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文教师在线教学能力自我调节与评价研究
2024-06-21张会林雪玲
张会 林雪玲
摘 要:国际中文线上教学已经成为常态。与面授课堂一致,在线教学时教师也会基于自我调节意识与能力结合教学经验、教学环境及教学对象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相应调整。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教师线下教学经验在线上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在线教学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教师教学能力自我调节具有整体性。因此应重视教学管理保障、学生反馈和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在线上教学常态化的背景下实现在线教学优化。
关键词:在线教学;国际中文教学;教学能力;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H195;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24)05-0055-05
一、在线教学发展现状
在线教学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然常态化。在线教学是指通过因特网或其他数字化技术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活动,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1]。在线教学从形式上大致可分为录播教学与直播教学。录播教学诸如慕课、微课等,不要求课堂互动,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直播教学是指教师借助网络会议平台或教学平台进行的实时同步教学活动,是本文要重点讲述的教学形式。
受网络状况、空间距离的影响,线上教学具有不同于线下教学的特殊性。教师在备课环节会依据线下教学经验来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在教学实施环节会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做出自我调节,包括反思、监控与评价,并因此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调节以适应在线教学模式。在不断评价、调节、反馈、适应的过程中,教师的线上教学能力可以得到不断提高。不同教师在自我调节的过程中的表现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已有的在线教学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对在线教学的认识研究,如教学现状、面临的挑战问题、教学模式的探索等,还有在线教学的建设研究,如教育技术的应用、教学平台的建设、教学资源的建设等。对教学主体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学生的体验以及对在线教学的满意度方面。在对教师在由线下到线上的转变过程中自我调节与评价的研究中,有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经历对教师的自我评价具有正向影响,对教师在线教学自我评价和满意度影响最大的因素不是技术,而是师生、教师同行间的人际互动交流[2]。这说明在线教学本质上仍是教学,人的参与在在线教学中作用突出,教师的能动作用应得到充分重视。而在线教学具有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教学环境,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有研究发现教师缺乏对在线教学能力特殊性的认识,在线教学中学生需要成为积极的学习者,承担更多的学习责任;学生的改变也促进了教师的教学角色改变,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教师也会在在线教学中再次成为新教师,同时也挑战他们作为专家的自我认知,因此在线教学更需要以学生为中心[3]。
在教学过程中,对自身教学进行自我监控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主动行为,有研究发现在线上线下以及混合式教学的不同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自我监控能力具有显著差异,并且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效能对教学监控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4]。教师的自我调节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其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但前人对于教师在在线教学中如何进行自我调节与评价的研究尚存在不足。因此,本文将通过调查展现国际中文教师在线教学能力的自我调节与评价,探究不同背景教师在自我调节与评价中的差异,为教师在线教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为教师更好地适应线上教学环境、提高在线教学能力提出建议。
二、国际中文教师在线教学自我调节能力调查
(一)问卷设计
通过对国际中文教师在线教学能力问卷调查,向海内外51个国家和地区的中文教师,包括孔子学院专职教师、海外汉语教师及志愿者、海外汉语教师、国内大学汉语教师、机构教师、国际学校教师等发放问卷,共收回问卷278份,其中有效问卷235份。
问卷设计基于Zimmerman提出的自我调节的三个阶段理论,即前瞻性阶段、表现阶段和自我反思阶段[5]。借鉴Yesim Capa-Aydin等人的教师自我调节量表[6],制定国际中文教师在线教学能力自我调节及评价量表。问卷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自变量,充分考虑可能影响教师自我调节与评价的因素,包括教师的性别、年龄、学历、语言水平,教学背景、教师教龄、在线教学时间及是否有在线教学经历等个人特征,还包括学生汉语水平、授课课型、授课班级的学生数量以及学生类型等教学对象特征。第二部分为教师在线教学能力的自我调节与自我评价情况。在线教学能力的调节分为三个维度,包括目标设定、教学方法及能力提升。教学目标的设定包括教学的投入(备课的时间投入与标准要求)和在线教学技术效能(对技术软件的使用和网络资源的搜集);教学方法包括教学资源利用、教学组织管理(如何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策略,如教师提问、小组合作、案例展示、学生思考、学生表达)以及教师教学方法的自我反思指导;教学能力提升指的是教师通过何种途径寻求帮助、提升教学能力,包括公开资源的学习(讲座会议等)、同事交流合作、师生互动交流。教师自我评价分为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备课投入、师生关系五个方面。本部分选项采用李克特五度量表的形式进行计分。教师答案从“很不同意”到“很同意”按1—5分进行赋分,用均值体现教师在线教学能力的调节感知和自我评价。均值越高,教师在线教学能力自我调节的水平和评价越高。第三部分为主观题,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描述对于在线教学的态度、实际教学中出现的状况等问题。
