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优秀传统文化凝聚民心,助推基层社会治理
2024-06-20张敏
张敏
作者简介:张 敏(1978—),女,汉族,江苏宿迁人,本科,中教一级,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
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三治融合”基层治理新体系,其中德治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借助道德教化作用,实现良好社会风尚的一种治理方式。要在发挥自治和法治合力的同时,融入德治元素,而德治元素如何融入,必须思考德治为何物,借以推动的抓手是什么,从现实情况来看,这个抓手就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可以以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人、教育人,从而推动基层社会治理迈大步、上台阶。文章将从宿豫基层社会治理成效显著,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效用;传统文化融入基层治理的极端重要性;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不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论证优秀传统文化的凝心聚力作用,从而助推基层社会治理。
关键词:传统文化;基层;社会治理;德治;乡村文明;乡村振兴
文章编号:1674-7437(2024)01-0072-03 中国图书分类号:D267 文章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要在实行自治和法治的同时,注重发挥好德治的作用,推动礼仪之邦、优秀传统文化和法治社会建设相辅相成。”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强调了文化在凝聚民心中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积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凝心聚力作用,释放广大村(居)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精神合力,有了这股合力,就能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发展。
1 宿豫基层社会治理成效显著,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效用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和发展的精神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写道:“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民族的延续和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我们已经树立了强烈的民族自信心,无论是在民族危亡,还是在民族昌盛时期,这种自信心都是我们民族精神中最稳定的成分。”我们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直高度重视,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发展和利用。发展好、利用好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文化传承的最佳途径和最好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到基层治理实处[1]。近年来,宿豫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探索以“党建强”引领“治理优、乡风好、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1+5”乡村治理路径,侧重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推进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助推乡村振兴,为推进基层“三治融合”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9年,宿豫区成功获批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区;自2021年以来,全区有多个村镇入选乡村治理示范村,这些成绩的背后,凸显了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1.1重点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建设
以乡镇“小镇客厅”为主阵地,进一步整合农村文化宣传、体育健身等各类资源,打造农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将其真正纳入基层社会治理战略前沿,守护好老百姓的精神家园。自2021年以来,宿豫区先后以乡镇街道为单位,要求每个乡镇街道在乡镇中心位置建设“小镇客厅”,“小镇客厅”以该乡镇街道的代表性传统文化元素为设计主线,结合当地实际,为群众搭建文化娱乐平台。“小镇客厅”多具备群众文化大舞台、乡情馆、文化长廊、健身广场、图书馆等基础设施,已成为集文化宣传、群众娱乐、体育健身、便民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绿地公园。
1.2充分发挥地方文化优势,做优地方特色优秀文化
乡村文化源自乡村多年来的积累和沉淀,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接续传承,形成了其固有的地方特色和承载形式。宿豫区立足本区域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地方史料,努力搭建文化传承平台,以乡情馆、村史馆为主抓手,实施一系列文化“进镇入村”工程。目前,该地各乡镇街道都建成了乡情馆,部分条件较好的村落还完成了村史馆修建工作。乡情馆主要展示乡镇发展脉络、人文信息等,村史馆主要展示村情、村史等内容,依托两馆以留住乡愁。乡情馆、村史馆为乡村文化的延续提供了载体,也替乡村留住了文化之根。
1.3发挥乡贤和地方文化人才作用
挖掘乡贤资源,培育时代精神,凝聚乡贤力量,推动乡村振兴。乡贤是指品德才学为乡人敬重的贤达人士。现代意义的乡贤是指在乡村中具有一定声望或长期在外任职且对乡村发展影响较大的人。这部分人在品德和才学上拥有过人之处,在某些方面也较基层干部具有一定优势,如影响力、号召力和协调能力。基层管理者可以借助他们的能力,为乡村振兴献计献策。同时,他们还能协调其他部门,在物质或政策方面对基层提供帮助,进一步辅助基层,为基层治理注入了强劲的外部动力。目前,宿豫区已经成立了各级乡贤协会,乡镇设有乡镇乡贤协会,区级设有区乡贤协会,有力助推了基层治理。在发动乡贤力量的同时,乡镇还积极调动本地文化人才的积极性,让他们发挥特长,编排带有本地地方特色的文化节目,并将乡村治理发展等内容融入节目,及时呈现给当地的父老乡亲,做到了以文化节目教育村民、影响村民。
2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2.1基层矛盾处理的特殊性
从宿豫基层社会治理效果来看,优秀传统文化通常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助力基层治理。当前,宿豫基层社会治理中暴露出很多村庄整合带来的问题和矛盾。原来庄前屋后都是熟人,所以多相互理解、相互承让,没有非常突出的矛盾。村庄集中后,这种局面被打破了。搬到集中区居住后,大部分居民不再是原来本村、本庄的老亲戚、老庄邻,矛盾处理方式也有所改变。由于引发矛盾的对象变了,因此解决的方式和手段也须有所差别。基层管理者必须直面这些矛盾的特殊性,只有深刻分析矛盾双方的基本情况,剖析矛盾产生的基本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地解决矛盾,否则,不光解决不了问题,甚至有可能进一步激化矛盾。
2.2基层文化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许多年轻村民进城务工,长期生活在城市,很少有时间回村。此外,乡村村庄实行集中管理,大部分拆迁户享受集中安置后,又进城购房,整体搬入城市,导致留守在村的基本为老人和孩子,如何对这一老一小群体进行有效管理,是基层治理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在文化服务层面,服务好一老一小,有针对性地创作出老人孩子都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相对困难。基层管理者必须结合当地文化资源与受众对象实际进行精准服务。
2.3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
