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母情感忽视对中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同伴接纳与安全感的链式中介作用

2024-06-17王慧雅梁晓燕陈泽瑾王玮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17期
关键词:社交焦虑安全感

王慧雅?梁晓燕?陈泽瑾?王玮

摘要:为探讨同伴接纳和安全感在父母情感忽视和社交焦虑中的作用机制,以568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情感忽视量表、同伴接纳量表、安全感量表和社交焦虑量表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父母情感忽视、同伴接纳、安全感和社交焦虑两两之间显著相关;父母情感忽视通过两条间接路径——安全感的中介作用、同伴接纳与安全感的链式中介作用对中学生社交焦虑产生影响。因此,父母情感忽视正向预测中学生的社交焦虑,这种影响效应主要是通过同伴接纳与安全感的中介作用产生的。

关键词:情感忽视;社交焦虑;同伴接纳;安全感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24)17-0010-06

一、引言

近年来,“社交恐惧症”这个词越发流行,许多年轻人对此都有共鸣。由于青春期的独特心理特征,许多中学生在面对人际交往时容易笼罩在恐惧与焦虑中,因此许多学者认为,中学阶段是社交焦虑的多发期[1]。据研究,社交焦虑往往会对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2-3]。

在社交焦虑的研究中,不少研究者都将目光放在较为明显的家庭因素上,有些学者发现家庭阶层、父母冲突对社交焦虑的预测作用[4-5]。而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的交互影响下,一些较隐蔽的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逐渐加大。调查显示,情感忽视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有很高的发生率[6-8]。相比欧洲国家(11.8%),亚洲国家情感忽视比率达到了 30.1%,为全世界最高,因此对于国内父母情感忽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9]。另一方面,以往的研究多单独谈论家庭因素或同伴因素对社交焦虑的影响,但是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的身心各个方面快速发展,并且不断地适应着各种变化的环境,所以他们所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基于此,本研究将从家庭因素、同伴因素和个体因素多维度探讨中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机制。

根据家庭治疗理论可知,家庭成员间的情感沟通和共情支持可以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反之则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10]。父母的情感忽视就是家庭缺少情感沟通的现象,这样的状况自然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在实证研究方面,研究者也指出,父母的情感忽视会导致青少年的社交焦虑[11]。对父母的不理睬和拒绝,孩子会归因为自己的不优秀(例如认为“我是一个毫无价值的孩子,所以妈妈不关心我”),长此以往,他们累积了大量的对自己的消极看法,使他们害怕与其他人相处,产生社交焦虑[12]。因此本研究将集中讨论父母情感忽视对中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提出假设1:父母情感忽视正向预测社交焦虑。

父母带来的情感忽视虽然会引发一系列消极后果,但是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个体不仅仅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同辈群体同样也会影响个体发展,不可忽视。若只考虑家庭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将无法全面揭示多种因素对青少年发展的重要意义[13]。社会发展模型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过程,其中家庭和同伴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体的行为,而对于青少年来说,家庭因素往往通过同伴的社会化过程来对青少年的发展产生作用[14]。同伴接纳作为一种群体指向的单向结构,反映了群体对个体的态度指向,即接纳或排斥。同伴接纳水平往往体现了个体在同伴中的受欢迎程度[15]。

有国外研究者发现,父母忽视会通过同伴关系对儿童的情绪问题带来影响[16]。伊夫斯(Eaves)、波隆(Prom)和西尔伯格(Silberg)[17]指出,亲子之间消极的人际关系模式会影响孩子后续的关系模式,有忽视经历的个体往往会很少感受到同伴接纳,从而使个体产生更多的焦虑情绪。此外,群体社会化理论也认为,青少年的社会化任务需要在同龄人中完成,如果个体拥有更高的同伴接纳程度,可以对之后的社会适应起到保护作用[18]。更高水平的同伴接纳会使个体对自己和周边环境有更积极的认知,用积极的心态处理人际问题,从而降低个体的焦虑水平;反之,更少的同伴接纳会降低个体的归属感,提升焦虑水平,引起社交焦虑[19-20]。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2:同伴接纳在父母情感忽视与社交焦虑之间起中介作用。

