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统计测度及时空差异分析
2024-06-21何思桦马卓纯陈佳茵周燕
何思桦 马卓纯 陈佳茵 周燕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以及建设教育强国重要的体现。本文以我国31个省份的2018—2022年面板数据作为研究对象,从基础建设、数字资源、学生信息化素养、保障机制四个维度出发,构建教育信息化发展评价体系,先采用熵权法和线性加权法测算全国及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数,以此评价其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再采用泰尔指数及核密度估计法探究我国整体及三大区域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差异及时空动态演变过程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整体向好,总体发展均衡度较高,但各区域间仍存在差异,且区域内差异对整体发展差异影响较大,是总体差异的主要差异来源。由此可见,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高的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增大,并且地区差异扩大,存在极化现象。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熵权法;泰尔指数;时空差异分析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缩小教育城乡、区域和学校之间的差距,加快教育数字化,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国家战略中也明确提出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信息素养教育是信息化时代对教育的要求,能够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的人才,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加快建设全民学习型社会。但在不同时间和地区,即时空上基础教育的发展仍存在较大差异,教育资源和质量、通信技术、设备设施、传授知识的线上线下渠道等都影响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
本文试图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进行统计测度研究和分析时空上的差异,科学地了解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准确把握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从而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向前发展,并建设教育强国。
二、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地区之间教育信息化差异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1]。与传统信息化教育相比,智慧教育呈现出不同的教育特征和技术特征[2],如“互联网+教育”以数据、信息资源为主要要素,基于实时协同的分工网络,将教育领域优化、集成资源配置等全方位融合于教育之中[3]。目前,我国研究学者主要根据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数、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综合得分评估我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程度。
此外,我国教育信息化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三区三州教育信息化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并且该差异与基础设施配置、学习资源重构等密切相关,乡村地区仍需加大扶持力度,以提高学生的信息化学习体验感,并增强满意度[4]。同时,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存在着明显的时空差异,不仅拉大了信息化教育区域发展差异程度,还将影响我国信息化教育均衡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
历年学者通常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评价体系构建及区域发展差异进行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等主观赋权或主客观结合的方法。基于此,本文在构建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数评价模型、使用泰尔指数分析差异的基础上,根据中国教育部官网最新的统计数据,创新地采用熵权法对权重进行测算,以体现实效性与严谨性。
三、指标体系与研究方案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基于自然地理的区域划分方式,将中国对31个省份共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再选取了2018年—2022年我国31个省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的指标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年—2022年各地基本情况统计数据。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构建及变量说明
本文选取了基础建设、数字资源、学生信息化素养、保障机制四个维度,构建由一级指标、生均计算机数、网络多媒体教室数量比例、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生均电子图书量、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人口数比例、15岁以上人口中非文盲及半文盲的人口数比例、教育信息化投入、教育信息化教师人才队伍建设、10个二级指标以及18个三级指标构成评价体系。
(三)研究方案设计
首先,从基础建设、数字资源、学生信息化素养、保障机制四个维度,构建教育信息化发展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和线性加权法。测算我国及三大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数,以此评价全国、三大区域及各省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再采用泰尔指数GE(1)模型及核密度估计法,分析教育信息化发展差异及时空动态演变过程的特征;最后,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出优化建议。
四、统计分析过程与结果
(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结果分析
根据熵权法赋予指标的权重,采用线性加权的方法得到2018年—2022年教育信息化总体发展指数。结果显示,指数在2018年的0.452上升到2020年的0.469之后,2021年下降到0.464,2022年上升到0.468。其中,从2019年—2020年,发展指数由0.456增长到0.469,是几年间增幅最大的年份。总体而言,各年间发展指数的均值有所波动,但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且增幅较大,反映了2018年—2022年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逐步提升,并且仍具有源源不断的上升空间。
本文将我国划分为三大地区,进一步计算2018年—2022年各区域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数与均值。结果显示,各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表现为:东部>全国>西部>中部,指数增长趋势表现为:中部>西部>东部。从各区域发展趋势来看,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发展指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而东部地区的发展指数整体上较为稳定。相较于全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东部地区的发展水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中部地区的发展指数值明显低于其他地区,且发展程度较为落后。该结果表明西部和中部地区需要加大区域间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力度,以逐步缩小其发展的差异程度。
