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绪调节策略对抑郁障碍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及睡眠的影响

2024-06-19黄春梅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4年3期
关键词:睡眠质量心理状态青少年

黄春梅

摘要  目的:探讨情绪调节策略对抑郁障碍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及睡眠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7月福建省泉州市第三医院精神科6病区收治的98例抑郁障碍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情绪调节策略为主导的干预方法,对2组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及睡眠进行分析。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认知情绪较好( P <0.05),观察组患者自伤频次更少( P <0.05),且干预后观察组的睡眠质量更好( P <0.05)。结论:对抑郁障碍青少年采用情绪调节策略为主导的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以及睡眠质量,提高其认知情绪调节能力。

关键词  情绪调节策略;抑郁障碍;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认知情绪;心理状态;睡眠质量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Emotional Regulation Strategies on Non-suicidal Self-injury Behavior and Sleep in Adolescents with Depressive Disorders  HUANG Chunmei

(Psychiiatric Ward 6,Quanzhou Third Hospital,Fujian Province,Quanzhou 362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on non-suicidal self-injury behavior and sleep among adolescents with depression disorders. Methods: From December 2022 to July 2023,98 adolescents with depression disorders treated at Quanzhou Third Hospital,Fujian Province,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subjects.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and an observation group,with 49 cases in each group,using a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standard interventions,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interventions based on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in addition to the standard interventions.The non-suicidal self-injury behavior and sleep of the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 Results: After the intervention,the observation group showed better cognitive emotion( P <0.05),fewer instances of self-injury( P <0.05),and better sleep quality( P <0.05). Conclusion: The use of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as a primary intervention method for adolescents with depression disorder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ir non-suicidal self-injury behavior and sleep quality,enhancing their ability to regulate emotions cognitively.

Keywords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Depressive Disorder; Adolescents; Non-suicidal Self-Injury Behavior; Cognitive Emotion; Psychological State; Sleep Quality

中图分类号:R395.5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2095-7130.2024.03.003

抑郁障碍青少年主要指的是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一种心理疾病,该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发病的因素较为复杂,其中主要包括精神刺激因素、人格因素、家族遗传以及环境因素等,其症状多种多样,表现较为复杂。患者发病时主要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方式对于自身的不良情绪、体验与表达进行抒发,严重者甚至利用各种方式进行自杀,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威胁[1-2]。因此,需要及时对患者进行干预,有研究指出对该类患者主要对其不良情绪进行调节,对患者表达以及抒发情绪的方式进行改善, 故本研究将患者采用情绪调节策略进行干预,并对其干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7月福建省泉州市第三医院精神科6病区收治的98例抑郁障碍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采用1∶ 1分配原则,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观察组中男27例,女22例,年龄14~18岁,平均年龄(16.12±1.34)岁,病程1~3年,平均病程(2.06±0.54)年。对照组中男25例,女24例,年龄12~18岁,平均年龄(16.07±1.36)岁,病程1~4年,平均病程(2.10±0.61)年。2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诊断标准 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ifth Edition,DSM-5)[3]抑郁障碍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患者均为青少年;2)经医生明确诊断为抑郁症;3)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elf-Rating Idea of Suicide Scale,SIOSS)评分<12分;4)患者以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合并其他精神疾病;2)合并器质性病变的患者;3)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4)中途退出的患者。

1.5 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包括药物以及常规物理治疗,对患者的自杀倾向进行评估,并评价其安全管理内容,当患者表现出自杀倾向时及时对患者的行为进行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情绪调节策略为主导的干预方法,具体操作如下:1)成立专业的护理小组,其小组成员包括心理医师、精神科护士以及心理咨询师,对其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工作责任划分,相互进行信息交流以及工作总结。2)了解患者的一般资料,并对患者的病因进行分析,同时结合相关专业文献,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使患者了解自身情绪变化,护理人员渐进式引导患者对自身的情绪变化进行分析以及评价,并阐述自身在进行情绪发泄时的感受,其主要操作如下:闭上双眼,对自身的情绪进行感受,在内心对自我进行提问,理解并接纳自身的情绪,引导患者改变自身的认知理念。建立人际互动关系,合理控制自身情绪,采用舒缓、温柔的方式进行情绪发泄,例如书写、口头表达等,鼓励患者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建立相应的情感支援网络,与同病患者交流经验,减少独处时间造成的空虚感。引导患者练习正念、情绪调节技能,提高患者的正向情绪。3)采用一对一护理,在患者入院后第1周,引导患者熟悉周围环境。第2周,根据制定的方案进行干预,2次/周,55~60 min/次,共有7种不同的主题,每次干预前需评估患者的情绪状态。

