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风文明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路径研究
2024-06-20于丽萍
作者简介:于丽萍(1983—),女,汉族,黑龙江鸡西人,硕士,研究方向为乡风文明建设。
摘要:司马迁在其《史记·孝文本纪》中曾言:“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充分展示了乡村社会和农业的重要性。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文明至关重要,其价值无法低估。乡村文明作为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文化现象,不仅是乡村文化的综合体,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和保障,对于乡村文化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新时代下,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必须重视乡村文明的培育与提升。目前,部分地区对于乡村文化的价值认知不足,导致了乡村文化流失,阻碍了乡村文明建设。基于此,文章以黑龙江省为例,探索乡风文明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路径,旨在为进一步推进乡风文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乡风文明;乡村振兴;乡村文化;黑龙江
文章编号:1674-7437(2024)01-0066-03 中国图书分类号:G249.2;D422.6 文章标识码:A
乡风文明在乡村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不仅是一种道德和行为规范,更是乡村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尤其要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提振农民的精神风貌。然而,黑龙江省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底蕴,但其乡村地区正面临文化难传承的困境。本文以黑龙江省为例,从乡风文明的视角审视乡村文化建设,探索乡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推动黑龙江省乡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1 乡风文明与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乡村文化建设与乡风文明密不可分,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工作方向和思路,紧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同时,乡风文明与乡村文化建设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推动、相得益彰[1]。
在社会学理论框架下,乡风文明是一个由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组成的有机整体,其对于乡村社区建设、社会活动和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学视角下,可以更深入地探究乡风文明与乡村文化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揭示乡风文明对乡村文化传承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因此,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和乡风文明建设的潜能和价值,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研究乡风文明与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所在。
2 乡风文明视域下黑龙江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
2.1乡村文化设施的建设
在过去的十年中,黑龙江省在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省级政府倾力支持,共新建、改建和扩建了119个文化设施,为乡村文化注入了活力。与此同时,黑龙江省还建成了1 752个数字文化服务点、数字文化驿站及8 233个地方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显著提升了乡村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2022年,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局联合省财政局携手合作,在58个革命古区和县城村[2],配备了先进的电脑、音响等文化设备,为开展集体文化活动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2.2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黑龙江省以其优秀的考古历史研究联盟为基础,开展了大规模的文物保护和考古项目。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展现了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全国范围内的重要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从2012年的29个激增至如今的57个[3]。同时,在省级层面上,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充分彰显了黑龙江省作为文化遗产保护者的杰出成就。渤海州上京龙泉府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经竣工并开始正式运营,为该地区的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重要支持。横道河子镇荣膺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以表彰其对该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全省已有218家博物馆完成了登记注册,其中有46家博物馆获得了国家三级以上的认证[4]。同时,为加强对地方特色文物的保护和传承,黑龙江省发布《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并实施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有效提升了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此外,黑龙江省还率先在全国建成了国家级非遗示范基地,为其他地区提供了优秀的经验和示范,为乡村文化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带来发展机遇。
2.3地方特色文化的打造
目前,黑龙江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已经形成了多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如“雪乡”“北极村”等,这些品牌的规模和影响力已经相当可观。在经过长达10年的不懈努力之后,哈尔滨木兰县吉星乡综合文化站成功打造了12个文化品牌,这些品牌的建设使得吉星乡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站。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局推出了一系列省级团体灯光文化品牌,其中包括黑龙江农民文化节、黑龙江社区文化节以及“冰雪大地,美好生活”系列集体写作活动,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利用抖音、微信和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推广黑龙江地区独特的乡村文化和地域特色,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
2.4乡村文化建设人才的培养
近年来,黑龙江省致力于培养具备文学素养的人才,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局的组织下,成功举办了乡村文学人才培训班、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长培训班以及全省集体文学人才声乐培训班,共计培训了上万名群文骨干。在甘南县,成功开发了一款名为“甘南县文明实践云平台”的综合文明实践服务管理系统,并同时推出了“文明实践小程序”,形成了一个以“甘南县文明实践”为核心的高效云平台。“志愿服务管理与发布系统”是“文明实践云平台+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部分。在志愿服务机制的文明实践中,通过调度令、志愿者接令和公众评令等手段,提供了高效的志愿服务,让更多群众感受到志愿者的温暖与力量,并积极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之中。自2021年启用该平台以来,相关部门已派遣5 000余名志愿者,参与了9 000余项志愿服务活动,包括理论宣讲、文化文艺、科普传播和法律服务等,推动了当地乡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3 乡风文明视域下黑龙江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3.1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相较于城市,部分农村地区的文化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例如乡村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设施相对匮乏。由于资金不足,农村地区往往无法配备先进的设备,无法满足农民对文化活动的需求。同时,部分地区的资金利用率较低,阻碍了基础设施建设。此外,部分农村地区在文化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存在资金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导致资金无法得到合理利用,或被挪用和浪费,使得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效果不佳。
3.2文化遗产资源开发与保护不足
