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实践探索
2024-06-17林幼妹
林幼妹
摘 要: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是新时代新征程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落实课标培养学科素养的必然需要,也是提升学生社会适应力促进全面自由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在核心素养视域下进行高中思政课法治教育实践探索,探寻面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转变,运用法律案例教学,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优化教学方法,创新课堂形式,丰富教学实践活动,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
关键词:思想政治;法治意识;实践;核心素养
法治意识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之一[1]。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重要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重要
责任。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必要性
(一)新时代新征程发展的必然要求
法治是衡量文明程度的一把尺子,法治越发达,文明越进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代新征程,也对新时代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做出战略部署。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法治教育举足轻重意义重大,法治意识不可或缺至关重要。高中生处于未成年与成年的衔接时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重要阶段,在思想政治课中加强法治教育,能够培养和增强他们的法治意识,有助于他们在生活中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守道德底线,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和践行者。
(二)落实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需要
法治意识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其相关的基础知识理论内容在统编新教材体系中明显增加。与以前的教材相比,在高中课程上增加了更为具体的法治教育的内容,如必修三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和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必修三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专门以一个单元的篇幅介绍“依法治国”,围绕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法律基本常识,对学生进行普及性法治教育[2]。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则以整个模块的内容,介绍以《民法典》相关法理和原则为主要内容的法律知识,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全面认识公民的民事权利和义务;明确婚姻家庭中的法律关系和法律责任、创业与就业的法律制度,深刻理解调解、仲裁、诉讼等不同的纠纷解决机制,进一步提高学生主动学法懂法用法守法的
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进行法治教育强调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法治教育则从全面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引导学生参与法治实践中去。因此,新时代下的高中思政法治教育强调在对学生法治认知的基础上,对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和法治意识的培育,强调学生在情感认知领域形成对法律价值的正确认知,形成法律信仰,最终形成人人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全民守法的法治社会氛围。
(三)提升学生社会适应力,促进全面自由发展的内在要求
法治教育与高中生生活关系十分紧密,将法治教育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结非常必要。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为高中生提供与经济社会生活尤其是日常生活密切的法律常识。这些法律常识聚焦公民的日常生活、婚姻家庭、创业与就业、社会纠纷等,这也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所必需的基本法律常识。高中思政教学通过普及这些法律知识,能够引导学生了解日常生活背后的法律知识,在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当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也懂得积极运用法律维权,将法治思维应用于实践生活,提升社会适应力。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而人的需要和能力的全面发展是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前提。法治意识、法律素质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高中思政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而且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法治情感、法治品德和法治行为能力,因此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中思政教学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实践探索
(一)探寻面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要求转变教学目标,由学科教学目标转为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当前的法治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生法治认知不足,没有形成真正的法治思维,导致法治信仰存在困境等。究其原因在于:高中思政教学法治教育中,有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还停留在课改前,教学目标只侧重完成学科教学目标,运用单一的理论灌输法进行教学,以抽象结论的方式呈现法治内容,用告知的方式进行法治教育,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导致学生兴趣不高,影响真正法治思维与法治信仰的形成与发展。因此,思政教师在教授法治教育内容时,应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科核心素养要求进行教学目标的转变。法治意识的培养,不应该只满足于完成以教学进度为目标的“知识立意”型教学,应该转向“知识、能力、素养立意”,努力将学生从“具有法律知识的人”培养成“崇尚和践行法治的人”,让学生懂得并认同真正的法治精神。
例如,在必修三第七课第一框题“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阅读有关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信息材料、观看云南摧毁“乔氏父子”涉黑组织的相关视频,明确法的重要性和作用,引导学生树立遵守法律违法必究的法律思维。2.通过查阅资料,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揭露资本主义法的本质的相关文本,了解法的本质、起源及其发展的相关规律,明白法的特征,树立马克思主义法律观。3.观看《法治中国》中关于中国法律发展史视频片段,了解中华法系、近代探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继承和弘扬中华法律文化精华。4.通过文化长廊展示新中国法治建设成就,更进一步地树立法律的权威,坚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坚定信念。这一教学目标设计通过全国重大扫黑除恶案件视频导入引导学生明确法的重要性和作用,让学生初步树立法律思维,通过议题设计三个环节教学让学生明确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进一步加深对法的基本内容的理解,特别是对社会主义法的认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思想继承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最后通过学生动手收集材料制作展品展示新中国法治建设成就,深化对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性的认识,更加坚定地推进全面依法这一主题,更加坚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坚定信念。
