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学教学思考
2024-06-19车明
车明
【摘 要】 国际贸易学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文章在阐述该课程重要性的基础上,从学习积极性、内容前沿性和教学启发性三个方面总结了该课程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旨在改善教学效果、激发学习积极性的几点建议,以期为国际贸易学教育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国际贸易学;案例教学;国际化视野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际贸易是双循环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贸易学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专门研究国际间商品和劳务交换过程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本课程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工具,结合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全面阐述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本课程将理论分析与国家的对外开放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旨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好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基础,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国际贸易相关理论研究蓬勃发展,各国贸易政策也出现了重大变化。因此,在国际贸易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国际贸易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值得深入探讨。
一、国际贸易学课程特点
(一)系统性与综合性
国际贸易学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以其系统性与综合性而著称。这门课程在教学内容和学科范畴上具有系统性,涵盖了国际贸易领域的多个方面,从贸易理论到经营实践,从国际贸易政策到贸易法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起全面、系统的国际贸易知识体系。
首先,国际贸易学课程注重贸易理论的系统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和形成机制,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等,这些理论为学生提供了分析国际贸易现象和问题的理论基础,帮助他们理解贸易背后的经济学原理。通过系统学习贸易理论,学生能够了解贸易活动的动态变化,预测未来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为其未来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其次,国际贸易学课程涵盖国际贸易政策和法律的综合内容。学生会学习各种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包括关税政策、非关税壁垒、贸易协定等内容,以及各种国际贸易组织的运作机制,如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同时,学生还将了解贸易法律的相关知识,包括国际贸易合同、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等内容。对这些政策和法律内容的系统学习,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国际贸易政策和法律环境,为其未来从事国际贸易工作提供法律支持。
(二)理论联系实际
国际贸易学课程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在于理论联系实际。这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奠定国际贸易领域的理论基础,并通过实际案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首先,国际贸易学课程深入讲解贸易理论,并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在课堂上,教师会介绍各种贸易理论,如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重心理论等,让学生了解贸易活动背后的经济学原理。同时,还会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理论,掌握贸易活动中的规律和特点。通过这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贸易活动的本质和规律,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国际贸易学课程还注重引入实际案例和最新动态,使课程内容更具有时效性和实用性。教师通常会引入国际贸易领域的最新案例和发展动态,让学生了解国际贸易领域的最新趋势和热点问题。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贸易活动中的应用,也能够从实际案例中获取启示,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三)国际化视野与跨文化沟通
培养学生具备国际化视野与跨文化沟通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国际贸易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一特点的核心在于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应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业环境和交流方式,为其未来在国际贸易领域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首先,国际贸易学课程通过引入跨文化沟通理论和经典案例,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者习惯和沟通技巧等内容。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贸易活动不再受限于国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也日益密切。因此,学生需要具备跨文化沟通的能力,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灵活运用不同文化的交流方式,从而培养其与国际合作伙伴进行有效沟通和协作的能力。
其次,国际贸易学课程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国际贸易领域的国际热点问题和国际贸易组织的运作机制,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政策、贸易法规以及国际贸易组织的运作机制,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国际贸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拓宽其国际视野。同时,本课程还会引导学生关注全球化进程中涌现出的新兴市场和新兴贸易模式,让学生了解到不同地区之间的贸易机会和挑战,深入了解国际贸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二、国际贸易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如何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国际贸易学作为一门涉及经济学、数学和法学等多个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课程,其内容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然而,一些学生可能对课程内容感到枯燥乏味,难以产生学习的积极性。课程中涉及的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等内容,可能过于抽象和理论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缺乏联系,导致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不高,学习积极性下降。此外,国际贸易学的教学方法以讲授式为主,主要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确定需要讲授的内容,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参与和互动的机会,师生交流较弱,可能使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降低。
(二)如何更好地呈现前沿性课程内容