黑龙江农村地区的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投入不足,导致许多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古村落、传统建筑等面临被遗忘和破坏的风险。与此同时,部分农村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相对薄弱,农民对于本地的文化遗产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同,对其重要性和价值意义的认识不足,且农村地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度不高,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和机制。
3.3地方文化特色发掘不充分
黑龙江地方文化资源较为丰富,但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和机构,对地方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工作相对薄弱。许多乡村地区的传统节日、习俗、民间艺术和口头文学等是宝贵的地方文化特色,但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许多乡村居民更加追求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对传统的乡村文化缺乏认同感,也限制了乡村特色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3.4基础教育投入不足
黑龙江部分乡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资金投入有限,导致学校的教育设施条件不良。许多乡村学校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场所,教室空间狭小、设施陈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同时,乡村地区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队伍紧缺的问题普遍存在。很多优秀的教师往往更倾向于在城市工作,乡村地区的教师待遇相对较低,导致乡村学校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师资源。此外,乡村地区的教育资源也相对匮乏,在教材、教学方法和教育科研等方面缺乏支持。
4 乡风文明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4.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促进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人民的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对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文化消费在总消费中所占比重也不断攀升。因此,必须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首先,黑龙江省基层政府应加大对乡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拓展文化建设领域,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繁荣发展。在乡村地区,可以兴建文化广场、乡村图书馆和文化艺术活动场所,并重视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与服务,保障广大农民基本文化权利,实现乡村地区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其次,要致力于维护农民文化权益,不断创新和提升相关形式,注重方法和技巧的灵活运用,探索真正能够满足农民文化需求的活动,促进我国广大乡村地区和谐发展。最后,在乡村文化建设中,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积极推动文化惠民计划,并持续推进全省范围内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建设。同时,需要构建一个现代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中政府要起到主导作用,引导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确保全域覆盖,实现共建共享的目标,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支持和推动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5]。
4.2传承乡土文化,保护乡村历史文化遗产
在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中,应该始终秉持保护、传承和利用三位一体的理念,实施传统文化传承计划,全面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为确保乡村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必须深入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建立专门的乡村历史文化遗产数据库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系统整理与登记乡村历史建筑、传统手工艺、民俗风情等相关资料,可以全面掌握村庄的文化资源,为其保护和传承提供坚实基础。同时,应当从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公众支持四个方面协同推进乡村文化遗产工作,尤其要增强乡村居民对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使其深刻认识到乡村文化遗产所蕴含的重要价值和独特意义。此外,还需要完善乡村文化遗产管理制度,对现有历史遗迹、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分类,建立合理有序的管理体系,从而提升乡村经济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4.3塑造乡村文化品牌形象,提升地方文化特色
在乡风文明的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之路应当聚焦于深度挖掘乡村独特的文化特征,充实文化内涵,推动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应大力弘扬文明新风,倡导文明乡风。因此,乡村文化的核心在于运用当地的独特特色和文化资源,塑造出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形象。首先,可以组建一支文化研究团队,对乡村的自然人文景观、传统产业、手工艺、美食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研究,在研究中感受传统文化,在交流互动中增进对文化的理解。通过对乡村特色进行深入挖掘,探寻其独特的魅力,从而打造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形象。其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文化活动,传播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体验、学习、欣赏村庄。与此同时,通过举办富有乡村特色的艺术节、文化展览、传统民间演艺、手工艺品博览会等,将乡村文化的魅力传递给更多人。最后,还可以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平台,打造旅游节庆品牌。策划乡村亲子游、乡村文化体验营等活动,为游客提供身临其境的乡村体验,让其沉浸在乡村的文化魅力和多彩的生活之中。
4.4加强乡村教育培训,培养乡村文化建设人才
首先,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多元化的人力资源,以发挥其积极作用。为此,乡镇党员、干部和乡镇委员会应当定期接受省、市、县政府的培训,以提升基层政府乡村文化建设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应将人才作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不断选拔和培养专业人才。其次,应为乡村居民提供全面的文化教育机会,促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协同发展。基础教育可以涵盖乡村特色课程,包括乡土文化、传统工艺和乡村创业等,以此激发人们对乡村文化的兴趣。在职业教育方面,可以策划并实施针对乡村文化职业的培训计划,为农民提供相关技能和知识。同时,应为乡村居民提供终身教育机会,举办文化讲座、体验交流会等活动,以提升其对乡村文化的认知和鉴赏能力。
5 结束语
在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建设为指导,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振兴需要先进文化作为支撑,先进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在乡村文化建设中,不仅需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培养良好的民风,同时也需要充分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高玉敏.乡风文明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路径研究——基于河北省乡风文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四川戏剧,2022(06):136-139.
[2]陈梦圆.乡村振兴视域下黑龙江省农村文化建设探析[J].甘肃农业,2023(08):105-109.
[3]王尧,王磊,李旭童.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以黑龙江省为例[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2(01):57-58.
[4]王玉华.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建设路径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经济师,2020(08):128-129+132.
[5]李倩,罗昌智.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建设路径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1,38(09):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