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甘肃省应对旱灾的路径探究

2024-06-20陆喜元

村委主任 2024年1期
关键词:旱灾甘肃乡村振兴

基金项目:2022年甘肃省教育科技创新项目“重大突发事件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研究”(2022A-101)。

作者简介:陆喜元(1974—),男,汉族,甘肃会宁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要: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甘肃省旱灾频发,且空间差异明显,常常与其他灾害并行发生,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产生一系列重大影响。文章针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对甘肃省应对旱灾提出以下建议:突出寒旱农业引领作用,充分挖掘各类人才资源,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进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关键词:甘肃;乡村振兴;旱灾;应对路径

文章编号:1674-7437(2024)01-0201-03 中国图书分类号:D616;F327 文章标识码:A

旱灾是甘肃省发生最为频繁、影响范围最广、危害程度最大的自然灾害,长期以来制约着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也是甘肃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阻滞因素和重大风险因素。

1 甘肃省旱灾发生的背景和特征

1.1甘肃省旱灾发生的背景

造成甘肃省旱灾频发的成因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因素和社会历史因素。自然地理因素方面,甘肃省的自然地理环境受到降水总量、地表水资源、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首先甘肃省位于三大高原交会处,深处内陆地区,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小,因而年平均降水量少,且呈现自东向西、自南向北递减的趋势,其次全省地表水及河流径流量较小、地下水储存量较少,最后由全球变暖等一系列中观、宏观和宇观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社会历史因素方面,主要是指唐朝及以后人口过快增长,清朝以来滥垦、滥伐、滥牧现象频发,从而导致当地森林面积缩减、草原退化、生态恶化等结果[1]。

1.2甘肃省旱灾的主要特征

甘肃省旱灾既具有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旱灾的共同特征,也有其特殊的时空特征。首先,甘肃省旱灾发生非常频繁,具有三年一小旱、十年一大旱的周期性特征;其次,甘肃省春旱所占比重最大、范围最广,夏旱次之,秋旱最少,突出表现为陇中地区5—6月的“卡脖子旱”;再次,因甘肃省东西方向窄,南北方向长,故甘肃省旱灾发生的空间差异较大;最后,甘肃省自然灾害通常具有多灾并发的特征,例如旱灾常与水灾、震灾、虫灾、疫灾、火灾、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并行爆发,危害程度更高。

2 旱灾对甘肃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

旱灾对甘肃省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方面均产生一系列重大影响。

2.1旱灾导致甘肃省乡村产业基础较差

“牛羊菜果薯药”是甘肃省乡村的六大产业,除此之外,甘肃省还形成了围绕玉米制种、啤酒原料、酿酒葡萄、油橄榄、食用百合、油料等地方特色产品生产和加工的农业产业化格局,但由于气候特点和地理类型等因素限制,甘肃省农业的整体发展基础相对较差。此外,甘肃省乡村产业发展还存在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集聚不够、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品牌效应有限、新型服务业发展缓慢,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融合不足等问题。

2.2旱灾导致甘肃省乡村人才流失较多

统计数据显示,甘肃省每年高考人数约28万人,同时外流的高学历人才竟达25万人之多,其中,流失最多的是乡村人口。以2021年的数据为例,当年甘肃省乡村人口减少了32.65万人[2],其中一部分转换成了城镇户口,还有一大部分属于跨省流动人口。旱灾频繁且危害程度大是甘肃省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2.3旱灾导致甘肃省乡村文化活力较弱

甘肃省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70%的文化旅游资源集中在乡村地区。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本应有其独特优势,但由于旱灾等原因,甘肃省一些乡村的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文化传承人出现断代、文化活动创新性不足、文化产业开发困难。此外,近年来甘肃省乡村学校学生人数大幅缩减、乡村教师结构不尽合理且教师持续严重流失,使得甘肃省乡村文化发展活力有减弱之势。

2.4旱灾导致甘肃省乡村生态恢复较慢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甘肃省投资最多、规模最大、覆盖最广、跨时最长、影响最深、群众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每年在涵养水源、固碳释氧、防风固沙等方面产生的生态效益总价值达929.16亿元。然而,由于一些群众的抗旱节水意识不强,一些地方封山育林、禁牧封育工作没有得到持续有效落实,部分林木面临被人为破坏的风险。加之旱灾的破坏,使得甘肃省水生态系统、土壤和植被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使得甘肃省乡村生态恢复缓慢。

2.5旱灾导致甘肃省乡村组织成本较高

乡村组织主要包括农村基层党组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频繁发生的旱灾使得甘肃省乡村各类组织的运行成本增加。对此甘肃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甘肃省抗旱应急预案》提到:“在发生特大和重大旱灾时,调整原来的财政预算,加大抗旱救灾资金投入,并采取社会募集措施。信贷部门优先保证抗旱救灾对信贷资金的需求。”

3 甘肃省应对旱灾,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的策略

应对旱灾是甘肃省防灾减灾救灾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甘肃省委、省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制定了《甘肃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甘肃省抗旱应急预案》《甘肃省水利厅水旱灾害防御应急预案(试行)》等工作预案,为应对旱灾提供了基本遵循。

