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互联网类人才培养方式与就业渠道标准化探索

2024-06-19陈晓红

中国标准化 2024年10期
关键词:高校教育校企合作

摘 要:随着互联网行业的迅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教育模式和就业指导直接关系着学生的职业发展。本文以中国高校互联网类人才培养方式及就业渠道标准化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高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衔接,以及就业渠道的优化。基于市场现状为高校提供改善教育质量和就业指导的参考,同时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

关键词:互联网人才培养,高校教育,校企合作,就业市场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4.10.040

0 引 言

当下,互联网行业的迅猛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等教育体系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指出了高等教育在创新人才、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上的转型需求。而现今许多高校的课程设置仍未能与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变化和实际需求完全对接,其教学内容往往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性。这种状况迫切需要高校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以及与企业的合作方式上进行深入思考和创新,以有效培养满足互联网行业需求的人才,并配套构建和优化就业渠道,以实现人才与职业之间的最佳匹配。

1 高校互联网类人才培养与就业困境分析

1.1 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不匹配

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鼓励推动高校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需要。然而,在互联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中,高校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之间仍显著存在着不匹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的滞后性、学生实践能力的不足,以及对软技能培养的忽视。

课程内容的滞后性表现在教学大纲与行业发展脱节。互联网行业日新月异,行业的技术更新换代速度远超教育体系的更新频率[1]。例如,一些课程仍在讲授过时的技术和理论,而新兴的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在课堂上却鲜有涉及。

实践教学通过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场景,强化学生操作技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有效途径。然而,实践教学在高校中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当前,高校普遍更注重理论传授,而实践环节相对薄弱,缺乏足够的实验、实习和项目驱动学习[2],限制了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的机会,由此导致学生对互联网行业缺乏深度理解。校企合作作为实践教学的延伸,直接影响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和就业准备。尽管许多高校已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企业方面通常仅限于对高校的赞助和简单的技术交流,未能提供深层次的合作和长期实习机会。

互联网行业对软技能的需求同样重要,但在传统的高校教育体系中这一方面的培养往往被忽视。软技能,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思维等,在互联网项目的推进中也相当重要。然而,这些技能在课堂上很少被系统性地教授,致使学生在进入职场时难以即时适应实际工作的需求。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高校培养出的互联网类人才难以即刻适应行业的实际需求,无疑加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难度,也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1.2 就业信息不对称与不透明

在当前的就业市场中,互联网行业的就业信息分散于各种渠道,导致出现明显的信息不对称与不透明现象,学生难以获取全面和准确的职位信息,这种情况在求职初期显得尤为突出。

互联网行业的就业信息通常散布在多个平台上,如在线招聘网站、社交媒体、行业论坛和企业自身网站等。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导致了信息收集与整合的复杂度增加,甚至很多平台上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学生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筛选和验证真实可靠的信息。

许多互联网公司在招聘时倾向于通过内部推荐或者非公开渠道发布职位信息,对普通求职者来说更是一种不可见的障碍[3]。这种隐蔽的招聘方式加剧了信息不对等,限制了求职者获取机会的途径。

因此,互联网行业的就业信息不对称与不透明问题,对高校毕业生寻找合适工作岗位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1.3 长期职业规划支持缺失

相较于对短期求职结果的重视,高校和学生对于长远职业生涯的指导和规划的关注则更加薄弱。

原因之一是互联网行业显著的技术迭代速度和职业多元化。这一行业不仅包括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等传统职能,还涉及数据分析、市场营销、用户体验等多个学科交融的领域。新兴技术和职业角色更是层出不穷。刚步入职场的毕业生,对行业的长期发展趋势和个人职业路径规划往往缺乏清晰的认识。这不仅影响他们选择职业起点的判断,也容易导致毕业生在职业生涯中频繁更换工作方向,从而影响职业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大多数高校都设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就业指导中心,但面对快速变化的互联网行业,这些中心的资源更新速度和行业洞察力往往跟不上市场的步伐。且很大一部分高校的就业服务过于注重短期就业率,而忽视了对学生长期职业发展的引导。《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超过40%的学生认为高校提供的就业服务对他们的帮助有限,可见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的资源配置和服务质量尚未能满足学生的期望和需求。

从宏观的视角看来,目前高校就业渠道的多元化程度尚不足。大部分就业信息和机会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和地区性市场的覆盖不足[4]。这种不均衡忽视了中小企业和新兴市场的潜力,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就业期望与求职选择。

因此,针对互联网类专业学生的长期职业规划支持在高校教育中显得尤为迫切。需要针对性地改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在就业指导服务中加强对长期职业发展的关注和支持。