1.6 观察指标 1)采用修订的认知情绪问卷调查表[3]评估认知情绪,含有9个维度,每个维度计20分,分数越高,被试者的认知情绪越好;2)记录观察期间患者的自伤频次;3)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4]进行评价,含有7个条目,每个条目0~3分,总分21分,分数越高则睡眠质量越差。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描述,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描述,采用χ2进行检验,以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干预后认知情绪调节、睡眠质量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的认知情绪相关指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更优,观察组在自我责备、沉思、灾难化、责备他人维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均 P <0.01),接受、积极重新关注、重新关注计划、重新关注评价、理想分析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均 P <0.01)。干预后观察组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 P <0.01)。见表1。

2.2 2组患者干预前后患者自伤频次比较 2组患者干预后患者自伤频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差异(χ2=13.642, P =0.003)。见表2。

3 讨论

抑郁障碍已经成为导致青少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典型症状包括情绪低落或易怒,失去兴趣或乐趣和疲劳增加,其中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是一种不被社会文化所接受的不以死亡为目的反复伤害自身器官和组织的行为,此类行为的出现往往与患者的情绪行为息息相关[5-6]。临床上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伴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占比较高,同时社会对该行为难以接受,故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交活动,并以此降低自身的社交功能。导致该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可能为青少年的心理发育不成熟,人格尚不完善,受到外界环境影响与刺激时极易产生错误的观念,从而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并出现精神疾病[7-8]。为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需要对患者的情绪问题进行干预,调节不良情绪,重建合理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将患者所处的外在环境与其内心进行结合分析,采用相应的应对措施控制患者的情绪,使患者能够保持内外适应的功能反应[9-10]。

本研究观察组干预后认知情绪评分、自伤频次以及睡眠质量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情绪调节策略为主导的方法对抑郁障碍青少年的干预效果较为显著。分析其原因可能与通过对患者建立相应的情绪支援网络,引导患者对自身的情绪变化进行分析以及评价,改善患者的正向认知能力,使患者能够面对自身情绪的变化以及后果,对情绪进行控制,使患者采用健康的观念对自身进行调节,使患者紧绷的情绪状态得以舒缓,对患者的认知情绪调节能力以及睡眠质量具有显著的提高作用。通过引导患者与外界进行交流,以及不同的主题变化对患者情绪进行干预,改善患者对不良情绪的发泄形式,从而减少患者自伤频次。

综上所述,对抑郁障碍青少年采用情绪调节策略为主导的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以及睡眠质量,提高其认知情绪调节能力,值得临床进行推广。

利益冲突声明 :无。

参考文献

[1] 卢和丽,徐茜,胡飞虎,等.萨提亚家庭治疗对偏远地区抑郁障碍青少年父母负性情绪及疾病负担的影响[J].护理研究,2023,37(12):2222-2226.

[2]贺云铃,王冬雪,张耀文,等.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青少年同伴关系对孤独感的影响:睡眠质量和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效应分析[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23,23(7):497-503.

[3]谭清宇,刘平,吕桃,等.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失眠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J].四川精神卫生,2023,36(2):118-122.

[4]丁寒琴,杨帆,何夏君.情绪调节策略对抑郁障碍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21,36(8):62-65.

[5]徐鹏,何继红,徐建华.癫痫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与多导睡眠监测参数、脑功能状态指标相关性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22,36(12):113-115.

[6]张雯晴,张婷,杨松谕,等.反刍思维和抑郁在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与自杀意念间的链式中介作用[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22,31(5):425-430.

[7]梁思雨,高雯,黄传浩.抑郁情绪对青少年专业帮助求助态度的影响:抑郁障碍两类污名感的链式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30(3):739-743.

[8]刘璐璐,朱峰,陆心传,等.伴与不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抑郁障碍的焦虑、应对方式对比及相关性分析[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1,48(6):980-983.

[9]陈方方,吴明飞,张佳俐.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青少年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的影响[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22,31(12):1086-1091.

[10] 孙岩,吕娇娇,兰帆,等.自我关注重评和情境关注重评情绪调节策略及对随后认知控制的影响[J].心理学报,2020,52(12):1393-1406.

猜你喜欢

睡眠质量心理状态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16周太极拳锻炼及停练8周对老年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
芪枣安神汤对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情志护理干预配合针刺对急性面瘫患者不良情绪以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谈谈播音创作主体的心理素质
基于《初、高中过渡阶段学生心理状态及学习状态调查》的分析
Motive与Motivation:从休谟的动机论到动机论的休谟主义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