3.1突出寒旱农业引领作用,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基础是产业。《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紧贴甘肃省省情农情,根据全省寒区、旱区不同气候特点和地理类型,提出甘肃省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目标是“力争用5年时间,构建起以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为引领,以‘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为支撑,以‘五小产业为补充的乡村产业体系,初步走上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加工集约化、产品绿色化、营销品牌化、经营产业化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明确了“充分挖掘‘寒旱特质优势,培育壮大乡村产业;拓展乡村产业,促进融合发展;科学合理布局,实现联动发展;推进标准体系建设,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强化科技引领,推动创新创业升级”等5项主要任务,采取“健全财政投入机制、创新乡村金融服务、有序引导工商资本下乡、落实用地保障政策、健全人才保障机制、构建风险防范体系”等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并将农产品加工业、乡村休闲旅游业、乡村新型服务业、多类型融合业态作为支持甘肃省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业态。为充分挖掘“寒旱”特质优势,培育壮大乡村产业,《实施意见》专门提出要优化产业布局、发展戈壁生态农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从而将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和甘肃省“十四五”发展规划以及年度重点任务结合起来,统筹推进落实。

3.2充分挖掘各类人才资源,实现乡村人才振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针对甘肃省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乡村人才流失严重等客观实际,一要提高对乡村人才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全省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富民兴陇和事业成败的高度,深刻认识人才是第一资源,着力构建科学化评才、制度化稳才、高效化用才、精准化育才、常态化引才的乡村人才工作机制。二要转变政府职能,改革人才管理体制。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制定和实施符合甘肃省乡村人才发展需求的政策,形成乡村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升能降、待遇能高能低的人事管理体制。三要“破四唯”,构建符合乡村需要的人才评价体系。根据甘肃省乡村发展需要和人才队伍现状,把符合甘肃省乡村特点的业绩成果纳入评审标准,让更多掌握专业技术的“土专家”“田秀才”、乡村工匠、技能大师获评职称,确保评选出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四要创造发展机会,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要为现有人才创造良好的发展机会,杜绝出现现有人才闲置现象,发挥好乡贤队伍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五要落实好人才项目和教育培训,培育一批乡村人才。大力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和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教师“优师计划”“特岗计划”和“国培计划”,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实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青年人才开发行动、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六要“不求所有,只求有用”,不拘一格引进人才。引导城市专业技术人员兼职兼薪和离岗创业,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打造一支强大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3]。

3.3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振兴,灵魂是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重点是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一要着力提高乡村教育质量。教育具有文化传承、文化选择、文化交流、文化创造等方面的功能,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高度重视和优先发展。要加大政策和资金等在乡村教育的倾斜力度,以提升乡村教师素养为核心,着力提高乡村教育质量。二要发挥好乡贤及乡贤文化的作用。乡贤及乡贤文化是乡村文化繁荣的生力军、乡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乡村社会治理的稳定剂、乡村生态建设的新引擎[4],在乡村振兴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学乡贤、评乡贤、做乡贤和用乡贤等活动,做足乡贤文章,弘扬乡贤文化,助推乡村文化振兴[5]。三要探索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可以尝试以“农业+文化+旅游+技术”相融合的乡村振兴模式,着力打造乡村文化品牌,持续创建乡村旅游示范县、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和等级旅游民宿,不断增加乡村文化产业收入,让更多民众挣上“文化钱”。

3.4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助力乡村生态振兴

乡村振兴,起点是生态。一要强化生态意识。要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育武装广大干部群众,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等观点深入人心,特别是要让节水意识转变成为甘肃省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二要巩固好退耕还林还草成果。重点在责任落实、抚育管护、经营培育、精准管理、质量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三要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大力开展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和生活污水治理等“六大行动”。

3.5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引领乡村组织振兴

乡村振兴,组织是保障。一要抓好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核心的各类组织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是党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村干部要提高政治站位,打造素质过硬的村级领导班子,以乡村组织振兴带动和保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二要强化乡村社区参与和自我组织能力。鼓励乡村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共同应对旱灾挑战。培养农民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增强农民的组织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减轻基层组织工作压力。三是建立抗旱救灾的联防联控机制。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抗旱救灾联防联控机制,加强各级组织之间的协调、合作和信息共享,提高抗旱救灾效率。四是增强灾害防范和减灾能力。加强旱灾预警、抗旱设施和水资源管理,加强防灾减灾工作,降低灾害风险,减轻灾害对地方财政的冲击。五是拓宽财政收入来源。鼓励发展非农产业,提高地方税收收入。通过促进经济多元化,拓宽财政收入来源。加强税收征管,提高税收征收效率,增加财政收入。寻求中央政府、国际组织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援助,共同分担旱灾给地方政府带来的财政负担。

4 结束语

总之,甘肃省应对旱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严格执行《甘肃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甘肃省抗旱应急预案》等工作预案,突出寒旱农业引领作用,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助力乡村生态振兴;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引领乡村组织振兴。

参考文献:

[1]刘立.对民国十七至十九年甘肃特大旱灾的历史反思[J].社科纵横,2007(10):139-140.

[2]甘肃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队.甘肃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2.

[3]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研究室.甘肃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组织人事学研究,2002(02):35-39.

[4]四川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课题组.弘扬乡贤文化助推乡村振兴[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03):31-32.

[5]刘长基.安徽省临泉县弘扬乡贤文化助推乡村振兴[J].精神文明导刊,2018(12):34-34.

猜你喜欢

旱灾甘肃乡村振兴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板栗“旱灾”后生产管理技术
甘肃卷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葫芦岛市旱灾风险评价
黑龙江省旱灾等级划分及旱情分布研究
德州市2014年旱灾应对措施与经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