2 高校人才培养革新与就业渠道标准化

2.1 课程体系优化与教学内容革新

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发展要求高校互联网类人才培养更加精准和深入。高校应加强课程体系的优化。学校应审视当前互联网行业的动态,通过深入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和技术演进,及时更新课程体系,确保紧跟行业的最新发展。这要求学校建立起灵活的课程更新机制,随着行业的快速变化而及时更新课程内容。

基于对行业趋势的及时分析,高校可以进行教学内容的革新。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需要被更具实践性和应用性的教学内容所替代。在教学设计中,通过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引入真实案例或开设实习和项目实训课程,引导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中锻炼技能。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行业竞赛和创新项目,培养其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高校还应注重跨学科的整合,将计算机科学与其他领域融合,培养学生更全面的能力,尤其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辨别行业趋势的能力也是课程体系优化的重要目标。学生需要培养对互联网行业发展的敏感性,理解未来趋势并迅速适应。高校可以在课程中引入前瞻性的行业研究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对行业发展的深刻洞察[5]。鼓励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和行业实践,亲身理解行业的运作规律。

总体而言,课程体系优化与教学内容革新是高校互联网类人才培养的大势所趋。通过紧密关注行业趋势、增添实践教学和提升学生对未来发展的洞察力,高校才足以更好地满足互联网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更具实战能力的专业人才。

2.2 构建全面的就业信息共享平台

为解决高校互联网类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信息不透明和不对称问题,应尝试构建一个全面的就业信息共享平台,综合考虑企业、高校和政府三方的需求和资源,以避免当前市场化平台中存在的乱象,创建一种广泛的信息共享和合作机制。

平台应该深度符合互联网行业的特定需求,提供实时更新的职位信息、公司动态、行业趋势分析以及专业发展指导等。

高校、企业和政府应基于平台加强信息流通和资源共享。例如:高校可以在平台上发布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动态,帮助企业了解最新的学术发展;企业可以通过平台提供实习机会、行业讲座或培训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和职业发展路径;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平台发布相关政策、行业指导和资助项目,为高校和企业提供支持。

为规避现有市场化招聘平台的乱象,需要建立严格的信息审核机制,甄别并处理虚假招聘信息,确保平台中所发布信息真实可靠。同时,平台应提供透明的反馈和评价机制,不断提高自身服务质量。

该平台需要高校、企业和政府共同投入资源进行技术开发和运营维护,确保平台的稳定性和持续运转。

综上所述,标准化就业渠道的建设需要政府、高校和企业的协同努力,以实现更加规范和透明的就业渠道,为毕业生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2.3 共创长期职业规划发展环境

共创适宜高校学生的长期职业规划发展环境,需要高校、企业和政府三方的协作。这一过程需注重综合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行业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的宏观趋势。

高校应提供更为深入和系统的职业发展指导,这包括但不限于行业趋势讲座、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以及与企业合作的实习机会,帮助学生建立长远的职业视角,了解不同行业路径的发展机会和所需技能。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应发挥主动作用,与高校合作提供真实的工作体验和职业发展指导。

政府部门则应通过制定支持性政策和提供必要资源,促进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和职业规划方面的合作。例如:政府可以提供资金支持用于建立职业发展中心,或者为企业提供税收优惠以鼓励它们参与学生的职业培训和实习项目。

总体来看,共创长期职业规划与发展环境要求高校、企业和政府之间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全面、实用的职业发展支持。通过这种协作,可以更有效地帮助个体学生减少未来职业生涯的迷茫与风险,更能推进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3 结 语

面对互联网行业快速发展带来的现状挑战,中国高校在培养互联网类人才和优化就业渠道方面需采取积极措施。通过改进课程设计、加强实践教学和深化校企合作,结合现有平台与技术提升就业服务质量,以提升学生的技能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匹配度,推进就业渠道的标准化,最终促进高校教育与就业市场的更好对接。

参考文献

[1]李树玲.对当前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和研究[J].知识经济,2018(5):170+172.

[2]程小涛.在就业需求背景下高校计算机教育的改革路径[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2022(5):62-65.

[3]陈易平.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计算机实践教学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1,17(15):101-102.

[4]董琴.高校计算机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就业的研究[J].教育研究,2022,5(2):63-65.

[5]夏勇超.论如何通过就业指导课促进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1):22-23.

作者简介

陈晓红,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创业研究。

(责任编辑:高鹏)

猜你喜欢

高校教育校企合作
高中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
高校人文社科类实验室发展现状分析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高校体育开展拓展训练课程教学思考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