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法律素养培养研究
2024-06-19欧思雨
欧思雨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法律素养水平对社会的进步和稳定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旨在探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法律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指出高校学生法律素养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 高校学生;法律素养;法制教育
一、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法律素养培养的要求与重要性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法治建设成为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承担着培养具备良好法律素养的学生的责任和使命。因此,提升高校学生的法律素养变得更加显著和紧迫。
(一)培养学生法律素养的意义
高校学生是未来社会各行业的主要力量,他们良好的法律素养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而言至关重要。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学生的法律素养将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法治水平和法制文明程度,对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培养高校学生的法律素养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尤其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其重要性更加突显。
首先,法制教育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需求。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法治社会建设,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在法治社会的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他们的法律素养水平直接影响社会的进步和稳定。
其次,法制教育有助于增强法律意识和规范行为。高校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培养良好的法律素养,可以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增强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规范自身行为,避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再次,法制教育是增强自我保护能力的途径。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可以帮助高校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有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他们也能在面临法律纠纷或挑战时,正确运用法律知识和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最后,法制教育利于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主体,应具备积极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通过培养法律素养,他们能更好地认识社会规范与法律要求,主动参与社会公益事务,为社会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此外,法制教育推动社会法治文明建设。高校学生的法律素养提高不仅对个人有益,还对整个社会的法治文明建设起到推动作用。他们将成为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和决策者,在工作和生活中弘扬法治精神,传递正能量,推动社会的法治进程。
因此,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的重要性在于培养他们遵守法律、尊重法律、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以及为构建法治社会做出积极贡献。这不仅关乎个人的发展,还关系社会的稳定、繁荣和进步。
(二)新时代对高校学生法律素养培养的要求
素养是指一个人从事某方面事务时应具备的素质与修养。而法律素养是指个体对法律知识、法治意识、法律能力以及法律道德情操的综合素养。在新时代的社会环境中,社会对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也提出了新要求。
首先,基本要求是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高校学生应当了解国家法律制度、法律法规以及与其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包括但不限于宪法、民法、刑法、劳动法等。了解法律知识可以使个人更清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当遇到侵害时能及时采取合理的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具备法律知识可以帮助个人避免无意间触犯法律,减少因不了解法律规定而造成的纠纷和法律风险。
了解法律知识可以让个人更好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学生的最终归宿是走向社会,掌握一定领域的法律知识可以提高个人在职场上的竞争力,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法律挑战,为职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作为普通公民的一员,全民普法,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每个公民都应具备法律知识,为实现法治国家建设目标贡献力量,这一步也是所有公民的应尽之责。
其次,提升要求是对高校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法治意识指的是尊重法律、信奉法律并依法行事的观念和态度。高校学生应理解法律的普遍性和规范性,认识到法律对社会稳定和个人权益的重要性,并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尊重和信任法律权威。高校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重要群体,深刻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态势,因此培养正确的法治意识至关重要。在大学生进入社会前,学校必须通过法治教育的引导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法治观念,并自觉遵守法律。在面对重大问题时,他们必须拥有正确的观念和明确的态度。
再次,高层次的要求是学生法律能力的提升。高校学生应具备一定的法律能力,包括法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法律文书撰写等技能。这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法律知识,还要将其运用到实际中,以应对法律纠纷和挑战,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并提高自身素质。此外,高校学生还应正确理解和适用法律条文,防范法律风险,增强法律适应能力,能在复杂多变的法律环境下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
最后,最终目的是要学生具备法律道德情操的培养。高校学生应当通过法律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法律道德情操,这是法律素养最高层次的追求。良好的法律道德情操可以使学生拥有法律自觉性,发自内心而不是出于法律条文存在的规束自我。培养良好的法律道德情操可以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
高校学生的法律素养不仅仅体现在知识水平上,更重要的是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等方面的全面提升,以建设法治社会、维护法律权益为目标。
二、高校学生法律素养培养的相关问题及分析
(一)高校学生法律素养培养的相关问题