安全感在本质上是一种情绪情感,是人的安全需要能够被客观事物满足时产生的情绪情感体验[21]。鲍尔比的依恋理论指出,照顾者的抚养质量是个体安全感的主要来源。在实证研究上,有研究发现,相比温暖有爱的家庭,在情感冷漠和关系不和谐的家庭中,个体的安全感明显更低[22]。因为这些家庭中的父母往往有较差的情感洞察力和情感沟通能力,这种情感上的忽视导致他们无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从而带给孩子较低的安全感[23]。另外一项研究也证明,情感忽视会对个体的安全感产生消极影响[24]。此外,王明忠、杜秀秀和周宗奎[25]研究也发现,安全感较低的个体会更多地产生焦虑、抑郁的症状。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童年期的不安全感会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复制自己与父母的相处模式,当自己与他人相处时,这种模式就会被唤醒,进而个体会采取远离、迎合或对抗的方式应对人际交往,最终产生社交焦虑[26]。

总之,安全感是一种情绪情感体验,情感忽视可能经由安全感这个个体情感因素对社交焦虑产生影响。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3:安全感在父母情感忽视与社交焦虑之间起中介作用。

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我们无时无刻不受外在环境影响。一些研究表明,外界环境对安全感的高低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可靠的人际关系所带来的社会支持对个体的安全感有巨大的影响[27]。随着个体的成长,同伴关系逐渐成为个体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已有的实证研究显示,同伴关系可以显著地预测城市高中生的心理安全感[28]。其中,同伴对个体更高的接纳可以一定程度上提升个体的安全感[29]。反之,当个体感受到较低的接纳水平时,其安全感就会大大降低[30]。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4:同伴接纳和安全感在父母情感忽视与社交焦虑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从黑龙江省和山西省选取三所中学的60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测量,回收有效问卷568份,有效率为94.67%。其中初中生320人,高中生248人;男生244人,女生324人。被试年龄为13~19岁,平均年龄为15.33±1.57岁。

(二)研究工具

1.情感忽视量表

采用潘建平、李敏和陈晶琦等[31]在2007年编制的中国城市12-17岁中学生忽视评价量表中的情感忽视分量表,共23道题。采用4点计分(1表示“从未有”,4表示“一直是”),其中8道题为反向计分。问卷得分越高,表明青少年情感忽视经历越多。本研究中,情感忽视分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是0.91。

2.社交焦虑量表

采用沃森(Watson) 和弗兰德(Friend)编制的惧怕否定量表的简明量表[32]。本量表共12个题目,其中4道题为反向计分,采用5点计分(1表示“完全不符”,5表示“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明社交焦虑水平越高。本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是0.87。

3.心理安全感量表

心理安全感量表由丛中和安莉娟[33]在2004年编制,共包含16个题目,采用5点计分(1表示“非常符合”,5表示“非常不符合”)。该量表分为两个维度,其中人际安全感因子有8个题目,确定控制感因子有8个题目。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安全感越低。本研究中,总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是0.85。

4.同伴接纳量表

采用邹泓[34]在1998年编制的同伴关系量表中的同伴接受分量表,共20个题目,其中14道题为反向计分,采用4点计分(1表示“完全不符合”,4表示“完全符合”)。总分越高说明其感受到的同伴接受程度越高。本研究中,同伴接受分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是0.93。

(三)数据分析方法

采用SPSS 26.0软件包进行相关分析,采用 海耶斯(Hayes) 编写的 PROCESS 宏程序3.5进行中介效应检验。

三、研究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

采用哈曼(Harman) 单因素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对全部项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有14个,且第一个主成分的方差解释率显示为21.32%,低于40%的临界标准,故本研究不存在共同方法偏差的问题。