(二)运用法律案例教学,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首先,高中思政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善于利用现成的教学案例资源。选择性必修2教材编排中不仅有法律基础知识的介绍,而且还设计了“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名词点击”。“探究与分享”往往是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在政治课堂要充分利用这些现有的教材资源进行精心设计教学,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
例如,在选择性必修二《权利保障 于法有据》一课中,教材中第二个“探究与分享”呈现的是“狗咬驴 驴踢坏汽车 驴的主人是否该担责”的这一案例。上课直接用教材上的这个看似网络段子案例作为情境导入,根据教材中原本设置的问题:“你认为老李是否应当承担全部责任?为什么?”让学生结合自己积累的相关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思考讨论,教师可适当对教材中的设问进行分层点拨引导:“1.老李要承担责任吗?为什么?2.老李要承担全部责任吗?为什么?3.本案中除了老李要承担法律责任,还有谁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该案例的看法和意见,到底是驴主人赔偿,还是和狗主人共同赔偿,之后教师总结侵权责任的一般规定,出示民法典关于动物损害责任的相关规定,使学生明确法律对于承担侵权责任的要求。通过这一教材中现成案例资源,激发了学生探究法律中关于侵权责任法律相关内容的兴趣,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思考,认清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也让学生认识到在认定侵权责任主体和责任分担时,要考虑行为人有无过错、行为与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这样才能做到既符合法律规定,也合乎情理。
其次,高中思政教师善于对教材案例资源进行二次开发。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法律知识的教材内容,教材呈现的案件是对真实案件或法律案例的改编。为此,可以找到教材案例的源案例,进行二次开发利用,让学生更真实地接近教材法律案例的本来面目,通过精心设置情境和思考问题来进一步分析法律案例中所呈现出来的权利义务关系,加深学生对法律内容条文的理解,获得对法律知识内容本质的理性认识,树立法律的权威,也进一步坚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信念。在上文中提到的“狗咬驴 驴踢坏汽车 驴的主人是否该担责”的这一案例。这一案例看似网络段子,但是教师通过查询资料得知,这是一个发生在2018年8月11日辽宁地区的一起真实的交通事故。因此,在用教材上的原有案例进行分析后讲解完侵权责任相关知识后,进一步还原现场,也把这起被称为“史上最难定责的车祸”的最终处理结果告诉大家:交警和属地派出所民警赶到现场,经过调解,墨某某(狗主人)和轿车车主崔某某(奥迪车主)达成赔偿协议,纠纷已于当日圆满解决。由此,教师设置了一个新的问题:作为宠物狗的主人如何合法养狗?通过案件的还原,对教材案例进行二次开发,设置一个学生日常生活显而易见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让学生明确了饲养动物应当遵守法律法规;饲养的动物造成伤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要承担侵权责任,这对于培养学生权利与义务相一致原则,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具有积极意义,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法律认知和法治
意识。
最后,教师可以利用真实法律案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3],激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参与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培育学生法治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我国社会生活真实的法律案例,也可以运用像《今日说法》《法治深壹度》这类电视节目中播放的真实法律案例,也可以鼓励学生在空闲时间搜集生活的真实法律案例,在课堂中进行分享,全体学生一同进行案例的分析与探讨,用实际生活推动学生法治认知水平的提升。
例如,在选择性必修二《积极维护人身权利》一课中,笔者分别运用了两个真实案例:“最高法发布的饲养动物损害责任典型案例:被犬只吓到受伤,犬主亦担责”“战狼品牌管理有限公司与吴京相关网络侵权责任纠纷”。这两个真实案例具有时代性典型性,社会影响大,通过这两个真实案例来创设情境,设置议题,引发学生思考。第一个案例设置子议题一:结合议学情境,分析案例中我国民法维护了张某甲的什么权利?张某乙认为犬只没有接触他人身体,不应该承担责任。对此你怎么看?为什么?第二个案例设置子议题二:针对知名演员吴京肖像权姓名权被侵犯事件,视频中提到“吴京拍一部电影至少赚了好几个亿,没必要为了这一百多万把人家公司告上法庭”,请你用所学知识来反驳此观点。通过真实法律案例创设情境设置议题引导学生思考,明确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是一个人最基础的权利;明确侵犯他人生命权、姓名权、肖像权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树立起积极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懂得用民法典等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从学法懂法到守法用法意识的提升。
(三)优化教学方法,创新课堂形式,丰富教学实践活动
在高中思政课堂法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强调提高学生法治认知,使其准确掌握法律知识,还要不断进行教学创新,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实现学生法治精神和法治观念在实践中的成长。
运用议题式教学,创新课堂形式。法律案例作为教学情境导入具体法律知识,采用议题式教学,围绕议题设计学科活动,突出问题导向和任务驱动,让学生围绕议题或问题主动思考与积极探索相关法律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关键思维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提升崇尚和践行法治意识,进一步凸显政治学科的学科课程性质和功能。
例如,在选择性必修二《积极维护人身权利》一课中,笔者设置了如下的议题。总议题:为什么要积极维护人身权利?议学环节一:生命健康俱可贵,残害生命须严惩;议学环节二:姓名肖像受保护,未经许可皆非法;议学环节三:名誉隐私不可侵,造谣诽谤违法德。通过总议题和分议题的设置,分议题是在教材题目基础上进行的延伸,让学生一目了然地了解本节课的内容是围绕人身权利展开,运用真实法律案例“现身说法”,通过设置子议题,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人身权利包括哪些方面内容和维护人身权利的必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自觉性,更加坚定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意识。
采用多种方式的法律实践活动,构建多样法治教育活动。
例如,在必修三《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我国法治建设历程”主题的文化长廊建设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合作搜集法治建设的历史信息,用文字、图画融合的方式张贴在文化长廊内。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针对学生的展出成品,了解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程度,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案,实现活动与教学的互惠共赢。为了更好地进行法治教育,提升学生法治意识,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宪法知识竞赛”“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由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法治知识宣讲比赛等。总之,全方位、多角度教育活动的构建,能够深化高中思政课堂中法治教育,让高中生在此影响下积极践行法治意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思政教师要与时俱进,实现教学目标设计的转变,善用教材内外法律案例充实教学资源,运用议题式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法律实践活动,让学生实现从法律认知到法律素养的提升,真正崇尚法律、践行法律。
参考文献
[1]韩震.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线优化思想政治课学科育人目标[J].人民教育,2018(7):45-49.
[2]陈永良.基于法治意识培养的案例教学[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41):41-43.
[3]张志红.中学生法治意识培养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1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