从总体上看,高校学生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主要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个体违法行为,一些学生由于对法律知识了解不足或对新型诈骗手段缺乏了解,在校园或社会生活中可能会犯下盗窃、敲诈勒索、欺诈等犯罪行为,其中以不知情地参与电信诈骗为例。这些行为反映了学生对法律规定的无知和对法律后果的认知不清。第二类是学术领域的抄袭和作弊行为,一些学生可能由于缺乏学术诚信和版权意识而进行抄袭和作弊,未能理解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从而犯下错误。第三类是合同纠纷问题,由于对合同法知识不了解,一些学生在签订合同时可能对合同条款存在模糊理解,或者对自己的权益保护意识不强,导致可能面临与商家或租房方发生的合同纠纷,并遭受经济损失。第四类是知识产权侵权问题,一些学生可能由于不了解或忽视他人的知识产权,侵犯了他人的著作权、专利权等,比如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未进行合理引用和署名,或在互联网上传播他人作品而未经授权。
(二)高校学生法律素养问题分析
上述案例反映了一些高校学生法律素养低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法律知识的不了解、对法律后果的忽视,以及对个人权益和他人权益缺乏保护意识。
首先,法律教育课程设置不足。许多高校法律素养培养的课程设置相对较少或者缺乏系统性,无法满足学生对法律知识的需求,学生也无法从学校生活中获取必要的法律知识。有些学校只提供基础的法律概念和理论知识,而缺乏实际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的环节,导致学生无法应用于生活。
其次,学生法律意识薄弱。部分学生对法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法律知识的主动学习和探索的意愿,他们可能将法律知识仅仅视为应试的一部分,而非作为日常生活、就业和社会交往中必备的素养,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防范意识较弱。在校园中,大学生的社交圈子广泛,与各类人群接触,其中也包括可能涉及违法犯罪的个体通过社交关系的渗透,诱导学生参与犯罪活动。
再次,教学方法相对单一。一些高校在法律素养培养方面过于注重传授理论知识,而忽视了案例分析、讨论和实际操作等教学方法。然而,现实生活中,不法分子的手段日益变化,他们采用越来越高超的犯罪手段诱导大学生参与犯罪。传统的法律教育虽然可以传授理论知识,但与现实犯罪手段脱节,导致学生在应用法律知识方面能力不足,难以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脱离了现实。
最后,缺乏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部分高校缺乏提供学生进行实践和体验的机会,无法让学生亲身参与法律实践。同时,一些学校在师资力量、图书馆资源和实验设备等方面也存在不足,限制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因此,提高高校学生的法律素养至关重要。学校需要加强相关教育和培养措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律自觉性,促进学生法律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法律素养培养对策与建议
(一)高校层面
首先,高校需要完善法律素养相关课程的设置,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可以采用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法律课程,从思想上接受法治教育。其次,高校应努力构建法治化的校园环境。通过在校园内张贴宣传标语、悬挂横幅等方式,营造法治氛围,并在宣传栏设置展板,让法律知识融入日常生活。最后,定期举办法治教育宣传讲座,通过案例解析和知识普及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法律,警惕可能遇到的犯罪手段和陷阱。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在法治教育至关重要的时代背景下,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并引导他们守法是教师的责任所在。
(二)教师层面
首先,高校教师应将依法治教的理念贯穿于自己的思想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通过参加法律培训班、研讨会、学术会议等途径不断学习和更新法律知识。同时,教师还应密切关注法律领域的最新发展和变化,积极阅读相关的法律文献和判例,以保持对法律的敏感性和专业性。在课堂之余,教师应加强与同行的专业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法学社团、学术组织或法律研究团队,并与其他法律专业人士进行交流与合作。教师通过与同行的互动和分享,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加深对法律的理解,并从中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
其次,依法治教应融汇于高校课堂教学之上。高等学校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是相互融合的,某种教学形式也就对应着相应的教学方法。与普通教育学不同,高等教育学不需要将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分开来论述,高校教师可以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强调法治观念,告诉学生法律对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性,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法律与社会问题的关系,激发他们对法律的兴趣和认识。这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不能简单地生搬硬套,而是应在教学中找准切入点,因势利导地传递法律知识,并根据各学科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人文学科的教师可以将法治观念与专业知识联系起来,而理工学科的教师则可以结合生活中的相关案例进行教学。
四、结语
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对他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稳定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上述措施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法治意识,提高法律能力,并塑造良好的法律道德情操。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对策和建议并非一蹴而就的解决方案,其实施过程中还需考虑教育资源的分配、制度机制的完善以及不同层次高校的学情展开。教师应结合社会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了解法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将法律素养教育作为一种长期持续的教育过程,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教育活动,做到持续性跟踪来评估成效,促进学生法律素养的全面提升。
依法治教的重要性体现在维护教育公平、规范教育管理、培养学生法治意识、保障教育质量、规范校园秩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以及推动教育改革创新等诸多方面。通过依法治教,可以确保教育事业的顺利进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高校学生的法律素养是进行依法治教的必要途径,更能为构建法治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洁. 当代大学生宪法意识现状与培育路径探析[J]. 山东教育:高教,2020(10):53-55.
[2] 陈建旭. 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模式探讨[J]. 法制与社会,2020(35):162-163.
[3] 王巍欣. 浅谈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及提升途径[J]. 教育教学论坛,2020(51):131-132.
[4] 赵洋. 大学生法律素养提升策略研究[J]. 法制博览,2021(10):191-192.
[5] 周菁. 大学生综合法律素养的内涵意义与体系分析[J]. 法制博览,2021,(07):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