(二)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各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父母情感忽视与社交焦虑呈显著正相关,与同伴接纳和安全感呈显著负相关;同伴接纳与安全感呈显著正相关,与社交焦虑呈显著负相关;安全感与社交焦虑呈显著负相关。

(三)链式中介效应检验

使用Hayes 编制的SPSS 宏程序PROCESS中的Model 6进行中介效应检验,在控制性别、年龄和年级后,将父母情感忽视作为预测变量,社交焦虑作为结果变量,同伴接纳与安全感分别作为中介变量1与中介变量2。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见表2。第一,父母情感忽视显著负向预测同伴接纳(β=-0.44,p<0.001)。第二 ,父母情感忽视显著负向预测安全感(β=-0.27,p<0.001),同伴接纳显著正向预测安全感(β=0.41,p<0.001)。第三,安全感显著负向预测社交焦虑(β=-0.49,p<0.001)。

采用Bootstrap 法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直接效应的置信区间包含0,说明直接效应不显著。而间接效应的置信区间不包含0,说明间接效应显著。其中中介效应值为0.21,占父母情感忽视对社交焦虑总效应的87%。总间接效应由三条间接路径组成,第一条路径为:父母情感忽视→同伴接纳→社交焦虑,该路径的置信区间包含0,表明该条中介路径不显著;第二条路径为:父母情感忽视→安全感→社交焦虑,效应值为0.14,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58%,置信区间不包含0,说明第二条路径的中介效应显著;第三条路径为:父母情感忽视→同伴接纳→安全感→社交焦虑,效应值为0.09,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38%,置信区间不包含0,说明第三条路径的中介效应显著。由此可见,父母情感忽视对社交焦虑的影响是通过安全感的单独中介作用及同伴接纳与安全感的链式中介作用来实现的。

四、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安全感在父母情感忽视与中学生社交焦虑之间起中介作用,即父母的情感忽视通过安全感的中介作用对中学生的社交焦虑产生影响。这说明,当青少年反复受到父母的忽视、拒绝时,就无法与父母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这种不安全的依恋关系图式会内化为个体的交往模式[35]。在这种交往模式下,青少年在面对同伴时,往往会采取远离、迎合或对抗的方式,由此容易引起社交焦虑[26]。此外,安全感较低的个体往往不擅长使用各种社交技巧,这也使得他们更容易在交往中感受不舒服,从而会强化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上的焦虑[36]。

另一方面,研究发现,同伴接纳和安全感在父母情感忽视与中学生社交焦虑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即父母情感忽视通过影响同伴接纳和安全感进而对中学生的社交焦虑产生影响。根据心理动力学理论,儿时受到忽视、虐待的孩子,更有可能将这种不健康的关系模式投射到其他人际关系中[36]。所以受到父母情感忽视的孩子会将自己与父母相处的关系模式投射到同龄伙伴身上,从而产生较低的同伴接纳。实证研究也发现,被父母情感忽视的个体更有可能受到同伴的拒绝[37]。当个体经历了更多的与同伴之间的消极体验,对人际关系的信任感自然会降低,产生较低的安全感。长此以往,个体也会更多采取远离的策略,去逃避人际关系,使个体难以适应社交场合,从而引起内心的焦虑。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同伴接纳不能直接预测社交焦虑,而是通过安全感的中介作用对中学生的社交焦虑产生影响。这可能是由于同伴接纳作为一种群体对个体态度的概念,往往会通过影响个体情绪方面的特征间接地对社交焦虑产生影响。有研究发现,在社会支持与一些心理问题中,安全感在其中起着中介作用[38]。稳定的同伴接纳作为个体一个重要的支持力量,可以提升个体的信任感,给予个体较高的安全感,从而减少个体的焦虑。反之,较低的接纳水平会使个体失去对同学的信任,无法在同伴群体中建立安全感,越来越害怕与同伴交流。所以提升个体本身的安全感对于降低社交焦虑有着重要的预测作用。总之,当个体拥有较低的同伴接纳时,如果不能给予一定程度的安全感,就会引起学生的社交焦虑。