随着国际贸易领域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许多新的贸易模式、新的贸易工具和新的贸易规则涌现。然而,由于国际贸易活动自身具有长期的发展历史,围绕国际贸易展开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也较为丰富。为了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科发展趋势,教师在授课时需要引入大量的经典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实践。但随着国际贸易领域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涌现出了许多新的贸易模式、新的贸易工具和新的贸易规则,国际贸易理论也不能再局限于解释宏观国际贸易现象,还应致力于为宏观现象构建微观基础。在前期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觉得所学知识体系过于久远,无法解释当代国际贸易领域内的一些现象,如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无法解释现实中只有一部分企业选择进入国际市场的原因。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授课内容的前沿性,让学生理解、掌握国际贸易领域的现状,体会理论教学的意义,是课程教学的难点之一。
(三)如何增强教学内容的启发性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多是关注于解释宏观的国际贸易现象,并没有将分析的对象下沉到微观个体,同时国际贸易政策实践也多是从国家或地区角度进行宏观分析,并没有对个体层面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这就导致学生们在学习相关的理论并熟悉相关政策历史后,无法将所学知识和现实世界中的经济现象联系起来,也不会利用相关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因此,如何让课程教学具有启发性,让学生能够利用相关理论解释国际贸易领域中的相关现象,并在理论指引下做出最优决策,是国际贸易学教学改革中必须破解的难题之一。
三、提升国际贸易学教学质量的相关建议
(一)改良传统讲授模式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学改革研究的不断推进,新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在国际贸易学的本科教学中,讲授法仍然是应该坚持的重要教学手段。很多学校均将本课程设置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本科第二学年,此时的学生由于缺少实际工作经验,对经济社会的运行规律也未形成深刻的认识,对国际贸易的接触更是有限,导致本课程的教学伊始往往难以开展高质量的自主性学习。讲授法有助于学生快速地了解国际贸易的发展历程,学习国际贸易领域中的经典理论,熟知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过程,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根基。因此,在讲授本课程时,教师无需全盘摒弃传统教学手段,而是应该明确教学主线,构建基本框架,根据不同知识板块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构成,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在讲授国际贸易理论时,教师可考虑引入生活中分工协作的案例,尝试将理论与生活中的具体现象进行对应,深入浅出地阐释理论内容,消除学生对国际贸易的陌生感,逐步引导学生接受宏大但抽象的国际贸易理论。在讲授国际贸易政策时,教师可考虑结合历史背景,向学生介绍各国在提出不同贸易政策时所面临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引导学生理解影响国际贸易政策更迭的现实原因。例如,在讲授“WTO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时,教师可尝试从整体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总结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特点,把握国际贸易环境的整体变化趋势。
(二)精心选择教学案例
在讲授国际贸易学这门课程时,寻找合适的教学案例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其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教师授课时可以选择一些国际贸易领域的经典案例,案例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很好地体现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和规则。例如,可以选择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案例,该案例讲述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变革和开放进程,以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抑或介绍中国与其他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FTA)的进展,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理论思考签订FTA会对我国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
其次,教师授课时还可以关注当前国际贸易领域的热点事件和新闻报道,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进行讲解。例如,可以选择最近的跨境电商平台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和影响,抑或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谈判进展。
再次,除了选择经典案例和热点事件,教师授课时还可以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和职业发展,选择一些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例如,可以选择一家跨国公司的国际贸易案例,讲述该公司在国际贸易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其成功的经验和教训。
最后,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应该考虑案例的实践性和启发性。即选择那些既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的案例。例如,“亚洲四小龙”如何利用国际贸易实现经济快速增长,抑或介绍日系汽车最初的设计理念和性能要求与欧美汽车存在差异,但最终为何能够行销全球。引导学生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案例背后的贸易原理和规则,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巧用角色扮演进行教学
角色扮演教学法是根据教学要求设计一个工作环境,让学习者在假设情境中扮演相应的角色,处理各种事物,进行活动以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教学法要求学生遵从角色要求,有助于学生了解、熟悉工作要求,同时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热情。
例如,教师在讲授马歇尔的相互需求理论时,由于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难以通过作图或数学计算的方式理解互利贸易条件的具体范围,此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贸易环境,让两位学生扮演企业经营者,在教师给出的不同交换比例下,选择是否参与国际贸易,当交换比例发生改变时,两位学生的参与决策是否会发生变化。这种角色扮演的学习方法,不仅能让学生直观理解互利贸易区的确定方法,还能让学生体会国际贸易过程中的利益博弈,从而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影响国际贸易参与决策的其他因素。
参考文献:
[1] 骆革新,吴肖林,张芹秀. 基于目标问题导向的混合式教学创新与实践:以国际贸易学课程为例[J]. 大学教育,2023(18):48-51.
[2] 李隆玲. 新文科视域下国际贸易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路径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2023,44(20):58-60.
[3] 徐春祥,梁姝娜. 新文科背景下研究生精品课程“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建设与创新[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02):130-135.
[4] 李敏. 三阶段同异步混合的《国际贸易学》在线教学实践[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20):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