问卷结果使用SPSS 26.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研究问题包括:1.以均值和标准差呈现教师在线教学能力自我调节和评价的整体特征;2.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教师在线教学能力调节与评价的因素以及各个维度之间的关系。
(二)数据分析
1.教师在线教学能力自我调节与评价整体特征分析
问卷结果显示,教师自我调节水平较高,目标设定、教学方法及能力提升三个维度的平均值均在4-5之间。三个维度中教学方法的分值最低(M=4.05)且标准差最小(SD=0.49)。从各维度的具体项目来看,目标设定维度中备课投入的均值(M=4.44)大于技术效能的均值(M=3.84),说明教师投入较大,但效能较低;教学方法维度中教学组织管理的均值最低(M=3.90)且标准差最小(SD=0.56),说明教师在线课堂组织实施能力普遍不足;能力提升维度中选择通过公开培训方式提高教学能力的教师最多(M=4.66),如表1。
2.教师在线教学自我评价整体特征
教师自我评价整体不高(见表2),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评价均值低于4,其中对教学能力的自我评价最低(M=2.86),标准差最大(M=1.12),说明教师对在线教学能力的评价整体较低,且自我评价内部差异较大。教师对于师生关系的评价最高(M=4.33),说明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对于备课效果的自我评价(M=4.05)与教师在目标设定时的备课投入(见表1,M=4.44)存在差异,说明教师在课前课后对于自身的备课投入评价发生了改变。
3.教师在线教学能力调节与自我评价的影响因素
统计结果表明,教师的性别、学历、教龄、外语水平以及班级学生人数对教师在线教学能力自我调节及评价有不同程度影响。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性别在教师自我评价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2.028),男性教师均值略高于女性教师。学历在自我评价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F=5.500),硕士或在读学历教师的自我评价均值最低,博士及以上学历教师的自我评价最高。不同教龄教师在自我评价维度差异显著(P<0.05,F=6.375),教师教龄与自我评价整体上呈正相关,教龄1年及以下的教师自我评价最低,教龄10年及以上的教师自我评价最高。在目标设定、教学方法、能力提升等维度上,均无显著差异。
教师外语水平在能力提升维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F=3.725)。从均值来看,整体上教师外语水平与能力提升意愿呈正相关,教师的外语水平越高,越愿意提升自己的在线教学能力。不同外语水平的教师在自我评价维度差异显著(P<0.001,F=6.376)。从均值来看,教师的外语水平与自我评价之间呈正相关,精通外语的教师自我评价最高,外语水平较差的教师自我评价最低。班级规模在目标设定维度上具有显著差异(P<0.01,F=3.966),班级人数与教师目标设定水平整体上呈正相关,班级人数在50人以上时目标设定水平最高,1人时最低。班级规模在自我评价维度上差异显著(P<0.001,F=4.607),学生人数为1人的教师自我评价最低,学生人数为11-30人的教师自我评价最高。
4.教师对在线教学自我评价的反馈
在问卷中教师对在线教学的态度及遇到的教学问题可归纳如下。
(1)在线教学优缺点并存,更期待混合式教学
在线教学最显著的优势在于不受地点限制,可以灵活调整时间,节约时间和经济成本。特别是对于善于搜集教学资源、熟练掌握教学技能的教师来说,资源技术的使用充分发挥了在线教学的优势,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因此其更认同在线教学的发展。
网络问题是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部分地区网络建设水平不高,学生经常会因为网络出现故障而无法加入网络课堂,影响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另外,网络的延迟会影响师生交流,打乱课堂节奏,拖慢课堂进度。因此,教师反馈在线教学可以作为线下教学的有力补充,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利用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优势。
(2)在线教学对教学能力要求更高
在线教学中教师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有效管理课堂,促进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由于教师很难通过屏幕观察到所有学生的表现,所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在线上教学中更加重要,学生的配合度极大地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低龄学生注意力较难集中,容易出现走神现象。在学生人数多的班级,教师更难以照顾到每个学生。部分课堂游戏不能实时互动,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进度和节奏。在线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备课、批改作业,比如以照片的形式提交的作业批改时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识别。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教师有较强的自我调节意识
初涉在线教学的教师对采用何种教学方法缺乏经验,会自然应用面授课堂的教学经验及时调整在线教学方法,以适应在线课堂氛围。教师通过屏幕发现学生问题,接收学生反馈,并能通过自己的经验解决问题,提高在线学习效果。教师在线教学自我调节意识较强,每一位教师都有对良好教学效果的追求,也都愿意通过各种渠道,比如参加讲座、培训等方式,提高在线教学能力。专项培训可以让教师快速学习借鉴他人的成熟经验,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
2.教师自我评价受个人因素影响更大
影响教师自我评价的因素主要是教师个人教学能力,如学术水平、沟通能力及教学经验。教学对象特征方面的影响因素仅限于学生人数,这说明在初涉在线教学阶段,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较大,线下教学经验的迁移作用较为突出。因为在线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环境,但没有改变教学内容与目标。在线教学的核心仍是教学,离不开教师的知识积累与教学经验。线下经验型教师在线上教学中自我调节能力较强,适应性较强,可以较快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师意识到在线教学需要更多的时间投入