基层社会治理是一项集复杂性和系统性于一体的工作。从文化层面来看,如何在基层治理中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助推作用,是基层治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根,是一个地方血脉的延续,在传统文化不断受到现代文明挑战与外来文化冲击的背景下,基层社会治理者面临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难题。第一,如何将当地的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利用,巧妙地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系统中是基层治理者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第二,基层治理者应当思考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手段老百姓才能乐于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第三,如何做到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无缝衔接也是需要应对的重大挑战。这些挑战直接影响到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治理中的有效发挥,而基层治理者必须充分考虑并合理解决这些发展障碍,让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中。
2.4整合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迫切性
乡村传统文化资源是散乱的、不系统的。经过多年的传承,有些乡村传统文化留存下来了,也有些面临后继无人的窘态,可即便留存下来,也多处于难以契合时代发展的艰难处境。同时,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村(居)民的思想观念在变,对文化的需求也在变。这就要求基层管理者通盘考虑本村本居现有的文化资源,挖掘现有最具代表性的、最能融入到基层治理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将着力点放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现方式和途径研究上。
3 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不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基层管理政策需配合有效的执行力,以验证政策的合理与否。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与基层管理政策进行高效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因此,在推进基层治理时,基层管理者必须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坚持国家总体安全观念,明确基层社会治理目标,采取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方式,把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到基层治理之中,不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2]。
3.1明确基层社会自治目标
基层社会治理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达到什么样的预期,是基层管理者应当思考的首要问题。基层社会治理者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必须突出问题导向,强化目标意识,站在基层社会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角度确立基层社会治理的目标,把握提升村(居)民的幸福感、安全感的全局观。
3.2发挥党的思想引领作用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主题党日等活动中,组织党员到教育基地进行培训,在党员干部中广泛普及、宣传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广大党员的文化素养。发挥村“两委”成员和党员带头作用,举办宣讲、诵读等活动,引领群众积极参加理事会的活动,开展志愿服务。聚焦家风建设,在群众中树立道德模范,带头抓好家风建设,守住为人、做事的底线,进一步坚定广大群众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扎实开展“文明户”创评活动和好公婆、好媳妇、凡人善举、身边好人评选活动,党员干部作创评表率,营造知荣辱、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的社会新风尚。
3.3破解人才发展瓶颈制约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现阶段,乡村地区人才匮乏问题已严重制约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发展。以宿豫为例,当前该地区基层治理中,最突出的问题便是人才问题,相当一部分已经出现年轻的同志不愿干、年老的同志不能干的情况,还有部分村庄选不出合适的管理人员,相关职位只能由乡镇干部兼任。如何从各级党政及企事业机关选派一批优秀人才参与乡村治理是解决当前问题的关键,但从长远看,还是要培养本土人才,让熟悉农村情况、热爱农村工作的人才留得住、干得好,为此必须从农村实际出发,立足基层治理现状,制定一整套人才管理制度,从根本上突破基层人才瓶颈[3]。
3.4做好德治和法治结合工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结构和利益结构逐步调整,基层是一个问题错综复杂、矛盾多发、治理困难的“深水区”“攻坚点”。目前农村高度开放,人口流动性大,大多数青年离开农村进城务工,留下来的多为老人和小孩。针对这部分群体,单纯依靠村规民约不足以解决全部问题。因此,在推进基层德治的同时,也要重视基层法治,让德治与法治同步并举,做到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能充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使德治和法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发挥法律在乡村治理中的规范作用,在法治建设中,用法治的强制性手段促进道德的形成,用道德的理性促进法律的遵守[4],真正提高全民的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在乡村治理中也要强化道德的支撑作用,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为依法治村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要在道德体系中体现法治要求,使道德同法律相衔接,营造人人讲法的文化环境。
3.5做好传统文化资源整合工作,形成合力,打好文化引领“组合拳”
把散乱的、不成系统的传统文化资源整合起来,形成有效的整体合力,打好基层社会治理文化引领“组合拳”,要求基层管理者深入研究现有文化资源的文化价值和不足。对不能很好发挥引领作用的传统文化资源,要查找其原因,判断是否有必要进一步调整和改进,使其契合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现状和发展需要。传统文化资源整合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基层管理者全面掌握传统文化资源的内在价值,需要站在有益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大局层面,统筹传统文化资源整合工作,形成整体合力,真正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引领作用[5]。
4 结束语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一个民族的魂,也是一个地方的名片。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思想源泉。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人、影响人,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凝心聚力作用,凝聚广大村(居)民心,画出更大的“同心圆”,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J].求知,2012(12):12-14.
[2]高枫.乡村振兴背景下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9.
[3]李传喜.建构性共同体:村落社会管理秩序的现时性解读——基于浙江省T市Y村旧村改造实践的分析[J].南都学坛,2011,31
(04):105-109.
[4]董颖鑫.社会变迁与乡村治理转型——基于村民自治对乡村典型政治影响的分析[J].求实,2013(08):60-63.
[5]苏爱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助力基层社会治理[J].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理论学习),2022(10):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