对比各省发展指数,可以发现2018—2022年各省份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差异十分明显,并且出现两极分化的态势。发展水平前5名依次是上海市、北京市、浙江省、江苏省、天津市,发展水平远远领先于其他地区;平均发展指数排名后5位的省份依次是西藏自治区、海南省、湖南省、河南省、江西省。其中,上海市发展指数最高,数值约为得分最低的江西省的三倍,省份间存在“数字鸿沟”。通过对比各省份指数与全国指数值,在31个省份中有14个省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就表明在部分省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正逐步提高,但仍然有部分省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较弱,存在两极分化现象。
(二)教育信息化发展时空差异的统计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变化及发展情况,本节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探究总体及三大区域的发展情况。
1.教育信息化时空动态演变过程分析
首先,采用核密度估计法绘制2018年—2022年发展水平的分布动态,探析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动态演进趋势。从分布位置上看,随着年份的增加,主峰位置小幅度右移,且移动幅度较为稳定,反映了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正在逐年上升,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从分布形态上看,曲线形态逐步变陡峭再变平缓,峰值先增大后减小,说明教育信息化发展空间差异先缩小后增大。从分布延展性上看,核密度曲线存在右拖尾现象,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全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高的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增大。从分布极化上看,随着年份的增加,曲线有从单峰转为双峰的趋势,说明地区差异正在扩大,存在极化现象。
接着,分别绘制2018年—2022年四大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分布动态,探析四大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动态演进趋势。从区域层面上看,三大区域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逐年提高,正在不断发展进步。其中,东部地区中各省份之间的空间差异趋于稳定,发展水平分布较均衡;西部地区中各省份的空间差异逐渐明显,少数省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增速较快,而大多数省份增速较慢;中部地区各省份之间的空间差异先增大、后减弱,内部发展的协调性不稳定,容易出现极化现象。
综合上述时空演化特征探析结果发现,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逐年上升的同时,发展水平高的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增大,地区差异正在扩大,存在极化现象。
2.教育信息化空间区域差异分析
针对计算得出的2018年—2022年我国31个省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数结果,采用GE(1)泰尔指数模型测算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泰尔指数。结果显示,总体泰尔指数虽然在2021年出现了小幅度反弹增大,但整体上仍呈现差异减小的趋势。此外,这5年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区域内和区域间的泰尔指数均呈现逐步减小的趋势;区域内5年平均泰尔指数及其平均差异贡献率存在逐步增大的趋势,且远高于区域间平均差异贡献率。综上所述,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较为稳定且呈现差异减小的趋势,其主要来源仍是区域内的差异,并且对总体差异的影响逐渐增大。
接着,计算三大区域相应的泰尔指数及其区域内贡献率,探究各区域差异及对总体差异的影响。结果显示(见表2),我国东部区域信息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而我国中部及西部区域内差异程度均较小。其中,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差异总体呈现减小趋势,而中部地区的发展差异则是逐步增大。值得注意的是,东部地区的区域内差异虽逐渐减小,但仍远大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这可能是由于区域内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不均衡造成的。
五、结束语
研究表明,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整体向好,但各区域间仍存在差异,并且区域内差异对整体发展差异影响较大。首先,在三大区域中,仅东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高于全国发展水平,并处于领先地位,而中部地区的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其次,发展水平高的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增大,地区差异正在扩大,存在极化现象。最后,全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总体均衡度高,总体区域发展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内发展水平差异,其中东部地区的区域内差异程度最大,其差异程度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因此,政府应当做出以下举措:在教育资源方面,建设跨区域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扩大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使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够跨越地域限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强对学校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建立长效稳定的教育信息化投入机制,确保信息化教育项目能够长期得到资金保障;在政策方面,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例如为欠发达地区的信息化提供更多的培训和技术支持,以推动各地区之间的经验和资源共享,促进公平而全面的信息化教育发展;在教育信息化人才资源方面,加强信息化专职人员建设,重视信息化相关培训,从而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
作者单位:何思桦 马卓纯 陈佳茵 周燕 华南农业大学数学与信息学院
参考文献
[1]尉小荣,李昊龙,邓柳,等. 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指数及区域差异分析[J]. 电化教育研究,2020,41(3):114-121.
[2]杨现民.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内涵与特征[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9-34.
[3]朱月翠,张文德.“互联网+教育”基本模型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358(19):12-15.
[4]单俊豪,闫寒冰,宫玲玲,等.我国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公平发展现状研究——基于近42万份学生在线学习体验的调查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2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