五、教育建议与不足

本研究通过对同伴接纳和安全感链式中介的检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父母情感忽视对中学生社交焦虑的潜在作用机制。这启示我们,一方面,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要更加关注孩子的内心情感,增加情感上的沟通与共情。亲子关系是个体出生后建立的最初的关系,在亲子关系中要懂得接纳孩子的情绪、感受孩子的喜怒哀乐,孩子只有在最初的关系中感受到父母的情感关怀与接纳,他们才会拥有更多积极的力量,更有底气去建立更多的关系。

另一方面,还要关注同伴接纳这个积极因素。随着青少年的成长,同伴对于青少年的影响逐渐增大,这也启示学校和教师要注重班级中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促进同伴间的接纳和关爱,提升学生之间的包容度和班集体的凝聚力,从而塑造一个良好的同伴氛围,以此来保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总之,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离不开家校的共同努力,只有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同伴的接纳,才会获得内心的安全感,从而才有坚定的信念去面对社会交往,避免内心的焦虑。

此外,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一方面,本研究同时对初中生和高中生进行研究,这两类群体存在心理发展上的差异,可能对结果产生影响。后续可以针对特定学段或年级进行研究,使得研究更严谨,结果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中学生,父母情感忽视的影响可能从儿童早期就开始影响其心理健康。未来研究对象可以拓展至小学生,进而更全面地了解情感忽视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Schmidt M H,Blanz B. Anxiety syndromes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J]. Acta Paedopsychiatrica,1989,52(1):36-43.

[2]Brook C A,Willoughby T. The social ties that bind:social anxiety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cross the university years[J]. J Youth Adolesc,2015,44(5):1139-1152.

[3]Safren S A,Heimberg R G,Brown E J,et al. Quality of life in social phobia[J]. Depress Anxiety,1996,4(3):126-133.

[4]李小新,任志洪,胡小勇,等. 低家庭社会阶层大学生为何更容易社交焦虑?——心理社会资源和拒绝敏感性的多重中介作用[J]. 心理科学,2019,42(6):1354-1360.

[5]王明忠,范翠英,周宗奎,等. 父母冲突影响青少年抑郁和社交焦虑——基于认知—情境理论和情绪安全感理论[J]. 心理学报,2014,46(1):90-100.

[6]Infurna M R,Reichl C,Parzer P,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depression and specific childhood experiences of abuse and neglect:A meta-analysis[J].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16(190):47-55.

[7]Maguire S,Naughton A. Neglect:widespread,damaging and difficult to identify[J]. Paediatrics & Child Health,2016:485-487.

[8]于增艳,赵阿勐,刘爱书. 儿童期受虐经历与抑郁的元分析[J]. 心理学报,2017,49(1):40-49.

[9]Bellis M A,Hughes K,Leckenby N,et al.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nd associations with health-harming behaviours in young adults:surveys in eight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J]. 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4(92):641-655.

[10]方晓义,戴丽琼,房超,等. 亲子沟通问题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3):47-52.

[11]Müller L E,Bertsch K,Bülau K,et al. Emotional neglect in childhood shapes social dysfunctioning in adults by influencing the oxytocin and the attachment system:Results from a population-based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2019(136):73-80.

[12]Young J E. A cognitive-behavioral approach to friendship disorders[M].in Friendship and social interaction. New York,NY,US:Springer New York,1986.

[13]Lerner R M,Easterbrooks M A,Mistry J,et al. Handbook of psychology[M]. New Jersey,US:John Wiley & Sons Inc,2003.

[14]Hawkins J D,Weis J G. The social development model: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delinquency prevention[M].in Developmental and life-course criminological theories. Routledge,2017.

[15]邹泓. 同伴接纳、友谊与学校适应的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3):57-61.

[16]Ban J,Oh I. Mediating effects of teacher and peer relationships between parental abuse/neglect and emotional/behavioral problems[J]. Child Abuse Negl,2016(61):35-42.