调查显示,教师在课前设定目标时认为自己备课相对充分,但课后反思,进行自我评价时又发现备课不足以满足线上教学的要求。反映在统计分析结果上,表现为教师的备课投入较高,但是技术效能较低。教师在能力提升意愿方面表现较好,但在教学方法方面表现不佳。可见教师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也有意愿提高自己的在线教学能力,但是在线教学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相关研究成果较少,缺乏可以借鉴的教学方法,加上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资源的使用信心不足,以致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
4.教师教学能力自我调节与自我评价显著相关
教师在线教学能力自我调节与自我评价之间正向相关,教学能力调节影响教师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又会反过来影响教师的教学能力调节。初涉在线教学阶段,教师教学能力自我调节水平越好,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也越好,自我评价也会越高。教师教学能力自我调节的三个维度之间均有显著差异,说明教师在教学前、中、后的各个阶段的能力调节彼此相关,是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课前充分的准备、课中恰当的教学方法,课后积极沟通寻求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每一个环节的自我调节都会对其他环节以及教学活动整体产生影响。教师自我调节能力通过自我评价反作用于自身,在调节——反馈——评价——再调节的过程中不断熟悉适应线上教学环境。
(二)建议
在新形势下,在线教学可以作为面授课堂必要的有益的补充而与之并存。因此,要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学生、教师、管理者多方面的配合。
1.科学统筹教学管理机制
教学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到线上教学的特殊性,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科学统筹教学管理机制,比如在班级设置时适当控制班级学生人数,可以减轻大班额给教师带来的压力,保证课堂上师生与生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另外管理者要尽量为教学提供更多的支持,如网络、设备、教学平台等,减少客观条件对教学的限制和影响。
2.教师自我调节与调查同步进行
在线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需要积极适应、磨合。教师面对的是与面授课堂不同的在线教学环境,需要考虑恰当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线上课堂,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学生的在线学习心态也不同于面授课堂。在线教学对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学生在线上教学中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互动积极性低等问题。教师除了强化个人自我调节能力,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深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在线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学习特点调节自己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
3.可通过培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在线教学的重要性已经凸显且被更多人认识,在线教学更加普遍并向常态化方向发展。教师应该积累在线教学经验,调节在线教学能力,适应这种趋势。但仅靠教师的个人付出和自我探索,教学能力提高较慢。管理者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一方面提高教师在线教学基本能力,比如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对教学对象的把握、与学生的沟通能力等;另一方面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比如利用线上教学资源、设计制作电子资源,吸引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利用生成式AI技术辅助教学,比如备课、批改学生作业、统计学生学习情况等,既可以减轻教师的备课压力,也可以为教师科研提供素材。
参考文献:
〔1〕何克抗.e-Learning的本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J].电化教育研究,2002,23(1):3-6.
〔2〕吴薇,姚蕊,谢作栩.高校教师在线教学满意度的区域与院校差异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20,26(3):71-79.
〔3〕项乐源,毛欢,谭梦晖.疫情背景下高校教师在线教学能力的认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20(21):77-80.
〔4〕谷世乾,李伟.不同教学模式下高校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影响机制——一个具有调节作用的中介效应模型[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 43(9):117-132.
〔5〕ZIMMERMAN B J. A social cognitive view of self-regulated academic learning[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89,81(3):329-339.
〔6〕CAPA-AYDIN Y, SUNGUR S, UZUNTIRYAKI E. Teacher self-regulation: Examining a multidimensional construct[J].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9,29(3):34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