+1e22≥1e1+1e22,
解得
1e1+1e2≤1+cot2θ21+tan 2θ2.
整理,得1e1+1e2≤2sin θ.
点评:由1e1+1e2≤1sin θ
变形,得21e1+1e2≥sin θ,原来题目本质上是求e1,e2的调和平均数的最小值,恰好是sin θ,这个结论非常优美.原题中θ=π3,所以21e1+1e2≥32,由此立得答案.
解析2:用正弦定理.
设∠PF2F1=α.在△PF1F2中,由正弦定理,得r1sin α=2csin θ,即r1c=2sin θsin α,故当α=π2时,r1c取得最大值且最大值为2sin θ.
点评:通过上述解析,容易发现无论θ取何值,r1c都是在PF2⊥F1F2时取最大值.
追问2:上述结论有漏洞吗?
解析:不一定始终都能做到PF2⊥F1F2!这还要看θ的取值情况.如果θ取直角或钝角,α就取不到π2,因此追问1的结论和点评不全面.
讨论:(1)当θ∈0,π2时,前面已讨论.(2)当θ∈π2,π时,设∠PF2F1=α,
∠PF1F2=β,则α+β=π-θ,由于r1>r2,于是α>β,故π-θ2<α<π-θ.由r1c=2sin θ\5sin α,得1e1+1e2的取值范围是1sinθ2,2,此时1e1+1e2无最大值.
3 教学反思
在这道题的教学中,我们慢下了脚步,耐心地去倾听学生的想法.他们想到了余弦定理,想到了正弦定理,想到了二次函数,想到了面积法,想到了三角代换,想到了柯西不等式,想到了回归图形,想到了推广到一般……在合作交流中,生生、师生之间的思维不断碰撞,新的想法不断涌出,课堂里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这也许就是课堂该有的样子吧.
怎样上课才能达到这个状态,让课堂充满灵动?笔者觉得有三点很紧要:
第一,教学要慢一点,因为这样学生才能反应过来,参与到教学中,我们才能把问题讨论清楚.时下,“快”教学横行,“来不及”成了口头禅,机械的重复日复一日.学生基本上都是被牵着鼻子走,哪里还能体会到数学的美妙.我们赞成“慢”教学,赞成突出重点难点的反复,因为问题一旦一个一个地被学生所掌握,“慢”便成了“快”.
第二,教学要细一点,这样我们才能把问题研究透,才能促使学生全方位地去感悟数学,不断接近问题的本真.教师可能有这样的体会,某个考题或者它的解决思路我们教师是知道的,而且在平常评讲题目时差一点就讲出来了,可惜当时没有把问题研究透和讲透,导致学生仍然不会.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同时还要深入学生当中和学生一起讨论,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全面细致地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要达到这个全面细致的目标,我们的教学就又要回到第一点上,就是要进行“慢教学”,“慢”才能“细”.
第三,教学要活一点,解题的方法是多样的,思考的角度是多方向的,遇到困难,要激励学生大胆地想办法,鼓励他们“办法总比困难多”.教学中,要启发学生灵活思考问题,并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让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活化学生的思维,形成智慧的火花.而做到这一点,同样也要舍得花时间,所以我们又得回到了第一点上,就是要进行“慢教学”,“慢”才能“活”,慢工出细活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