[17]Eaves L J,Prom E C,Silberg J L.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parental neglect on adolescent and young adult anti-sociality: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wins and their parents[J]. Behavior Genetics,2010,40(4):425-437.

[18]Furman W,Buhrmester D. Methods and measures:The network of relationships inventory:Behavioral systems vers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009,75(5):470-478.

[19]Lindsey E W,Berks P S. Emotions expressed with friends and acquaintances and preschool 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 with peers[J].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2019(47):373-384.

[20]Will G J,Crone E A,van Lier P A C,et al. Longitudinal links between childhood peer acceptance and the neural correlates of sharing[J]. Developmental Science,2018,21(1):e12489.

[21]姚本先,汪海彬. 整合视角下安全感概念的探究[J]. 江淮论坛,2011(5):149-153.

[22]Davies P T,Cummings E M,Winter M A. Pathways between profiles of family functioning,child security in the interparental subsystem,and child psychological problems[J]. Development & Psychopathology,2004,16(3):525-550.

[23]Al Odhayani A,Watson W J,Watson L. Behavioural consequences of child abuse[J]. Canadian Family Physician,2013,59(8):831-836.

[24]Kong S S,Kang D R,Oh M J,et al. Attachment insecurity as a mediator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hood trauma and adult dissociation[J]. Journal of Trauma & Dissociation,2018,19(2):214-231.

[25]王明忠,杜秀秀,周宗奎. 粗暴养育的内涵、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2016(3):379-391.

[26]沈德灿.精神分析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5.

[27]Bostrm M,Bravell M E,Dan L,et al. Promoting sense of security in old-age care[J]. Health,2013,5(6B):56-63.

[28]黄亚梅,许慧,顾红磊,等. 班级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与高一新生社交焦虑:安全感的中介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28(4):853-856.

[29]陆芳. 农村留守儿童同伴关系与心理安全感关系及教育应对[J]. 当代青年研究,2019(6):78-84.

[30]师保国,徐玲,许晶晶.流动儿童幸福感、安全感及其与社会排斥的关系[J]. 心理科学,2009,32(6):1452-1454,1458.

[31]潘建平,李敏,陈晶琦,等. 中国城市12~17岁中学生忽视评价常模研制[J]. 中国学校卫生,2013,34(2):156-159.

[32]林小琴. 评价恐惧量表修订[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16,4(2):110-115.

[33]丛中,安莉娟. 安全感量表的初步编制及信度、效度检验[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2):97-99.

[34]邹泓. 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影响因素[J].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2):39-44.

[35]Harmelen A,Jong P,Glashouwer K A,et al. Child abuse and negative explicit and automatic self-associations:The cognitive scars of emotional maltreatment[J]. Behaviour Research & Therapy,2010,48(6):486-494.

[36]Rudasill K M,Gonshak A B,Pssel P,et al. Assessments of student–teacher relationships in residential treatment center schools[J].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Students Placed at Risk (JESPAR),2013,18(3-4):193-211.

[37]Finkelhor D,Ormrod R K,Turner H A. Re-victimization patterns in a national longitudinal sample of children and youth[J]. Child Abuse & Neglect,2007,31(5):479-502.

[38]李旭,郑雪,王永红. 成人依恋对特质焦虑的影响:自尊和安全感的中介作用(英文)[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4(1):8-12.

编辑/张国宪 终校/孙雅晨

猜你喜欢

社交焦虑安全感
拨开情绪的阴霾
日语专业学生社交焦虑心理浅析及对策
浅谈如何关注留守儿童
团体性体育活动对改善大学新生社交焦虑的实验研究
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出“安全感”
让产权“安全感”来得更实在
农村初中生人际信任与社交焦虑相关研究
小学生人际信任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
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安全感的特点及弹性发展研究
发病6个月以上性早熟女童与在校女童社交焦虑及抑郁情绪差异研究